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震后灾区重建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震后学校“软实力”亟待提高。同时这也是破旧立新的契机,学校要加强去行政化改革,增强管理自主性;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长远规划,给予学校相应支持;政府在财政上要增强学校资金使用的自主性和公平性;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营造宽松环境,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
【关键词】震后 学校重建 “软实力”建设 教学改革 自主性
“5·12”大地震对灾区教育的“硬、软”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破坏。地震后各地已陆续开展灾后学校重建,硬件建设已基本完成。但灾区的学校重建,不单单是硬件问题,还是一项庞大的“软实力”再造再生工程。重建的不仅仅是校园、校舍、设施设备,更是教育精神、校园文化、教师队伍、教学制度等的重建。如何加强学校“软实力”建设,解决软硬件之间的差距,如何提升学校自身教学管理水平,提升灾区整体的教学质量,是当下的重要任务。
灾区学校的“软实力”发展现状
据了解,到2009年底,四川地震灾区基本完成学校恢复重建任务,95%以上的学生进入永久性校舍学习。新建成的学校配备了最先进的教学设施,学校硬件实现了跨越式更新换代,重建速度快于多数行业。通过汶川、什邡等地实地调研发现,整体而言,灾区学校后续管理水平发展较慢,基本沿用了震前的管理模式,远远落后于硬件发展水平,导致硬件资源的浪费。此外,由于地处内陆,很多教师思想保守,不能尽快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没能积极与时俱进,转变思路,使得学校的管理改革较为困难。
教学设施管理上看,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利用率不高。由于灾区援建得到广泛支持,其硬件设施的重建不仅在速度上比较快,而且在质量上也非常有保障,在硬件上至少提速20~30年,真正地实现了教育设施的现代化。一般的小学或中学都有牢固而漂亮的教学楼、多媒体设备、图书室、体育室、实验室、心理咨询室等。但除了传统的教学设施以外,图书室、实验室、音乐室等利用率普遍不高,而且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对这些设施进行管理。部分学校的医务室和心理咨询室甚至形同虚设,没能真正起到作用。
从教学管理看,缺乏教学创新,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很多学校现代化多媒体的运用还存在一定困难。一方面对老师要求进一步提高,需要老师打破已有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而言,不能只是沉浸在对多媒体教学的好奇上,要真正达到运用多媒体学习的效果。此外,教职工本地化现象较多,且文化层次较低,这使得管理创新难以实现。因此,在教职工的管理过程中,不仅要落实职工责任,充分激发教职工工作积极性,还需要引进人才进行专业管理。
从资金管理看,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资金管理过死,学校对资金利用缺乏自主性。目前灾区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国家或地方财政,每个学校的运转经费按照学校的人数来算。据调查,大多数学校资金仍然比较紧张,尤其是在硬件水平上升后,硬件日常维护上缺乏较大的资金缺口。此外,有关部门对于捐赠资金的管理也不合理,审批程序复杂,使得捐赠资金无法充分利用。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冲突。地震使得学校教育教学所需的社会支持系统被削弱,使得学校教育生态平衡系统被打乱。由于家庭、社会、经济等情况的重大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很多家庭教育偏重安全和健康,忽视学生学习和其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背离,加大了学生管理难度。
学校“软实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尽管灾区学校的管理水平落后于硬件的发展,但一些学校已开始进行管理上的改革,以期改变现状,真正提升教育质量。一些学校抓住对口援建机遇,把软件建设作为对口支援的后续项目,与发达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和知名学校建立长期的对口帮扶机制。同时利用省内资源,师范院校和重点学校与重建学校结对帮扶,比如北京对什邡的援建,就有京什学校结对,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还有一些学校对教师和行政人员开展广泛的培训,利用网络共享平台提升教职工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利于改变思想,提升学校管理能力。这都是比较好的尝试,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困境,立足于教育的长远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强改革创新。
大力推行学校去行政化改革,增强学校自身管理自主性。目前,我国公办学校行政化较为明显,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如果学校的管理教学受到过多行政干预,学校的正常运行就会受到制约,同时它也是教育资源不公平分配的一大推手。《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以监督者和服务者的身份来参与学校管理,增强学校自身管理的自主性,有利于激发学校发展的热情与动力。
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在不同的阶段给予学校相应的支持。灾后教育重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软实力”建设作为一个子系统当然也需要系统的管理。目前,灾区硬件建设已基本完成,现在的中心任务便是建设学校的“软实力”。整个灾区的教育发展要有长远规划,有针对有重点地进行分阶段建设,在不同的阶段提供不同层次的支持。比如现阶段要注重教师培训、先进教育资源的引进等。政府作为教育重建的主导,决定着灾区教育发展的前景。
增强学校资金使用的自主性和公平性。改进现行的公共财政制度,完善教育财政来源,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增强学校资金使用的自主性和公平性。目前而言,国家为灾后教育重建投入了巨额的资金,社会各界也有大量捐助。如何对这些资金进行灵活管理,以使得我们的教育更好的发展,这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在我国高度行政主导的公共财政制度下,公共教育资金的使用缺乏效率机制和透明约束,容易导致公共教育资金的不合理使用,甚至出现严重的寻租行为①。因此,首先,我们需要广泛地吸纳社会资金,扩展教育资金的来源。其次,政府要切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提升经费管理的透明度。再次,政府对于捐赠资金的管理要增加灵活性,减少繁琐的资金审批程序,确保学校自主使用。最后还需要统筹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注重资金使用的公平性。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充分调动市场、非政府组织(NGO)、专业人员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学校“软实力”建设的积极性。
灾后教育“软实力”的建设由政府主导毋庸置疑,因为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对重建有一个长远系统的规划。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重建工作由政府全部实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主要是提出重建理念,制定重建规划,并对整个重建过程予以监督和控制。在此基础上,应广泛地引入市场、非政府组织和专业人员参与重建,建立一个社会力量参与重建的机制和平台。②从国内外的教育重建经验来看,社会力量对各国教育的重建都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因此,作为公共服务部门,应该建设一个自由参与的平台,以便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当然这同时也减少了公共部门的资源使用。
学校进行管理和教学改革,突破管理常态化局限,注重人本教育和人性管理。学校“软实力”重建是建设新的学校管理体系的重要契机。我们需要打破常规的管理常态化理念,积极引入新的管理思想,提高学校的行政管理效率。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规范管理,建设体现教育规律的学校文化体系,努力做到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相结合,探索建立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是学校的工作中心,如何将国家未来的花朵培育好是学校的重大历史使命。我们需要建设新的教学体系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来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迫学习的局面。教学体系的建设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老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唯有这样才能把学校真正变成学生学习发展的乐园。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与保护者,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思想与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的经验与技术,不断提升灾区教育教学质量,真正使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更加人性化。
营造宽松的人才环境,广泛吸纳优秀人才,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受地域条件影响,整个灾区甚至整个西部都急缺优秀人才。如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是建设学校“软实力”的关键。无论是教学还是日常管理都需要专业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得到尽快地提升。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吸引大学生或专业人才,以便为灾区教育“软实力”建设提供丰富的人才基础。
结 语
重建不是克隆过去,不是过去的简单恢复,而是原有基础上的升级、超越、创新,是更高水平的发展,要充分体现前瞻性和可持续性。教育重建是难得的破旧立新的契机,我们要立足实际,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提升灾区学校的“软实力”,在废墟上建设继承历史、融入现实、面向未来的新型人本教育。(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①刘继青,李洺:“灾后教育:发展性重建的战略构想”,《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
②江世勇,代礼胜:“国外灾后教育重建经验:综述与启示”,《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期。
【关键词】震后 学校重建 “软实力”建设 教学改革 自主性
“5·12”大地震对灾区教育的“硬、软”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破坏。地震后各地已陆续开展灾后学校重建,硬件建设已基本完成。但灾区的学校重建,不单单是硬件问题,还是一项庞大的“软实力”再造再生工程。重建的不仅仅是校园、校舍、设施设备,更是教育精神、校园文化、教师队伍、教学制度等的重建。如何加强学校“软实力”建设,解决软硬件之间的差距,如何提升学校自身教学管理水平,提升灾区整体的教学质量,是当下的重要任务。
灾区学校的“软实力”发展现状
据了解,到2009年底,四川地震灾区基本完成学校恢复重建任务,95%以上的学生进入永久性校舍学习。新建成的学校配备了最先进的教学设施,学校硬件实现了跨越式更新换代,重建速度快于多数行业。通过汶川、什邡等地实地调研发现,整体而言,灾区学校后续管理水平发展较慢,基本沿用了震前的管理模式,远远落后于硬件发展水平,导致硬件资源的浪费。此外,由于地处内陆,很多教师思想保守,不能尽快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没能积极与时俱进,转变思路,使得学校的管理改革较为困难。
教学设施管理上看,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利用率不高。由于灾区援建得到广泛支持,其硬件设施的重建不仅在速度上比较快,而且在质量上也非常有保障,在硬件上至少提速20~30年,真正地实现了教育设施的现代化。一般的小学或中学都有牢固而漂亮的教学楼、多媒体设备、图书室、体育室、实验室、心理咨询室等。但除了传统的教学设施以外,图书室、实验室、音乐室等利用率普遍不高,而且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对这些设施进行管理。部分学校的医务室和心理咨询室甚至形同虚设,没能真正起到作用。
从教学管理看,缺乏教学创新,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很多学校现代化多媒体的运用还存在一定困难。一方面对老师要求进一步提高,需要老师打破已有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而言,不能只是沉浸在对多媒体教学的好奇上,要真正达到运用多媒体学习的效果。此外,教职工本地化现象较多,且文化层次较低,这使得管理创新难以实现。因此,在教职工的管理过程中,不仅要落实职工责任,充分激发教职工工作积极性,还需要引进人才进行专业管理。
从资金管理看,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资金管理过死,学校对资金利用缺乏自主性。目前灾区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国家或地方财政,每个学校的运转经费按照学校的人数来算。据调查,大多数学校资金仍然比较紧张,尤其是在硬件水平上升后,硬件日常维护上缺乏较大的资金缺口。此外,有关部门对于捐赠资金的管理也不合理,审批程序复杂,使得捐赠资金无法充分利用。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冲突。地震使得学校教育教学所需的社会支持系统被削弱,使得学校教育生态平衡系统被打乱。由于家庭、社会、经济等情况的重大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很多家庭教育偏重安全和健康,忽视学生学习和其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背离,加大了学生管理难度。
学校“软实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尽管灾区学校的管理水平落后于硬件的发展,但一些学校已开始进行管理上的改革,以期改变现状,真正提升教育质量。一些学校抓住对口援建机遇,把软件建设作为对口支援的后续项目,与发达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和知名学校建立长期的对口帮扶机制。同时利用省内资源,师范院校和重点学校与重建学校结对帮扶,比如北京对什邡的援建,就有京什学校结对,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还有一些学校对教师和行政人员开展广泛的培训,利用网络共享平台提升教职工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利于改变思想,提升学校管理能力。这都是比较好的尝试,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困境,立足于教育的长远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强改革创新。
大力推行学校去行政化改革,增强学校自身管理自主性。目前,我国公办学校行政化较为明显,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如果学校的管理教学受到过多行政干预,学校的正常运行就会受到制约,同时它也是教育资源不公平分配的一大推手。《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以监督者和服务者的身份来参与学校管理,增强学校自身管理的自主性,有利于激发学校发展的热情与动力。
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在不同的阶段给予学校相应的支持。灾后教育重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软实力”建设作为一个子系统当然也需要系统的管理。目前,灾区硬件建设已基本完成,现在的中心任务便是建设学校的“软实力”。整个灾区的教育发展要有长远规划,有针对有重点地进行分阶段建设,在不同的阶段提供不同层次的支持。比如现阶段要注重教师培训、先进教育资源的引进等。政府作为教育重建的主导,决定着灾区教育发展的前景。
增强学校资金使用的自主性和公平性。改进现行的公共财政制度,完善教育财政来源,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增强学校资金使用的自主性和公平性。目前而言,国家为灾后教育重建投入了巨额的资金,社会各界也有大量捐助。如何对这些资金进行灵活管理,以使得我们的教育更好的发展,这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在我国高度行政主导的公共财政制度下,公共教育资金的使用缺乏效率机制和透明约束,容易导致公共教育资金的不合理使用,甚至出现严重的寻租行为①。因此,首先,我们需要广泛地吸纳社会资金,扩展教育资金的来源。其次,政府要切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提升经费管理的透明度。再次,政府对于捐赠资金的管理要增加灵活性,减少繁琐的资金审批程序,确保学校自主使用。最后还需要统筹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注重资金使用的公平性。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充分调动市场、非政府组织(NGO)、专业人员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学校“软实力”建设的积极性。
灾后教育“软实力”的建设由政府主导毋庸置疑,因为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对重建有一个长远系统的规划。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重建工作由政府全部实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主要是提出重建理念,制定重建规划,并对整个重建过程予以监督和控制。在此基础上,应广泛地引入市场、非政府组织和专业人员参与重建,建立一个社会力量参与重建的机制和平台。②从国内外的教育重建经验来看,社会力量对各国教育的重建都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因此,作为公共服务部门,应该建设一个自由参与的平台,以便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当然这同时也减少了公共部门的资源使用。
学校进行管理和教学改革,突破管理常态化局限,注重人本教育和人性管理。学校“软实力”重建是建设新的学校管理体系的重要契机。我们需要打破常规的管理常态化理念,积极引入新的管理思想,提高学校的行政管理效率。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规范管理,建设体现教育规律的学校文化体系,努力做到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相结合,探索建立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是学校的工作中心,如何将国家未来的花朵培育好是学校的重大历史使命。我们需要建设新的教学体系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来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迫学习的局面。教学体系的建设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老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唯有这样才能把学校真正变成学生学习发展的乐园。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与保护者,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思想与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的经验与技术,不断提升灾区教育教学质量,真正使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更加人性化。
营造宽松的人才环境,广泛吸纳优秀人才,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受地域条件影响,整个灾区甚至整个西部都急缺优秀人才。如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是建设学校“软实力”的关键。无论是教学还是日常管理都需要专业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得到尽快地提升。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吸引大学生或专业人才,以便为灾区教育“软实力”建设提供丰富的人才基础。
结 语
重建不是克隆过去,不是过去的简单恢复,而是原有基础上的升级、超越、创新,是更高水平的发展,要充分体现前瞻性和可持续性。教育重建是难得的破旧立新的契机,我们要立足实际,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提升灾区学校的“软实力”,在废墟上建设继承历史、融入现实、面向未来的新型人本教育。(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①刘继青,李洺:“灾后教育:发展性重建的战略构想”,《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
②江世勇,代礼胜:“国外灾后教育重建经验:综述与启示”,《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