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长期以来,扁平苔藓(LP)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既无抗核抗体也无其他特异性自身抗体的皮肤病,但近10多年来的研究表明LP患者有LP特异性抗原及抗核抗体(ANA)。为此作者采用不同底物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以证实先前的一些研究所得出的阴性结果是否因底物敏感性差所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扁平苔藓(LP)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既无抗核抗体也无其他特异性自身抗体的皮肤病,但近10多年来的研究表明LP患者有LP特异性抗原及抗核抗体(ANA)。为此作者采用不同底物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以证实先前的一些研究所得出的阴性结果是否因底物敏感性差所致。
其他文献
角朊细胞的一些生物学特性非常符合基因治疗中靶细胞的要求,已证实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可以介导目的基因转导角朊细胞,因此,表皮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靶器官。其治疗适应证包括遗传性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皮肤肿瘤及系统性疾病。目的基因与宿主细胞基因组的整合、角朊干细胞的选择及基因表达的调控是影响基因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异位性皮炎的发病机理可能与神经精神因素有关,本病患者可能忍受了更多情绪上的不安、父母的嫌弃、心理的不健全和皮肤疾病的反复发作,使他们更易产生激惹、焦虑、自卑感和敌对情绪.异位性皮炎也导致个性发生改变.这些不良情绪又加重本病,导致恶性循环.
作者从1968至1975年,用刮除术治疗47例角化棘皮瘤,另有1例,其损害消退未予治疗。48例中女性20,男性28;平均年龄各为68岁和66岁;损害部位34例在面、耳,11例在臂或小腿,3例在躯干;病期从几周到1~2个月。
作者用补骨酯素局部外用加长波紫外线照射,治疗银屑病和其它皮肤病1500例,进行了疗效分析。方法:长波紫外线的光源是Sylvania灯,波长320~400毫微米。先用补骨酯素(8-MOP)乳剂涂,再照光4~10分钟。疗效:大多数银屑病患者治疗20~25次,80~90%病例的皮肤损害消失。
细胞凋亡是维持细胞稳态的一种重要机制,在免疫系统发育与免疫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受基因调控的生理性细胞死亡,这些基因包括bcl-2、bcl-x,bax及C-myc等,这些凋亡相关基因异常表达就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该文旨在探讨干燥综合征(SS)患者外周血T及B淋巴细胞的凋亡机理与调节。
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机体免疫反应性的改变,病人自行医治和梅毒现代疗法等原因使目前梅毒的临床和病程有所变化。第一期和第二期梅毒的病程有改变。许多作者注意到潜伏期延长,无初期症状的梅毒病例增多。在第一期梅毒中多发性下疳增多,临床呈溃疡性的其百分率也增加,生殖器以外的部位――肛门,唇和口腔的下疳增多,后者许多作者以性变态增多来解释。
病例;瘤型麻风,52岁,男性,病期30年。在两侧前臂伸侧原来浸润的部位变硬,触诊呈板状骨质样硬度,边缘清楚。经X线照相,在皮肤浅处呈有板状阴影,边缘为树枝状,阴影较浓。临床上无自觉症状,患部皮肤略高,呈红褐色,有光泽无鳞屑,与皮下组织或深部组织无粘连,为椭圆形4.5x3厘米。自诉患部发冷,经检查患部表面温度与周围皮肤温度比较并不低。血液生化检查无异常发现。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经用三氯醋酸脱钙的标本镜
本文报告5种抗银屑病药物即氨甲喋呤、蒽林、羟脲、Azauridine(阿扎利宾的活性代谢物)、霉酚酸和代谢抑制剂嘌呤霉素(Puromycin)、放线菌酮(Cycloheximide)、放线菌素D、道诺红菌素(Daunorubicin)、亚得里亚霉素(Adriamycin)、阿糖胞苷对组织培养中表皮细胞生长的影响。作者从豚鼠表皮衍生的一株无性繁殖细胞即Gp18进行药物实验,因此株细胞形态清楚、生长迅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各年龄组均可发病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儿童常见。儿童脂溢性皮炎临床可分二型:一为婴儿型,出生3~4月内发病,1岁前痊愈;另一为较大儿童型,此型与成人型无明显差别。传统治疗对头部皮损效果差或不易上药,作者对联苯苄唑治疗儿童的头部脂溢性皮炎进行了临床观察。
自身红细胞致敏是一种少见的疾病。作者报告一例如下:患者系22岁已离婚的白人妇女。分娩前有癔病性性格。分娩后两天,下肢出现出血性损害,接着在上肢和背部也出现少许类似的损害。损害发生前局部有疼痛及红斑。检查血液和有关方面试验,其结果都在正常范围之内。用0.1毫升患者的静脉血注入到患者前臂无皮疹处,10分钟内发生红斑,数小时内注射部位出现了典型的瘀斑性损害。注射生理盐水没有反应。在背部的皮内注射静脉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