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器官移植模型的现状和展望

来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b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无血管的皮肤移植是惟一研究移植免疫的动物模型[1].60年代初期,Lee等[2,3]建立了大鼠器官移植模型并发展了门腔分流技术,这为临床器官移植和移植免疫学提供了研究模型.而从90年代至今,小鼠器官移植模型开始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采用.本文就小鼠器官移植模型的发展、优点、限制以及其在移植免疫方面的特点作一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评估。

其他文献
期刊
肝移植术后并发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CPM)的发病率约为5%~10%,明显高于一般人群(0.16%~5.8%)[1,2].其发病原因复杂,治疗棘手,死亡率高[3].我院肝移植中心自2003年4月至2008年1月,共进行同种原位肝移植术115例次.其中3例患者术后并发CPM,发病率为2.6%(3/115).3例患者经治疗后,好转1例,死亡2例.现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以减低强度的氟达拉滨、白消安(Bu)和环磷酰胺(CTX)为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联合低剂量环孢素A(CsA)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恶性血液病患者11例,接受同胞间HSCT,供、受者问HLA配型,HLA全相合10例.5个抗原相合1例.预处理包括移植前第9~4天给予氟达拉滨30~35 mg·m-2·d-1,移植前第4、3天给予白消安3.2 mg·kg-1·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及其引发的疾病是肾移植患者主要的感染性并发症,也是慢性移植物功能异常及继发性远期移植物功能丧失的可能原因[1].静脉滴注更昔洛韦优先治疗是口服更昔洛韦常规预防治疗的替代措施.由于无症状性CMV感染导致的潜在器官损伤在优先治疗前就可能已存在,并可能直接或间接损害肾移植物,影响移植物和受者的长期存活[2,3]。
期刊
目的 分析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情况.并探讨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7年8月间2392例肾移植受者中术后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恶性肿瘤的类型、移植时年龄、术后至肿瘤诊断的时间、免疫抑制剂应用情况及预后等资料;比较免疫诱导组与非免疫诱导组的一般情况;并进行发生肿瘤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31例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恶性肿瘤,发生率为1.29%.恶性肿瘤发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在同种异体血管移植中的作用及其与移植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以Wistar大鼠为供者,SD大鼠为受者,取供者肾下腹主动脉(长约1cm),正位替换受者同部位主动脉,建立腹主动脉移植模型.对照组:仅将SD大鼠相应的腹主动脉切断后再行原位吻合.术后60 d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分别检测各组腹主动脉的乙酰肝素酶水平、炎性细胞浸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意外肝癌患者的肝移植效果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11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接受原位肝移植,在术后的病肝病理检查中意外发现癌灶(称之为"意外肝癌"),其原发病,8例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丙型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各1例.11例术后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甲泼尼龙预防排斥反应,3个月后撤除霉酚酸酯,6个月后撤除甲泼尼龙.病肝沿水平面作间隔1 cm连续平行切片
器官移植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和排斥反应是导致移植器官损伤的重要因素,针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的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移植物功能及存活,但是如何从始动环节阻断该损伤一直是困扰移植界的问题之一。
期刊
本中心于2005年11月采用肝移植治疗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所致肝功能衰竭1例,目前患者已经健康生活8个多月,报道如下。
期刊
感染状态下行肝移植术手术风险大、预后差,特别是并发细菌或真菌感染将大大增加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国内外肝移植专家普遍认为术前明显的感染不宜行肝移植术[1-3].但由于病情及其他原因往往不允许控制感染后择期手术,而常常使移植医师面临两难的境地.我们就本院肝胆外科在1999年1月至2008年7月间收治的肝移植术前存在感染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感染状态下肝移植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