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音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的语素教学实验研究

来源 :外语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chao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素法”是否适用于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特别是在初级阶段的词汇教学,一直为学界所讨论.本实验以俄语或乌克兰语背景的初级阶段汉语学习者为被试,在HSK(1-2级)词汇大纲中选取双音复合词,通过公式计算词语间的语义距离,选取不同语义透明度的词语24个,分别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开展语素教学和整词教学,均使用翻译、图片展示和创设情境3种教学手段来完成词汇教学,两班实验词汇及具体教法均相同,但不同于对照班以整词开展教学的方式,在实验班是以语素为单位开展教学;最后利用语义理解量表进行教学成果的即时和延时测试,通过对两组测试分值及分值间差异显著性的比较,验证语素教学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在词义理解层面,除完全透明词和完全隐晦词外,对双音复合词语素教学的效果优于整词教学;在词语记忆层面,对双音复合词中的隐晦词语素教学的效果优于整词教学.
其他文献
认知负荷是翻译认知过程研究的核心要素,是了解译员大脑运作的重要窗口.但是,目前认知负荷的概念、特质和理论仍有待明晰.本文首先论述认知负荷的本质,辨析认知负荷、注意/认知资源、认知努力等相关概念,阐述口译认知负荷的理论构建;其次详细讨论口译认知负荷眼动研究的3个热点问题,即口译难点的识别、口译多模态过程的认知负荷以及认知负荷与口译专业能力的关系;最后指出目前口译认知负荷眼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英语辩论课因其在思辨能力、沟通技巧、国际视野等方面的突出优势,能更好地助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如何构建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课程教学模式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基于问题的学习”路径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自我学习能力,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本文以“基于问题的学习”路径为切入点,阐释问题—思辨—探究的课程设计.
截止至2020年,全国共有21所院校开设俄语翻译专业,教学中翻译能力的界定一直是翻译学者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以PACTE翻译能力模式为基础,对俄语翻译硕士专业的翻译能力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测试构念和效度两方面问题进行剖析,以测促评,以测促建,对俄语翻译硕士专业教学起到积极的反拨作用.
作为口译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外交口译虽引起学界关注,但对其过程中互文性意义的实现与例示化机制探源较少.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从互文性口译符号的功能和实现层次、意义的发生过程及意义的实现和例示化3个方面,本研究聚焦探讨在外交语境下口译过程中互文性意义的实现与例示化机制.研究发现,外交口译中互文性意义的实现是由外交语境为发言人提供互文形成的情景、外交互文语境为译员提供例示化产生的意义潜势与目的 语例示化连续体3个机制程序促动.而且,外交口译中互文性意义是由语内互文向语际互文转移.希望本研究对外交口译中互文性
在符号学研究中,人们关注的重点通常都是实符号,即有具体表现形式的符号,如一般语言符号、交通标志符号和声音符号等,而对于没有形式表现但却能够表达特定意义的空符号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在国内外对空符号的研究中,经常会把索绪尔的二元符号观和皮尔士的三元符号观中的某些概念混为一谈,从而带来能指是否可以为“空”的问题.本文以语言空符号为例,通过对能指、符号载体和再现体等概念的解析,指出在索绪尔的经典符号学框架中,能指不可以为“空”,“空”的只是符号载体;空符号必须具有可识别性,其依据是结构或概念语义的完整性;语言空符号
学术写作是一种实现作者与读者交流的社会实践活动,作者通过这种交流与读者达成共识,寻求读者对其研究发现的认可和接受,而模糊语正是实现这种交流的重要手段,对于构建共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在Hyland(1996)模糊语体系框架内,探讨元话语中的模糊语在促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构建共识方面的作用.分析表明,学术论文中模糊语的使用可降低作者观点的表达力度,给读者留下解读的空间,并与读者就文中提出的观点进行讨论、协商,构建起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识,从而提高学术论文的说服力和可接受度.
批评话语分析提出,翻译是一种话语的“再语境化”,是译者参与社会实践、发挥主观作用的过程,也是译者与原文及译文的互动活动.本研究将批评话语分析对“语境”“互文性”等的讨论与“去/再语境化”理论相结合,指出“元话语—原文—译文”的生成转换过程从历时角度看是一个不断“去/再语境化”过程;考察“互文”关系是回溯追踪话语生成转换过程合理性的依据,也是揭示译者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自我调适行为的手段.
流利性是口译质量评估的重要标准之一.输入语速,作为影响同声传译认知负荷的重要因素,与流利性关系密切,但关于它对流利性的影响,学者们却众说纷纭,甚至有相反的结论.本研究通过实验控制同声传译的输入语速,并建立双语语料库对流利性指标进行系统标注,以探究在不同训练阶段输入语速对同传译语流利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输入语速对学生译员同传译语流利性的多项指标有显著的影响.在高输入语速情境中,学生译员同传译语总体而言更流利,主要体现在语速加快、平均语流长度增加、静默停顿与非流利现象平均数量减少、非流利现象平均时长缩短
国内同伴反馈实证研究主要检验同伴反馈的效果,但学生作为接收者对同伴反馈的投入情况仍不清楚.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追踪了一组(3名)非英语专业硕士生在同一写作任务的三轮同伴反馈中的认知投入.研究发现,学生对同伴反馈的理解程度有所加深但仍然不足.学生对元认知策略与认知策略的使用情况在共时、历时维度上都呈现出鲜明个体差异.本研究发现可为推进同伴反馈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本研究以《出使奏疏》为语料,基于Kádár的仪式礼貌理论,从历史语用学视角探究晚清奏疏恭维言语行为的仪式化表达、语用策略及权利义务关系内涵.研究发现,晚清臣子以固定的体例和词句实现仪式框架下的规约恭维表达,具备阶层性特征;在采用隐性恭维赞美皇上的同时,基于引导、鼓励等策略,使用肯定过去、预赞、转折等恭维手段实现非规约性表达,具备功能性与互动性特征.仪式化规约表达是强调臣子权利义务的仪式化言语烙印,仪式化非规约表达是维护、推进臣子权利义务的仪式化言语工具,两者作用于仪式群体道德秩序的感知与修复,是君臣间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