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51443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难题,通过重构课程的教学内容,吸纳、融合心理教育的科学知识,采用模块化教学;运用“导—思—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学双主体作用,增强了本课程的教育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模式;动态计分法
  作者简介:陈英(1972-),女,江西南昌人,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思政部,讲师,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网络文化;韦筱青(1953-),女,广西柳州人,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思政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广东 广州 51064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立项重点资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两方合力,动态计分,高职高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07ZZ019)的研究成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如何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教学实效性是思政课教师永远的课题。针对这门课在教学实施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结合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实际,我们对如何增强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实效性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一、“基础”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的难题
  影响“基础”课实效性的因素有很多,如教材的针对性、领导的重视程度、教师的个人能力、学生的实用主义心理、组织课外实践的难度等。“基础”课要达到应有的效果必须做好两个转化: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由教学体系向学生的认知体系转化。在第一个转化当中,与专业课程相比,存在着教材针对性不强,内容比较空泛,学生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的难题。
  全国“基础”课所用的教材都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该教材是本、专科学生通用的教科书,为了顾全本、专科教学的需要,便于本、专科生都能适用,本教材忽略了本、专科学生的差异,导致其在内容的架构上求“全”,在内容的表述上求“简”,整本教材显得有些“空”、“泛”。实际上,无论对于本科生还是专科生而言,这本教材都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学生一般不爱看教材,如果教师又照本宣科进行讲授,引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其实效性可想而知。
  二、克服难题,增强“基础”课实效性的探索
  针对以上难题,我们重构了课本内容,采用模块化教学,形成了“导—思—行”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教学做”九大教学法,增强了“基础”课的实效性。
  1.重构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教学
  (1)重构教学内容,形成四大模块。为了实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目标,我们严格以教育部的指引和要求为指导,依据教材,结合我院高职学生的特点,将教学内容相应地归纳为四大模块。每一模块有着清晰的内容、明确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模块一之心理适应篇:包括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第三章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主要针对新生入学伊始,由于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及学习方法的变化而引起的各种心理适应问题,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时调整自己,适应大学新生活;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了解本专业的特点,掌握高职学习方法,为能够全面掌握本专业技能奠定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做一个“有文化”的专业人才。
  模块二之思想观念篇:包括绪论第三节“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主要针对学生存在重学业发展轻思想提高、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等特点,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和祖国的关系,引导学生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放眼未来,立足当下,充分利用校园一切学习资源提升内在价值,为将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夯实根基,做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才。
  模块三之道德修养篇:包括第四章“锤炼道德品质”、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和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主要针对当前社会中一些负面现象影响学生出现一些是非观念不太明确的现状,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明辨是非,加强道德修养,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努力培养职业道德,勇于践行家庭美德,做一个“有良好道德”的人才。
  模块四之纪律法律篇:包括第五章第三节“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第六章第一节“职业活动中的法律”、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和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主要针对学生法律意识不足、法律知识欠缺的现状,帮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掌握法律基本知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不但自觉遵纪守法,还要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和手段保护自己,成长为一个“有纪律、有法律”素养的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模块化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坚持做到七个方面相统一:注重国家利益与学生利益相统一、学习过程与修身过程相统一、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相统一、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相统一、思想提升与心理提升相统一、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相统一、思想教育与职业能力相统一。
  (2)根据我院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吸纳、融合心理教育的科学知识。我院近三年新生心理测试数据显示,存在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占测试总人数的29.73%,其中3.8%存在轻生意念;存在一般心理适应问题的学生占测试总人数23.8%;表现出常常失眠的学生比例为13.1%。借用本课程是“新生第一课”的良机,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和人生职业规划等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为今后就业或创业打下基础。
  在模块一的“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章节中融入心理健康内容,帮助学生化解情绪悲观、心理矛盾冲突,尽快适应高职学校新环境;在“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章节中融入气质测试与分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和同学的气质特征,使他们能够扬长避短,和谐共处。在模块二中的“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章节中融入生涯规划与学业规划的制定,帮助学生科学运筹时间,将未来职业与当下学业结合起来做规划,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塑造自己。在模块三的“择业与创业”章节中融入个人职业倾向测试与分析,帮助学生把握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自己的成才方向和发展目标。要求学生在第一学期本课程结束时完成学业规划,以后每个学年做一次修正,每次“回头看”都能给学生带来收获的喜悦和新的前进目标。
  通过这种重构教学内容,吸纳和融合相关学科知识的模块化教学,不仅更有效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知识,而且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增强了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2.运用“导—思—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学双主体作用
  为了从“求知型教育”转向“知行统一型教育”,我们把学生成才作为教育的终极价值,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形成了“导—思—行”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要求师生共创平等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只是一种称呼,并不代表权力的含义,除了人格平等外,教师和学生一样“贫乏”,也一样“丰富”。教师的“丰富”在于专业知识(书本知识)的充盈和人生经验的宽广深刻;其“贫乏”在于对学生丰富精神世界和个性了解的不足。而学生的“丰富”在于成长期间形成的经验、行为、价值观的自足性;其“贫乏”在于对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还处在天真、无知的状态。[1]这一模式尊重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辩证统一过程,把握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者不能忽略任何一方,更不可相互取代,既强调双主体,又注意发挥双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1)教师“教”的重点在于“导”。教师是“教”的主体,因此担负着传授知识、启发思考的任务。教师“导”人向善,“导”人求真,首先就是要导人学“思”。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重点并不在于传授多少道德知识,而在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激发学生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使之形成对所学内容的认同,从而塑造其道德品质。“导—思—行”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坚持以培养学生道德能力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由传统的“灌输”转移到对学生的“引导”上。正如《学记》所说的“道而弗强,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要严格要求学生,而不压抑学生;要启发他们独立思考,而不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教师的“教”要在“导”字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启发、激励学生积极思考。
  针对我院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理论基础薄弱等特点,我们采用“教学相长”九大法以克服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和课程内容的理论性等问题。“教学相长”九大法的特点是注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和道德品质的塑造。“教学相长”九大法指的是教师“教”的四大法(师生互动法、案例分析法、视觉冲击法、震动心灵法)、学生“学”的五大法(团队研讨法、正反论辩法、法庭模拟法、调查分析法、实践体验法)。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教”的四大法,通过师生互动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相互碰撞产生思维火花;运用案例分析法,选择恰当案例剖析,使理论知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引人深思;视觉冲击法则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件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思考热情;震动心灵法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优势,选择动情动心视频,震动学生心灵,冲击学生原有的认识,使高尚道德、遵纪守法的意识深深地扎根于他们内心。
  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教”的四大法,根据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选取合适的“学”的方法。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在教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体性的思考,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为达到使学生知行统一的教学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学”的关键在于“思”。学生是“学”的主体,“学而不思则罔”,学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更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学生要在“思”上花精力,把学习的重点由传统的记忆转移到对现象、问题的反思上,通过不断思考,对问题的认识才会不断地深入。
  针对我院高职学生普遍渴望现成答案,懒于思考,缺乏主动性的特点,本模式中设计了学生“学”的五大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学”的五大法来进行学习。通过团队研讨法,在团队合作中,团队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思考、共同探讨,获得共同提高。采用正反论辩法,充分发扬民主,让双方成员畅所欲言,通过论辩达到明辨是非。在学习法律知识时通过法庭模拟法使场景再现,让学生体验、深思。调查分析法让学生带题作业,亲历社会,分组调查,集体共享。实践体验法让学生置身现场,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在体验中获得的感受和认识真实可信。
  “学”的五大法在形式上注重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创造合作学习的条件,在内涵上注重对学生“思”的培养。通过这个反复思考的学习过程,学生逐渐消除重智轻德的思想,对这些原本熟悉却没有化为行为的道德知识产生道德情感,并产生认同。通过使学生积极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性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来。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同,而且还能不断提升其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3)二者统一于“行”。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思”最后要统一到学生的“行”中。教师启发学生通过反复的思考之后,产生了丰富的道德情感,认同了道德知识,但还没有达到这门课的目标:“知行合一”。只有学生达到“知行合一”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教师的“导”激发学生的“思”进而化为学生的“行”的关键点在于紧紧咬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念不放松,坚持“三迁移”实践教学。“三迁移”指角色互换,师生共建的课堂实操迁移法——师生互动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校园实践迁移法——通过学生的实践行为看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表现;躬行体验,增长才干的社会实践迁移法,道德实践主要体现在调研之中,实习之中,顶岗之中。通过“三迁移”有效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以课堂、校园、社会为基地,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不断地实践课堂所学理论,知、行互促,进而达到知行统一。
  “导—思—行”教学模式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培养学生道德能力发展为中心,灵活运用“教学做”九大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通过“三迁移”促进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去,增强了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曹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关系模式新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
  [2]陈立军,张艳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试改革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5).
  [3]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2006.
  [4]李玲芬.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法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1).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摘要:根据河南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特色方面的要求,结合试点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分别从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结合、职业资格证制度等方面分析论述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与成果。  关键词:教学体系改革;产学研;职业资格证  作者简介:王迎辉(1976-),女,河南太康人,河南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空调制冷技术研究;陈爱东(1965-),女,浙江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河南省农网线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怎样降低农网线损提出了一系列的组织措施、技术和管理措施,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农网;线损率;线损管理  作者简介:王世果(1975-),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电力技工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电气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河南 南阳   473009)王宁宁(1982-)男,河南息县人,河南省电力公司信阳供电公司,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
期刊
摘要:本文对过去5年间(2005~2009)刊登在国内期刊上的有关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文章进行检索统计,分析了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得出以下结果:(1)研究呈逐步上升的趋势;(2)研究内容涉及广泛,但主要集中在对非文学类的翻译策略研究与应用上;(3)研究比例失衡,主要集中在评介性和应用性文章,研究性文章较少。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建议应研读翻译目的论源文,扩大研究范围,拓宽研究领域,做全
期刊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是建立在现代产业条件和科技进步基础上的,它直接面向社会产业,必须符合社会的客观需求。职业学校是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场所。职业学校学生的基本培养目标定位就是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应是一种以熟练技能培养为中心,能突显实际使用价值的并与企业要求相适应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用性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詹波(1968-),男,辽宁盖县人,
期刊
摘要:电力营销决策的基础就是线损指标和售电均价的管理,科学合理的分配指标,对提升县级供电企业综合经济实力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对线损管理和售电均价管理有着激励和推动作用。本文就如何核算测定线损指标和均价指标,并对电力营销决策MIS系统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电量结构法;营销决策;线损指标;均价指标;测算方法  作者简介:杨军(1967-),男,河南淮滨人,河南省淮滨县电业局副总工程师、企管办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大学数学教学普遍存在“内容多、学时少”,“重理论、轻实践”,“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跑步式”赶进度的教学现状,提出教学团队与建模团队相互渗透的数学教学模式,旨在提倡团队协作,增加必要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团队;建模团队;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吴云天(1962-),男,陕西咸阳人,陕西科技大学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期刊
摘要: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传授机械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基于以上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在“机械设计”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机械设计;案例教学;创新思维  作者简介:刘扬(1956-),女,湖南涟源人,湖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设计;银金光(1962-),男,湖南邵阳人,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从课程教学的内容更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改进以及实践性环节等方面进行探索,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教学中,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单片机;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简介:张松灿(1973-),男,河南郑州人,河南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
期刊
摘要:二维对标是对设备服务水平和维护成本的综合评价,不仅比较设备服务水平绝对值的高低,同时又要考虑投入成本的大小,进而比较不同企业资产管理流程和维护策略的差异,以获得改进管理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本文参考国内外二维对标的研究状况,提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二维对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并在地市供电公司进行了实践。  关键词:二维对标;信息系统;设计  作者简介:穆勇(1977-),男,河北唐山人,唐山供电
期刊
摘要: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的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有些学生对理论知识不重视,提不起兴趣和学习热情;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早已接触过电脑,操作时自以为是。种种现状都导致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通过率不尽如人意。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谈一谈教师在“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方法和侧重点,以及“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理念  作者简介:陈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