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许多问题有的只需要了解大致的结果,有的很难算出准确的结果,这就需要用估算的方法来帮我们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估算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重视,在倡导“有用的数学”这一大的教学环境下,估算更是备受青睐。那么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小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感及数学应用意识都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个人的认识。
一、贴近生活,感受估算价值
过去教师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与估算方法。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较笔算用得更为广泛。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地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才能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一开始接触到估算,如果感受不到它的实用价值的话,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估算有什么用啊,还不如准确计算呢,那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无从谈起。实际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极为广泛,关键是有没有细心地发现。
所谓估算,是指在计算、测量中无法或没必要进行精确计算和判断时所采用的大致推测。估算要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或测量的结果能有概括性、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要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能够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估算到超市购物需要的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估计外出旅游的费用,一个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2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几个,赛前估计雅典奥运会中国最终能获得几枚金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这类有关物体的质量、数量或长度的估算问题。面对上述问题时,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或暂时无法得出准确结果时,估算不失为一剂“良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这类问题的解决,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呢?首先,教师要有估算的意识。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如学习千克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尝试估算日常生活中有关物品质量;学习米和厘米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
总之,教师要做启发学生运用估算的有心人,尽量结合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寻找契机组织学生观察、分析;再通过交流估算方法、技巧等途径,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估算的乐趣,并切身体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凸现估算应用的价值。
二、结合教学,渗透估算的方法
估算虽然是一种大致的估计,但并不是凭空猜想的,那种没有根据的臆想乱猜往往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那么如何进行估算才更具有合理性和准确性呢?小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关系十分密切,教师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做好估算方法的示范。而教师的估算方法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题材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上,这种渗透则需要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估算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数感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具体就是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将一些估计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
常用的估算方法有:
(1)近似估算法。根据实际情景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
(2)规律估算法。就是运用各种运算定律、性质判断运算的结果,如判断9.4×0.18=1.692的结果正确吗?这个时候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利用一个因数(0除外)乘以一个比1小的数,结果肯定比这个数小的性质,轻松地对结果做出推测和验证,用这种估算的方法就很适合验算一道题是否计算正确。
(3)联系实际估算法。如人数、租车的数量一定是整数,汽车行驶速度比人行走要快得多。
(4)据零求整法。如一张报纸有多少个字,一个年级的学生人数……例如:在教学“1000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给学生建立10000的观念,就准备了很多黄豆,想通过实物加深学生对万的认识,那10000粒黄豆究竟有多少呢?学生在乍听到要10000这个大数时都会被唬住,但如果这时渗透估算方法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先数出10袋100粒的黄豆放在一个合适透明杯中,不多不少正好装满,这就是1000粒,那要10000粒黄豆这样数下去该多慢啊,有什么办法能很快看到10000粒黄豆呢?一个孩子回答到:“用这个杯子装10次大约就是10000粒。”他的办法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很快大家就看到了大约10000粒黄豆……在这个实验中那些黄豆并不是准确的10000粒,也是一种估计,根据单量估计出相应数量,“据零求整”整个实验不仅让学生感受10000的大小,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渗透给学生一种量化估计的方法,便于他们以后进行较大数量的估测。
三、创设情景,增强估算应用意识
学生数学素质的核心是应用数学的能力,其主要体现在用数学的观点和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能自觉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的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变估算由“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增强他们自学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带学生参观新建的教学楼的教室和准备装修用的地板砖,让学生估计要装修新教室的地面,大约需要多少块地板砖?学生有的用手比着量,有的想出了先估计教室横着大约能摆几块地板砖,竖着大约能摆几块地板砖,将横竖能摆的地板砖的块数相乘就知道大约需要多少块地板砖了,甚至有的学生还发现了自己家装修时有些地方整块的的地板砖摆完了离墙还有一段距离,需要多准备些来填补空缺,所以他建议在实际购买中还要多买几块砖以填补地面接墙处。
四、感悟方法,鼓励策略多样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利用估算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首先,让学生掌握预测策略。就是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估计,计算结果如超出这一估计的取值范围,说明答案是错误的。当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对信息作出整体把握,并迅速运用直觉思维作出判断,以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从而达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其次,让学生掌握调整策略。在估算中由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恰当运用调整策略,能保证估算结果会更接近准确值;第三,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
总之,让小学生具备初步的估算能力,需要师生一起增强意识,共同努力。在引导学生实践、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初步的估算能力,以拓宽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的思路。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尝到估算的甜头,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
一、贴近生活,感受估算价值
过去教师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与估算方法。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较笔算用得更为广泛。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地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才能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一开始接触到估算,如果感受不到它的实用价值的话,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估算有什么用啊,还不如准确计算呢,那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无从谈起。实际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极为广泛,关键是有没有细心地发现。
所谓估算,是指在计算、测量中无法或没必要进行精确计算和判断时所采用的大致推测。估算要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或测量的结果能有概括性、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要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能够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估算到超市购物需要的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估计外出旅游的费用,一个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2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几个,赛前估计雅典奥运会中国最终能获得几枚金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这类有关物体的质量、数量或长度的估算问题。面对上述问题时,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或暂时无法得出准确结果时,估算不失为一剂“良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这类问题的解决,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呢?首先,教师要有估算的意识。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如学习千克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尝试估算日常生活中有关物品质量;学习米和厘米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
总之,教师要做启发学生运用估算的有心人,尽量结合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寻找契机组织学生观察、分析;再通过交流估算方法、技巧等途径,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估算的乐趣,并切身体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凸现估算应用的价值。
二、结合教学,渗透估算的方法
估算虽然是一种大致的估计,但并不是凭空猜想的,那种没有根据的臆想乱猜往往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那么如何进行估算才更具有合理性和准确性呢?小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关系十分密切,教师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做好估算方法的示范。而教师的估算方法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题材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上,这种渗透则需要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估算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数感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具体就是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将一些估计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
常用的估算方法有:
(1)近似估算法。根据实际情景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
(2)规律估算法。就是运用各种运算定律、性质判断运算的结果,如判断9.4×0.18=1.692的结果正确吗?这个时候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利用一个因数(0除外)乘以一个比1小的数,结果肯定比这个数小的性质,轻松地对结果做出推测和验证,用这种估算的方法就很适合验算一道题是否计算正确。
(3)联系实际估算法。如人数、租车的数量一定是整数,汽车行驶速度比人行走要快得多。
(4)据零求整法。如一张报纸有多少个字,一个年级的学生人数……例如:在教学“1000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给学生建立10000的观念,就准备了很多黄豆,想通过实物加深学生对万的认识,那10000粒黄豆究竟有多少呢?学生在乍听到要10000这个大数时都会被唬住,但如果这时渗透估算方法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先数出10袋100粒的黄豆放在一个合适透明杯中,不多不少正好装满,这就是1000粒,那要10000粒黄豆这样数下去该多慢啊,有什么办法能很快看到10000粒黄豆呢?一个孩子回答到:“用这个杯子装10次大约就是10000粒。”他的办法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很快大家就看到了大约10000粒黄豆……在这个实验中那些黄豆并不是准确的10000粒,也是一种估计,根据单量估计出相应数量,“据零求整”整个实验不仅让学生感受10000的大小,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渗透给学生一种量化估计的方法,便于他们以后进行较大数量的估测。
三、创设情景,增强估算应用意识
学生数学素质的核心是应用数学的能力,其主要体现在用数学的观点和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能自觉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的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变估算由“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增强他们自学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带学生参观新建的教学楼的教室和准备装修用的地板砖,让学生估计要装修新教室的地面,大约需要多少块地板砖?学生有的用手比着量,有的想出了先估计教室横着大约能摆几块地板砖,竖着大约能摆几块地板砖,将横竖能摆的地板砖的块数相乘就知道大约需要多少块地板砖了,甚至有的学生还发现了自己家装修时有些地方整块的的地板砖摆完了离墙还有一段距离,需要多准备些来填补空缺,所以他建议在实际购买中还要多买几块砖以填补地面接墙处。
四、感悟方法,鼓励策略多样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利用估算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首先,让学生掌握预测策略。就是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估计,计算结果如超出这一估计的取值范围,说明答案是错误的。当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对信息作出整体把握,并迅速运用直觉思维作出判断,以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从而达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其次,让学生掌握调整策略。在估算中由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恰当运用调整策略,能保证估算结果会更接近准确值;第三,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
总之,让小学生具备初步的估算能力,需要师生一起增强意识,共同努力。在引导学生实践、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初步的估算能力,以拓宽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的思路。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尝到估算的甜头,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