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中上好初中音乐欣赏课

来源 :教学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hxt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倡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唤醒人的音乐感觉。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听音乐”对一般人来说是一项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休闲活动。但是当提到“音乐欣赏”时,大部分的人不是自谦“缺乏细胞”,就是自讽“鸭子听雷”。音乐教师也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欣赏怎么教?”,“为什么学生总是在欣赏音乐时表现出一付茫然的表情,要不然就是坐立不安,漫不经心?”。音乐欣赏难道真的是如此今人生厌?同样都是“听”,“音乐欣赏”确实比“听音乐”需要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但是这并不表示非要音乐专家才有“欣赏音乐”的能力。那么,怎样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这就要靠我们中学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如:用懂音乐的耳朵来聆听世界万物之声;用聪慧的眼睛来捕捉人类、大自然乃至宇宙的没的瞬间;用稚嫩的双手描绘出心中充满童真的音乐的蓝图),从而引导出学生丰富的敏感性。
  作为音乐教育者应如何以新的教育理念,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呢?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音乐是一门时间艺术,更是一门综合艺术,提倡学科整合是新的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几个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结合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风格各异的音乐,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让学生自己讨论并分析一下我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然后再听《黄河怨》、《河边对口曲》、《松花江上》等作品,学生内心所受到的触动、所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绝对不是普通说教能比拟的。欣赏“中国民歌”时,结合各地的地理特点讲解各地民歌的不同特点,如: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到处都是杨柳垂岸,小桥流水,连人都长得小巧玲珑,使得音乐风格也委婉秀丽;北方地区石山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土地,气候寒冷,人长得高大彪悍,所以民歌的音调也高亢、嘹亮、质朴。学生仔细体会作品,都认可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音乐与文学的综合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如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我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用大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思乡曲》一边朗读《乡愁》。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复习了那首著名诗篇。
  音乐与美术的结合。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流动的画面”,把美术称为“凝固的音乐”在音乐欣赏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能看到“画外之景”。如在欣赏《日出》时,把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欣赏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一边听音乐。学生通过听音乐、看油画,能更深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
  改变教学观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有兴趣的进行欣赏。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三年级的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 我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赛马的动画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个乐段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我动用课件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给了学生更多的艺术想像和生活联想。最后,我让学生进行分组创编,充分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使欣赏活动达到一个高潮。
  二、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共鸣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富于想象的思维特点,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同学们,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而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也应该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在学生欣赏《童年》这首乐曲时,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地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音乐播完以后,我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乐曲起名字。并同时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例如:有个学生为乐曲取名为“爱”,学生解释为“当我听到音乐时,我感到它带给我一种温暖,我就想为它取名为‘爱’。”这个名字虽然和乐曲的名字不一样,但他是用心去听去想,,很富于想象力,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正是新世纪人才具备的素质。因此,在我的音乐课上,每道题都有无数个答案,都是学生想象力的火花。
  三、运用身体语言让学生大胆表现音乐
  音乐课只侧重于感受、体验音乐,就会使课堂变得沉闷、凝重。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随音乐做身体律动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应运用人们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在课上,我认为学生应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学生通过走、跳、跑,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例如欣赏《赛马》时,我让学生用身体乐器来表现马蹄声,马鞭声、铃铛声等。学生想出了弹舌、拍手、拍腿、双脚重重跳等表现方法。这就充分调动了大家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勇于大胆地表现音乐。   四、哼唱主题曲调,体会乐曲的音乐形象
  以儿歌、民歌、名曲为主题的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当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歌曲从而引起兴趣,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例如:欣赏《梁祝》时,让学生听主旋律出现了几次,感受每次出现在节奏上的变化,然后一起哼唱主旋律,体会节奏的变化给乐曲带来的不同音乐形象。
  五、用打击乐为乐曲伴奏
  随音乐表现节奏,让学生综合听觉、认知、技能,与作曲家、乐团、打成一片是何等的有趣而有成就感。凡是结构简单、节奏明显、速度适中的乐曲均可在欣赏的时候一起演奏。在欣赏过程当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良好的节奏感,正确的演奏技巧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我让学生自制了打击乐器,如:可乐瓶装米做的沙锤;啤酒瓶盖串起来做的摇铃等等。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乐器,为乐曲伴奏,内心充满了愉悦。
  六、在教学中追求平等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但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教师习惯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当作知识的承载体,极大的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许多成功的教学实例给我们一个启迪,音乐教师必须一改过去站在讲台下,居高临下,俯视众生的做法,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围在一起,保持良好的交流,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同,所以教师应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表现的氛围,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创设更自由的参与空间。
  七、改善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感
  音乐课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他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的“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欣赏乐曲《赛马》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得“优”的机会。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会问一些较难的问题:“乐曲的主题旋律是什么?旋律重复出现速度有何变化?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教师就会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注意倾听乐曲的速度变化,听到用手势表示,如:渐慢时伸出一个手指,渐快时伸出两个手指。”······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教师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性的语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以上是我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所总结的一点经验。总之,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生探究,才能上好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欣赏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无论是在哪一学科的教学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初中的英语教学为例,简要分析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意义,指出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实例来论述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英语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引言:进代著名教育学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意识,究其实质,乃是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索意识。它是研究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
期刊
【摘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只是中学、大学教师的事,小学阶段进行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时,适时适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成为一种可能,也成为一种必需。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思想;应用  一、什么是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基本数学思想则是体现或应该体现于基础数学中的具有奠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对兴趣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巨大推动作用做了具体分析,提出了在教学工作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以及这样做的理论根据,旨在使学生在充满乐趣的学习中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进一步提高成绩.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发兴趣;激励探索;教学质量  教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学生学习的效率极低。如何将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
期刊
【摘要】学习数学的一切能力中,思维能力处于核心地位。教学时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
期刊
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把人们在认知领域中的教育目标分为六个层次,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一般把前两个层次的试题称为知识型试题;后四个层次则称为能力型试题。目前广为流行的完形填空题,则是这两类题型的综合。是一种测试学生语言水平和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综合性题型。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基本技能。完形填空题型复杂,涉及词类的搭配关系,词意的区别,语法结构,逻辑推理等各
期刊
【摘要】英语课堂教学中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意义重大,可以通过调节预设、捕捉意外、利用错误、因势利导、挖掘教材等策略,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教师在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性资源的过程中,要提升教学理念,重塑师生关系;培育教育智慧,把握动态生成;紧扣课程标准,营造生成氛围。  【关键词】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资源;利用  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材在一定的情境中,围绕
期刊
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习的乐园,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基地。因此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要把生活经验与教学相结合,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数学教育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富于个性,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探索与合作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想学  人们常说:“兴趣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让学生认识数学,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情感……”并明确地把情感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教育家叶澜指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由此可见,课堂是师生情感活跃的殿堂,是学生获得人生体验的重要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倾惰展示,尽情交流,师生双方互教互学,共同发掘创新的潜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同盟”让数学课堂洋溢生命的激情,充满快乐、绽放绚丽的个性之花。下面结合
期刊
【摘要】区域活动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活动区的材料是幼儿学习的载体。活动形式是让幼儿自主操作,教师对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  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幼儿园落实《
期刊
安福县位于江西省赣中地区西部,这里山多田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县内海拔高差1800M,年降雨量丰沛,水能资源得天独厚,据专家分析计算,全县小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20.71万KW,可开发量为7.98万KW。安福县现有农村水电站115座,装机容量9.467万千瓦。安福县小水电数量多、规模大,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小水电在解决农村地区无电缺电,满足用电需求、提供电力能源,促进地方财税增长,增加山区群众收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