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树立正确的文化常识观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4995866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查“前路”以明考查方向。这里所说的“前路”,就是既有相关高考真题。这里暗含着命题人的意旨。我们借助一道道真题辨识出他们的意旨来。就全国课标卷看,文化常识内涵解说题,从2015年开考,已经连续坚持三年了。这里我们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便于我们更直观地查看它们都考到哪些文化常识。
  解读这个表格内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表述。①高考所考文化常识,应该都是文言文中高频出现的词语。②所考类别五花八门,涉及官衙(“三省六部制”中的兵部、吏部、礼部、教坊司)、官职(首相、有司、中官、近侍)、科举(登进士第、状元)、皇位更迭(太子、嗣位、建储)、称呼(庙号、名字、谥号、陛下、车驾)、人事制度(致仕、移疾、告老)、地名(江左、京师、两京)、朝代名(契丹、三代)等。除这些之外,还有涉及司法的“收考”,涉及丧葬礼仪的“母忧”,涉及其他的“菽水”“趋庭”“私禄”等。③从考查命题意图看,试题侧重考查理解性的记忆。这里所说“理解性的记忆”,有两层内涵。一是在记忆之前或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没有理解的记忆,很可能是无效的记忆。譬如说“姻亲”,学生阅读时,或许觉得其中没有理解难度。但是没有难度的理解只是一种表象而已。因为他们以今解古,没有什么血亲和姻亲的区别意识,甚或还认为“姻亲”高于“血亲”。于是就有了基于這种错误理解的记忆,于是就有了对“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的认可,于是就错过了正确选择的机会。二是,要有对具体文本的理解。文本的语境能唤醒我们的记忆,便于我们准确判断。
  二、重课本以求日积月累。应对文化常识题,借助教辅集中记忆或许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千万不要高估这个意义。因为文化常识词语众多,个体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联系。庞杂零星的记忆对象,即使一时记住了,但是很快就会遗忘。即便反复记忆,效果也未必多么理想。所以我们要注重平时阅读与积累。在复读复背教材文本时,注意突出文化常识的发现、理解和记忆,感受伴随着文化常识词语的真理解和深理解而出现的文本细读的乐趣。考生在备考文化常识解说题时,一定不要狭隘,一定不要误以为是考死记硬背。当今高考早已不是以知识立意,而是由能力立意逐步过渡到以素养立意了。文化常识解说题,意在导引考生从文化常识解说切入文本,以求感受文言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假如我们阅读文言文能感受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那么我们面对所谓的常识解说也就不需要依靠“强记强识”也能成功作答试题。否则即便记忆很多,答题也未必能百发百中。这里举引几个文段解读的示例,以求给考生积极的启发。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
  结果两人都不肯“前”:齐王自认为君贵民轻,颜斶应该“前”;但是颜斶认为民贵君轻,君应该“前”,更何况君“前”意味着他礼贤下士,而民“前”则意味着趋炎附势呢?
  当然,两人维持原有的空间距离,还有更为深刻的原因,那就是齐王是“入世”派,而颜斶则是只愿返璞归真、隐居山林的“出世”派。在心灵层面保持对齐王世俗的距离感,是颜斶不“前”的深层原因。
  心灵距离的缩短,往往表现在空间距离的变化上。这里请看《荆轲刺秦王》中的“前”及其同义词“进”的妙用。
  太子丹不同意取樊将军的首级为信物,荆轲并没有被其言左右,而是单独找到樊将军。先是揭开“伤疤”,让樊将军痛得“仰天太息流涕”。继而诱之以利,欲为其报仇雪恨。于是“樊将军乃前曰”,此处的“前”是樊将军主动靠近荆轲,缩短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以表现出自己心灵对荆轲的回应和亲近,表现出樊将军对荆轲欲言的关切和兴趣。荆轲见此情此景,于是和盘托出自己刺杀秦王的目的——杀了秦王,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听到这样的安排,樊将军“偏袒扼腕 ”,内心激荡,不能自已,于是再“进”(同“前”,可避词语的字面重复)说,二人的空间距离再次被缩短,随之心灵相会,合二为一,樊将军不再只是樊将军,荆轲也不再只是荆轲,而是两个生命被整合在一个生命之中,旋即被幻化为刺杀秦王的尖锐利器,其标志便是樊将军自刎。
  三、广视野以求事半功倍。文言文里有文化常识,古代诗歌里何尝没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2017年全国Ⅰ卷)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解析】这首诗歌涉及文化常识很多,诸如“紫案”“焚香”“广庭”“衔枚”“乡里献贤”“朝廷列爵”“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群公”“鉴裁”等都是文化色彩浓郁的词语或句子。第14题五个选项,依次考查考生对第一句、第三句、第五句、第六句、第七、八句的赏析。“无哗战士衔枚勇”是由眼前考生的状态和考场的氛围,联想到“衔枚”而行的战士。理解的难点在于“衔枚”这一文化常识,古代军旅、田役时,令战士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该诗句借此表现庄严肃穆的氛围。可见B项理解有误,赏析不当。至于E项则过于拘泥于“自惭衰病心神耗”的字面意义,没有看出诗人的敬业和以此对手下官员要以高度责任感完成人才选拔的勖勉之情,所以说是错误的。其实,这里考查的也是文化常识,即谦称——特殊的谦称(犹如说自己“黔驴技穷”)。第15题考查对第四句的理解和赏析。“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这一联对仗工稳,上句写静,下句写动,是以响衬静。“春蚕食叶声”是比喻说法,其本体是考生的书写之声。所以这15题的答案可以概括为: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以类似于“春蚕食叶声”的“响”反衬考场的肃静,则更见意境的深邃;③紧承首句,进一步抒发自己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为其后诗句的议论张本。
  (编辑:李跃)
其他文献
文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怪癖。但是为了保持正常,符合世俗的眼光,他们克服了这些怪癖,因此也毁掉了他们的禀赋。  读了上面的话,你有何感想?请联系实际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不能脱离现实,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能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  对这则材料的解读,关键是要理解所谓的“怪癖”指的是什么。克服了“怪癖”就毁掉“禀赋”,可见,这里的“怪癖”是褒义词,是异于
张牧青,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吉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曾荣获全国中学生学术辩论与演讲比赛吉林赛区最佳辩手称号。擅长英语、绘画、篮球及黑管演奏。酷爱文学创作,喜欢用文字表达情感,热爱生活,善于交流。小学期间开始进行写作,在生活中观察细节、积累素材,已完成诗歌、散文、随笔、小说等各种类型习作10余万字。他的座右铭是,“着笔不宜一味熟,称心还常三分生”。  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解读,出自一人
我只想静静。  看看天边的白云,看看地上的泥土、青草。  “国庆七开乐,去哪玩了?”有人问。我会不紧不慢地说:“哪都不去,呆在乡下,呼吸新鲜空气,把上学时的紧张气氛放下来,慢下来,甚至有几天忘记它,在乡下静静地玩。”  “不无聊吗?”我会回答:“乡下有时家里没人,邻居也都旅游去了,我一个人在家,但并不无聊,也许是我已经习惯了这种孤独的感觉,把家里的阿猫叫出来,静静地,抚摸它,为它梳理毛发,看着这只
素材A 山西面馆晋风晋韵  2015年年末,一座古色古香、装修典雅的山西刀削面馆在美国洛杉矶开业。面馆装修极具山西特色,窑洞的设计,让人想起晋商大院;白色的墙壁上,有皮影装饰。餐厅不论从设计还是食材、器皿的选择,都体现着独特的晋风晋韵。一碗售价10美元的面,辅菜是地道的山西菜,烹饪原料完全来自山西,保证原汁原味。但是在餐具设置上,除了餐桌上摆放筷子,在进门的备餐柜里,还准备了多套刀叉,方便有不同使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70分)  不要企图无所不知,否则你将一无所知。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写作指导  材料理解的关键之处是探寻两个看似矛盾的关键词语“无所不知”与“一无所知”的内在联系。  1.“企图无所不知不可取、不现实、没有必要”,由此引申,“博学不如精攻”“术业有专攻”。  2.要善于“知”:知门道,知本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正确认识
马蹄露是谁?她从没担当过女主角,电视电影海报上也从没有过她的名字。但你一看到她的照片,就会惊呼“原来是她!”她是陈小春版《鹿鼎记》里假扮太后的毛东珠,是《皆大欢喜》里嘴贱又小心眼的百合,也是《天龙八部》里的慕容王氏。  “马蹄露”原名梁颖颜,歌唱比赛出道,1996年进入TVB。她第一部戏份比较重的电视剧《真情》,演一个刁蛮大小姐“May May”。导演不给她说戏,她只能凭着“感觉”来演。结果是,全
素材A 被转发40多万次的父子对话  巴黎遭遇连环恐怖攻击后,法国一名父亲安抚幼儿的揪心短片,在社交软件Facebook被分享了超过1100万次。影片中,小男孩布兰敦问父亲安吉尔勒:“爹地,那些坏蛋怎么办?他们有枪。”安吉尔勒回答:“他们有枪,但我们有花。”布兰敦接着说:“可是花没什么用处。它们是用来……用来……用来……”安吉尔勒说:“你看,每个人都把花放在这里。这是用来对抗枪支。”布兰敦:“蜡烛
鲍勃·迪伦所生活的那个年代,战争,如飓风一般,裹挟着许许多多的面孔到了残酷的战场,多少本该鲜活的生命被战争拦腰截断,多少扎根于那片土地上的家庭被连根拔起!在那样一个时刻,鲍勃·迪伦选择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对于和平的期许,用音符来遏止那么多飞在空中的炮弹,他以精神之力量完成了一次对暴力与强权的突围。  现在,先行者们孜孜以求的和平已经到来,难道我们这些后来人能够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前辈们不懈追求所开创的局面
在英国,有一套著名的“人人文库”。这套文库的每一本书上,都印着这样一句格言:人人,吾将与子偕行,导子之航,急君所急,永伴君旁。这句格言引自一部欧洲中世纪道德剧:“死亡”受上帝派遣,召唤“人人”。“人人”惊恐万分,恳求延期,“死亡”拒绝,但允许他物色旅伴同往就死。“人人”找到“朋友”“亲戚”“财富”,但他们纷纷推脱。最后,“人人”在“善行”的推荐下,找到了“知识”,于是“知识”说出了上面这段话。  
1.Paul Smith患有痉挛性脑瘫,他不能上学,连吃饭、穿衣都需要帮助。13岁那年,因为好奇,Paul将一台被丢弃的打字机拖回了家。他尝试着用颤动的左手抓着同样发颤的右手,按出了第一个字母,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无数次敲击后,用打字机画画的想法开始萌芽。此后70年,Paul创作了上百幅画。这些看似正常的画都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