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很多学校都是家长交上饭钱,学校统一供应学生中餐的模式。既省去学生自带饭菜的麻烦,同时,学校有专门配菜人员,根据学生生长发育的需要,进行科学营养配菜,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当我目睹孩子们的“吃”况时,我发现了许多问题:
一种现象是有许多学生比较挑食,不喜欢吃海带的,看见萝卜捏鼻子的;有的学生特别爱吃肉,却把蔬菜冷落在一边,小肚子像个冬瓜;可有一位叫王小明的男孩,却不肯吃一点肉,她妈妈说家里也一样,一个男孩子瘦得像猴子。总之,样样都喜欢吃的学生并不多。
再一种现象是有的学生吃得很猛,囫囵吞枣,三下两下,就把一餐饭食搞定了。然后,冲锋陷阵,去占楼下的水泥球台,挥汗拼搏。
另一种现象是一边吃饭,一边讲话,有老师在,虽不敢大声,但窃窃私不断。有时还忍不住笑上一阵。
还有一种现象,有的学生把笔一扔,或把书一放,端起饭来就吃,或是刚在地上玩过,小手黑乎乎的,也懒得去水龙头冲洗一下。
另外,个别学生有吃零食偏好,虽有班规限制,不能带零食进教室,但还有学生胆大妄为,偷偷在吃,等到真要吃中饭时,他就没有胃口了,对着饭菜发愣。
看着孩子们如此种种“吃”况,作为班主任的我自感肩上有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如何让孩子把“吃得科学,吃出健康”这八个字扎根于心呢?我进行了许多尝试:
1 利用他人影响效应
俗话说“见人吃饭肚子饿”,意思是说,看着别人在吃,自己本来不饿的肚子,也想吃东西了。班级是一个群体,个体的行为非常容易受这个群体的感染,尤其是小学生。因而,我在与学生一道吃饭时,我会显露出特别有滋有味的情态(我们的饭菜与学生的一样)。再是眼睛转悠着学生,发现“食同道合”者,大加夸赞,哦,这个小家伙在与我比赛吧;嘿,那个小家伙吃得舌头舔鼻头的(我们绍兴话的说法)……这样,吃饭的气氛被烘热后,那一些挑食的学生看着老师、同学都吃得那么香,他也跟着吃了。有的菜,你吃着吃着,也真吃出一个喜欢来了。
2 利用饮食谚语医理
谚语作为人们的口语中的固定语句,用简练的文字反映出深邃的道理。于是,我让学生找来许多饮食谚语,大家一起解解,诵诵。诸如,晨吃三片姜,如喝人参汤;人说苦瓜苦,我说苦瓜甜;西红柿,营养好,貌美年轻疾病少;小小黄瓜是个宝,减肥美容少不了;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韭菜补肾暖膝腰,禽类益智营养高……,学生日积月累中,知道了不少的“食”理。碰到吃萝卜,有的学生不喜欢闻那股萝卜气,继而也影响了食欲。为了让学生在意萝卜的本身,我会来一句煽情语:“哇,厨房师傅真好,知道我们学习辛苦,用人参补补!”这一引,学生头脑中关于萝卜的谚语都激活了,“十月萝卜小人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萝卜出了地,郎中没生意”,“萝卜化痰消肿胀,花生能降胆固醇”“白菜萝卜汤,益寿保健康”,“常吃萝卜菜,啥病也不害”……于是,一顿萝卜盛宴在萝卜谚语中开始了,谁都忘了萝卜气。
3 让放大镜把关脏小手
有的学生没有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小手老是脏兮兮的。你指出来了,他稀里哗啦去洗一下,你有时疏忽了,他就溜过去了。他不知道手上大量的细菌会随着吃饭时的脏手而由嘴巴进入体内。再时即使知道了,也因一时感觉不到而不在意。有一次,我见自己的孩子在玩一面高倍放大镜,我忽地想到,让学生在放大镜下看看自己的手,获得一种真切的感受。在第二天的吃饭前,我让学生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自己的手。那些没洗的小手,一经放大,镜底下是黑乎乎的一片,他自己看了都要生出鸡皮疙瘩了。有的草草洗了一下的小手,乍一看似乎没什么问题,而一放到镜底下,发现上面还留着许多黑点,自无话可辩。那些洗得干干净净的学生,这回自豪极了,还得了我们班级自制夸夸币。合不合格,放大镜说了算。学生知道老师有这么一招,他就老实多了再是“那种悲惨的景象”是自己着眼所见,还是“心有余悸的”,无论如何得把洗手的事该记住了。
4 饮食健康群言堂
老师的督促管理,只是一种外力,而所有的外力,只有通过内因才真正起作用。让学生自我认识、学生间互动认识“食得科学,食得健康”尤为重要。于是,每周中抽一定时间,让学生交流饮食健康方面的话题,可以是身边的故事,可以是书上看来的知识,更可以是自己生病的亲身经历,通过收寻、阅读、体验、交流等等,有了一个认知的过程,扎根在学生心里的自然也深些。当他自悟到“垃圾食品危害多,远离方能保健康”,“吃得慌,咽得忙,伤了胃口害了肠”,“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食不语,睡不言”等饮食健康知识后,那些不利现象就无需外力强化,便渐渐“销声匿迹”矣。
让学生的午餐“吃得科学,吃出健康”的路径很多,不用苛求于传统还是时尚,管用就是最好;不要停留在想字上面,行动便有效果。
一种现象是有许多学生比较挑食,不喜欢吃海带的,看见萝卜捏鼻子的;有的学生特别爱吃肉,却把蔬菜冷落在一边,小肚子像个冬瓜;可有一位叫王小明的男孩,却不肯吃一点肉,她妈妈说家里也一样,一个男孩子瘦得像猴子。总之,样样都喜欢吃的学生并不多。
再一种现象是有的学生吃得很猛,囫囵吞枣,三下两下,就把一餐饭食搞定了。然后,冲锋陷阵,去占楼下的水泥球台,挥汗拼搏。
另一种现象是一边吃饭,一边讲话,有老师在,虽不敢大声,但窃窃私不断。有时还忍不住笑上一阵。
还有一种现象,有的学生把笔一扔,或把书一放,端起饭来就吃,或是刚在地上玩过,小手黑乎乎的,也懒得去水龙头冲洗一下。
另外,个别学生有吃零食偏好,虽有班规限制,不能带零食进教室,但还有学生胆大妄为,偷偷在吃,等到真要吃中饭时,他就没有胃口了,对着饭菜发愣。
看着孩子们如此种种“吃”况,作为班主任的我自感肩上有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如何让孩子把“吃得科学,吃出健康”这八个字扎根于心呢?我进行了许多尝试:
1 利用他人影响效应
俗话说“见人吃饭肚子饿”,意思是说,看着别人在吃,自己本来不饿的肚子,也想吃东西了。班级是一个群体,个体的行为非常容易受这个群体的感染,尤其是小学生。因而,我在与学生一道吃饭时,我会显露出特别有滋有味的情态(我们的饭菜与学生的一样)。再是眼睛转悠着学生,发现“食同道合”者,大加夸赞,哦,这个小家伙在与我比赛吧;嘿,那个小家伙吃得舌头舔鼻头的(我们绍兴话的说法)……这样,吃饭的气氛被烘热后,那一些挑食的学生看着老师、同学都吃得那么香,他也跟着吃了。有的菜,你吃着吃着,也真吃出一个喜欢来了。
2 利用饮食谚语医理
谚语作为人们的口语中的固定语句,用简练的文字反映出深邃的道理。于是,我让学生找来许多饮食谚语,大家一起解解,诵诵。诸如,晨吃三片姜,如喝人参汤;人说苦瓜苦,我说苦瓜甜;西红柿,营养好,貌美年轻疾病少;小小黄瓜是个宝,减肥美容少不了;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韭菜补肾暖膝腰,禽类益智营养高……,学生日积月累中,知道了不少的“食”理。碰到吃萝卜,有的学生不喜欢闻那股萝卜气,继而也影响了食欲。为了让学生在意萝卜的本身,我会来一句煽情语:“哇,厨房师傅真好,知道我们学习辛苦,用人参补补!”这一引,学生头脑中关于萝卜的谚语都激活了,“十月萝卜小人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萝卜出了地,郎中没生意”,“萝卜化痰消肿胀,花生能降胆固醇”“白菜萝卜汤,益寿保健康”,“常吃萝卜菜,啥病也不害”……于是,一顿萝卜盛宴在萝卜谚语中开始了,谁都忘了萝卜气。
3 让放大镜把关脏小手
有的学生没有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小手老是脏兮兮的。你指出来了,他稀里哗啦去洗一下,你有时疏忽了,他就溜过去了。他不知道手上大量的细菌会随着吃饭时的脏手而由嘴巴进入体内。再时即使知道了,也因一时感觉不到而不在意。有一次,我见自己的孩子在玩一面高倍放大镜,我忽地想到,让学生在放大镜下看看自己的手,获得一种真切的感受。在第二天的吃饭前,我让学生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自己的手。那些没洗的小手,一经放大,镜底下是黑乎乎的一片,他自己看了都要生出鸡皮疙瘩了。有的草草洗了一下的小手,乍一看似乎没什么问题,而一放到镜底下,发现上面还留着许多黑点,自无话可辩。那些洗得干干净净的学生,这回自豪极了,还得了我们班级自制夸夸币。合不合格,放大镜说了算。学生知道老师有这么一招,他就老实多了再是“那种悲惨的景象”是自己着眼所见,还是“心有余悸的”,无论如何得把洗手的事该记住了。
4 饮食健康群言堂
老师的督促管理,只是一种外力,而所有的外力,只有通过内因才真正起作用。让学生自我认识、学生间互动认识“食得科学,食得健康”尤为重要。于是,每周中抽一定时间,让学生交流饮食健康方面的话题,可以是身边的故事,可以是书上看来的知识,更可以是自己生病的亲身经历,通过收寻、阅读、体验、交流等等,有了一个认知的过程,扎根在学生心里的自然也深些。当他自悟到“垃圾食品危害多,远离方能保健康”,“吃得慌,咽得忙,伤了胃口害了肠”,“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食不语,睡不言”等饮食健康知识后,那些不利现象就无需外力强化,便渐渐“销声匿迹”矣。
让学生的午餐“吃得科学,吃出健康”的路径很多,不用苛求于传统还是时尚,管用就是最好;不要停留在想字上面,行动便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