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参与和探究,培养学生的“会学”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pu051042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学”是由个体很多心理素质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心理学表明: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已经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和已经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其二是指潜在能力,即尚未表现出来的心理能力,通过学习或训练可能发展起来的能力与可能达到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会学”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几年,我县中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围绕如何培养学生“会学”能力开展了研究,我对此也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践证明:要使学生“会学”,关键是教师“会教”,也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真正落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上,学生才能掌握“会学”的金钥匙。我认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会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教师正确引导是培养学生“会学”能力的前提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者,教师主要起组织、引导、点拨和调动作用。一节数学课上得怎么样,主要是看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学得怎么样。在教学活动中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引导。
  1.从新知识的生长点入手进行引导。
  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内在的知识结构和外部联系。因此,在备课前熟悉大纲的要求,正确理解、挖掘教材内涵,从新知识的生长点入手,围绕新知识形成的条件解析新知识,借助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分数的意义”时,我围绕单位“1”,“平均分”,“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等条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先演示切苹果,把一个苹果平均切成四份,分别分给四个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回答下面问题:
  (1)老师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了几份?(2)这四个同学每人分得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3)其中的两个同学分得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4)这个苹果在未平均分之前是什么样子的?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的适当点拨,使学生对单位“1”和分数的概念初步建立了表象,为化解比较抽象的“分数概念”这个难点奠定了基础。
  2.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引导。
  给学生讲授新内容的时候,我总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或是能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的问题,从而促使新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豫教版第十册第86页例1:4.8×3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小数乘法,我就引导学生先把4.8转化为整数再计算。然后讨论:把一个数扩大10倍,积也随着扩大10倍,要想得到原来的积,必须把积怎么样?学生在我的诱导下顺利地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是培养学生“会学”能力的保证
  教师的正确引导,只是客观条件的外部因素,不等于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是主观条件的内部因素。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其内因作用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好动、好奇、注意力不能持久等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做到课始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课中谆谆善诱,把学生在课始引发的兴趣,逐步深化与提高,使其持久;课尾趣味结束,再次调动学生积极性,完成最后的学习任务,做到寓教于乐。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先在黑板上出示7只可爱的小白兔挂图,然后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做一个猜小白兔的游戏好吗?”听说做游戏,学生们马上来了兴趣。接着要求:“请同学们从左到右反复地数小白兔,你们无论是谁报出的一个数,老师闭着眼睛就能猜出你们数的是图上小白兔中的第几只。”有一名学生试着报出一个数:“12。”我马上回答是第五只。学生们经过验证,发现果然不错。顿时,学生的好奇心更强了,迫切要求参与学习过程,了解其中的奥妙,以最佳的学习状态参与学习活动之中,很自然地达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
  2.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促使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然后,每个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结构层次总是有差异的。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参与学习的机会呢?我采取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释疑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过程。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加大了教师的备课难度,需要教师在备课上下一定的工夫。比如:问题、复习题和练习题的设计都要分A、B层次,又要有一定的梯度,等等。但这样教学能够促使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亲自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会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探究是人类的基本行为之一,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1.指明探究方向。
  探究若无正确的方向,就是盲目无序的行为。根据教学内容,我一般沿着关键问题承上启下,出示系列问题,引导思考、演示或实验,再用比较、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
  2.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的确,只有把探究的方法教给了学生,学生才会发现问题,才能质疑,才会独立探索,发现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常用的方法有:动手操作法、知识迁移法、科学验证法等。下面以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例,谈谈探究知识形成的方法和步骤。(1)引导学生想一想:我们已经会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求它的面积,那么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三角形呢?(2)剪一剪: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3)拼一拼: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我们能够计算其面积的图形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长方形,一种是平行四边形。)(4)说一说:a.从刚才的剪拼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b.三角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5)让学生试着概括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6)议一议:为什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中底乘以高还要除以2呢?通过探究,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能力,也使他们在“想、剪、拼、说、议”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
  总之,以上所讲的引导、参与、探究都是为培养学生“会学”能力服务的。在教学活动中三者互不孤立,而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只要我们能够勇于探索先进的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会学”能力就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其他文献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就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彩叙述。我们必须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数学教学
数学课代表是数学老师的助手,主管收发数学作业、判卷子、登分等事情。数学课代表是学生中与数学老师关系最密切的人,与老师交流讨论的机会较多,其下管辖多个小组长。当老师不在或自习时,也担任临时的监督人或讲题人。  一、一个好的数学课代表在课后作业完成方面的作用  1.同学们的好榜样。  上课必须坐端正,在没有举手的情况下不随便插嘴。另外数学课代表完成作业的质量对其他人会起到示范作用。  2.传递师生感情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活动课同必修课一样,成为课程结构的一部分。但在小学数学活动走进学生课堂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误区,比如学生对活动目的不明确,在活动中以玩为主;又如教师对活动的组织无序,导致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或者对学困生照顾较少,出现两极分化,等等。那么如何使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有效地开展呢?  一、正确认识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性质  数学活动课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
摘 要: 差异性是教学活动中学生所具有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分层教学 层次性 差异性    哲学学科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着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个性,差异性作为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内在鲜明特性,对推进事物进化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对其作了生动的阐述。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活动的对象,
新课改模式下,要避免教师的满堂灌,就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数学这门学科更离不开预习。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就能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引发探究知识的兴趣,从而更深层次地掌握技能。所以说预习是先学后教的一个良好载体,而预习案的编写就是良好预习效果的保证。  一、编写数学预习案的意义  1.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预习时,会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教师讲解时,他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