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教学导入充满“语文味”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u4g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开始我的文章之前,我想先讲一个例子。
  那天我要给学生们讲《离别的礼物》,我先给孩子们带去了一个纸盒,告诉他们里面装的是肖老师精心准备的礼物,请他们猜猜里面是什么。孩子们很活跃,有的猜糖果,有的猜文具……后来课代表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幅字:“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我请一、二位同学来讲讲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全班齐声诵读,我告诉孩子们:这是肖老师送给你们的精神上的礼物,希望你们能够受益一生。接下来,我说道:“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与礼物有关,名字叫《离别的礼物》。”
  这次导入,我自认为有三点妙处:首先,借“猜礼物”的环节,把同学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吸引他们走进课堂;其次,文章通过一句古文,既增加了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又巧妙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为后面的课文学习作了一个铺垫(其实后面还有呼应);再次,因为导入紧密扣住“礼物”二字,也有助于自然而然地导入课文。
  讲这个例子,是因为前两天在区里参加语文教研活动,区教研员提出了“语文教学的‘生活味’与‘语文味’能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话题。而我认为:只要教师拓开思路,广泛地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仔细研究课文文本,积极寻找课内外教学资料,灵活运用教材,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完全能够做到“生活味”与“语文味”的完美统一——语文课堂教学导入当然也是如此。因此,在这里,笔者将三年多教学过程中所研究使用的教学导入方法稍加归纳整理了一下,作一个简要的小结。
  我认为充满趣味、人情味与“语文味”的语文课堂教学导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是传统的解题、析题法。
  
  例如,我在讲授《女孩独立》一文时,先请同学们解释什么叫独立,然后反思一下自己够不够独立,接着导入课文:那么独立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秦文君的《女孩独立》。
  我在讲授《和田的维吾尔》一文时,先请同学在课前寻找有关维吾尔(尤其是和田维吾尔)的资料。然后在导入时,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所找到的有关和田的地理位置,维吾尔人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等的资料(后来,同学们带来了维吾尔人的帽子,甚至还跳了两步新疆舞),从而进入文本。
  我在讲授《“我看见了我的骨头”》一文时,先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改题目,例如可改成“偶然的遭遇”、“‘看见’与‘发现’”等题目,然后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同学来辨析一下:这些题目与原题相比较,哪一个更好。
  又如,我在讲授《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一文时,先请同学们对题目自由地提问,如“什么叫公理”、“人类社会的公理是什么”、“为什么对人类社会的公理要有敬畏之情”,然后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走入文本,到文本中去找答案。
  就以上几个导入设计而言,我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以下三大好处:一、帮助同学审视与理解文题中的关键字。如:什么叫“独立”;“和田”是一个地名,究竟在中国的哪里。二、为同学阅读学习文章,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如:带着“独立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进入文本,就能够更直接地找到文章的主题;了解了新疆的风土人情,对文章中所提及的“馕”、“艾得来斯”、“巴扎”等就能够比较顺畅地理解;带着“什么叫公理”等三个重点问题进入文本,有益于学生层层递进地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三、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语文阅读的一般方法,如比较法、质疑法。
  
  第二类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是语文知识积累法。
  
  当我考虑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题破山寺后禅院》两诗放在一起讲的时候,我发现这两首诗里都隐约可见作者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于是在设计导入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同学们读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理解诗人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坚韧顽强的人生态度;读李世民的“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体会作者所向往的志向高远、品行高洁的人生;读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感受诗仙积极乐观面对人生、不把金钱看得过重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由此导入新课,进一步品读诗中人生。在这样的导入过程中,同学们一方面学习到诗人的诗作与诗人的生平、思想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有益于后面从字句中把握诗歌主题;另一方面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逐渐记下了一些优秀的诗词名句。
  在教授《密室日记》一文时,我也采用了相似的方法。在备课的时候,我首先考虑到学生在理解文章时,一个很大的难点就是学生们都生活在和平富足的快乐年代,很难设身处地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于是,我引用了若干名人名言来帮助同学体会,如:富兰克林·D·罗斯福讲过“相对于战争结束来说,我们更希望所有的战争本就没有爆发”;斯大林讲过“一个人的死亡是可悲的事情,几百万人的死亡只是统计数字”;埃力·塞维尔(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讲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有故事,这些故事构成历史”。借助这三句话,我试图向孩子们解释:战争所能引起的最深切的痛苦表现在,“每一个经历战争的人,都不想再提起它”。而几百万人甚至几千万人的死亡,有时甚至让人变得麻木与冷漠。但我们要记住,他们毕竟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组成的数字,每一个人都有家人朋友,都有获得与享受幸福的权利,而在残酷的种族迫害与大屠杀面前,他们的生活,凑成了让人痛彻心肺的历史。这堂课的导入,我通过三位名人的名句以及自己的解说,帮助学生们在品读名人名言的基础之上,头脑里建立起对战争残酷性的理解。
  除了名言警句的积累,我在课堂导入时,还注重语文小故事、文学常识、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如,在教授《一千张糖纸》的时候,我先给他们讲了“曾参烹彘”的故事;在教授《杜甫诗三首》的时候,我先为他们念了一幅对联——“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以期帮助同学了解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在教授《伤仲永》一文时,我先为他们出示自编的谜语“生自抚州临川,世称荆国王公。曾为变法倾心,位列唐宋名家”,然后请同学们来猜作者,讲作者;在教授《中国民间传说两则》时,我先从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谈起,介绍了“牛郎织女”与“乞巧节”,“梁祝”与“双蝶节”,“白蛇传”与“端午节”,“孟姜女”与“寒衣节”,增进了学生们对我国传统文化与民俗的认识与了解。
  
  第三类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是“直捣黄龙”法(或称为直点主题法)。
  
  例如本文一开始所举的例子,在讲课之前,就借“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孝顺的关键不在于你为父母买多少好东西,给多少钱;而在于你切切实实的把父母亲放在心里,并记得在感情上与细节上关注他们,给予他们回报。
  又如,我在讲授《留住童年》一文时,新课伊始,我首先为学生展开一幅颇具写意风情的牧童骑牛吹笛的水墨图画,并徐徐切入袁枚的《所见》一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请同学品读古诗,并说说诗中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从哪些字句看出。孩子们马上捕捉到了:聪明、活泼、快乐、富有生气与活力,于是,孩子们带着这些对儿童以及童年时代的认知与理解,走进了课文。
  再如,有一次,我讲区公开课,内容是有关初一年级第二单元(单元主题为“故乡情思”)的作文指导。在导入部分,我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我热恋的故乡》——并思考:这首歌中印象最深的歌词是哪一句,为什么?孩子们听得很认真,答得也很好。有的说,对“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一句印象深刻,因为可以体会到故乡虽然并不富裕,但正是它孕育和养育了自己的祖辈、家人及其自己,因此对其怀有深深的依恋之情。有的说,对“故乡,故乡”一句印象深刻,因为其借简单的二字重复,直接抒发了词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有的说,对“我要用真情和汗水,把你变成地肥水美”一句印象深刻,因为其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回报之情……于是,在课堂导入部分,同学们已经开始感受到了我们这堂课的学习目标:要学会借故乡的人、事、物、景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或喜爱、或赞美、或热爱、或怀念的感情。
  
  第四类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是表达训练法,这里的表达既包括口头表达,又包括书面表达。
  
  例如在教授视听课《猫和老鼠》之前,我先请同学们试着将课本上的六幅图片任意排列组合,然后编成一个故事。第二天上课前,同学们就用生动的故事导入课文。
  又如,在教授《在那颗星子下》之前,我首先研究了文章的几个动词和几个句子,觉得很有意思。包括“咂冰棍”的“咂”,“同学撂下我”的“撂”,还有句子“仅那个崩开线的大书包,就把我们勒得跟登山运动员那样善于负重……”和“考卷发下来,我发疯似的赶着写,趁刚才从书上复印到脑子里的字母还新鲜,把它们像活泼的鸭群全撵到纸上去”等。于是,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先给同学们出示两幅图片,一幅画的是一个孩子正在吃一根冰棍,另一幅画的是一位同学和其他同学背道而行,同时,旁边标上动词填空练习:“()冰棍”和“同学()下我”。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想到了很多可填的动词,最后我再揭示舒婷所用的动词。同样的,我再用类似的方法让孩子练习造句,之后进入舒婷的课文。通过此次导入,孩子们既切实体会到作家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又感受到作家语言和我们的语言其实距离并不遥远,只要自己善于观察,用心积累与思考,就能写出漂亮的词和句。
  再如,在教授《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一文时,我先请同学聆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从美妙的乐曲声中能够听到什么。有一个孩子答道:“山泉淙淙,微风轻送,林间动物在自由地嬉戏,人们在林中欢快地骑着马儿……”孩子们的想象力、创作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就充分表现出来。在教授《马来的雨》时,我先为学生播放三种不同的雨声,请同学用一、二句话描绘自己所听到的一种雨声,然后再走进课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教授《白洋潮》的时候,我先请同学们观赏有关海宁潮的录像片段,同时提出要求:拍摄者主要拍摄了三处潮水,涉及潮水的近景、中景、远景。请同学运用比喻的修辞,套用句式“潮水如”,完成三个场景的造句练习,以此来带动学生对课文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把握。
  除了以上所谈及的四种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导入方法值得研究,如讲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时,可以采用开拓思维的导入法。即在黑板上画一个“∪”,请同学讲一讲,老师画的究竟是什么,可以设想是微笑、月牙、小船、镰刀、吊床等等。讲授《羚羊木雕》一文时,可以运用假设问题导入:假设你父母送给你一件价值六千元的礼物,而你在并不理解这件物品价值的情况下,将其送给了你的好朋友,这时候,你觉得应该要回来吗?通过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母和孩子矛盾的症结。在讲授《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的时候,可以先给孩子们读一篇教师所改写的传统消息(见附文一),然后再请同学来比较一下两则消息的异同点……
  总之,课堂教学导入虽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小环节,但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课文的学习和语言技巧的训练都是很有好处的。也因此,我在日常的语文备课过程中,力求将语文课堂导入设计得既有新意,又有趣味,更有“语文味”。
  附文一:
  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美国宇航员成功登陆月球
  二三社(借用班级名称)2008年3月3日电 格林威治时间1969年7月21日2时26分与3时15分,美国星际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先后成功登上月球。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在登月后激动地说:“这对一个人说来是走了一小步,但对人类说来是跃出了一大步。”
  登上月球之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仔细观察了月球表面形状和质地,并谈及自己在重力小于地球的月球上行走时的感受。二人均提及从月球上观察宇宙,感觉非常美丽。他们同时还在月球上采集了石头等标本。在整个登月过程中,美国休斯顿空间中心的医生一直密切观测登月人员身体状况,各项数据表明,他们身体情况良好。
  美国载人登月工程始于1961年5月,前后历时11年,耗资255亿美元,先后6次将星际宇航员成功送上月球。而1969年7月21日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为登月之始祖。
  
  肖洁,上海市民办进华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Jardin MajorellernOther guests bring flowers, but Yves Saint Laurent gifted the Jardin Majorelle to Mar-rakesh. Saint Laurent and his partner Pierre Bergé boug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一rn出差回来,坐公交车返回市区时,我把座位让给了一位耄耋老人.rn其实那天的我也很需要座位——我患了重感冒,浑身酸疼无力,头昏昏沉沉,再站一个小时对我来说,确实非常吃力.
期刊
一、建构主义观点下的对话教学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学习必须使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为只有在形成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知识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从建构主义观点看对话教学,可将对话教学理解为体现现代对话精神、以对话为原则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这意味着教学将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地交流、真诚地沟通,互相借鉴,取
今天去美容院,遇见了一个新来的美容师小玉,一开始我还抱着不信任的心理,对她说:“你是新来的,你的手法和这里的老员工一样吗?”她大方一笑,说道:“那你今天就体验一下吧,我
期刊
期刊
Nine-year-old Nina brought her report card home from school. Her marks were good. However, her teacher had written across the bottom:“Nina is a smart little gi
期刊
1990年,徐克导演要拍金庸的《笑傲江湖》,影片中要加入一段电影主题曲.他找到了作曲家黄霑,说明了自己的想法.黄霑很快创作出了初稿,徐克听了之后,不是自己要的那个感觉.他让
期刊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县级电视台传统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县级电视台积极进行创新发展势在必行.鉴于此,本文首先对融媒体时代进行了简要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