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6月28-29日,教科版小学《科学》新教材培训暨研讨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经纬小学成功举办,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350名一线教师、教研员参加了本次培训。
聚 焦
简短的开幕式后,教科版《科学》教材主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郁波,课程标准修订小组成员、教科版《科学》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喻伯军,分别以《教材修订说明及教学建议》《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几个特点》为题将参会教师的注意力聚焦到新教材、新课标上。
郁波老师首先从“适应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变化;落实新课标各项目标;充实和完善2001版教材,进一步提升教材质量”等方面介绍了新教材的修订目的。她着重强调,这次教材修订是在编写团队16年来持续不断地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如相隔10年组织的两次全國教师科学素养问卷调查,为期6年的美国STC科学课程的实践研究,有关科学概念和科学实践的专项研究以及与教师、教研员形成研究共同体长期进行的教材建设研究,这些研究支撑了新教材的建设。之后,郁波老师从继续沿用大单元的组织形式、调整框架结构、降低难度和减小容量、采用4个板块的表达模式、提供促进理解性学习的教学工具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修订后的教科版《科学》教材的特点。
在报告的最后,郁波老师从“深入理解科学课程的性质”“读好读懂我们的学生”两个角度提出了有关教学建议,希望教师们在备课和教学中要反复叩问“为什么要开设科学课程?”“学科学到底学的是什么?”“什么是儿童的科学?”“儿童的思维和行为特点是什么?”等最基本的问题。
喻伯军老师在接下来的课程标准解读报告中,首先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历程进行了回顾,梳理了新、旧两个课程标准继承与发展的密切联系,指出“新、旧课标是继承关系,也是逐步发展、推进的关系”。之后,他就2017版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定位、课程目标分段、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要求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了翔实解释,并对低年级教学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三项实施建议:低年级的目标以培养兴趣、能力和习惯为主,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建议经常听一听一年级的语文、数学课;适当借鉴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的学习方式,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喻伯军老师的报告还从理论高度,对“学习进阶”“大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说明与解释。他以“胡萝卜建高塔”为例,帮助教师对新增的“技术与工程”领域形成初步的认识,了解工程思维“规划性、系统性、实践性、科学性与艺术性、成本和可靠性”等特点。
探 索
为了使与会者进一步深入具体地了解教科版《科学》教材的特点,作为一年级上册《植物》和《比较和测量》两个单元的编者,喻伯军和童海云老师对各自负责的单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解读,现场展示了《观察一棵植物》和《用手测量》两节课,并请参与试教的一线教师介绍了试教体会。
前期的努力探索,提升了两个单元活动设计的质量,两节现场课也实现了为参会教师提供熟悉新教材和教学策略的目的。杭州市萧山区宁围小学陈荣林老师在《观察一棵植物》一课中,用当地的一盆豆瓣绿替代教材中的菊花,为孩子们开启了植物考察之旅,为参会教师再现了久违了的一年级的科学课堂。孩子们与“助教”小熊维尼一起,从观察到汇报交流,从科学绘画到拼图游戏,一直在努力做。深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林景武老师在《用手测量》一课中,用风趣幽默的话语融洽了师生关系,一声声“雷猴”(粤语“你好”)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孩子们一起用手、用纸带、用小立方体完成各种测量活动之后,仍然兴趣盎然。“哪一个是老师的纸带?”教师预置的点睛之问,引来了孩子们的“神来之语”:“老师的纸带上没有名字!”
研 讨
现场课后,场内外的教师围绕“科学词汇”“科学记录”“4大板块”“观察材料的选择”“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细节的把握”“掌声鼓励的适时适度与实效性”“适合年龄特点的评价标准”等话题展开了激烈的研讨与交流。话题从宏观的教育理念到教学中的各种细节处理,从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参与延伸到教学材料的准备与组织,从课上的那盆土植的豆瓣绿到水培的浮萍、水葫芦,等等。在这些或含蓄、或激烈的交流中,教师们的观念在碰撞中得到了升华。
本次大会在紧张的日程中还首次为一线骨干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李张宇、谢小立、杜伟和习文老师分别围绕“新教材”“单元试教”“一年级孩子的学习指导策略”等话题登上了培训会的大讲台,介绍了各自的感悟与认识。来自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七星中心小学的李张宇老师在《一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报告中,用来自试教的孩子们的16张场景照片和6份孩子的记录单,为我们展现了即时描绘和长期描绘对孩子的意义和实施策略,以及如何指导孩子们区分美术绘画与科学图画。一直执着于低年级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的习文老师,用43幅照片再现了《比较与测量》单元在该校的前测、试教和后测的过程,翔实的数据分析图表有力地支持了对试教效果的分析:大单元结构的设计,有助于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4个板块的设计,功能明显,精致有效;探究和记录,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观察记录;内容设计符合学生水平,趣味性十足。
拓 展
基于网络的互动交流继续发挥着将活动功效放大的作用。场内外的教师高效利用始建于2014年的“‘科学实践’2014·郑州”QQ交流群,即时发表各自的看法、认识与问题,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了对本次培训活动的认识。
本次大会还安排了一次有益的“跨界”体验活动。我们基于前期对“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的高度信任与深度了解,邀请了这一微媒体的CEO纪中展做“科学家给小学生的科学课”的大会交流。他从媒体人的视角,为我们介绍了“知识分子”麾下的科学家团队对科学教育的认识,详细介绍了依托这一强大的科学家群体,结合新的课程标准为小学生量身定制的一个科学教育项目“科学队长”的基本情况,开阔了代表们的视野,与会教师借助体验卡亲身体验了“科学队长”的魅力。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开始了一个新征程,让我们如郁波老师的报告最后所说的那样,携起手来,对新课标的学习和新教材的使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迎接中国科学教育更美好的明天!
(照片提供:李张宇 阮翔)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100101)
聚 焦
简短的开幕式后,教科版《科学》教材主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郁波,课程标准修订小组成员、教科版《科学》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喻伯军,分别以《教材修订说明及教学建议》《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几个特点》为题将参会教师的注意力聚焦到新教材、新课标上。
郁波老师首先从“适应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变化;落实新课标各项目标;充实和完善2001版教材,进一步提升教材质量”等方面介绍了新教材的修订目的。她着重强调,这次教材修订是在编写团队16年来持续不断地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如相隔10年组织的两次全國教师科学素养问卷调查,为期6年的美国STC科学课程的实践研究,有关科学概念和科学实践的专项研究以及与教师、教研员形成研究共同体长期进行的教材建设研究,这些研究支撑了新教材的建设。之后,郁波老师从继续沿用大单元的组织形式、调整框架结构、降低难度和减小容量、采用4个板块的表达模式、提供促进理解性学习的教学工具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修订后的教科版《科学》教材的特点。
在报告的最后,郁波老师从“深入理解科学课程的性质”“读好读懂我们的学生”两个角度提出了有关教学建议,希望教师们在备课和教学中要反复叩问“为什么要开设科学课程?”“学科学到底学的是什么?”“什么是儿童的科学?”“儿童的思维和行为特点是什么?”等最基本的问题。
喻伯军老师在接下来的课程标准解读报告中,首先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历程进行了回顾,梳理了新、旧两个课程标准继承与发展的密切联系,指出“新、旧课标是继承关系,也是逐步发展、推进的关系”。之后,他就2017版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定位、课程目标分段、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要求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了翔实解释,并对低年级教学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三项实施建议:低年级的目标以培养兴趣、能力和习惯为主,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建议经常听一听一年级的语文、数学课;适当借鉴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的学习方式,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喻伯军老师的报告还从理论高度,对“学习进阶”“大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说明与解释。他以“胡萝卜建高塔”为例,帮助教师对新增的“技术与工程”领域形成初步的认识,了解工程思维“规划性、系统性、实践性、科学性与艺术性、成本和可靠性”等特点。
探 索
为了使与会者进一步深入具体地了解教科版《科学》教材的特点,作为一年级上册《植物》和《比较和测量》两个单元的编者,喻伯军和童海云老师对各自负责的单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解读,现场展示了《观察一棵植物》和《用手测量》两节课,并请参与试教的一线教师介绍了试教体会。
前期的努力探索,提升了两个单元活动设计的质量,两节现场课也实现了为参会教师提供熟悉新教材和教学策略的目的。杭州市萧山区宁围小学陈荣林老师在《观察一棵植物》一课中,用当地的一盆豆瓣绿替代教材中的菊花,为孩子们开启了植物考察之旅,为参会教师再现了久违了的一年级的科学课堂。孩子们与“助教”小熊维尼一起,从观察到汇报交流,从科学绘画到拼图游戏,一直在努力做。深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林景武老师在《用手测量》一课中,用风趣幽默的话语融洽了师生关系,一声声“雷猴”(粤语“你好”)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孩子们一起用手、用纸带、用小立方体完成各种测量活动之后,仍然兴趣盎然。“哪一个是老师的纸带?”教师预置的点睛之问,引来了孩子们的“神来之语”:“老师的纸带上没有名字!”
研 讨
现场课后,场内外的教师围绕“科学词汇”“科学记录”“4大板块”“观察材料的选择”“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细节的把握”“掌声鼓励的适时适度与实效性”“适合年龄特点的评价标准”等话题展开了激烈的研讨与交流。话题从宏观的教育理念到教学中的各种细节处理,从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参与延伸到教学材料的准备与组织,从课上的那盆土植的豆瓣绿到水培的浮萍、水葫芦,等等。在这些或含蓄、或激烈的交流中,教师们的观念在碰撞中得到了升华。
本次大会在紧张的日程中还首次为一线骨干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李张宇、谢小立、杜伟和习文老师分别围绕“新教材”“单元试教”“一年级孩子的学习指导策略”等话题登上了培训会的大讲台,介绍了各自的感悟与认识。来自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七星中心小学的李张宇老师在《一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报告中,用来自试教的孩子们的16张场景照片和6份孩子的记录单,为我们展现了即时描绘和长期描绘对孩子的意义和实施策略,以及如何指导孩子们区分美术绘画与科学图画。一直执着于低年级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的习文老师,用43幅照片再现了《比较与测量》单元在该校的前测、试教和后测的过程,翔实的数据分析图表有力地支持了对试教效果的分析:大单元结构的设计,有助于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4个板块的设计,功能明显,精致有效;探究和记录,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观察记录;内容设计符合学生水平,趣味性十足。
拓 展
基于网络的互动交流继续发挥着将活动功效放大的作用。场内外的教师高效利用始建于2014年的“‘科学实践’2014·郑州”QQ交流群,即时发表各自的看法、认识与问题,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了对本次培训活动的认识。
本次大会还安排了一次有益的“跨界”体验活动。我们基于前期对“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的高度信任与深度了解,邀请了这一微媒体的CEO纪中展做“科学家给小学生的科学课”的大会交流。他从媒体人的视角,为我们介绍了“知识分子”麾下的科学家团队对科学教育的认识,详细介绍了依托这一强大的科学家群体,结合新的课程标准为小学生量身定制的一个科学教育项目“科学队长”的基本情况,开阔了代表们的视野,与会教师借助体验卡亲身体验了“科学队长”的魅力。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开始了一个新征程,让我们如郁波老师的报告最后所说的那样,携起手来,对新课标的学习和新教材的使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迎接中国科学教育更美好的明天!
(照片提供:李张宇 阮翔)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