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一直是教学的一大问题。课堂的低效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课堂,如何实现高效课堂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大家共勉。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
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个人认为高效课堂更倾向于打造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做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应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化,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总体来说,高效课堂就是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学生能自主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学习。作为老师,如何使学生主动学习,打造高效课堂呢?
二、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一)实现两个改变,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1.改变狭义的素质观
新课改中提出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质疑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质疑素质,提高探究、创造能力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根本。但是许多人一提到素质、探索、创造就觉得很神秘、高深莫测,在教学中仍习惯地按老一套照搬照套,缺乏对学生质疑素质、探究能力有意识的培养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归根结底,是认识不到位,观念没转变。其实对于学生,只要有点新想法、新设计、新方法,就称得上有素质。因此,在教学中,不要过低地估计学生素质,认为学生什么都不会,事事包办代替,点点沫沫一讲到底,自然走入接受学习的老套。要相信学生,通过设置氛围、营造问题情景,给学生思考、自疑、探索、表达的机会。做到学生能学会的知识不讲解,学生能发现的问题不设问。
“化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化学教学理应是培养学生质疑素质、探究性思维的“操场”。化学教师应该是“导演”而不是“演员”。
2 .改变“满堂问”的教学习惯
探究性教学显著特征之一是教学内容问题化。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只是将过去的“满堂灌”改为“满堂问”,只重视向学生提问,忽视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发展,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也就难以实现。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由学生自行设计并控制整个学习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始终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再现知识产生过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启发他们深入探究问题,尊重学生个体体验。例如:学习有机物性质后,我们继续学习如何合成有机物。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学生质疑能力的课题。众所周知,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可以得出很多制备氯乙烷的方法。本人在课堂上做了试验,在4个班级,除了常见的制备氯乙烷的方法外(乙烯和氯化氢加成,乙烷和氯气取代),有3个班级另外想出了和其他班级不同的方法。例如,有同学提出乙醇和氯化氢取代;有同学提出用乙炔和氢气加成,再和氯化氢加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然后,比较工业制备氯乙烷为何采用的是乙烯和氯化氢加成呢?同学们结合原料来源、转化率、有无污染等,最终讨论得出结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经过自己发现问题,然后会主动要求解决问题,这样更好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树立三种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
1. 树立情境意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敢疑
首先要创设一个充满理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只有保障学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才能使学生大胆质疑。如果学生的质疑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认可,反而经常遭到批评、讽刺、挖苦,那么学生的质疑欲望和行为就会受到压制,久而久之就没有学生再敢质疑了。
其次要帮助学生冲破迷信权威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质疑的信心。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教辅等权威书籍中的不足、遗漏甚至错误,以及教师“无中生有”的故意出错。让学生明白任何人都会出错,没有绝对的权威,老师、专家也不例外。
2 .树立过程意识,再现知识生成过程,让学生有疑
化学是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产生并发展的。因此化学课堂教学的重心要转移到引导学生自身操作过程上来。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包括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的价值和应用、知识的未来和发展等。如教学原电池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化学和生活、社会的联系,教师可引用生活中的实例:手电筒、MP3、音乐卡片等的电源是怎样提供电能的?请你设计如何组建原电池?需要哪些必备的实验器材?学生组装好装置后,很自然提出疑问,这个电源是怎么样产生电流的?这时候,我们可以再现“过程”,让学生有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猜想,进而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疑问并积极探究寻求答案。实验中还会发现,电流很小,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如何提高转化效率?提出现代新科技的燃料电池,鼓励学生自己组建燃料电池。使学生学在生活,用在生活。
3. 树立反思意识,强化反思,让学生会疑
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思维活动的结束,而是深入认识的开始。反思是对整个解决问题活动过程的反思,是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深层思考,是一种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如:电解熔融氯化钠和电解饱和食盐水。相同电极相同电解质,电解产物却不同?学生讨论后会发现关键是有水?那有水会产生什么不同?利用此法还能解决哪些类似问题?这种解法是怎样想到的?依据是什么?若把电极换成活泼电极现象有何不同?改变部分条件又会得到什么结论?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深入反思,不仅能巩固知识、方法,避免错误,而且能使学生逐步掌握质疑的主法和策略。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杨集中学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
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个人认为高效课堂更倾向于打造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做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应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化,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总体来说,高效课堂就是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学生能自主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学习。作为老师,如何使学生主动学习,打造高效课堂呢?
二、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一)实现两个改变,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1.改变狭义的素质观
新课改中提出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质疑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质疑素质,提高探究、创造能力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根本。但是许多人一提到素质、探索、创造就觉得很神秘、高深莫测,在教学中仍习惯地按老一套照搬照套,缺乏对学生质疑素质、探究能力有意识的培养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归根结底,是认识不到位,观念没转变。其实对于学生,只要有点新想法、新设计、新方法,就称得上有素质。因此,在教学中,不要过低地估计学生素质,认为学生什么都不会,事事包办代替,点点沫沫一讲到底,自然走入接受学习的老套。要相信学生,通过设置氛围、营造问题情景,给学生思考、自疑、探索、表达的机会。做到学生能学会的知识不讲解,学生能发现的问题不设问。
“化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化学教学理应是培养学生质疑素质、探究性思维的“操场”。化学教师应该是“导演”而不是“演员”。
2 .改变“满堂问”的教学习惯
探究性教学显著特征之一是教学内容问题化。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只是将过去的“满堂灌”改为“满堂问”,只重视向学生提问,忽视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发展,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也就难以实现。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由学生自行设计并控制整个学习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始终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再现知识产生过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启发他们深入探究问题,尊重学生个体体验。例如:学习有机物性质后,我们继续学习如何合成有机物。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学生质疑能力的课题。众所周知,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可以得出很多制备氯乙烷的方法。本人在课堂上做了试验,在4个班级,除了常见的制备氯乙烷的方法外(乙烯和氯化氢加成,乙烷和氯气取代),有3个班级另外想出了和其他班级不同的方法。例如,有同学提出乙醇和氯化氢取代;有同学提出用乙炔和氢气加成,再和氯化氢加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然后,比较工业制备氯乙烷为何采用的是乙烯和氯化氢加成呢?同学们结合原料来源、转化率、有无污染等,最终讨论得出结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经过自己发现问题,然后会主动要求解决问题,这样更好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树立三种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
1. 树立情境意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敢疑
首先要创设一个充满理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只有保障学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才能使学生大胆质疑。如果学生的质疑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认可,反而经常遭到批评、讽刺、挖苦,那么学生的质疑欲望和行为就会受到压制,久而久之就没有学生再敢质疑了。
其次要帮助学生冲破迷信权威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质疑的信心。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教辅等权威书籍中的不足、遗漏甚至错误,以及教师“无中生有”的故意出错。让学生明白任何人都会出错,没有绝对的权威,老师、专家也不例外。
2 .树立过程意识,再现知识生成过程,让学生有疑
化学是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产生并发展的。因此化学课堂教学的重心要转移到引导学生自身操作过程上来。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包括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的价值和应用、知识的未来和发展等。如教学原电池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化学和生活、社会的联系,教师可引用生活中的实例:手电筒、MP3、音乐卡片等的电源是怎样提供电能的?请你设计如何组建原电池?需要哪些必备的实验器材?学生组装好装置后,很自然提出疑问,这个电源是怎么样产生电流的?这时候,我们可以再现“过程”,让学生有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猜想,进而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疑问并积极探究寻求答案。实验中还会发现,电流很小,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如何提高转化效率?提出现代新科技的燃料电池,鼓励学生自己组建燃料电池。使学生学在生活,用在生活。
3. 树立反思意识,强化反思,让学生会疑
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思维活动的结束,而是深入认识的开始。反思是对整个解决问题活动过程的反思,是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深层思考,是一种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如:电解熔融氯化钠和电解饱和食盐水。相同电极相同电解质,电解产物却不同?学生讨论后会发现关键是有水?那有水会产生什么不同?利用此法还能解决哪些类似问题?这种解法是怎样想到的?依据是什么?若把电极换成活泼电极现象有何不同?改变部分条件又会得到什么结论?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深入反思,不仅能巩固知识、方法,避免错误,而且能使学生逐步掌握质疑的主法和策略。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杨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