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与艺术的辩证法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dagong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死于威尼斯》是作家托马斯?曼在自己一次亲身经历的旅行基础上创作出的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展开对故事的讲述,使作品带有了一些自传性的色彩。小说用象征的手法讲述了主人公的威尼斯之旅,在这次旅途中,主人公阿申巴赫内心的潜在欲望被激发,同时也走向了死亡。小说一方面表达出这条死亡之路的毁灭性,另一方面也表达出这种被激发出的潜在欲望对于艺术创作的必要性。
  关键词:死于威尼斯;托马斯?曼;欲望;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57-02
  
  《死于威尼斯》是作家托马斯曼在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的旅行基础上创作出的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展开故事的讲述,从而使作品带有了一些自传性的色彩。小说中的主人公阿申巴赫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有着与托马斯曼相似的家庭环境。阿申巴赫是一位追求“成就”和“尊严”的作家,他从小就背负着“天才儿童”的名声,承担着社会和家庭对他所有的期望,他也一直很出色的表现着,并坚持用自己的意志和知识同内心潜在的欲望做着抗争,保持着严谨优良的作风。他对自己的工作更是忠于职守。他崇尚在苦难面前坚忍不拔的品德。在阿申巴赫青年时代,他骄傲地俯视着那些艺术家们的怀疑主义和神秘主义,对之嗤之以鼻,他用自己敢想敢说的犀利文风震撼着当时的文坛,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阿申巴赫逐渐失去了年轻时的锐气和清新,变得精雕细琢、循规蹈矩。他的生活如死水般沉寂,尽管他依旧勤勤恳恳地操劳着自己的文学世界,然而内心深处仿佛早已才思枯竭,只能强撑着最后那丝体力去和现实抗争。也正在这个时候,这个有着波西米亚血统的作家内心深处的另外一个自己似乎即将苏醒,它被一种莫名的力量召唤着,引领着他走向一条不归路。小说就此用象征的手法将主人公阿申巴赫心中的另外一个世界展开了。这个世界的展开有一个逐渐的过程,也仿佛是阿申巴赫一直在进行着的旅途,即威尼斯之旅,在这次旅途中,主人公阿申巴赫一步步地接近了自己心中某种潜在欲望,那是一种对极限美的追求,是艺术作品中的灵魂。
  一、死亡之路
  关于阿申巴赫的威尼斯之旅,我们首先要提到在途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三个人,他们分别是阿申巴赫偶然碰到的陌生人、船老大和吉他手。这三个人在自然常态的状况下出现,却又充满了诡异的色彩,让读者和阿申巴赫一起赶到惴惴不安,这也是小说极为精妙的地方。小说中关于这三个人的描写也充满了相似性,他们丑相毕露,惹人厌烦,但却有着一股盛气凌人、睥睨一切的神态,让主人公极其厌恶又充满恐惧。于是我们发现这三个偶然出现的人并非偶然,显出了其提示、寓意、暗喻、象征的含义。这三个人引领着阿申巴赫走向了那条死亡之路,让阿申巴赫一步步地沉沦在自己迷醉的状态中,爆发出一种久违的生命力。
  第一个向阿申巴赫召唤的人是慕尼黑街头的陌生人,这个陌生人出现时周围的环境气氛都被笼罩了一层死亡的气息,他出现在公墓和殡仪馆附近,这里有“等待出售的十字架,纪念碑和墓碑之类,形成了另一个不掩埋尸体的坟场”,有“尔等进入天国”、“永恒之光普照亡灵”等与来世相关的格言镌刻在希腊式的十字架上,让人不免想到死亡的尸体和魂魄。第二个起到关键作用的人便是亲自将阿申巴赫送向死亡地点海滨浴场的船老大,船老大在丢下未付钱的阿申巴赫后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反正会付的。这也仿佛预示出了阿申巴赫一个即将到来的事件,即死亡。第三个人吉他手的出现同样充满了诡异的基调,他带着一股只有阿申巴赫留意到的药水味走进人群中,大肆欢快的唱着歌谣,逗得在座的观众捧腹大笑,但当走近阿申巴赫时,却对瘟疫的事情遮遮掩掩。三个人就这样将阿申巴赫引到了死亡之路。
  然而,阿申巴赫走向这条不归路是完全自愿自喜的,特别是当他遇见了美少年塔齐奥之后,他更是不愿离开。研究者对“塔齐奥”这一形象的分析有很多,认为他是美的化身,象征了希腊神话中的那喀索斯,他的美既迷惑了自己又迷惑了别人。阿申巴赫因为塔齐奥的出现,失去了常态中的严肃和理智,被弄得意乱情迷,生活中的一切也都脱离了常规,从来到这个地方开始什么都变得不再一如既往。阿申巴赫纵容着自己在这条不归路上前进着,小说中说道,他曾有机会离开这个已经感染瘟疫的地方,但阿申巴赫却因为意外事故不能离开而感到窃喜万分,他已经无法离开那个美丽的象征,即塔齐奥,他深深地迷恋上了这位貌美的青年。阿申巴赫一边感受着恐惧的死亡,一边沉醉在塔齐奥的美丽中不能自拔。小说中处处充满着死亡的气息,不管人还是物,似乎都充满了腐烂的味道。瘟疫和爱一样,让人无法逃脱。阿申巴赫因为青春之心被唤起,在理发师的劝说下,染了头发,化了妆,有了一副和他年龄极不相称的妆容。他跟踪着塔齐奥,承认自己彻底地陷入了情欲之中。但他却又看到,这条通往美的道路是具有毁灭性的,欲望得不到克制,纵然甜美也终归是冒险之路。但是他仍旧选择了这条死亡之路,他在严谨刻板了多年之后,选择了陷入这充满着魅惑力的情感狂澜里。
  二、自我的回归
  其实作为“诱惑者”塔齐奥,他的绝美和媚态正是一种原始生命力,撩人欲望,让刻板拘谨的阿申巴赫重新散发了光彩。阿申巴赫为了这位美少年,还试图通过化妆让自己变回到年轻时代的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塔齐奥的出现应该是一股正面力量,他打破了阿申巴赫一成不变的枯燥生活,调动起了这位作家潜在的生命力。然而为何小说中的一切都处在死亡气息笼罩之下呢,甚至还有一场瘟疫已经侵袭了整个城市?这是因为塔齐奥以及所有将阿申巴赫引向死亡之路的力量都是把双刃剑,他们一方面试图打破其原本单调的生活,即象征着酒神精神的偏激狂热,另一方面他们也是魔鬼的象征,他们试图调动起阿申巴赫潜在的内心欲望,让阿申巴赫对塔齐奥的爱如痴如醉,无止无休,这位作家身上原本节制的品行在消失,理性让步于沉沦,原来的人格“尊严”丧失殆尽。最后终于走向死亡。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整个小说都是一个象征,小说中另外一个世界的敞开正是主人公阿申巴赫压抑多年的潜在欲望的爆发。小说开头就同读者讲过,阿申巴赫的父亲是位高级法官,他的祖先都是军官、法官、行政长官之流,一直以来都过着严谨的生活,而阿申巴赫的母亲却是波西米亚一位乐队指挥的女儿,阿申巴赫的父亲刻板拘谨,母亲热情奔放,这就构成了阿申巴赫的双面性,可以说阿申巴赫是一个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结合体。而一直以来,阿申巴赫都将自己热情奔放的一面隐藏起来,到了近期才被渐渐召唤出来,已经习惯于拘谨刻板生活的他在这样的自我中却非常的矛盾和挣扎,正如他对塔齐奥的感情一般,想要克制却又无法忍耐。塔齐奥唤醒了阿申巴赫年轻时代的朝气,也唤起了作为艺术创作家阿申巴赫的某种生命力,将他从那个死气沉沉的生活中拉出来,一扫之前的无力感。文章开头陷入疲惫乏味工作中的阿申巴赫最后死在了面朝大海的靠椅上,死之前最后一秒的意识是自己仿佛与塔齐奥一起神游着,他为此仍旧感到开心。这时的阿申巴赫是否达到了艺术家最好的状态呢,即身心交融、物我合一呢?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认为,性的欲望是人的正常的生理需要,必须得到正常的满足。这种欲望可以有两种发泄途径:在异性身上或者转化到科学、艺术创造上,如果这两方面都不能达到,那么这欲望长期受到压抑,就会导致人的精神病。由此可见,艺术家的欲望存在是正常的,而且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年轻时代的阿申巴赫有着年轻人的朝气,配合着日神精神赋予他的节制特性,便不至于让自己彻底的沉沦于酒神精神的热情迷狂中,有着年轻时的活力,也不至于走入日神精神纪律秩序导致的刻板。但随着年纪的增长,阿申巴赫的犀利文风变成了精雕细琢的呆滞,虽然他仍旧享有极高的声誉,但内心早已枯竭。这次旅途中被唤起的潜在欲望让阿申巴赫感到兴奋,这么久以来,他只是活在社会给予他的名分中,却逐渐失去了自我。酒神精神本来就是艺术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它极其危险,但却会引导着艺术创作者进入美的殿堂,使他们充满灵气与活力。一个仍保有创作力的作家,在其心底必然有一个欲望的魔鬼在唤起他对于生命的感悟和热情,从而创造出更具有灵魂的作品。
  三、结语
  艺术终究不是生活,艺术只是人的欲望和激情的一种表现方式,它只能活在内心想象的世界中,生活毕竟又是另外一回事,倘若你将艺术和生活不小心混淆,让自己彻底沉沦到纵情的欲望中,那就必然走向毁灭。正如阿申巴赫在文章中的自语:既然艺术家一生下来就无可救药地注定要掉入这个深渊,那么他又有什么资格为人师表呢?我们不愿落入这个深渊,而希望获得荣誉;但无论我们转向哪里,它还是吸引着我们。一个有着内在灵魂的艺术家都是矛盾和挣扎的,他可能会一直处在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斗争中,然而,这却正是他锻造伟大艺术的源泉,二者缺一不可。作者托马斯?曼,用这样一种具有象征意味的小说向人们敞开了他内心的酒神精神,描述出一位艺术创作者在欲望和纵情的深渊中,沉沦的危险性,但却又表达出这种危险性对于一个伟大作家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李昌珂.“典型的也即神话的”—托马斯?曼的《死于威尼斯》[J].欧美文学论丛,2007:22-49.
  [2]余凤高.托马斯?曼写《死于威尼斯》-揭示艺术家的困境[J].作家与作品,2001,(5):114-118.
  [3]张弘.艺术审美的危机-评《死在威尼斯》的艺术家主题[J].外国文学评论,1998,(3):6-14.
其他文献
摘 要:英语诗歌教学对于培养新时代的英语复合型人才有着积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各种因素,使得这一方面教学无法满足实际需要而取得较好效果,在解读其现状的同时,当务之急是理清英诗教学的本质和特点,提出有益可行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诵读法、归位法、对照法等都是可以加以采用的有效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诗歌;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期刊
摘 要:本文在论述元认知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挖掘出对高职英语教学有启示作用的理论内涵,从元认知监控视野去思考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以理清教学思路,开拓学习思维,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及学生学习英语效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元认知;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88-02    从元认知视野研究高校英语教学是当前的热点与趋势,元认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对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起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然而调查却显示,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双师型”英语师资却十分匮乏。通过实践为主培养“双师型”英语师资队伍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师型英语师资;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
期刊
摘 要:黄灿然诗歌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明确提出了诗歌翻译的非个性化,这对于诗歌翻译、尤其是现当代诗歌翻译意义重大。但没有引起理论界和译诗界应有的关注,本文拟对该理论作进一步的梳理和释读,从思想溯源、概念厘定、理论原因和具体实现这几方面加以分析和论述,以期引起关注,发挥该理论应用的作用。  关键词:黄灿然;诗歌翻译;非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
期刊
摘 要:文章强调通过继续教育使英语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在教学中提高教学反思的能力,切实有效地加强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继续教育,教师从中能吸取自己所需要的养分,批判性地吸收和实验一些有意义的观点和方法,采纳和接受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继续教育是高校英语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优秀教师队伍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继续教育;自我发展
期刊
摘 要:「だろう」「かもしれない」虽同是推量性助动词,都表示说话人对事态成立或实现的一种推测,但由于「だろう」具有“说话人主观性比较强”,「かもしれない」是说话人对事态成立可能性判断,具有两层性质:(1)说话人对事态成立的推测;(2)说话人对事态成立把握性很低。本文从两者含义以及性质入手分析其相同点,进而对两者与副词连用情况、是否能出现疑问句中、委婉表达方式的使用、人称限制、特殊用法等方面考察两者
期刊
摘 要:国内研究《三国演义》英译的学者很多,成果也十分丰富。但研究《三国演义》日译本的成果尚不多见。围绕《三国演义》多种日译文本,从词汇翻译角度切入,多角度地对《三国演义》日译本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推动我国典籍外译这一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三国演义》;汉语文化词汇;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82-02    一、引言 
期刊
摘 要:近代以来全世界大多数语言在文字上都推行了拉丁化,在此过程中很多语言遇到了诸多问题,其中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文字的线性化。特别是对于声调语言来说,如何使文字在表现声调的基础上进行线性化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本文针对于该问题,以粤语为例,采用音节之中同一音素不同书写及组合出现等方法,对声调语言进行无损伤线性化处理。  关键词:线性化;声调;同位书写;组合出现  中图分类号:H20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词汇和语法在语言使用中处于一个连续体中,词块作为词汇和语法的汇合点,成为二者的一个最佳接口,而且词块作为形式和功能的组合体,使语言知识的学习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为教学提供了一体中间道路,中国学生的词块运用能力较低,应该给予词块教学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词块;中间道路;接口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65-02   
期刊
摘 要:广告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它在传播商品信息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显现出不同文化的价值表现。为促使跨文化广告有效地传播,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四个方面对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跨文化广告传播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广告传播;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