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尽人意或辞不达意或言之无物、没有内容或言之无序、没有中心等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利用课内外教学,采取多方位、多渠道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口头能力表达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口头能力表达;多方位、多渠道指导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就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养成语言这个至关重要的生活技能。”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口语交际”着重指出,中学生要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所以,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一张灵巧的嘴使之更好的适应社会。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的普通话力求声音宏亮,准确清晰,运用恰当的语调,注意句子停顿,语调、语脉、语流、语速等,姿态大方,表情得体。可是,在课堂上,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不尽人意,被提问的同学,有的一上场羞羞答答,说不上话,有的断断续续,词不达意;有的言之无物,没有内容;有的言之无序,没有中心……诸如此类,比比皆是,考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胆子小,二是口头表达能力差;造成这种原因很多,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功利性教学的的影响,这是教育的盲区。
但是,学生要具备较强的说话能力,能使学生“舌绽莲花”,“巧舌如簧”,这对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学生来说很难。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一句话:让学生“金口”常开,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感和口头表达综合能力。让学生朗读课文,锻炼胆量,培养语感。这可使学生的口语得到严格的训练,是说话训练的较好方法之一。朗读课上,老师对学生的朗读的发音、节奏、停顿、情感、语速进行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要求学生读得响亮、清楚,准确、流畅、传情。形式上可采用个别朗读、集体朗读、领读、跟读、男女对读、分小组朗读、接力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潜移默化地把一些优美语汇句式,变为自己口语语库中的储备,丰富自己的口语表现力,也能使学生从中感觉到文章的“味道”,从中学到许多说话技巧。
2、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对话。改变课堂教学中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口头表达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练中学,在练中提高。由机械性、意义性训练过渡到创造性训练。
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重复性提问,要求学生重复课文中现有语句表达的内容,加深记忆。第二阶段是理解性提问,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根据课文内容重新组织,用自己的话来答题。第三阶段是创造性提问,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然后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观点。要求说话通顺流利,口齿清晰,一遍不行,再来一遍。这是对学生胆量、记忆和表达能力上的训练。
3、课前三分钟演讲与口头作文训练。课前三分钟演讲,可以训练他们说话的逻辑性、周密性和思维的敏捷性。具体操作如下:采用自由命题的形式(不定专题,不限范围),让学生在课余准备好内容,每堂语文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作三分钟的演讲;也可让学生看图说话,或即兴演讲,如“我每天晚上是怎么度过的”,让学生登台演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提醒学生演讲时要大方,有条理,有感情。这样的演讲寓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不但使学生得到锻炼口才的机会,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吸取许多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一举多得。教师也可选择学生特别熟悉、容易思考和组织的题材,让学生先思考几分钟,列提纲,打腹稿,接着当众口头作文,然后大家评议,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这是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即席说话能力的好办法,也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以上训练时,首先教师应创造良好的语境,让学生敢说话,乐开口。其次,在学生说话后要有鼓励性的评价,及时表扬,增强他们当众说话的勇气和信心。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设计适合不同程度、不同年龄学生感兴趣的说话题目,因势利导,使学生有内容可说;以竞争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从不愿说到争着说;可指名说、串说、小组选代表说、自由争议等,增强他们的表达欲和争辨意识。这样使学生把长期的、严格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转化为自觉自愿的、富有情趣的情景对话活动,在“寓教于乐”中获得口语水平的提高。
4、努力多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综合性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文技能。为此,我们可以在语文课上创造条件加以开展并训练。
(二)课堂外:多角度、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训练。
对学生进行口头语言训练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在课堂外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口头语言训练的指导。
1、寓训练于活动之中。针对大街小巷中的路名、店名等,学生不时会关注并提起。我们不妨以此为话题,让他们开展跟语文有关的诸多活动。
2、引导学生主动训练自己,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
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是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随时随地大胆、有内容地说话,用以提高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3、要求学生做个有心人,经常学习他人的说话艺术。要求学生在平常与人交谈、看电视电影时,尤其是听到名人的谈话时,要有意识地听人家是怎样措辞达意地、或含蓄婉转,或开门见山,或一语双关……学学别人在什么场合说什么样的话。只要你处处留心,学生一定受益匪浅,口头表达自然大大提高。这样,学生说话嘴巴会更甜,更“巧”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常交谈,身为老师,我们还要提醒学生,平时要养成有礼貌的说话;听新闻广播和发言,或深浅适度的文章时,要能复述基本内容,说出要点和中心。参与讨论,能听出不同意见的分歧所在,会作听讲笔记,养成专心听话的习惯,这也是中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
语文源自生活,生活即语文。教师应为学生打开窗户,让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并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对学生进行口头语言训练。这些课外语文活动的开展,于无形中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尤其在口头表达上的能力的有效提高。
总之,老师要尽可能的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无尽的课余时间,多给一些有利提高学生中文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慢慢的每个学生都能开口说中文,还能越说越好。
关键词:中学生;口头能力表达;多方位、多渠道指导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就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养成语言这个至关重要的生活技能。”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口语交际”着重指出,中学生要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所以,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一张灵巧的嘴使之更好的适应社会。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的普通话力求声音宏亮,准确清晰,运用恰当的语调,注意句子停顿,语调、语脉、语流、语速等,姿态大方,表情得体。可是,在课堂上,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不尽人意,被提问的同学,有的一上场羞羞答答,说不上话,有的断断续续,词不达意;有的言之无物,没有内容;有的言之无序,没有中心……诸如此类,比比皆是,考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胆子小,二是口头表达能力差;造成这种原因很多,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功利性教学的的影响,这是教育的盲区。
但是,学生要具备较强的说话能力,能使学生“舌绽莲花”,“巧舌如簧”,这对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学生来说很难。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一句话:让学生“金口”常开,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感和口头表达综合能力。让学生朗读课文,锻炼胆量,培养语感。这可使学生的口语得到严格的训练,是说话训练的较好方法之一。朗读课上,老师对学生的朗读的发音、节奏、停顿、情感、语速进行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要求学生读得响亮、清楚,准确、流畅、传情。形式上可采用个别朗读、集体朗读、领读、跟读、男女对读、分小组朗读、接力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潜移默化地把一些优美语汇句式,变为自己口语语库中的储备,丰富自己的口语表现力,也能使学生从中感觉到文章的“味道”,从中学到许多说话技巧。
2、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对话。改变课堂教学中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口头表达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练中学,在练中提高。由机械性、意义性训练过渡到创造性训练。
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重复性提问,要求学生重复课文中现有语句表达的内容,加深记忆。第二阶段是理解性提问,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根据课文内容重新组织,用自己的话来答题。第三阶段是创造性提问,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然后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观点。要求说话通顺流利,口齿清晰,一遍不行,再来一遍。这是对学生胆量、记忆和表达能力上的训练。
3、课前三分钟演讲与口头作文训练。课前三分钟演讲,可以训练他们说话的逻辑性、周密性和思维的敏捷性。具体操作如下:采用自由命题的形式(不定专题,不限范围),让学生在课余准备好内容,每堂语文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作三分钟的演讲;也可让学生看图说话,或即兴演讲,如“我每天晚上是怎么度过的”,让学生登台演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提醒学生演讲时要大方,有条理,有感情。这样的演讲寓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不但使学生得到锻炼口才的机会,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吸取许多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一举多得。教师也可选择学生特别熟悉、容易思考和组织的题材,让学生先思考几分钟,列提纲,打腹稿,接着当众口头作文,然后大家评议,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这是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即席说话能力的好办法,也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以上训练时,首先教师应创造良好的语境,让学生敢说话,乐开口。其次,在学生说话后要有鼓励性的评价,及时表扬,增强他们当众说话的勇气和信心。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设计适合不同程度、不同年龄学生感兴趣的说话题目,因势利导,使学生有内容可说;以竞争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从不愿说到争着说;可指名说、串说、小组选代表说、自由争议等,增强他们的表达欲和争辨意识。这样使学生把长期的、严格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转化为自觉自愿的、富有情趣的情景对话活动,在“寓教于乐”中获得口语水平的提高。
4、努力多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综合性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文技能。为此,我们可以在语文课上创造条件加以开展并训练。
(二)课堂外:多角度、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训练。
对学生进行口头语言训练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在课堂外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口头语言训练的指导。
1、寓训练于活动之中。针对大街小巷中的路名、店名等,学生不时会关注并提起。我们不妨以此为话题,让他们开展跟语文有关的诸多活动。
2、引导学生主动训练自己,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
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是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随时随地大胆、有内容地说话,用以提高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3、要求学生做个有心人,经常学习他人的说话艺术。要求学生在平常与人交谈、看电视电影时,尤其是听到名人的谈话时,要有意识地听人家是怎样措辞达意地、或含蓄婉转,或开门见山,或一语双关……学学别人在什么场合说什么样的话。只要你处处留心,学生一定受益匪浅,口头表达自然大大提高。这样,学生说话嘴巴会更甜,更“巧”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常交谈,身为老师,我们还要提醒学生,平时要养成有礼貌的说话;听新闻广播和发言,或深浅适度的文章时,要能复述基本内容,说出要点和中心。参与讨论,能听出不同意见的分歧所在,会作听讲笔记,养成专心听话的习惯,这也是中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
语文源自生活,生活即语文。教师应为学生打开窗户,让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并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对学生进行口头语言训练。这些课外语文活动的开展,于无形中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尤其在口头表达上的能力的有效提高。
总之,老师要尽可能的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无尽的课余时间,多给一些有利提高学生中文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慢慢的每个学生都能开口说中文,还能越说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