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公认的事实,而作为就业大军中数量庞大的农村大学生,由于受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其就业前景更是不容乐观。严峻的就业形势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农村籍大学生可能因此出现心理挫伤并导致做出过激行为、影响高等教育对社会作用的发挥、不能充分利用人才以至于资源配置失衡、引发社会不公不利于社会公正等等,这些影响最终将阻碍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缓解农村大学生就业困难迫在眉睫,需从农村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角度考量,为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提供思路。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影响因素
一、问题背景
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要追溯到90年代后期,为了适应大社会环境的发展,各高校开始扩招,这一举措使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就业竞争异常激烈。而作为大学生就业群中的弱势群体-农村大学生,他们与城市学生相比,由于受政策体制、社会环境、家庭背景、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就业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显示,2013年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源毕业生的就业率有巨大的差异。来自城市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7.72%,而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有69.51%,远远低于平均的水平(索文斌,宋欣,2015)。如果放任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加以改善,将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农村籍大学生可能会因求职不顺而产生负面情绪,甚至做出不理智行为而影响社会治安;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被削弱,不能为社会输送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充足合格的人才;用人单位在众多的求职大学生中找到适合人才的成本加大,资源配置失衡;助长投机行为,不利于社会公正等等,这些影响最终将阻碍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
90年代以来的高校扩招使大学生人数的急剧攀升,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2002年,我国各高校毕业人数为145万人左右,2003年增加到212万人,2004 年扩大为280 万,2005 年达到338 万,2006年突破400万大关,达到413万人,2007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高达495 万, 比2006 年增加82 万, 增幅达19. 9%(李建成,张志业,郝惠君,2008)。2011年,有608.2万名大学生加入求职队伍,按某一权威比例推算,大约57万人会因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而无法找到工作,处于失业状态。而在2013年,应届毕业生人数高达699万,2014年727万。时至今日,就业市场已然成为“买方市场”。随着毕业人数的急剧攀升,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而农村大学生是大学生就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其就业现状严峻形势更是可想而知。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会引起出许潜在的的社会问题:第一、从农村家庭个体来讲,培养一个大学生的花费是巨大的,当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教育上的投资得不到合理回报或补偿时,对农村大学生和家庭来讲都是沉重的精神打击,如此一来会降低农村家庭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甚至会使旧时的“读书无用论”思想重新抬头;第二、农村大学生本人也会因为无法获得预期回报而压力倍增,丧失信心甚至因此产生躁动、忧郁的心理,很容易因一时的消极思想而做出危害他人和社会的非法行为如偷盗抢劫等,滋生社会不稳定因素。第三、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国家培养的人才无法及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影响了高等教育对社会作用的发挥。第四、庞大的就业群使得用人单位正确聘用合适人才的成本增加,影响企业效率;第五、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甚至引发新一轮的社会不公。
三、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自身原因。第一,农村大学生自身能力相对不足。长期以来,中国城乡二元分割,农村对教育的投资明显低于城市,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教育资源十分有限。这些因素使农村的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受教育环境的限制,农村籍的学生所享受的教育资源从入学开始,就落后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在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电脑操作、英语口语、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能力素质普遍要差于城市学生,因而降低了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第二,就业期望值过高,心理准备欠佳。调查发现,择业预期过高是农村籍大学生找工作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教育支出对于农村家庭来说负担较重,农村大学生压力过大,他们一心期望能早日从待遇优厚的工作中收回求学成本,减轻家庭负担,大多选择待遇好的工作,可成功几率有限。当求职失败时,不能及时调整心态,面对挫折心理准备不足,也会对再次就业产生影响。第三,求职渠道固化,成功几率有限。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主要是通过校园招聘、借助媒体互联网、委托人才中介等正统途径获得就业信息。而城市大学生有一部分会通过非正式途径,如来自家庭和人际网络的渠道来谋求就业机会。
2、家庭原因。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就业会有明显差异,社会阶层与就业率有一定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子女的就业。城市的父母一般情况下比农村父母拥有更广的人脉,对就业形势、渠道有准确的掌握,他们可以利用有利的资源为子女就业铺路。而农村籍大学生的父母普遍为农民,知识水平、社会关系有限,对子女就业的形势、渠道掌握不足,很难为子女在求职方面提供帮助。这种“潜规则”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农村大学生就业比城市大学生就业更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3、学校原因。第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在整个社会的分配领域主要表现为“四重四轻”的现象:一是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二是重城市教育,轻农村教育;三是重发达地区,轻欠发达地区;四是重少数重点学校,轻多数普通学校(王冀平,2005)。其中,重视城市教育忽视农村教育是造成农村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根源所在。第二,高校教育理念问题。当今的就业市场的现状是,用人单位愁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大学毕业生愁找不到工作。直接原因是大学生的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究其根源,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普遍扩招,使大学生数量增加而质量却大不如前;另一方面是因为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问题,不能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从而使学生学不能为其所用,直至阻碍就业。 第三,高校招录不公平。名牌院校在人才市场中对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然而在学生经过高考这个门槛的时候,分数相同的考生因为生源地不同,能考进的院校也不同。在分省命题的情况下,同样的分数在北京可以上北大,但在高考生源大省,如山东、湖北、河南,却只能上一个普通的本科院校,这就从客观上导致带有“地域歧视”的录招不公平的现象发生(张蕾,2011)。
4、其他原因。第一,求职、创业成本高,限制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随着物价的增长,大学生的求职成本也逐渐增加。经济上的拮据迫使很多农村大学生不得不放弃外地求职的机会,择业范围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及能力方面的限制,农村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意愿也不强。相关调查显示,97%的农村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不敢也不愿进行创业。这就使得高校毕业生不得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业难度也因此加大。第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不健全对农村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个方面。第一,社会保障立法滞后。社会保障相关法律少,效率低,强制性和权威性有限。以失业保障制度为例,目前农村大学生的失业保障仅是流于形式,当农村大学生没有找到合适工作时,其失业风险不得不由自己承担。
四、改善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思考
(1)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很多人才,社会需要决定着求职的环境。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就是就业选择的方向(梁树初,2009)。首先,改变急功近利的就业观念,在择业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考虑,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既不能一味不切实际追求高薪,好高骛远,也不能过度自卑,消极求职。其次,要通过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竞争力的方法增加自身砝码。
(2)家庭积极引导,摒除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做法。要克服家庭背景的不利影响,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在心理成长方面,协助子女建立健康的心理。在子女求职过程中给予支持鼓励和适当的引导。
(3)以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需要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缓解“结构性失业”难题。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因为不具备能够满足用人单位所需的技能,而处于失业状态。即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百度百科)。当前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是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深化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人才是缓解结构性失业难题的重中之重。国家要赋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能够灵活多变,顺应时代发展的浪潮。
(4)完善社会保障,夯实求职依托。完善社会保障立法。社会保障法是进行各种社会保障工作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各项社会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建立覆盖范围广泛、符合实际的社会保障立法,为农村大学生提供可以落实到位而不是流于形式的失业保障,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来保证农村大学生在暂时找不到工作时有基本的条件来支持生活,可以继续找工作。
(5)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农村大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政府应该着力强化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为农村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开展公共服务性质的职业技能培训、适时开展免费职业介绍、多与各企业沟通采用公开的方式公布职业需求信息等。此外,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来支持农村大学生就业。如给予符合规定条件的特困农村大学生一定的经济补贴。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政府要积极鼓励,并将具体的支持鼓励态度落实在政策上。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如建立合乎规范的网络人才市场,使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互动范围更广、更具有针对性,以此来打破空间限制,建立高效性、多元化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农村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索文斌,宋欣.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J].青年研究,2015(03):4-7.
[2]李建成,张志业,郝惠君.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8(09):101-103.
[3]梁秀香.城乡籍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差异比较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254-267.
[4]张蕾.浅析新时期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化解机制[J].科技经济市场,2011(07):81-83.
[5]王冀平.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J].党政干部论坛,2005(10):19-21.
[6]宿学敏.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市场.2010(22):159-161
[7]张蕾.浅析新时期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化解机制[J].科技经济市场,2011(07):81-83.
[8]章思,陈准.农村大学生就业有限理性的原因及程度探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1(05):175-178.
[9]梁树初.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分析指导[J].消费导刊,2009(01):247-249.
[10]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303316.htm 2016年4月27日访问
[11]王义,周红,胡晓霞,张菊霞.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55-58.
[12]谢冰洁,王作宝.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社会保障因素分析[J].科教文汇,2007(06):146.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影响因素
一、问题背景
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要追溯到90年代后期,为了适应大社会环境的发展,各高校开始扩招,这一举措使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就业竞争异常激烈。而作为大学生就业群中的弱势群体-农村大学生,他们与城市学生相比,由于受政策体制、社会环境、家庭背景、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就业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显示,2013年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源毕业生的就业率有巨大的差异。来自城市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7.72%,而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有69.51%,远远低于平均的水平(索文斌,宋欣,2015)。如果放任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加以改善,将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农村籍大学生可能会因求职不顺而产生负面情绪,甚至做出不理智行为而影响社会治安;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被削弱,不能为社会输送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充足合格的人才;用人单位在众多的求职大学生中找到适合人才的成本加大,资源配置失衡;助长投机行为,不利于社会公正等等,这些影响最终将阻碍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
90年代以来的高校扩招使大学生人数的急剧攀升,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2002年,我国各高校毕业人数为145万人左右,2003年增加到212万人,2004 年扩大为280 万,2005 年达到338 万,2006年突破400万大关,达到413万人,2007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高达495 万, 比2006 年增加82 万, 增幅达19. 9%(李建成,张志业,郝惠君,2008)。2011年,有608.2万名大学生加入求职队伍,按某一权威比例推算,大约57万人会因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而无法找到工作,处于失业状态。而在2013年,应届毕业生人数高达699万,2014年727万。时至今日,就业市场已然成为“买方市场”。随着毕业人数的急剧攀升,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而农村大学生是大学生就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其就业现状严峻形势更是可想而知。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会引起出许潜在的的社会问题:第一、从农村家庭个体来讲,培养一个大学生的花费是巨大的,当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教育上的投资得不到合理回报或补偿时,对农村大学生和家庭来讲都是沉重的精神打击,如此一来会降低农村家庭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甚至会使旧时的“读书无用论”思想重新抬头;第二、农村大学生本人也会因为无法获得预期回报而压力倍增,丧失信心甚至因此产生躁动、忧郁的心理,很容易因一时的消极思想而做出危害他人和社会的非法行为如偷盗抢劫等,滋生社会不稳定因素。第三、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国家培养的人才无法及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影响了高等教育对社会作用的发挥。第四、庞大的就业群使得用人单位正确聘用合适人才的成本增加,影响企业效率;第五、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甚至引发新一轮的社会不公。
三、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自身原因。第一,农村大学生自身能力相对不足。长期以来,中国城乡二元分割,农村对教育的投资明显低于城市,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教育资源十分有限。这些因素使农村的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受教育环境的限制,农村籍的学生所享受的教育资源从入学开始,就落后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在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电脑操作、英语口语、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能力素质普遍要差于城市学生,因而降低了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第二,就业期望值过高,心理准备欠佳。调查发现,择业预期过高是农村籍大学生找工作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教育支出对于农村家庭来说负担较重,农村大学生压力过大,他们一心期望能早日从待遇优厚的工作中收回求学成本,减轻家庭负担,大多选择待遇好的工作,可成功几率有限。当求职失败时,不能及时调整心态,面对挫折心理准备不足,也会对再次就业产生影响。第三,求职渠道固化,成功几率有限。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主要是通过校园招聘、借助媒体互联网、委托人才中介等正统途径获得就业信息。而城市大学生有一部分会通过非正式途径,如来自家庭和人际网络的渠道来谋求就业机会。
2、家庭原因。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就业会有明显差异,社会阶层与就业率有一定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子女的就业。城市的父母一般情况下比农村父母拥有更广的人脉,对就业形势、渠道有准确的掌握,他们可以利用有利的资源为子女就业铺路。而农村籍大学生的父母普遍为农民,知识水平、社会关系有限,对子女就业的形势、渠道掌握不足,很难为子女在求职方面提供帮助。这种“潜规则”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农村大学生就业比城市大学生就业更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3、学校原因。第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在整个社会的分配领域主要表现为“四重四轻”的现象:一是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二是重城市教育,轻农村教育;三是重发达地区,轻欠发达地区;四是重少数重点学校,轻多数普通学校(王冀平,2005)。其中,重视城市教育忽视农村教育是造成农村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根源所在。第二,高校教育理念问题。当今的就业市场的现状是,用人单位愁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大学毕业生愁找不到工作。直接原因是大学生的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究其根源,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普遍扩招,使大学生数量增加而质量却大不如前;另一方面是因为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问题,不能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从而使学生学不能为其所用,直至阻碍就业。 第三,高校招录不公平。名牌院校在人才市场中对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然而在学生经过高考这个门槛的时候,分数相同的考生因为生源地不同,能考进的院校也不同。在分省命题的情况下,同样的分数在北京可以上北大,但在高考生源大省,如山东、湖北、河南,却只能上一个普通的本科院校,这就从客观上导致带有“地域歧视”的录招不公平的现象发生(张蕾,2011)。
4、其他原因。第一,求职、创业成本高,限制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随着物价的增长,大学生的求职成本也逐渐增加。经济上的拮据迫使很多农村大学生不得不放弃外地求职的机会,择业范围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及能力方面的限制,农村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意愿也不强。相关调查显示,97%的农村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不敢也不愿进行创业。这就使得高校毕业生不得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业难度也因此加大。第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不健全对农村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个方面。第一,社会保障立法滞后。社会保障相关法律少,效率低,强制性和权威性有限。以失业保障制度为例,目前农村大学生的失业保障仅是流于形式,当农村大学生没有找到合适工作时,其失业风险不得不由自己承担。
四、改善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思考
(1)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很多人才,社会需要决定着求职的环境。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就是就业选择的方向(梁树初,2009)。首先,改变急功近利的就业观念,在择业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考虑,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既不能一味不切实际追求高薪,好高骛远,也不能过度自卑,消极求职。其次,要通过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竞争力的方法增加自身砝码。
(2)家庭积极引导,摒除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做法。要克服家庭背景的不利影响,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在心理成长方面,协助子女建立健康的心理。在子女求职过程中给予支持鼓励和适当的引导。
(3)以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需要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缓解“结构性失业”难题。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因为不具备能够满足用人单位所需的技能,而处于失业状态。即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百度百科)。当前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是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深化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人才是缓解结构性失业难题的重中之重。国家要赋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能够灵活多变,顺应时代发展的浪潮。
(4)完善社会保障,夯实求职依托。完善社会保障立法。社会保障法是进行各种社会保障工作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各项社会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建立覆盖范围广泛、符合实际的社会保障立法,为农村大学生提供可以落实到位而不是流于形式的失业保障,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来保证农村大学生在暂时找不到工作时有基本的条件来支持生活,可以继续找工作。
(5)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农村大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政府应该着力强化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为农村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开展公共服务性质的职业技能培训、适时开展免费职业介绍、多与各企业沟通采用公开的方式公布职业需求信息等。此外,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来支持农村大学生就业。如给予符合规定条件的特困农村大学生一定的经济补贴。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政府要积极鼓励,并将具体的支持鼓励态度落实在政策上。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如建立合乎规范的网络人才市场,使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互动范围更广、更具有针对性,以此来打破空间限制,建立高效性、多元化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农村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索文斌,宋欣.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J].青年研究,2015(03):4-7.
[2]李建成,张志业,郝惠君.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8(09):101-103.
[3]梁秀香.城乡籍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差异比较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254-267.
[4]张蕾.浅析新时期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化解机制[J].科技经济市场,2011(07):81-83.
[5]王冀平.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J].党政干部论坛,2005(10):19-21.
[6]宿学敏.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市场.2010(22):159-161
[7]张蕾.浅析新时期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化解机制[J].科技经济市场,2011(07):81-83.
[8]章思,陈准.农村大学生就业有限理性的原因及程度探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1(05):175-178.
[9]梁树初.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分析指导[J].消费导刊,2009(01):247-249.
[10]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303316.htm 2016年4月27日访问
[11]王义,周红,胡晓霞,张菊霞.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55-58.
[12]谢冰洁,王作宝.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社会保障因素分析[J].科教文汇,2007(0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