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于朝堂,安于厨房

来源 :热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hise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厨祖伊尹:先厨后相
  
  “厨祖”伊尹(伊尹名挚,尹是其官名)生于伊洛流域古有莘国(今河南栾川县一带),传说他的父亲是个贵族家用奴隶厨师,聪明颖慧的伊挚当然不甘心一辈子做奴隶,在耕作的同时,一边听老人讲三皇五帝等古代明君的故事,一边向父亲学习了烹调技术,凭借极高的天分从中悟出了治国之道。后来,他的才能被有莘国贵族发现,就提拔他做了贵族子弟的“师仆”——即奴隶身份的老师。
  在当时,“师仆”是一个非常罕有的职务,只有天生具有大智慧并且掌握了罕有技能的奴隶才可能有机会当上。所以,有莘国新任命了一位师仆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其他国家,求贤若渴的商王汤派人去打探消息,发现伊挚果然是位难得的人才,商王汤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都遭到有莘王拒绝。商王汤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让伊挚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自己身边。
  伊挚果然没有让商王汤失望,他以烹调、五味为引子,分析天下大势与为政之道,劝汤承担灭夏大任。汤听完伊挚的分析,大喜过望,当即免其奴隶身份,命为右相,成为最高执政大臣。伊挚这才正式被人称为伊尹。
  伊尹后来帮助商汤起兵伐桀,一举功成,成为真不二价的殷商建国第一功臣,后世姜子牙、张子房等人的大前辈。在商汤去世之后,他又辅佐了两朝君主,其中有名的放太甲事,促其成为一代明君,又堪称西汉名臣霍光的楷模。
  对于今天普通的老百姓而言,最为关注和崇敬的,也许已不再是儒家政治寓言系统中的那位拥有完美人格与超强能力的上古名相伊尹,而是那位以“鼎烹说汤”,不为良相、亦为良医的厨祖伊挚。事例为证:2008年,华人餐饮行业内成立了以伊尹为名的研究会——中华伊尹饮食文化研究会,2009年9月9日,全国各地名厨在河南商丘虞城县谷熟镇伊尹祠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
  奴隶后代,厨师出身,终成一代名相。伊尹的经历使得“安于厨房”的学问,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玄妙。
  
  聚物之美一养老饕
  
  苏轼自称老饕,名副其实。这位在官场上几经起落的大文豪、大艺术家,终其一生最大的快活,也许就在“吃”之一事上。
  苏轼的仕途一开始是很顺利的,弱冠之年即以文章受到欧阳修的赏识而举进士,正式进入“朝堂”,但不久之后,亲身经历了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之间的党争,苏轼开始意识到朝堂远非自己想象中的“平和世界”。因不容于新党,苏轼请求外放,得以调任杭州通判。此后先后“知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坐牢103天,差点被杀头。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经此一役,苏轼已变得心灰意懒,在空闲的时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后来几番起落,也改变不了他“满肚皮不合时宜”、抑于朝堂的现实。于是干脆乐得浮生闲,投情于人生之乐好:食。
  苏轼的厨艺相当了得,流传至今的就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饼、东坡羹……这一大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菜肴,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然还是非那味“东坡肉”莫属。
  东坡肉其实就是红烧肉,早在苏轼知州徐州的时候,遇黄河决堤,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苏轼率领禁军武卫营身先士卒,亲荷畚插,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百姓们为了感谢这位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只好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回赠给百姓。百姓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十分喜爱,赞为“回赠肉”。
  被贬到黄州之后,苏轼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诗云:“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生动而俏皮,在苏诗中别有风味。
  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宋哲宗元祐四年,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次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由于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就在过年的时候,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在指挥家人烹饪中,阴差阳错加入了酒,没想到这一来更加增味。苏轼将红酥酥的肉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啧啧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称为“东坡肉”。
  苏轼在文学和书画艺术上的成就堪称民族的丰碑,而他在厨房取得的成就,则堪称食林硕果,一样令人叹为观止。虽说时势造人,但不管是朝堂还是厨房,到底还是能者曰能。
  
  精致逸乐的美食家梁实秋
  
  梁实秋先生的散文中,有不少是以美食为题材,其好处自然是为他的散文成就增添别致色彩,弊处则是使得许多愤愤不平者以此为据,指摘他走资。好像所谓文学就应该呐喊,不应该带上精致的逸乐情致。
  梁实秋偏偏就是一位天生精致逸乐者,在他的笔下,天南地北的美食应有尽有,光读来就让人忍不住舌底生津,馋思连篇。能够把偌多食物描写得如此香味逼人,梁先生自己在厨房里的表现肯定毋庸置疑。如他讲做西湖醋溜鱼:“当然是汁里加醋,但不宜加多,可以加少许酱油,亦不能多加。汁不要多,也不要浓,更不要油,要清清淡淡,微微透明。上面可以略撒姜末,不可加葱丝,更绝对不可加糖。 如此方能保持现杀活鱼之原味。 现时一般餐厅,多标榜西湖醋溜鱼,与原来风味相去甚远,往往是浓汁满溢,大量加糖,无复清淡之致。”一看就是内行里手。又如他在青岛时,想起北平烤羊肉馋涎欲滴,就托人定制了一具有严格规格尺度的烤肉支子。“我的支子运来之后,大宴宾客,命儿辈到寓所后山拾松塔盈筐,敷在炭上,松香浓郁。烤肉佐以潍县特产大葱,真如锦上添花,葱白粗如甘蔗,斜切成片,细嫩而甜。 吃得皆大欢喜。”
  倘若我是个文人,一定不去呐喊,而一定学梁实秋先生,在食欲的世界里,“缓缓生活又有何妨”?
其他文献
内心太敏感  躯体使容易劳累  灵魂太善感  人生难免纠结痛苦  生命因何困惑  生命如何快乐  一粒水珠如何不干涸  她说,回向  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如同所有新生命的降生,2009年6月《热道》在疼痛中诞生了自己的创刊号。  如同许多新生事物一样,它一出生就备受关注,注定像世间万物一样,被有幸认识到它的人深度打量。  在永恒的土地上疗伤的有曾经的儒释道,为了争取更为广泛的受众,都急于褪去贵
期刊
光,来自黑暗中的挣扎和喷涌!  如果我们对光予以赋形,那就是光美人;  如果我们对光予以赋性,那还是光美人。  人类、城市、乡村、心灵、意识形态无一不在光的手掌下成长和变异,它们的性灵也被光彻底赋予。但如今物欲主义的“不夜城”不但击溃了夜晚,点燃了红男绿女的欲望,也使得那亘古的光辉遭受到了极大的扭曲。  光,来自黑暗中的挣扎和喷涌!  混沌中醒来的盘古,抡起斧子,劈开天地;执着的普罗米修斯,偷来只
期刊
人类怕黑的本性已经在电灯发明至今的漫长岁月中逐渐被消解了。  城市的夜晚灯火通明,我们的身体是不能与黑夜共舞了,但精神却是游离的。四面汹涌而来的光芒甚至消解了暗影,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内心的光明呢?  去看了法国艺术家Ludwig的“白夜”。他喜欢称这种奇异的光影游离的装饰艺术为“气象艺术”。他用图片、灯光绘画、文本、透明图像、烟雾、气味、录像和装置等混合媒介来展开他对环境的注目。不得不说艺术现场充满
期刊
列宁的一生  为了写这部列宁传记,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兼作家路易斯·费希尔曾在俄国居住了14年之久,不但亲自访问过列宁,而且在这本巨著的写作上耗费了40年的光阴。美国作家协会主席哈里森曾评价此书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其在全面、准确、真实与深刻等方面所作的努力被认为是所有列宁传记中最为突出的。无论是史料的占有还是细节的雕琢,读者都可在阅读中感受到本书的价值与分量。  [美]路易斯·费希尔著 彭卓吾译
期刊
如果三国群英可以起于地下,他们一定会集体到法院,状告罗贯中,罪名是诽谤。譬如曹操,会告罗贯中毁坏他形象,通过多处虚构及移花接木,将“乱世之奸雄”的脸谱钉死在他脸上;司马懿则会告罗贯中败坏他声誉,因为这位堂堂的司马宣王,在《三国演义》中却被描述成娘娘腔,动不动就用手一边摸脑壳,一边嚷嚷:“啊,我的头还在不在?”  如果他们告罗贯中,呈堂的最有力证词当来自西晋史学家、蜀人陈寿编撰的《三国志》。有趣的是
期刊
初春。在巴黎清冷阴郁的街头,一对男女偶然惊艳相遇,他们在只有一张床垫的公寓里像动物般做爱,用嚎叫代替名字,用汗液代替交流……  后来,女人要和别人结婚了,又在街头遇到这个男人。他追着她,向她讲述自己,希望她回到自己身边。女人说,一切都结束了。二人追逐着来到一个大厅,那里正在举行探戈舞大赛。在最后一曲舞响起时,男人追着来到了女人母亲的家中,他对母亲说自己爱着她的女儿,并想知道她的名字。这时,女人手中
期刊
每样事物都有两面,光遇上城,城市或许更安全,白天被延长,公共夜生活被尽情消费,事态没有比这更好的了。但我们确需知道所得即所失,光的降临使事实上倾心相交的夜消失殆尽,觥筹交错的笑靥是真实还是虚假谁能明辨,人心揣测是恐惧还是安全。谁能说非自然的光线让城市不被魔化?谁确定使人色迷的是美人而不是物象?    前电灯时代的黑夜    对黑夜的恐怖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集体无意识,东西方的文字中黑夜永远是负面的词。
期刊
邓小平同志在人民中间  ——警卫秘书心中的领袖    本书作者张宝忠同志在邓小平同志身边工作了几十年,特别是从70年代末起,邓小平同志每次外出,他都跟随左右,捕捉到了许多邓小平同志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的珍贵瞬间。这本画册收录的63幅照片,再现了改革开放后近20年中邓小平同志在全国各地关心生产、关心人民生活的事迹,生动再现了领袖与群众之间深厚的质朴情感。      信仰之旅    本书是林语堂先生一生在
期刊
时代梦像    梦像一(Q,女,28岁,未婚,公务员):  她夜夜梦见狂乱的荒野。天空阳光明丽。放眼四下,远远近近长满片片树林,林中丛灌恣睢、鲜花怒放。  她情不自禁,无法安宁。树林遮住远山,那该不是大洪水的故乡吧!洪水漫山遍野,她不用睁亮迷朦的眼睛就能知晓。洪水来自缄默的远山:远山缄默,然而讲着大洪水的话语:远山是大洪水的故乡,但她恍惚依稀的家园似乎正是在远山。  她在迷朦中怦然心悸。洪水已然来
期刊
宽窄巷子是清朝时旗人居住的地方,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留存的“孤本”,那些高高挑起的黛瓦青砖。修补着时间留下的遗憾。我在一个阴雨缠绵的日子里,走进了改造后的宽窄巷子,似乎心底那扇一直隐匿的门被忽然打开,又窥见老成都的灵魂,在萧瑟中透着安逸的自在,好像走进一个梦。  雨丝缠绵淋漓,宽巷寂寥幽深,连绵的细雨仿佛闹别扭的孩子,且歇且下的赌气,一直跟在你身后,一会弄出点声音让你注意下,一会让你撑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