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见大 居廉的十香园小天地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sun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岭南的造园历史,基于南汉药洲和南越国宫署的遗迹实证,其发展可溯源于五代(907~960)及至西汉(前206~25)。然而,若论园林文化底蕴之深厚,岭南实难与江南地区的鼎盛情况相比。
  江南地区的园林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发展更臻巅峰,盖由于当地文化源远流长、商业发达,加上文人意趣盛行一时,士人商贾遂竞相建造优雅的园林邸宅。造园的面积及规模一般较大,设计偏重于以休闲功能为主的园林部分,宅居则相对处于次要位置,故此布局大多是“园林围宅”及“园大于宅”。而建筑物是以素淡的粉墙黛瓦为主要色调。造园多仿效真山真水,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妙造自然效果。为增强游园时怡情养性的效果,造园设计大量采用了迂回幽深的手法,令骚人墨客置身其间,既有寄情山水之乐,复得以抒发渔樵之隐的情怀。
  岭南地僻一隅,文化基础及名迹胜景均较为逊色,造园的条件自难与江南论长短,但其风格发展至晚清时期,因融合了本土及外来文化的元素,却能衍变出 种非常独特的南国情调(图1)。岭南园林的一大特色是在有限空间讲求实用性的设计,陆琦在其《岭南园林艺术》中曾评价其“与江南文人士大夫的园林相比,岭南园林世俗功用的审美观念表现得更为强烈浓郁”。对于重商贸、讲求务实的岭南人来说,园林游憩只被视为生活的一部份,不论是官宦人家或是买办设计的园林,除了考虑“可游”的赏玩情趣外,更注重“可居”及“可用”性。故此岭南园林的规划不少是以起居功用的住宅部分为主体建筑,往往出现“以宅围园”及“宅大于园”的布局,严格来说,是种讲求实用、园林与居所相结合的“宅园”形式。基于空司的实用性和建筑物的便捷功能,岭南园林多舍弃曲折迂回及过于隐藏的布局,而采取平直规整和朴实开朗的设计。是故一般岭南园林很少见到江南地区那些极尽迂回能事的曲廊、复廊,也没有一些深藏不露如入迷宫的布局。水池亦多是四壁平直的几何形而非江南模仿自然的不规则坡岸设计。另一大特点是它的设计偏重于栽花和种植果树,南方湿热的气候极有利于树木生长,丰富的岭南花果既可供观赏,兼有品尝和消暑纳凉之功用。
  
  东莞的“可园”名列“广东四大名园”之一,是岭南园林的典型(图2)。可园以面积小而设计紧密精巧为特色,在二千多平方米内,楼阁亭榭,式式俱备,各大小厅房均以内庭园的“拜月亭”和曲池为中心围绕建造,并用平直的檐廊和走道相连系。它具备了南方侧重装饰的建筑特点,色彩较为浓艳鲜明,棂格、雀替及栏杆等亦多采用精巧细密的雕饰,如“问花小院”的荔枝落地花罩,尤具广东特色。又渗入一些外来文化的影响,如“双清室”的窗户以西洋彩色玻璃镶嵌,使居者从室中外望园景时有斑斓耀目之感。园内花木茂盛,除极富岭南特色的白兰、茉莉外,更广植荔枝一类的果树。其中以“擘红小榭”命名的半月亭,便是取自夏日纳凉实时剥食荔枝的意境,极具岭南风韵。至于掇山叠石,可园的设计是着重经营小景立峰的摆设。又为了更便于接近观赏和善用空间,花石也多作盆景栽置,或把盆卉搁于宽厚的红泥大砖围栏或石座之上,亦方便移至室内观赏。这种“小中见大”的审美趣味,更成为岭南园林的一大特点。
  可园乃张敬修(1824~1864)所修筑,是他自广西辞官后回乡安度晚年的地方,居巢(1811~1865)、居廉(1828~1904)作为张氏的幕客亦得以上宾身份作客于可园。张敬修侄张嘉谟(1830~1887)又于可园旁建造了“道生园”,亦成为居廉经常流连和创作之地。二居所创之隔山画派本来就是以对景写生为基本精神,在可园与道生园的幽雅小天地间,他们可发掘的创作灵感及写生素材是取之不尽的。现存例证可见诸居巢留下的不少描写可园景致的诗篇和画本;居廉则在道生园生活的日子里绘画了大量园中的花卉、草虫、石头等物,装裱为《宝迹藏真》册十多本。据载张嘉谟更每日命人搜集奇花异卉和各种昆虫,让居廉对照写生。可以说,二居这些作品的灵感泉源,都来自这一片人工化的自然胜景。
  
  
  
  二居其后退居番禺,亦自筑有“十香园”(图3)。十香园坐落在广州珠江以南的隔山乡,清代属番禺县境,1918年始划入广州市的南区,即今日的海珠区。十香园原是居氏的祖屋,占地六百多平方米,前临河涌,背倚隔山。居氏在院子内先后增建瓦屋多间,作为起居、绘画之用。居巢去世后,居廉继续在此修建,并且招纳门徒。广东著名史学家冼玉清(1894~1965)在抗战前曾拜访当地,据她的记载,园的南面有两室,一个是居廉作画的“啸月琴馆”,另一个是“紫梨花馆”,里面有居廉小像;园的北面另有两室,分别为客厅及居廉授徒用的“吉祥花馆”。除此之外,院落中央筑有花廊,前端竖立一座青砖牌楼,上面镶嵌石匾额一方,正面阴刻楷书“居廉让之间”五字,匾背刻隶书“香国”二字。牌楼后悬有对联一副,为谢兰生(1760~1831)所书:“月在凝枝树上,人行茉莉花间。”不仅对仗工整,意境甜美,更以岭南花木入句,极富广东情调。
  十香园并没有蕴含江南园林中那些被文人理想化的渔樵耕读矫情,也不见可园所经营的一种颐养天年的环境。它的建构小巧内敛,却讲究实用,巧妙地结合了居廉所需要的起居、创作和授徒的空、司。如果说可园是所典型的宅园式岭南园林,十香园则只是隔山村内附有一小片庭园的宅居而已。园林的设计常把狭小的空间作分割,框景手法皆借用绘画的截段式构图技巧,所以其景致都是小品式的片段。岭南园林因其规模较小,更需要讲求经营“小中见大”的效果,个中短章尺幅之题材,自然俯拾即是。二居的作品绝大部分是扇面和册页等小品绘画,与他们先后在可园、道生园和十香园的园圃生活有一定关系。
  据居氏后人梁砺存绘画的十香园复原图显示,园的面积虽然不大却是非常雅致,尤其注重花木的栽种。园中的花木与可园相近,不少亦是以盆卉形式种植,花廊夹道以及周边的青砖栏上更齐整地排列了很多盆卉,既可与视线齐高作近观,又方便移置案头用以写生。居氏平素出入画室或是踱步其间,自必更能亲近细赏这些写生素材。居廉与众弟子在青砖牌楼前拍摄的照片中,亦可见一盆种的牡丹被移至前方并置于六角陶花座之上(图4)。居廉因怀念从兄居巢,尝绘《十香图册》,序中记述了居巢归故里后,“乃蹴居会城之北,一室独处,寂然寡欢。惟性喜种植,因购盆卉十种,列阶砌中,以慰晨夕”,说明了这种置于阶砌的盆卉,不单可作为居巢折枝入画的参照,亦是他在陋室中寄情遣怀之物。
  赏石是造园不可或缺的素材,历来更是文人之斋房雅玩,既有观赏价值,又具备可诱发对山岳以及自然万物的联想功能,如唐代白居易所言一拳石,“则三山五岳,百洞干壑,(爾見)缕簇缩,尽在其中”。另一方面, 石又多被文人雅士赋予高洁坚贞的寓意。居廉亦曾绘《寿石图》以托怀,自题曰:“洞然而虚,特然而介。默然不语,足当吾拜。”居廉嗜玩赏石,在十香园里收集了各种奇石,尝道:“余啸月琴馆多蓄异石,以草花点缀,杂时篱落间,殊有园林之势。”(图5)冼玉清亦有记园内可见太湖石、腊石错置其中。居氏所蓄之石,并不是北方或江南园林常见的丈高巨峰,主要是小型的赏石,或是置于案头作摩娑把玩的拳石。他更大量以此入画作为衬托花卉或补景之物,亦有不少写生石的画谱。石自宋代开始已广为画家所青睐,于画史中成为一独特题材。备受二居推崇的恽寿平(1633~1690)对赏石与画石的关系也有此评语:“董宗伯云‘画石之法日瘦透漏’,看石亦然,即以玩石法画石乃得之。”然而,最特别之处是居廉的人形石作品,不单绘有很多稿本如《象形罗汉石谱》(图6),更有主题突出寿星人形的《芝柏寿石图》。这种奇特的以石拟人的画石手法,实是鲜见于回史。
  居廉晚期学生周绍光(1875~1952)《啸月琴馆记》有载:“馆址不甚大,回忆予侍侧时,馆内画室,师设画案,案上放置大玻璃罩,罩内满蓄种种草虫。”弟子高剑父(1879~1951)亦在《居古泉先生的画法》文章中,忆述居廉如何画昆虫:“师写昆虫时,每将昆虫以针插腹部,或蓄诸玻璃箱,对之描写……仍时时观摩。复于豆棚瓜架,花间草上,细察昆虫的状态。”可知十香园除了是居廉对花石写照的乐园,亦同样是他与昆虫打交道的小天地。居廉很多作品均反映了他对物象明察秋毫的本领,就像用近摄镜作微观探视,并达到如高剑父所赞赏的“眼之所到,笔便能到”,纤毫毕现地把微细的昆虫如蜘蛛、飞蚊等描画出来。小幅的扇面、册页正好符合居氏这种画法,也适宜他表现物象的局部大特写。另一方面,居廉在十香园绘制大量小巧的画本,亦切合广授生徒的实际需要。居氏先以扇面、斗方式的花乌稿本让学生摹写入手,再利用园中实物,作为教学标本。又因其制作较易,售价相对较廉,遂可满足大量的索求。这些色彩明艳的小品形制,蕴含着一种“小家碧玉式的美”,虽非宏伟巨构,却深受市民喜爱,尤其是适合岭南家居以及商铺作张挂装饰。居廉这类雅俗共赏的小品式画作,在当时的广州颇为流行,顾客不少,流风所及,香港早期的老店亦曾经见有他的斗方绘画张挂于店内。高剑父曾指出居廉的创作乃“专向自然里寻求画材,以造化为师”。居氏一生除早岁到过广西,足迹从未逾越岭南,所师之“自然”当不能是北方的巨嶂峻岭或是江南的绮丽湖山。居廉只有透过园圃间日夕得睹的各种花卉草虫,细察秋毫去掌握所要表达的大自然奥境。十香园的草木昆虫,自必在这个“创作”及“造化”司扮演过至为重要的角色。沈复(1763~1808后)尝道:“点缀盆中花石,小景可以入画,大景可以入神。”正好是居廉在十香园这个小天地里自得其乐的写照。
  居廉有诗云:“山房不在山,心静生众妙。”说明了他深悟“结庐在人境”的真意。他在十香园里透过静观、描绘花草虫石的世界,得物外之趣而致自然之奥妙。居廉对十香园的经营,无疑是可园、道生园一段心路的延续,十香园的历史,也就是隔山画派的历史。十香园固然是隔山派的圣殿,也同时为岭南画派的滥觞;十香园曾培育出济济人才,启导岭南画派的国画革新运动,于艺术史上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其他文献
2008年7月17日,对于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1933~2006)的乐迷来说是个值得高兴的日子,因为佳士得拍卖行在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举行了一场詹姆斯·布朗藏品专场拍卖(编号2116),超过320件拍品在这次拍卖中出现。詹姆斯·布朗是灵魂乐的教父(Godfather of Soul)级人物,被称作灵魂乐(SOUL)教父,他将灵魂音乐和R&B音乐融合在一起,与蓝调、爵士乐一起构筑了现
期刊
砚台为文房四宝之一,乃文人最常用的工具之一。每有书画,必蘸水着墨,细细研磨,或肆意挥洒,或尽心勾勒,写尽胸中意象。久而久之,砚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也成了主人的精神的寄托。因此文人与砚台向来就有着极深的渊源。如英雄爱宝剑,美人迷衣裳般,文人亦嗜砚深深。如李煜、苏轼、欧阳修等均嗜砚成癖。2008年春拍中,纪晓岚的藏砚第一次面向拍场,成交价为56万元人民币。  纪晓岚,乾隆年间大学士,官至礼部尚书,一生
期刊
1744年3月,英国伦敦一处叫“科芬园”的果菜和花卉市场,举行一场书籍拍卖会,主办者是一位叫山米尔·贝克的书商。书籍拍卖会共举行了十天,共有数百本珍贵的书籍易主,总成交额876英镑,这就是苏宣比历史上的第一场“拍卖会”。由于其创始人山米尔·贝克的书商背景,苏宣比在200多年的历史中,其印刷品和手稿的拍卖一直为世人称道o 1884年,苏富比拍卖了历史上第一本活版印刷的《圣经》,底价1200英镑,最后
期刊
丘诰桐(1868~?)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收藏家、诗人。他字仲迟,一作仲池、仲篪,广东顺德龙江乡人,曾任兵部主事,著有《邱园随笔》,辑有《邱园八咏》。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文献记载不多。现在我们从仅存的相关书画作品和当时文献可以获取以下一些信息:他是一个诗书画兼擅的文人,曾在家乡顺德龙山构筑自己的私家园林“邱园”。该园林极风景之盛,潘飞声称其“有堂榭花竹之胜,亭占烟水,既具泉石。楼之高,可望骊岗金峰,幽邃
期刊
此次拍卖排头位的是434号钻石戒指,估价为80,000—120,000英镑,重5.20克拉,梨形切割,具有美国宝石学院开具的证书,证明它是H级的颜色,内里无瑕。  拍品中年代最为久远的为202号首饰套装,估价8,000—12,000英镑,制作时间大约是在18世纪中期。拍卖行并没有太多证明这套首饰年代的资料,不过从风格和材料上来看,这套首饰还是颇为符合18世纪中期首饰的特征。从材料上看,这套首饰使用
期刊
居巢、居廉    居巢,原名易,字士杰,号梅巢、梅生、今夕庵主等。原籍为扬州宝应县,先世来粤为官,遂落籍番禺隔山乡(今属广州)。居巢生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其父居棣华字石帆,长期在广西为吏,后为郁林州判,卒于官。约道光十四年(1834),居巢侍父宦游广西,客居桂林。其父逝后,家贫,赖时任广西巡抚的梁章钜接济为生。后入时在广西剿匪的东莞人张敬修幕,并随其征战两广、江西等地,因而与张敬修、张嘉谟
期刊
7月10日,伦敦佳士得举行一场编号为5397的“摇滚和流行艺术大事记”拍卖专场。流行文化登上拍场,显示出收藏和拍卖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摇滚文化彰显出巨大的社会学效应。作为以视觉形式出现的“红色记忆经典”,还有主要以听觉形式出现的西方摇滚文化,同样都记录着近代大众文化史。20世纪60、70年代的流行文化与摇滚歌星,如今已变成了经典。就算在今天的美国,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总统是谁,但却没有人不知道猫王
期刊
石湾拥有优越的制陶资源。它位于佛山之西南,周围丘岗连绵,可耕地少,但陶土丰富。因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它北距古代中国对外贸易最重要的港口——广州仅二十公里,水陆路皆可通达。西南有东平河可入西江。沿江向西可达肇庆、高要、郁南、德庆、封开、梧州、南宁;向北可达清远、英德、曲江、韶关、乐昌;向东北可达佛山和广州。正因为其水陆路交通的便利,使石湾陶器能远销海内外各地。并且到了近现代陶土资源
期刊
嘉德15周年庆典,书画部分筹备了五个藏家的个人专场,分别是:五桂山房、二知轩、迴风宧、怀石楼和海唐精舍。这五个专场的主人分别来自内地、香港、美国和新加坡,他们共同的经历是收藏,而收藏的历史都在30年以上!虽然收藏是他们各人不同的爱好,但源于经历、学养、性情、趣味和机会的不同,他们的藏品犹如艺术家的作品一样,赋有个人独具的风格和个性。这五大专场的成交都以红盘告捷,也证明了今后市场对于名家旧藏拍品的认
期刊
2008年4月初,苏富比拉开了春季大拍的序幕。这次的帷幕是在内地、香港经济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股市一片混乱之中拉开,是否能够有一个好的成绩单,也令业内人士极度关注。这次大拍总共推出了《中国书画》、《当代中国艺术》、《珍瓷雅尚——乐山堂御制瓷器珍藏》、《中国瓷器及工艺品》、《皇尊瑰宝——清代宫廷珍艺专拍》等等共计15个专场,总成交17.5亿,算是一个不错的答卷。但是,具体到中国瓷器杂件的拍卖情况,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