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谷城县民间器乐曲审美体系的建构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ianxia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湖北省谷城县民间器乐曲的主要代表作品及其创作特征的分析,从这一乐曲审美体系建构的意义、框架、灵魂三大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这无论是对于谷城县民间器乐曲的美学价值,还是对于谷城县民间器乐曲的理论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
  关键词:谷城 民间器乐曲 美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音乐史对传统民间器乐曲的理论研究一直以来,只停留在音乐语言、社会背景和艺术学的层面上,并未或很少上升到美学层面。因此,谷城县民间器乐曲审美体系的建构,便成为研究谷城县民间器乐曲一大新的重要课题。对这一课题的讨论,将有助于谷城县民间器乐曲与美学的同步深入研究,也有助于谷城县民间器乐曲本身的理论研究的提升。为此笔者略抒浅见,以做引玉之砖。
  一 谷城县民间器乐曲美学体系建构的意义
  谷城县民间器乐曲审美体系的建构,具有重大意义。谷城县民间器乐曲的主要曲目是《南河套曲》,《南河套曲》是流传于荆山山脉和南河流域的民间吹打音乐,主要流行于鄂西北荆山北麓、南河流域谷城县赵湾乡、南河镇。谷城县南河两岸高山林立,千沟万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文化贫乏。居住在南河流域的山民,生活艰苦,民风淳朴,《南河套曲》在这里产生、发展并能够长久传承下来,这与大山的自然环境、古老的礼仪民俗习惯等是密不可分的。
  “南河套曲”俗称“火钹曲”,具有浓郁的楚文化韵味,主要是锣鼓、喇叭吹打的表演形式。南河套曲中的《穆桂英下山》、《小开套》等曲牌于1994年就被收录在《中国民间音乐集成·湖北卷》中。南河套曲是以《穆桂英挂帅》、《十二个半》为主曲的系列吹打乐演奏套曲,是南河流域民间吹打艺人在几百年间,根据山区人民的需要和民间民俗艺术自身发展的要求,逐步创作形成的,有独特的民俗风格,自成体系,其结构疏密有致,一招一式、一腔一板都有约定俗成的要求,“板靠腔、腔靠板,板腔相靠才圆范”(俗话“圆范”是指圆满规范)。全曲既吹又打、吹打相间,或紧打慢吹,或紧吹慢打。可以单曲演奏,也可组合成套。它有“文曲子”与“武曲子”之分,“文曲子”突出唢呐演奏,不加锣鼓,其曲调深情悠扬、委婉飘逸;“武曲子”则是唢呐锣鼓一起演奏,曲调高亢火爆、明快热烈。整个乐曲风格古朴典雅、韵味无穷。它还有悲调和喜调之分,喜调轻快、欢乐,吹奏时激昂嘹亮、和谐悦耳;悲调深沉、低吟、委婉幽怨。
  众所周知,美学是高于艺术学的一门新学科,它又被著名美学家黑格尔称为“艺术哲学”。也就是说,美学是艺术学的哲学,它把艺术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美学作为艺术哲学,它成为连接哲学与艺术学的中介和桥梁,即美学是连接人类理性的最高代表形式与感性最高代表形式的中介与桥梁,是哲学与艺术学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它充分体现出哲学与艺术学的紧密联系。
  审美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意识、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审美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所以建构谷城县民间器乐曲的审美体系,就不是人为地“拔高”,而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之事。
  由此可见,谷城县民间器乐曲审美体系的建构,一方面可以使谷城县民间器乐曲的审美研究与学习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亦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艺术学研究与哲学研究紧密结合,形成二者血肉相连、同步互动、共促双赢的最佳态势,获得最佳效果。这正是谷城县民间器乐曲审美体系建构的重大意义之所在。
  二 谷城县民间器乐曲审美体系建构的框架
  谷城县民间器乐曲审美体建构的框架,本身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包含方方面面,而且各方面的联系紧密,层面也深。概括起来讲,主要应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1 审美关系系统。要明确作为欣赏美与创造美的人,其中音乐的作曲者、音乐的演奏员、音乐的观众、音乐的评论者等等,都是音乐的审美主体;而作为与审美主体相对应,能引起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审美判断、审美评价的客观事物的谷城县民间器乐曲的音乐,便是审美客体。音乐的审美关系系统,就是音乐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亦即人在审美活动中与现实发生的关系。审美客体形成、发展的条件,也是人通过审美把握世界、改造世界和认识美、创造美的前提,更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这其中,如何引导当代观众,特别是青年学生了解谷城县民间器乐曲的音乐,并产生审美需求,应作为研究的重点。
  2 审美意识系统。音乐的审美意识,是人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情感、审美感受、审美享受、审美意象等的总称。(1)审美理想:指不同时代、民族、阶层的人们在丰富的审美感受与审美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于音乐美理想形态的憧憬、想像、追求,是审美意识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的社会理想、人生理想的组成部分。(2)审美观念:指人在对音乐审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所持有的态度、理想、趣味等。它受社会、历史、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制约,并直接制约人的审美选择、审美评价和美的创造。(3)审美能力:指人认识、评价音乐美的能力,故也称作“审美鉴赏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像力、创造力等。(4)审美趣味:指人对音乐美的审美情趣、爱好、习惯、态度等,也叫“审美情趣”。它是人的思想、理想、情感、性格、气质、能力等在审美上的体现,也是在审美实践、艺术、熏陶、美育中逐步形成的。(5)审美情感:指人在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情感投入程度与情感特征。(6)审美感受:指人在对音乐审美过程中感知,也叫“审美感知”,它是美感享受的基础与前提。(7)审美享受:指人在对音乐美的审美过程(欣赏和创造)中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的快乐感、满足感以及高涨的情绪状态,一般具有社会性、共享性、普遍性。也称“美感享受”。(8)审美意象:指对音乐的审美过程中,人头脑中形成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情意状态相融合的心象,其形成的心理因素有感知、思维、想像、联想、情感等。
  3 审美特征系统。谷城县民间器乐曲音乐的审美特征系统,即谷城县民间器乐曲音乐的本体美学特征系统,它主要是以其音乐特征形成了谷城民间器乐曲的3个基本方面:
  (1)联曲程序
  谷城县民间器乐曲音乐的联曲程序非常规范,以南河套曲为例。由《穆桂英挂帅》这个套曲开始。套曲《穆桂英挂帅》由单曲《大开套》、《小开套》开始至《穆桂英下山》结束,这一套曲风格独特,旋律古朴,结构完整。其他的曲目也基本为:开套是个完整的套路,称为“开号”,即在一锣之后,长号吹几声长音;紧接着是演奏欢快热烈的“牌子”、“迎客调”,一段锣鼓乐,一曲“迎客调”;中部进入悠长徐缓的“长调”,曲牌选择比较随意;《十二个半》作为南河套曲的一首套曲,在《穆桂英挂帅》后边演奏。所谓“十二个半”是指这个套曲中包括十二个曲牌子外带半个曲牌子,每个曲牌之间都会增加一个“溜子曲”作为转换曲。《十二个半》在当地也称作《舞曲子》,有喜庆欢乐、载歌载舞的含义。它虽然包括10多个曲牌子,但是整体乐曲起伏不是特别大,结构紧凑,并有四三拍子穿插其中,可以多次反复吹打。曲调欢乐、明快,多数为小快板式节奏,风格带有明显的民舞韵味。运用唢呐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的特点,按照中国传统的套曲规律,最后半个曲牌旋律渐慢,在起、承、转、合情节艺术审美规律中,达到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
  最后一定用“迎客调”收尾。整个过程从欢快热烈的情绪开始,进入悠长、徐缓和肃穆的气氛之中,最后回到热烈明快的尾声中结束。
  (2)曲体结构
  民间器乐曲其曲式结构并不复杂,一般整个乐曲是一种三段体的形式。这种结构与它来源于固定祭祀的关系十分密切。远古的巫师祭祀过程,多是以乐舞为前导,造成一定的气氛;继之,进入祭祀的主要程序;最后以和唱、齐奏形成高潮而结束。《南河套曲》的结构是由两个子套曲及多个小曲牌组成,疏密有致,风格统一,符合我国传统套曲的散、中、快、慢的规范模式。以真、善、美为主要宗旨,包容的曲牌形式多样,结构优美,它像一幅迷人的画,看上去美不胜收,它像一首抒情的诗,读起来韵味无穷。
  (3)乐曲风韵
  谷城民间器乐曲由于它来源于远古的巫师祭祀活动,所以其风韵与祭祀的关系十分密切。《南河套曲》就是流传于荆山山脉和南河流域的民间吹打音乐,具有浓郁的荆楚文化韵味,以锣鼓、喇叭吹打为表演形式,它的曲谱旋律、歌词内容颇具南河山民的韵唱特色,镌刻着远古楚巫音乐的痕迹。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价值。具体的音乐表现中必然会带有一些神秘的气氛和怪异的音响,这也会在音色、力度、节奏等方面映出一些神奇、诡异的效果。在演奏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以它特性的音阶调式,形成一种热烈、激荡的风格特征。
  4 审美评价系统。审美评价系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价值的评估系统,音乐的审美评价系统,具体又分为以下几种:(1)审美价值,即音乐所具备的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的实践价值和精神意义。(2)审美判断,即人对音乐的美丑及其形式、程度、价值等所做的鉴别、判断、评价。(3)审美标准,即对音乐进行审美判断的尺度、准则。
  由此可见,谷城县民间器乐曲审美体系的构建,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层面深刻、范围广阔的。这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同努力,才能共同搭建起来。
  三 谷城县民间器乐曲审美体系建构的灵魂
  建构谷城县民间器乐曲审美体系的目的,绝不是哗众取宠,也绝不是纸上谈美,空对空,而是为了从美学的高度与美学的视角,为谷城县民间器乐曲的研究与学习提供一种新思维、新方法。因此,谷城县民间器乐曲审美体系建构的灵魂,就是有的放矢、务求实效。
  没有观众参与的音乐,不是真正的音乐。锣鼓点子主要流行在谷城山区,尤以赵湾保存得较完整,演奏效果较好。锣鼓点子主要用于春节玩灯、游行时演奏,也用于庙会、婚嫁喜庆制造热烈气氛。一般大户人家都置有锣鼓家业,实际上这是一种符合地方语言规律的宣叙调或咏叙调,人民群众的参与是显而易见的。其中的主要曲目《南河套曲》更是继承和发展了乡村礼乐文化,在传统礼乐文化中,“礼”保证社会“安定有序”,“乐”使社会“充满活力”。《南河套曲》在民间演奏,在民间传承,把知识性、娱乐性、教育性、欣赏性融为一体,它是从远山飘来的礼乐之声,成为当前构建稳定、和谐社会的民间民俗文化载体。
  在常年为村民礼仪活动服务中,大力宣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创造文明礼貌、团结合作、尊老爱幼的良好环境,为建立诚信、和谐乡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构谷城县民间器乐曲审美体系的目的,是对这些古老的曲目进行有效传承和保护。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更新,大山里的文化环境也在逐步改善,广播电视的覆盖,手机电话的普及,电声乐器的冲击,《南河套曲》这样的民间乡村礼乐文化,还没来得及想出应对的办法,虽然有这么多传承方式,可是传承人员已经“青黄不接”,仍然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体制下,音乐也要适销对路,必须强化“观众是上帝”的审美意识,一切以观众的审美需求为标准。绝不可再走单一的“专家路线”或“领导路线”,这一点必须明确。由于审美意识的偏失,由“专家路线”或“领导路线”导致了音乐的“高雅化”、“学院化”、“庙堂化”,直接背离了音乐通俗美的本体特征,也违背了音乐“兴于民间,毁于庙堂”的发展规律。这一点,亟待迅速扭转,并拨正航向。
  
   注:本文系2010年度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基金资助项目——《荆山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系列—“南河套曲”田野调查与研究》:2010JDZ24。
  
   参考文献:
   [1] 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 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 杨顺适:《沮水巫音》,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
   [4] 史新民等:《湖北民间器乐文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魏莉,女,1972—,山东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作曲理论,工作单位:襄樊学院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代汉语数量词中间插入形容词即“数+形+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格式,“数+形+量”格式在句子中主要是充当定语、补语和宾语成分,在语言的表达上具有约量功能、摹状功能和量的主观表述功能。  关键词:“数+形+量”格式 句法功能 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格式,即现代汉语数量词中间插入形容词——“数+形+量”。例如:“今天我吃了两大个馒头。”“她切了一薄
期刊
摘要社会信仰影响社会的健康。电影《虐童疑云》通过美国一所教会学校修女校长针对神父是否“娈童”的真相调查而与神父之间展开的信仰战争,最终看似成功的修女却感到无比迷茫的故事讲述,深刻揭示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教会神职人员及整个社会的信仰危机。这在当前中国社会的大环境下也是令人深思的。  关键词:虐童疑云 虐童 真相 信仰危机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60 年代的美国社会一片迷
期刊
摘要刘震云的小说《手机》,很受荧屏的欢迎,先后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且都迅速走红。本文将对这两个版本进行比较,试图从“手机”的含义、故事情节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差异。  关键词:手机 电影 电视剧 比较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手机》是著名作家刘震云的经典小说,很受荧屏的青睐,2003年出版的同期即被导演冯小刚改编为同名电影,红遍大江
期刊
摘要本文以唐诗《春望》的译文为例,针对格律诗的表现形式,从韵式、平仄、对仗3个方面对汉语古诗,尤其是近体格律诗的英译难度,从理论和具体途径两个方面做一些探索,说明英译汉诗的“不可译”性是可以突破的。  关键词:格律诗 英译 难度处理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中国素享“诗国”盛誉,在世界文学史上,中国诗歌独树一帜。尤其是唐诗、宋词、元曲,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3座丰
期刊
摘要舞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除舞蹈本身外,包括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多种艺术都和舞蹈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其中要数音乐和舞蹈的关系最为密切。舞蹈是通过优美的动作来给人视觉享受,音乐则是通过美妙的声音给人听觉享受。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会产生更鲜明、更准确、更深刻和更细致的情感。舞蹈的美离不开音乐的点缀。舞蹈需要音乐来激发和强化灵感,音乐也要借助舞蹈来表现对生活的态度情感。我们不能忽视音乐在舞蹈中的作用,也
期刊
摘要我们在欣赏、研究海岩电视剧的同时,更是对剧中一位位女主角的名字打下深深的烙印。就像晨曦中的朝霞,那么引人入胜,清淡中透出生命的力量,由衷的感动和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她们有的清新典雅,有的华采飞扬,有的清澈淳朴,有的亲切平和,有的内秀外朴,有的秀外慧中。也正是这些“岩女郎”,让海岩剧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存在,让我们的视听世界因那一抹“姹紫嫣红”而精彩。海岩作品中涌现出的众多精彩纷呈的经典青年女
期刊
摘要作为东北地方特色的二人转艺术,之所以能够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瞩目,其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贴近生活的演唱内容、音乐风格的地域色彩都是其存活、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如今,二人转在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基础上,结合现代的表演方式,从农村走向城市,从田野走向剧场,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传统二人转向剧场二人转的转型,为东北民间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发展的平台。研究二人转演出方式的转型,能更为清楚地反映出当代
期刊
摘要把池莉小说《小姐你早》和据此改编的电视剧《超越情感》相比较时,会发现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小说主题被改写,女性意识被淡化;围绕被改写的主题,电视剧重新设置人物和情节,人物形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等等。  关键词:池莉 小说 影视剧 改编    电视剧《超越情感》是根据池莉小说《小姐你早》改编的,原小说仅有12万字,而电视剧的文学剧本达30万字。与小说相比,电视剧《小姐你早》已在主题立意、内容涵量
期刊
摘要陕北民歌以《诗经》特有的现实主义精神,记录了黄土地人民最至纯的情感、最浓重的人生情调、最骚动的生命状态、最真实的生活境遇。在描绘女性情感与生活层面,陕北民歌与《诗经·国风》都塑造了相思女性的群体形象——爱着且怨着,执着且超脱。  关键词:陕北民歌 《诗经·国风》 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陕北的过去,几乎是一个苦难和贫穷的代码。地理环境封闭、经济方式单一、社会生产力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以空政文工团新创作的歌剧《江姐》为例,从小说《红岩》所体现出的不朽的“红岩精神”及新版歌剧《江姐》在艺术方面的创新之处:复排理念、美声、民族和通俗结合的新唱腔、人物形象塑造、舞美设计、演员阵容、音乐语汇等方面做以简要评述。  关键词:小说红岩 红岩精神 音乐特征 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一 小说《红岩》及红岩精神  1 《红岩》创作的历史背景  《红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