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营造·追求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yang0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和谐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作为目标,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最佳程度或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益和效率。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课堂,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教育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培养造就高素质一代新人的需要。本文对构建小学语文和谐课堂进行探讨。
  【关键词】多元 民主 和谐 创新 追求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和谐”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和谐”是社会的追求,更是教育的追求。我们倡导“和谐教育”,目的在于把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优化组合,获得整体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益和效率,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和谐教育离不开“和谐课堂”的构建,“和谐课堂”是一种理想的课堂,理想的课堂离不开两个要素,即“高效的、个性的”,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六方面解读“高效的、个性的”理想课堂,亦即“和谐课堂”。
  
  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营造和谐课堂,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育、教学传统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这些,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讲究方法、创新优化教法,使学生学习处在最佳状态,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充满趣味、富有生命力的学科,语文学习应是充满情趣、乐趣和活力的。一些画面感强的课文,可让学生读读画画,学生在读中感悟、在画中理解;一些诗歌可让学生诵诵唱唱,学生在诵中生情、在唱中记忆;一些童话故事可让学生读读演演,学生在读中揣摩、在演中体会……只有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学生才能有灵活的学法,通过说、演、讲、画、背等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自主创新的学习方式。”所谓“自主创新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探究学习的能力及多元思维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问难可在教师讲解引导之前,可在教师讲解引导之后,也可在教师讲解引导之中。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出示课题后,提出:你们看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可能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是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怎样借箭?结果借到箭没有?通过这样的审题质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种自主学习的活动形式,打开学生思路,让课堂质疑充满生命力。曾看到一特级教师设计的《挑山工》一课的教学案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挑山工走的“折尺形线路”比游人长,感悟他朴实话语中的内涵,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1、画。要求学生按照文中的句意,画出折尺形路线图。2、评。选出学生几幅有代表性的图,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画,谁画得好。3、说。让学生借所画的图讲解挑山工如何登山,将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4、比。引导学生比较挑山工和游人登山的路线图,看看可以发现什么。5、问。“这时你产生了哪些疑问?”从这些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中,可看出教师引导学生动脑筋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还体现在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互通上,如自然科学知识类课文就可与科学课进行有机互通;再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学生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引领学生走向课堂之外的更广阔的天地。
  总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有见地地去学习,这样的课堂才能成为焕发学生生命力的场所,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二、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技能,从长远看还应通过一篇篇凝聚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美好愿望与情感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我们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创设教学情境,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老师同悲同喜、同歌同泣,获得人生的感悟、个性的张扬,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当今,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大多运用多媒体来体现。多媒体精彩的画面、优美的乐曲能为学生的形象思维提供更为直观、更为具体的形象,可唤起他们记忆中的表象,为学生的创造思维奠定基础。让学生在身临其境、兴趣盎然中,自然而然地走进文章所描写的内容中去。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还有多种方式,可通过渲染环境、开展活动、表演课文等等,让学生走近文本、走进角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内心的体验。如教学《登山》一课,教师采用以演代讲的方法,让学生表演课文的情节。学生通过表演走小路过峭壁的情节,把课文描写的内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能想角色所想、说角色所说、情感受到熏陶,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能得到发展。
  情境创设能营造出一种人人动脑、动手、动口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享受到的是学习语文的快乐,他们学到的不只是课本上的知识,而是浓厚的学习兴趣,丰富的想象,自我表现的欲望、能力,得到的是素质上的提高、情操上的陶冶。
  
  三、民主、融洽的情感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进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创造出宽松、和谐、融洽的良好教学氛围,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育是什么?是唤醒、是等待、是激励、是鼓舞。和谐语文课堂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真实、自然。我们要调整心态,俯下身子看孩子,学会等待,学会宽容,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一种美,而面对学生,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则更是一种美,是一种永恒的美。在课堂上,老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使课堂氛围充满民主、平等与和谐。
  新时期呼唤着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平等的首席”,应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全身心地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善待学生身上的错误,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声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爱迪生,你的讥笑声中有瓦特……”因此,我们教师要呵护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一个好的语文课堂应是成全学生发展、保护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必揣摩教师的心理,教师也不会以自我为中心,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个性,敢说、敢想、敢表达自己的观点,真实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于永正老师在执教一篇课文时,为了一个孩子的自尊自信,一个句子竟让这个孩子读了8遍,他不断鼓励、引导,直到孩子读正确为止。尽管花了不少时间,可这是对孩子多大的呵护与鼓励啊!我想,这个孩子也许会从此爱上语文课,对学习也会充满信心。
  
  四、真诚、激励的评价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积极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吝啬赏识与赞许,如及时送上“回答很精彩”、“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我怎么没想到,你体会得太精彩了”、“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进步真大”、“你提的问题老师都没想到,是个小思想家”、“你能联系上下文回答,值得大家学习”、“你很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等等,这些评价既是对学生发言的赞美,又有学习方法的引导、点拔,教师与学生是民主平等的,充满了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欣赏,学生必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课堂定能充满生机。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在鼓励赞赏的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既要肯定学生的成功与进步,又要及时鲜明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与错误,让学生清醒、正确地认识自我,进而主动改进自我、完善自我,促进自身发展。如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后,有的老师总喜欢这样评价:“读得不错,很好!”那么到底好在哪儿呢?学生就不清楚了。如果我们这样评价:“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这样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评价,不仅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正确了解,还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由此更积极地投入学习中。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任何回答,我们都应细心处理:正确的回答应给予积极的肯定;不完整的甚至错误的回答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即便是一时答不出来,也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留余地,切忌冷嘲热讽。总之,教师给予学生真诚、激励的评价,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有希望、有信心,愿意学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也就自然产生了。
  
  五、动态、生成的课堂模式
  
  构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必须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强调生成并不等于否定预设,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课堂需要预设,没有预设的教学是盲目的、随意的、不负责任的。但仅有预设是不够的,因为教材的内容“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的水平“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要摒弃的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追求的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弹性”设计。
  对课堂教学进行弹性预设,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重要部分。所谓“弹性预设”,就是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一处学生会不会有疑问;这一点他们是不是感兴趣;这一段学生可能有哪些生活体验;这里学生会不会有很多感悟;这里学生有没有想象需要放飞……设计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弹性空间。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要从不同的角度多作假设:学生会怎么说,自己该如何引,多设几种可能。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预料的情况时,教师才能有足够的智慧应对自如,才能让课堂生成出创意、生成出精彩。
  新课程中的语文课堂,应该完全摒弃那种“对不对”、“美不美”的唯一答案的问题设计。生成性的预设,应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语言,领略文章的表达方法,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弹性预设倡导感悟、体验、多维发散式的问题设计。这样的预设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出发,学生的思维拓展有多元的发展空间,精彩是可想而知的。
  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组织语文课堂。生机盎然的新课堂定会给我们和谐、快乐的享受。
  
  六、诗情、创意的课堂内涵。
  
  新教育实验创始人,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那么语文就更应是一首诗,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是诗意,语文的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就倡导“诗意语文”教学思想。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那种叫人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情趣,是那种余韵悠长、思之无穷的情味,是那种含蓄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它让人心灵不断净化、人格不断升华。语文课堂则是诗意的栖息地。诗意的语文课堂不是知识的堆砌体,因为它不用抽象的概念说话,它是让学生走进文本、走入中华文化,让他们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使学生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究乐趣。诗意的语文课堂是自然的,它连着生活的源泉;诗意的语文课堂是神奇的,它提升着学生的灵魂;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智慧的,它给予学生力量。我们要用心努力营造鲜活、灵性的诗意课堂,让我们的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
  语文课堂还应成为学生创造的乐园。在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多元感受,呵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闪现的智慧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的港湾。语文课堂要开发学生潜能,给予学生自主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注意因材施教,鼓励自主创新。
  和谐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只有和谐的课堂,才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沃土。我们语文教师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融洽的情感氛围,给予学生真诚、激励的评价语言,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模式,追求诗情创意的课堂内涵,努力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对话的、感悟的、和谐的、创新的语文课堂,让教与学成为师生共同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
  2、《新课程研究》
  3、《湖北教育》
其他文献
大家都知道,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只是想尽办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知识,考出好成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依靠机械的练习来掌握知识,结果造成了一批批高分低能儿。那么如何改变过去教学中存在的这种状况呢?情境式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情境认知能意识到思维中的疑难困境及产生背景,并能提示真实的生活环境在学习中的内
期刊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有许多的学生不能够用功地学习。虽然有的学生表现出已对某学科有一定的兴趣,但却还是不能用功,成绩提不上去。这是为什么?  其实,兴趣只能表示学生对学科的满意程度,而不能直接决定成绩的好坏,只有在同时具备了以下两个条件的前提下,才能在学习上取得真正的成功:  1、用功;2、有恰当的学习方法。但是,没有谁能够只凭好的学习方法而不下苦功就取得良好的成绩,因此在让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
期刊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所需重要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心理特点,把握心理激励的最佳契机,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从而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  一、教学开始时运用心理激励,使学生对即将开始的学习活动做好最佳的心理准备,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每堂课开始
期刊
文字是一种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人们浏览这些符号时,脑海里立即会出现丰富多彩的形象,从而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而对那些缺乏生活经历的孩子们来说,要他们面对一大堆的抽象符号去理解、体会,可真是件苦差事。怎么才能使学生愉快地学?我想,利用教学软件的动感、立体感、形象感、美感等优势能让抽象的语言文字活起来,让课堂教学变成有形有声、有滋有味的乐事。它是诱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最有效途径。
期刊
教师讲课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心境,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传的“道”、授的“业”,学生是否接受,学生的“惑”是否解开,都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情绪中及时反馈出来。所以,适时把握学生的情绪和心境就显得非常重要。  外国学者斯托曼在《情绪心理学》的序言中指出:“人们在知觉和记忆中进行着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情绪和情感像是一种侦察机构,监视着信息的流动。它能够促进或阻止工作记忆、推理操作和问题解决。”还
期刊
一、引语导趣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知识的传授、师生情感的交流,主要靠语言来进行。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根据课文内容,恰当地引用富有哲理的名言,使之既脍炙人口又发人深省,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例如在讲授鲁迅的《故乡》一文时,对于杨二嫂的贪婪、刻薄,我引用了莎士比亚诅咒金钱的名言:“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
期刊
德育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前提条件,而德育活动的形式、趣味性以及能否愉悦学生的身心等都关系到德育活动的实效。近年来,我们针对学生实际,把月主题活动与其它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思想素材,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想素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月主题活动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从队活动中感受思想道德教育氛围    根据人们对事物的普遍认知规律,我们认为良好品德的形成
期刊
新课标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激活主体,导入语非常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它新奇、有趣,就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如果它平淡、刻板,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历史新课的导入成为激活主体关键的一步。怎样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呢?现在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历史新课导入方法的几点拙见:
期刊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作为社会中的人,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而作为学生中的后进生,常受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家人的责罚,面对着来自教师、家长、同学及社会的压力,更是备感压抑。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转化后进生,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所谓后进生,一般指的是学习差、纪律差的学生,个别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也有偏差。后进生的特点从形式上表现为惹是生非、称王称霸、学习不认真、课外不复习、做作业
期刊
学生管理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组织纪律观念,提高学生竞争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从强化四个教育(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知识技能教育、择业观念教育),增强五个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培养十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知能力、自制能力、说服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