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初探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guofengd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因此,溶情感、趣味、知识于一堂的语文课最受学生欢迎。这样的课形象生动,情趣盎然,容易打破课堂上的“沉寂”,催发学生的“七情六欲”,使他们在津津有味中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敬佩于漪老师清新雅致的课堂教学语言,惊叹魏书生化繁为简的课堂驾驭艺术,感慨钱梦龙导读语文的课型结构模式,甚至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借鉴、模仿大师的风范,希望能够上出一节精美的语文课来。本文仅就如何上好初中语文课谈点粗浅的看法,供参考。
  一、进入“角色”,升华情感
  这并不是简单地指“有表情地朗读”之类的教学方法,而是深一层地贯穿在导读课文、指导写作等教学全过程中对情感的充分调遣,使形象立体起来的方法,从而以情动人。作为教学典范的课文,篇篇可感性都很强,尤其是那些文学作品,更是“有血有肉,有情有味。”怎样使学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呢?关键是教师要先进入“角色”,然后作为“导游”带领学生进作品的优美意境,品尝风情韵味,把学生和课文形象沟通起来,由景入情,以情观景,让他们同悲欢共离合,激起感情上的共鸣。不但如此,还能“激思”“励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这样做,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以教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为例,这一课文字浅显易懂,如果教师不能够开辟新径,还是照本宣科,将故事情节,说人物塑造,析人物性格,课堂气氛必将是一潭死水,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我经过深思熟虑,布置了一道这样的预习题:假如我是贾雨村,我该如何断案?题目一布置,就立即激起同学们的极大兴趣。第二天上课,同学们争相发言,各抒已见,从不同角度指出贾雨村的性格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指出封建的腐朽和黑暗之处。这节课可算是一箭多雕,使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一次非常有效的训练。这说明,一节好课,教师得当好导演,“点缀”之笔也功不可没。
  实践告诉我们,如此“点缀”定能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使他们感情得以熏陶,思想得到美化,赏析语言文字的能力也获得提高,并自然地产生“文章不厌百回读”的胜境。导读课文如此“点缀”,指导写作能不能“异曲同工”呢?
  二、诱发情感,自然而发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及难题之多不断地引起语文界有识之士的关注,百家争鸣,异彩纷呈,并闯出一条又一条的新路子。但是由于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的教学千头万绪,是一项结构复杂的工程,所以,往往刚走出一个低谷又徘徊在另一个十字路口,困惑不断,在困惑中又感慨万千:作文教学的土壤不肥沃;学生谈“文”色变,老师无所适从。
  应该说学生谈“文”色变的主要症结在于先天不足而激发不起写作兴趣,他们只觉得“苦,涩”,而不到“香,甜”。因而,激发学生的情思,使他们觉得写作象咀嚼青橄榄一样一先苦后甜,余味无穷。在写作兴趣之火还没燃旺之前,不能也无从奢谈从作文难中解放出来,因为那样反而会在学生心头笼上一层消极的阴影。而应先钻进作文里,从中发现每个学生每篇习作的闪光点,以激起他们的兴趣。
  平时,我们总以为希望要求学生能带着激情去写作,写出真情实感来。的确,激情洋溢,往往是灵魂勃发,驾驭自如。但是,我们在“激情”上作过多少文章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说还没有把它提到应有的理论高度上来认识。作文教学时,我们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充分认识到这“思考的一代”思考的是什么,揣摩出他们的喜怒哀乐,然后按大纲规定的“程序”进行。无论是命题,指导写作,还是评改,讲析习作,都应进入“角色”,走进学生生活,透视他们的心迹。即或是选择范文,朗读范文,也要出奇入胜,在情感世界里游戈。只有这样,才能在心里上接近他们,不断激荡他们吐露真情实感。
  以下面一题作文题为例,略证作文教学进入“角色”的重要性。这道作文题是:
  初三年级多数人已到十六岁。面对十六岁。该思考什么呢?
  请你自行命题写篇叙议结合文章。
  十六岁是“如诗如画的年华”,是“霍霍燃烧的季节”,他们贞洁但不单纯------“弱小的身躯十六岁的心”,而对人生,社会,他们有着独特而又未脱稚气的见解;伴着诗意“跨进三点一线的校园”,但在寻找“自我”途中又渴求充实,向往外面世界的精彩;咏叹“外面世界多美好”,但又朦朦胧胧地走不出那片“困惑”,疑是“热情与现实相去得如此之远”;异性的诱惑,流连忘返,探寻另一种充实;更有“千军万马进重点高中”的现实,一颗红心,多种抉择。但又不乏理智的分析,他们认为,“从困惑桩上解缆,一切都将生动起来”。面对这样多彩多姿的年华,我们应冷静地加以分析,不要老说“我十六岁的时候……”,这样只能设置一重又一重的“隔热层”。于是从命题到指导写作,从评改作文到讲析习作,教师都要进入十六岁的“角色”,去点燃那“霍霍燃烧”的激情,让学生萌发十六岁的绿洲,使之得到升华。我想,这样的作文教学必将受到学生的欢迎,并能欣慰地看到一篇篇“杰作”。
  三、摄取趣闻,内外渗透
  一堂堂成功的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纵横千里,浮想联翩;上古,今朝,天文,地理,历法,轶事,趣闻……无所不至,只要得体,便可信手拈来,既能扩宽学生视野,又能“打诨插科”,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对“以本为本”的课往往无动于衷,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厌倦心理;即使是硬着头皮“求知”,效果也不佳。因而,我们上每节课都可以在进入课文的同时超越课文,摄取古今趣闻轶事,蜻蜓点水,让每节课生动活跃,情趣盎然。
  还是以赏析《醉翁亭记》“喝酒”这一细节描写为例吧!我们在评价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时,可以有所选择地拈来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的纵酒谈玄,佯狂放荡,以避祸患;李白的“杯酒诗百首”如此类的“诗酒人生”。条件许可的话,还可以让学生观看电视片《中国酒文化》录像的有关章集。这样既拓宽学生对“酒”的认识,又加深他们对课文中“喝酒”这一细节的理解。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语文教学走向社会,深入实际的重要性逐步为人们所认同,但又往往停留在语文教学与未来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意义上,而对课堂上结合教学即兴联系实际重视不够,值得注意的是,要走向社会,深入实际,首先要对社会有所了解,有所认识,但课本上少有这样的“时文”,即使有,那也只是管中窥豹,不知全豹。而且由于受客观实际的制约,学生无法尽可能多地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不是吗?不少学生〔特别是毕业生〕被困在题海里“闭门造车”,连世界经济危机这样爆发性的重大新闻也所知不多。因此,我认为语文课里有必要结合教学实际,摄取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新闻焦点,风云人物,经济动态,科技信息,文化生活,街谈巷议〕,或让事实说话,或稍加润色,让学生汲取更多的“营养液”。如此“点缀”,即可造成抑扬顿挫的课堂氛围,又能课内课外互相渗透,更会提供线索正视社会,把握人生的洞察力。
  四、创设情境,吸引学生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将学生引入所学习的内容之中,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够和学习的内容进行对话。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否有吸引力,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由此可见,无论你采取何种方式,在课堂教学还未开始之前都得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最为重要。而且从目前我国总的教育教学情况来看,其实很多教师都没有注重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而光注重在学生进入状态后来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有部分学生在上课刚开始的几分钟内就很难以平静下来听课,甚至经常迟到,这就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应给予充分的准备,当然,无论你采取哪种方式,都应该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实际,才能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关键的一环。那么对于语文课来说,无论是学习何种体裁的课文,课堂上一定要读,如果一堂语文课中连读书的声音都听不到,那我认为就不是一堂合格的语文课。读不但可以培养语感,而且还可以能增强视觉、记忆和听觉的能力。不过,在读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积累、语言的品味、情感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如在学习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狱中年欢》。这主要讲的是一批革命者在监狱里同敌人巧妙地斗争的一个故事。,我就采用了自读、跟读、分角色读这几个教学环节上课,学生很喜欢
  总之,语文课上多姿多彩,情趣盎然的“点缀”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应当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足够重视。只有如此,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学生的渴求,拓展语文教学之路。
  
其他文献
期刊
摘要: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更进一步的说,它是一个民族性的问题,本文从中外教育教学的环境问题、中外教育与学习方式的差异问题和中外教育考核方式的差异问题三方面对中外教育教学的整体性区别进行了研究,深刻的揭示了这两种教育教学方式的不同。    关键词:中外教育 教育差异化 教学方式 教育考核    教育问题向来不仅仅是一个方法性的问题,而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民族性的问题,教育的本质植根于一个民族的
以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突破与迅猛发展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已带领世界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信息传播的费用,电脑、网络、移动通讯设备的出现与普及使用,使
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新发展,推动了新的高等教育,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快速的变化对现代高校大学生思政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作为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骨干力量,对学
一堂班会课能否发挥出应有的效用,取决于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即在班会开展之前对班会内容的细心设计、在班会过程中的良好把控以及在班会结束之后进行的反思和总结等.班主任应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的参与,如果没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思维,我们的教学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英语课程教学尤其如此。因此,如何诱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使他们在课堂积极思维就成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或探索某种事物的一种倾向性,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以需要为基础的诱发和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经常读到某些报刊杂志有这样的报道:教师因使用语言和批评方法不当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教师大动肝火,学生“宁死不屈”,最后导致不良后果发生。教师在不得不承担相关责任后情不自禁地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自己尽教育的职责何错之有?难道学生犯错就不该批评吗?  杂志上看到的一个事例使我大受启发。美国总统约翰卡尔文苛立芝发现他的女秘书长得非常漂亮,但工作经常出现差错。一天早晨, 苛立芝看见女秘书走进办公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作为和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化工程,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的调控疏导,作为和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有必要开展一些心理教育,具体方法有:  一.健康舆论引导,树立班级正气。  在集体中,健康的舆论能扶正压邪,鼓舞人心,成为形成和巩固集体的强大
中学时期,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着强烈的情感和显著的个rn性心理倾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对任何事物都有rn自己的看法,对待每个教学内容都有好、恶之分,这种表现随着教学
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德育处于统帅的地位,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只有摆正德育的位置,整个教育的系统工程才能健康、正确地运行和发展。本文就中学德育教育的问题及针对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作了一些探讨。  一、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德育工作缓慢发展,归纳起来,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只注重形式  在学校,德育教育方式主要为在课堂形式上的“灌”,把德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