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指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大戴礼记·保傅》指出:“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因此,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会让他终身受益。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对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当前的班级管理中,如何通过管理的强化,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呢?
一、教师引导性管理
当今社会,网络、电视等现代因素开始越来越多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今天的孩子,更有主见,更加独立,单靠简单的说教已很难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善于身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楷模,行动的典范,他们总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会自觉不自觉的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因此,教师自身必须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亦步亦趋,天天向上。二是善于言传。这里说的言传不是简单的说教,不是照本宣科,每天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挂在嘴边。教师要学会“以理服人”,如春风化雨般,润物于无形之中。例如,有的学生故意破坏桌椅和学习用具,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爱护公物是我的责任》、《学习的好帮手》等主题班会活动。之后,学生都能自觉地爱护公共财物,爱惜学习用具。三是善于评价。新课程强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通过评价激发其内动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日常表现,教师要善于发现点滴进步,特别是对那些有“问题”的学生,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真诚、热情地鼓励。让他们在鼓励中體会到热烈的关爱,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享受自己的成功,增加自己的信心。对学生的缺点,教师更要善于进行客观地描述,是什么现象就说什么现象,不要“上纲上线”扣帽子。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同时,指明问题,让孩子知错能改。
二、学生自我管理
现在的孩子,更加注重个性的全面和自由发展。越是中高年级,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强。这种逆返心理,与整齐划一的教育格格不入,矛盾重重。因此,只有在班级管理中更多地融入学生自我管理,激发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一是建立制度。只有制定出一套完整可行的学生自我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学生自我管理行
得通、管得主。在实践中,应重点运用好三种制度,即班干部责任制,小组管理制和个
体评价制。充分发挥小干部管事,小组成员
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和人人都有责任、人人
都是主人翁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学习榜样。孩子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这就是说,具体的形象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感染力与说服力,易于为他们模仿与接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对榜样一开始模仿其言行,一旦他们理解了,他们就会“由表及里”地向榜样那样学习、生活、工作,就会沿着榜样成长的道路奋进不止。例如:我在班级中设立了“比比谁最艳”的评比栏,每周定期对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进行评价,月末评选出“习惯之星”、“卫生标兵”、“纪律之星”等来激励孩子们,同时也帮助他们找到了自己学习的榜样,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家校共同管理
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和家长共同努力,才能确保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要掌握情况。每一个孩子家庭状况不同,直接导致孩子的习惯、性格、能力的不同。只有细致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掌握孩子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心理氛围、经济社会地位等资料,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二是勤于沟通。了解了学生的家庭状况,就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讨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对策。通过每学期召开家长会,听取家长的建议和要求,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共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要特别注重做好对后进生、富裕家庭子女、贫困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和其他特殊家庭子女的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交流、探讨教育对策,以教师的“真情”和“爱心”赢得广大家长的支持和积极配合。三要传播理念。虽然,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能立足于社会并事业有成、功成名就。但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能充分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因此,应该多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机会,让家长了解一些家庭教育知识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向家长传播现代教育理念,使家、校教育同步,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总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断影响学生、鼓励学生,才能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使学生的认识和实践齐头并进,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
一、教师引导性管理
当今社会,网络、电视等现代因素开始越来越多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今天的孩子,更有主见,更加独立,单靠简单的说教已很难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善于身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楷模,行动的典范,他们总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会自觉不自觉的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因此,教师自身必须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亦步亦趋,天天向上。二是善于言传。这里说的言传不是简单的说教,不是照本宣科,每天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挂在嘴边。教师要学会“以理服人”,如春风化雨般,润物于无形之中。例如,有的学生故意破坏桌椅和学习用具,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爱护公物是我的责任》、《学习的好帮手》等主题班会活动。之后,学生都能自觉地爱护公共财物,爱惜学习用具。三是善于评价。新课程强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通过评价激发其内动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日常表现,教师要善于发现点滴进步,特别是对那些有“问题”的学生,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真诚、热情地鼓励。让他们在鼓励中體会到热烈的关爱,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享受自己的成功,增加自己的信心。对学生的缺点,教师更要善于进行客观地描述,是什么现象就说什么现象,不要“上纲上线”扣帽子。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同时,指明问题,让孩子知错能改。
二、学生自我管理
现在的孩子,更加注重个性的全面和自由发展。越是中高年级,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强。这种逆返心理,与整齐划一的教育格格不入,矛盾重重。因此,只有在班级管理中更多地融入学生自我管理,激发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一是建立制度。只有制定出一套完整可行的学生自我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学生自我管理行
得通、管得主。在实践中,应重点运用好三种制度,即班干部责任制,小组管理制和个
体评价制。充分发挥小干部管事,小组成员
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和人人都有责任、人人
都是主人翁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学习榜样。孩子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这就是说,具体的形象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感染力与说服力,易于为他们模仿与接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对榜样一开始模仿其言行,一旦他们理解了,他们就会“由表及里”地向榜样那样学习、生活、工作,就会沿着榜样成长的道路奋进不止。例如:我在班级中设立了“比比谁最艳”的评比栏,每周定期对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进行评价,月末评选出“习惯之星”、“卫生标兵”、“纪律之星”等来激励孩子们,同时也帮助他们找到了自己学习的榜样,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家校共同管理
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和家长共同努力,才能确保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要掌握情况。每一个孩子家庭状况不同,直接导致孩子的习惯、性格、能力的不同。只有细致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掌握孩子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心理氛围、经济社会地位等资料,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二是勤于沟通。了解了学生的家庭状况,就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讨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对策。通过每学期召开家长会,听取家长的建议和要求,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共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要特别注重做好对后进生、富裕家庭子女、贫困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和其他特殊家庭子女的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交流、探讨教育对策,以教师的“真情”和“爱心”赢得广大家长的支持和积极配合。三要传播理念。虽然,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能立足于社会并事业有成、功成名就。但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能充分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因此,应该多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机会,让家长了解一些家庭教育知识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向家长传播现代教育理念,使家、校教育同步,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总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断影响学生、鼓励学生,才能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使学生的认识和实践齐头并进,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