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以“北洋军阀的统治与军阀割据”一课为例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rsistence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随着近几年统编教材的推广使用和中高考的陆续改革,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初高中的历史教育又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核心素养为指导的大背景下,初高中的历史教学应当形成合力,变得更加系统化、梯度化、全面化。因此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研究也显得更加迫切。笔者曾以八年级上册“北洋军阀的统治与军阀割据”这一课为公开课,与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刘爱国老师高一上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课进行了“同一知识点初高中不同教法比较”。现以此为例,谈谈初中教师基于核心素养对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应对策略。
其他文献
<正>《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促进综合实践活动与各个学科的有机融合,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应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设定,中学历史综合实践活动,也应通过一定的策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把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本文试图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结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活动,探究有效的实施
期刊
<正>随着初高中统编历史教科书的使用和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初高中衔接又一次成为探讨的热点。何为“良好的衔接”?真正的衔接,既包括不同学段教师“教”的衔接,更包括学生在不同学段“学”的衔接,应该遵循初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如何做“有效的衔接”?大概念教学是探索初高中衔接的有效路径之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强调:“(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
期刊
<正>“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是对历史育人功能的高度概括。历史教学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开阔眼界,扩大视野,提高人文素养,提升个人品位;可以让学生从史事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养成思维品格,提升科学观察问题和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洗礼,引导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人格;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实现历史学科的重大价值
期刊
<正>基于“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1]这一要求,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必须在唯物史观的视角下进行认识和把握。而真正的唯物史观离不开科学的实践论,“(唯物史观)正是以揭示人的实践本质或实践的人学本质而给历史以客观的承认、尊重,从而发扬了人类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优良传统,把唯物主义推进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新阶段,成为‘新唯物主义’”[2]。笔者结合近期执教的“秦汉史专题复习课”
期刊
<正>统编版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除活动课外,上册共9课,下册共23课,容量和覆盖面较之旧教科书偏大,涉及的内容时间跨度大,涵盖多个历史时期。如“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一单元包含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和东汉的历史。一线教师要应对的教学难题是如何处理教科书体量偏大和内容涵盖面广的问题。现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谈笔者的点滴看法。
期刊
<正>2020年9月开始,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以下简称《纲要》)在福建等省使用。《纲要》容量大,涉及面广,又高度浓缩,且与初中历史教科书存在许多重复,这给高一教师带来很大的挑战。如果照搬教科书的传统模式,难以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重视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为此,本文以《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期刊
<正>2021年,我被评为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重点宣传先进典型,当摄制组人员问我职业生涯最大的感悟是什么时,我的回答是“大道至简,‘三为’为本,‘三力’为要”。“大道至简”是指不忘初心,立德树人,以始为终;“‘三为’为本”是以“为人为师为学”作为事业奋斗目标,不断修炼自己,成就别人也成就自己;“‘三力’为要”是努力提升个人的“学习力判断力领导力”,锤炼自身的坚毅品格并勇于攀登教育的更高境界!
期刊
<正>高中统编教材落地以来,其平铺直叙的通史体例、层次清晰的条目划分、言简意赅的史实叙述让人耳目一新。课堂容量充实,但也会平添不少旁支,容易引发对历史学科产生繁杂性、割裂性和空泛性等误解,影响核心素养落实。余英时先生认为:“通史的笔调是执简驭繁。”大势、时空、人物,无疑是编撰通史时常涉及的基本要素,且各要素之间有机统一。受此启发,笔者尝试在通史教学中引入历史的“主旋律、纵贯线、横截面、众生相”等维
期刊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笔者认为,核心素养的落实要经历“专家阐释”“教师领悟”“学生养成”三个阶段,经过三年来的培训学习,前两个阶段正一步步到位,但感觉最难的是“学生养成”的阶段,即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众所周知,学习兴趣是学生好学的动力之源,“课讲
期刊
<正>一、大概念引领,提炼教学主题大概念就是学科中的核心概念,是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源于学科中的各种概念、理论、原理和解释体系,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视角,还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1]。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必修课程的“教学提示”部分提出“要仔细分析每个学习专题的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