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行之初,我常常听到前辈们说“拿起”二字,教师需要拿起对孩子的爱心、对工作的责任心、对教育的初心,等等。下面这件事使我意识到有时候教师不仅仅要“拿起”,还要学会“放下”。
“小木匠”游戏是我们班的传统游戏,但是这段时间孩子们好像游戏兴趣不浓。我冥思苦想很久,如何引发孩子们开展有所创新的“小木匠”游戏呢?我觉得我要做一些事情。于是,在晨间活动时,我将工具箱里的木工工具拿出来,希望能够引起孩子们的关注。但是孩子们并没有把目光投向这些工具。我又将他们之前的木工作品放在展示架上,希望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但是也没有起到作用。
我深陷在如何引发孩子们开展“小木匠”游戏的执念里,坚持不懈地尝试各种方法,最终却一无所获。就在这时,经验丰富的张老师点醒了我,她说:“你要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发现他们的兴趣和需要,而不是一味刻意地‘引导’。”听了张老师的话,我便调整自己原先的做法,走进孩子们中间,去看、去听,在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后,给予适当的支持。
大班年级组决定对班级美工区进行改造,如何利用班级的资源改造美工区?我和孩子们展开了讨论。航航说:“我们可以开展剪纸活动。”敏敏说:“我们可以编花绳。”兵兵说:“我们可以开展印染活动。”桐桐指着木工区说:“我们可以开展木工活动,可以进行木雕,也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木制品。”“太好了!”孩子们顿时兴奋起来,纷纷赞同桐桐的想法。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跑到木工区,拿着工具和木板等比划着,兴趣和需求驱使他们主动探究各种木工工具和材料,创作出各种木工作品。
在活动之前,教师常常会预设活动方案和期望达到的效果,并煞费苦心地引导孩子们按照预设的做。可是,当预设与孩子们真实的活动兴趣和需要不相符时,我们应该学会放下“执念”,仔细倾听、观察孩子的言行,耐心等待契机,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孩子们的“小木匠”游戏越来越精彩了,他们的木工作品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致。随着孩子们带来的惊喜越来越多,我们对他们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我们期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做出精美的、与众不同的作品。
在巡视中,我发现诺诺制作的木工作品歪七扭八的,很不像样,心里很是失望,但看到诺诺低着头,涨红了脸,像做错事情的孩子站在面前时,我不忍心责备他,而是耐心地询问原因。诺诺抬头看了看我,小声地说:“我不太会钉钉子,总是会钉歪。我也不知道怎样把这些木块、木条做成我想要的作品。”我耐心地跟诺诺说:“没关系,慢慢来,老师陪你一起做。”我先帮助诺诺掌握钉钉子的要领,然后让他先拿磁力棒搭建一个作品模型,再指导他按照搭模型的步骤制作木工作品。诺诺终于做成了他的木工作品,虽然还是比较粗糙,但比之前有进步。
接纳个别孩子的不完美,尊重孩子发展的个体差异是我们常常掛在嘴边的话,做起来却并非那么容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要求每个人都完美的想法,接纳、包容孩子的“不完美”,以适宜的方法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既需要在必要的时刻“拿起”,也需要在关键的时刻“放下”。“拿起”意味着承担责任、担负使命;“放下”意味着尊重孩子的兴趣、需求和个体差异,给孩子自主成长的机会。
“小木匠”游戏是我们班的传统游戏,但是这段时间孩子们好像游戏兴趣不浓。我冥思苦想很久,如何引发孩子们开展有所创新的“小木匠”游戏呢?我觉得我要做一些事情。于是,在晨间活动时,我将工具箱里的木工工具拿出来,希望能够引起孩子们的关注。但是孩子们并没有把目光投向这些工具。我又将他们之前的木工作品放在展示架上,希望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但是也没有起到作用。
我深陷在如何引发孩子们开展“小木匠”游戏的执念里,坚持不懈地尝试各种方法,最终却一无所获。就在这时,经验丰富的张老师点醒了我,她说:“你要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发现他们的兴趣和需要,而不是一味刻意地‘引导’。”听了张老师的话,我便调整自己原先的做法,走进孩子们中间,去看、去听,在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后,给予适当的支持。
大班年级组决定对班级美工区进行改造,如何利用班级的资源改造美工区?我和孩子们展开了讨论。航航说:“我们可以开展剪纸活动。”敏敏说:“我们可以编花绳。”兵兵说:“我们可以开展印染活动。”桐桐指着木工区说:“我们可以开展木工活动,可以进行木雕,也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木制品。”“太好了!”孩子们顿时兴奋起来,纷纷赞同桐桐的想法。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跑到木工区,拿着工具和木板等比划着,兴趣和需求驱使他们主动探究各种木工工具和材料,创作出各种木工作品。
在活动之前,教师常常会预设活动方案和期望达到的效果,并煞费苦心地引导孩子们按照预设的做。可是,当预设与孩子们真实的活动兴趣和需要不相符时,我们应该学会放下“执念”,仔细倾听、观察孩子的言行,耐心等待契机,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孩子们的“小木匠”游戏越来越精彩了,他们的木工作品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致。随着孩子们带来的惊喜越来越多,我们对他们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我们期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做出精美的、与众不同的作品。
在巡视中,我发现诺诺制作的木工作品歪七扭八的,很不像样,心里很是失望,但看到诺诺低着头,涨红了脸,像做错事情的孩子站在面前时,我不忍心责备他,而是耐心地询问原因。诺诺抬头看了看我,小声地说:“我不太会钉钉子,总是会钉歪。我也不知道怎样把这些木块、木条做成我想要的作品。”我耐心地跟诺诺说:“没关系,慢慢来,老师陪你一起做。”我先帮助诺诺掌握钉钉子的要领,然后让他先拿磁力棒搭建一个作品模型,再指导他按照搭模型的步骤制作木工作品。诺诺终于做成了他的木工作品,虽然还是比较粗糙,但比之前有进步。
接纳个别孩子的不完美,尊重孩子发展的个体差异是我们常常掛在嘴边的话,做起来却并非那么容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要求每个人都完美的想法,接纳、包容孩子的“不完美”,以适宜的方法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既需要在必要的时刻“拿起”,也需要在关键的时刻“放下”。“拿起”意味着承担责任、担负使命;“放下”意味着尊重孩子的兴趣、需求和个体差异,给孩子自主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