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还原经典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8559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教师在教《烛之武退秦师》时,对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处理失当:忽视此段相当厚重的文化内涵,简单断定晋文公之“仁”的虚伪性。教师用书上对最后一段的解读也显得简单而空泛:面对风云突变的形势,“这时的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应该说,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而在我看来,课文最后一段这道难得的智慧风景应是许多生源较好的学校或班级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第一,对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这样文字相对浅易、注释较详细的课文基本上不存在阅读障碍,至于伏笔与照应、详略得当和波澜起伏这样熟知的写法也只需稍加点拨即可。第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就文言文教学,“课程目标”这样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而最后一段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生存发展智慧。
  一、有所敬畏
  简单否定晋文公以“仁”“立人”者举出的一个看似很有说服力的理由是,既然你晋文公讲“仁”,那么,晋国又为什么联合秦国来围攻郑国呢?实际上,这是不了解当时历史和“仁”的历史性所致。较为充分地了解相关历史或文化是理解古人言行的重要前提。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一个百家争鸣、价值多元并存的时代。先秦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都认为,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审视战争的价值意义,主要依据战争产生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如果是出于人类理性意义上的“正义”诉求,那么,战争就会受到肯定,甚至被看作是正义的代名词。夏、商、周时期,自己出兵的正义性一般要顺天承命的“天授兵权”理念来申明,表明自己兴师是奉天之命进行惩罚,即所谓的“惟恭行天之罚”。春秋之后,由于民本思想逐渐代替了神本观念,战争正义标准也由“天道”转向了“仁道”,所以,成书比《孙子兵法》早的《司马法》虽然强调“仁本第一”,同时又认为:“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如果杀人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获得安宁,攻打一个国家是为了爱护它的国民,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战争,那么,这些行为是被认可的)。”因此,古代兴师之前经常会开一个鼓舞士气的誓师大会,《尚书》中就有不少很好的誓师之辞。誓师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揭露敌人的罪行、申明出兵讨伐的正义性。《吕氏春秋》特别推崇商汤周武讨伐那些胡作非为之人(“征不道”),认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因此,“兵苟义,攻伐亦可,救守亦可”(《吕氏春秋·孟秋纪·荡兵》)。《论语》里也有类似的主张:陈恒弑其君,孔子沐浴而朝,请求鲁君出兵讨伐,以恢复陈国的秩序与和平。而比孔子早的《管子》也认为:“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不可废也。”这种对一定规则和特定文化习俗的敬畏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这次围郑之举,在晋国看来,多少有些理直气壮。其一,虽然后来的孟子认为平等的国家之间一方纵然有征讨另一方的道义理由,但它也没有发起征讨的权力,而必须由超越国家形态和国家利益的更高组织付诸实施(“敌国不相征”,出自《孟子·尽心下》)。但是,荀子所谓“禁暴除害,非争夺也”(《荀子·议兵》)的义兵原则或孟子“救民水火、解民倒悬”的仁政原则,是支持一定条件下的出兵攻伐的,“为天吏,则可以伐之”(《孟子·公孙丑下》)是说尊奉天命者是可以讨伐鱼肉百姓之人的。晋国拥戴周王,而郑国先前站在晋国的对立面楚国那边,就是不尊王(周王,尽管是名义之王),在晋国看来,尊王攘夷的它当然可以而且应该出“义兵”征伐“不义”之郑国。其二,郑国“贰于楚(晋国的强敌集团)”,当然会不利“安”己国。而《国语·晋语一》有“利国之谓仁”之说,按此一说,晋国围郑与晋文公讲“仁”并无冲突。下面我们再来分析晋文公撤军的理由。先说第一点。
  郭店楚简说:非常爱自己的亲人,这只是爱,爱自己的父亲,再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作“仁”(亲而笃之,爱也;爱父,其继爱人,仁也。)。孔子在回答子张何为仁的问题时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子张问哪五样,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敏、慈惠。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慈惠就能更好地使唤人(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就晋文公而言,秦先前有恩于自己,现在因为对方“失信”于己转而攻打它,这是不“宽”不“惠”,也就是不“仁”。立人不可无“仁”,立国同样不可无“仁”。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退避三舍之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这次退兵。当初,晋国内乱,后来成为晋文公的重耳逃难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重耳离开楚国时许诺,将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晋文公应诺退避三舍。这也许就是许多理性十足的科学家信仰上帝的缘由:人要有所敬畏(爱因斯坦谈到神时说:“我所认为的上帝倒不一定是个性化的神,勉强可说是宇宙里的难以量化的终极法则……”在纪录片《外星生命》中,一向严谨的霍金2010年认为:“外星生命几乎肯定存在,人类最好不要主动和它们打招呼……”)。如果没有丝毫的敬畏(包括感恩、廉耻和基本的社会规范等)之心,把一切胡作非为视为天经地义,任由本能欲望的放纵,就有可能冲破一切道德底线,做出各种反社会的行为,最终落得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结果。有所敬畏是晋文公的政治外交智慧之一。
  二、晋文公的远见
  晋文公的远见由其撤军的第二条理由可见。后来的陈寿在《三国志·吴书》中说:“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不会为了一个弱小的郑国,而将实力强大的盟友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这也显示了晋文公出众的政治和外交智慧。古人认为粗鲁的匹夫之勇是智者所摒弃的(《尉缭子·兵谈》说:“兵起,非可以忿也。见胜则兴,不见胜则止。”《吴子》云:“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孔子也认为“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这是其一。《左传》上说:与邻者亲近,与邻邦友好,对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秦晋两国之间并不是必然的你死我活,而是可以共存的,这是其二。其三,《中庸》上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汤一介先生认为“万物并育”和“道并行”是“不同”;“不相害”“不相悖”则是“和”。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如果一时实在难以解开,可以像围棋棋经中所说的那样,下不好的棋不下,姑且放一放。在一部收视率不错的国产电视剧中,正面主角说对待敌人的最好方法是(从肉体上)消灭敌人。实际上,在许多时候,我们如果越过对武力的迷信和滥用武力的冲动,就会发现化敌为友也是消灭敌人的方法,甚至是消灭敌人的最佳办法。从国与国的外交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对于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我们现在更需要多维、动态、开放、创新的思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2012年3月对中美关系的看法有助于我们理解晋秦关系:她相信中美解决不了世界所有问题,“但如果没有中美,我很怀疑这世界能解决什么问题”。
  三、晋文公的胆识
  智慧不只是聪明,还有胆识。下面我们根据撤军的第三点理由再来见识一下晋文公的胆识。晋文公如果接受子犯的建议,与实力不弱的秦国交战,晋秦之间必定有一场血战,这并不符合欣赏晋文公的《左传》作者的战争观。《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有这样的记载:针对有人把晋国军人的尸体堆积起来筑成京观以示炫耀的建议,楚庄王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夫文,止戈为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并由此申发出武功应该具备这样七种德行:“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加财富)由此可见,古人认为动武不是唯一的军事手段,更不是唯一有效手段。黑格尔一再强调,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有限制才有自由。军事也好,外交也罢,都如同下棋,棋坛高手往往能走一步想到后面好几步,倘若对手只能看两步,而你能看三步、四步、五步,那么你比对手有更多的胜算。所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二册在解释“武”字时认为善战,善胜,善于对待战争和善于制止战争都叫“武”。 当然棋盘上的风云诡谲多变,所以,面对突变的风云,棋手不只是需要谋略,还需要胆识。我们应当明白:不管是不同国家,还是不同集体或个体,通过有效合作,可以达成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
  大抵世之于文章,有挟贵而名者,有挟科第而名者,有挟他技如书画之类而名者,有中于一时之好而名者;有依附先达,假吹嘘之力而名者;有务为大言,树门户而名者;有广引朋辈,互相标榜而名者。要之,非可久可大之道也。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其他文献
我喜欢看云,想知道云之彼端有什么。这大概源于大理有云、有云的传说。大理的云干净纯粹,連变化都有着孕育的味道,其中最有名的是望夫云。  传说望夫云是南诏国阿凤公主的化身,她与苍山上的一个年轻猎人相爱。南诏王反对,请来罗荃法师将苍山猎人变成石螺打入海底,公主因此郁愤死于苍山玉局峰上。其精气化为一朵白云,怒而生风,要把海水吹开和情人相见。后人便把这朵云称为望夫云。望夫云,只出现在在冬日苍山的玉局峰上,亮
[摘 要:新时代的到来,国家对于教育行业的关注程度逐渐提升。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背景之下,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正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英语学习的状况则会影响到之后学生的英语发展。面对此种状况,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路径]  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背景之下,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和选修部分共有三首描写音乐的诗作: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和李贺《李凭箜篌引》。对音乐的描摹,三篇作品各有特点,而以李贺《李凭箜篌引》艺术特色最为鲜明,以下分而述之。  《琵琶行》是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期间因江边送客偶然听闻琵琶女弹奏琵琶曲,弹奏者的琴声和身世引起诗人强烈的共鸣,诗人有感而发,遂成此诗。关于音乐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全诗的第二段。  先写弹奏者的出
[摘 要:华政学生诉上海迪士尼乐园案件在网上掀起热议,“禁止自带食物”这一规定是否合法引起媒体大众的广泛关注。这起事件背后存在的旅游经营者自主经营权与旅游者选择权的问题在学界讨论颇多。本文主要以旅游经营者为第一视觉,探讨旅游经营者自主经营权项下的定价权以及制定准入规则两个主要表现形式,并以其对消费者选择权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提出对旅游经营者自主经营权限制的倡议。  关键词:旅游经营者;旅游者;自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传统的历史教学面临挑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日益突出,这更多地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去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手段。而多种方式运用本土化的历史资源进行教学,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其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不容小觑。本文就从几个方面简要分析其应用价值,并探讨
[摘 要:本文对本校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线上学习的情况进行调查问卷和访谈,得到工程大大学生对移动学习的认识、移动学习的条件、移动学习资源的利用、移动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移动学习的效果及现状等情况,然后结合调查研究得出的数据分析影响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移动学习效率的原因,最后对未来本校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移动学习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移动学习;智能手机;调查研究;大学生]  移动学习
摘 要:抗日战争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正义战争,抗日战争将华夏儿女全面的动员起来,它表明国人的爱国情怀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凝聚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华各族人民向世界彰显了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漠视死亡,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永不屈从,奋抗到底的伟大气魄。伟大的抗战精神将永远激励每一位中国人为了国家的富强振兴而不懈奋斗。  关键词:抗战精神;内涵;时代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光流逝得可真快呀,转眼,秋天的脚步又已来临,平平常常的日子,淡淡掠过每一寸光阴,往事,大都已成了模糊的记忆,然而有些人有些事,却始终让我难忘。  十八年前,也就是我刚进气站的第二年,在气站不远的一栋瓦房里,居住着一户以收废品为生的农民工阿辉。我也是来自农村的,自然对勤劳的阿辉有好感。他俩妇夫白天倒进倒出的买卖废品,从中赚取差价养家糊口,本来小俩口生意做得还可以,生活也过得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点燃他们憧憬美好未来的希望之火。如何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我对人文关怀概念的理解,我想应该做好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当代教学论中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其核心是用系统、结构和功能等观点研究已有的(或尚待开发的)教学过程的多种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论的或实践的基础,从而形成一种系统化和多样化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为教学方式方法的优选和优用提供保障。研究和探讨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而且有益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那么,教学模式的本质是什么呢?  一、教学模式的本质  任何一种完整、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