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镜头一: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雨点》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在干什么呢?
生1:雨点落在花瓣上,在花瓣上跳舞。
生2:雨点落在玻璃上,在玻璃上画画。
生3:雨点落在草丛里,在草丛里打滚。
生4:雨点落到冰棒上,在冰棒上……
师(转向其他学生):雨点能落在冰棒上吗?
生齐答:不能!
教学镜头二: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小池塘》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桃花倒映在池塘里,像什么呀?
(很久)一生:像小朋友的笑脸。
师(转向其他学生):桃花能像笑脸吗?
生齐答:不能!
师:桃花像什么,还有谁说说?
(好久无人举手)师:你们说像不像天空里的片片彩云啊?
学生齐答:像!
反思一:尊重学生童真语言的个性化,教师要有等待的耐心
片断一,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令人称奇。第四个学生的话一出口,就让我哑然失笑,因为春天到来,校园里时见吃冰棒的学生。我很想知道他接下去的联想。可是他想了好久,还没有下文,于是看着那么多听课的人,执教老师用暗示性的反问打断他的思考,并且和其他学生一起否定了他的这种说法。课后我问这个学生,雨点落在冰棒上,会在冰棒上干什么。这个学生一口气说了两个答案——雨点落在冰棒上,在冰棒上滑冰;雨点落在冰棒上,在冰棒上冬眠。多么令人称奇的联想!它没有“在花瓣上跳舞”、“在玻璃上画画”、“在草丛里打滚”有诗意,但这同样是儿童自然、率真的个性化语言,它同样来自于对实际生活的联想,同样是那样的奇妙和精彩。老师,只要再等待一分钟,学生就会还你个珠玑落盘、语惊四座!
反思二:尊重学生童真语言的个性化,教师要有读书的慧心
片断二,学生的比喻极其准确,令人惊叹。底蕴来自积累。如果这位教师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听到学生的这种形象比喻,她的脑海里自然会掠过关于人面与桃花的种种联想,如词语“面若桃花”“艳若桃花”;如诗句,《题都城南庄》里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经》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年级的孩子也许不能用这些现成的词语、古人的诗句来佐证自己的说法,但他凭借敏锐和敏感让自己的联想与古人相接,这是多么富有诗意而个性的回答!这位老师同样用暗示性的反问否定了学生的回答,然后竟用教参上的“标准答案”进行了替代。试问,灰蒙蒙的天空里,有几个孩子看到过“片片云彩”。读书,老师最起码的底线!
反思三:尊重学生童真语言的个性化,教师要有民主的真心
看过这样一幅漫画:新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有三角形脑袋,有圆形脑袋,有梯形脑袋,还有平行四边形脑袋……放学了,孩子们走出教室,无一例外的,他们的脑袋都成了和老师一样的——长方形!上面两个不同的课堂,两个不同的孩子,相同的却是——面对权威以及附和权威的群体,红着脸默默地坐下,没有坚持,更没有哪怕丝毫的争辩。也许要不了多久,他们的个性化语言、个性化思考将在沉默中逐渐地被从众和对权威的屈服所取代。肖川在《警惕人类学上的退化》一文中写道:“当标新立异被斥责,开拓创新的路口就被阻塞了;当所有的‘答案’被标准化制作,探索和发现的头颅就被切断了;当每一个单个的喉咙都不发出声音,‘声音’就被消灭;而当所有的喉咙都只发出一种声音,那情形便几乎是灾难!”很多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国培养不出一流的科学家!究其原因有多种,但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基础教育的问题。试想,学生在一年级,独立思维的火苗就被熄灭在标准化答案中,自主探究的火苗就被熄灭在权威的否定中,哪来思维的创新,哪来个性的生成。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请保护他们的诗意,尊重他们的童真。不要用师者的权威去压制,也不要用成人的语言去替代。让学生长有属于自己形状的“脑袋”!让学生发出属于自己童真的“声音”!
(责编韦淑红)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雨点》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在干什么呢?
生1:雨点落在花瓣上,在花瓣上跳舞。
生2:雨点落在玻璃上,在玻璃上画画。
生3:雨点落在草丛里,在草丛里打滚。
生4:雨点落到冰棒上,在冰棒上……
师(转向其他学生):雨点能落在冰棒上吗?
生齐答:不能!
教学镜头二: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小池塘》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桃花倒映在池塘里,像什么呀?
(很久)一生:像小朋友的笑脸。
师(转向其他学生):桃花能像笑脸吗?
生齐答:不能!
师:桃花像什么,还有谁说说?
(好久无人举手)师:你们说像不像天空里的片片彩云啊?
学生齐答:像!
反思一:尊重学生童真语言的个性化,教师要有等待的耐心
片断一,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令人称奇。第四个学生的话一出口,就让我哑然失笑,因为春天到来,校园里时见吃冰棒的学生。我很想知道他接下去的联想。可是他想了好久,还没有下文,于是看着那么多听课的人,执教老师用暗示性的反问打断他的思考,并且和其他学生一起否定了他的这种说法。课后我问这个学生,雨点落在冰棒上,会在冰棒上干什么。这个学生一口气说了两个答案——雨点落在冰棒上,在冰棒上滑冰;雨点落在冰棒上,在冰棒上冬眠。多么令人称奇的联想!它没有“在花瓣上跳舞”、“在玻璃上画画”、“在草丛里打滚”有诗意,但这同样是儿童自然、率真的个性化语言,它同样来自于对实际生活的联想,同样是那样的奇妙和精彩。老师,只要再等待一分钟,学生就会还你个珠玑落盘、语惊四座!
反思二:尊重学生童真语言的个性化,教师要有读书的慧心
片断二,学生的比喻极其准确,令人惊叹。底蕴来自积累。如果这位教师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听到学生的这种形象比喻,她的脑海里自然会掠过关于人面与桃花的种种联想,如词语“面若桃花”“艳若桃花”;如诗句,《题都城南庄》里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经》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年级的孩子也许不能用这些现成的词语、古人的诗句来佐证自己的说法,但他凭借敏锐和敏感让自己的联想与古人相接,这是多么富有诗意而个性的回答!这位老师同样用暗示性的反问否定了学生的回答,然后竟用教参上的“标准答案”进行了替代。试问,灰蒙蒙的天空里,有几个孩子看到过“片片云彩”。读书,老师最起码的底线!
反思三:尊重学生童真语言的个性化,教师要有民主的真心
看过这样一幅漫画:新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有三角形脑袋,有圆形脑袋,有梯形脑袋,还有平行四边形脑袋……放学了,孩子们走出教室,无一例外的,他们的脑袋都成了和老师一样的——长方形!上面两个不同的课堂,两个不同的孩子,相同的却是——面对权威以及附和权威的群体,红着脸默默地坐下,没有坚持,更没有哪怕丝毫的争辩。也许要不了多久,他们的个性化语言、个性化思考将在沉默中逐渐地被从众和对权威的屈服所取代。肖川在《警惕人类学上的退化》一文中写道:“当标新立异被斥责,开拓创新的路口就被阻塞了;当所有的‘答案’被标准化制作,探索和发现的头颅就被切断了;当每一个单个的喉咙都不发出声音,‘声音’就被消灭;而当所有的喉咙都只发出一种声音,那情形便几乎是灾难!”很多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国培养不出一流的科学家!究其原因有多种,但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基础教育的问题。试想,学生在一年级,独立思维的火苗就被熄灭在标准化答案中,自主探究的火苗就被熄灭在权威的否定中,哪来思维的创新,哪来个性的生成。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请保护他们的诗意,尊重他们的童真。不要用师者的权威去压制,也不要用成人的语言去替代。让学生长有属于自己形状的“脑袋”!让学生发出属于自己童真的“声音”!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