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林 一个美女艺术家的矛与盾

来源 :成都女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2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艺术界是一个“神人”辈出的“界”,看不懂的艺术表达还是其次,看不懂的人,也就是艺术家,却还是不断地用他们不可思议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让大众感到惊奇。似乎他们都活在另一个世界,过着另一种生活,说着另一种语言,也就是说,他们是另一种人。
  陈秋林似乎也是,她是中国最炙手可热的新媒体艺术家,2006年,acc(亚洲文化协会)颁发年度的奖助金,她是当年中国唯一一个获得该荣誉的艺术家,2007年她被邀请到美国纽约免费考察和学习半年。2008年她和另外不同领域的7位女性获得JP摩根首届亚洲经济论坛新星提名,2009年,她得到法国领事馆的奖项提名,前往法国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的尼斯艺术学院授课。而她的作品从2005年也被美国权威画廊代理。
  是的,她绝对已经是艺术界的新星,虽然她“艺术家”的头衔总是会带着“美女”二字,这是无法避免的——接触过她的人,很难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不会想起“美女”这两个字。今年已经30多岁的陈秋林,毫不夸张地说,看起来也就是20出头的样子,采访时穿着海魂衫和印着大大的“中国”两字的红白运动服,几乎像是刚刚从《奋斗》这类连续剧中走出来的毕业生。更让人惊叹的是,她的大眼睛、小脸盘和尖下巴像极了周迅,或者说,周迅像极了她。这样的装扮和长相,实在让人无法将她和印象中的当代艺术家的形象联系起来,她却不以为意地说:“我知道不少人说我是美女艺术家,没什么吧,我喜欢当美女,但在好的国际性的展览里没有任何人会因为你是美女就能让你参加展览,相反,更多的不认识我的人见到我的作品就以为陈秋林应该是一个中年男人。”
  现在,她坐在家对门的咖啡馆中,一边抱怨最近冒出来的痘痘,一边说自己熬夜看球感觉很爽。就是如此,陈秋林的身上有太多矛盾之处,即使当她说自己是一个不喜欢选择的人,也会在后面跟一句“但是我喜欢纠结的都是小事,面对大事只要决定了就会非常坚决”。用己之矛攻己之盾,却不见任何血光,好像陈秋林的矛与盾每次见了面都会互相握握手SAY HELLO,又能继续相安无事地存活在同一个身体里。陈秋林自己,就心满意足地用这些不和谐创作出惊人的作品,工作完毕了扭头就去看球,顺便骂两句又出来开黄腔的贝利这个乌鸦嘴。
  
  陈秋林之矛
  “艺术对于我就是信仰”
  用陈秋林自己的话来说,她是一个“在码头和电影院长大的女孩”,小的时候,陈秋林处在半放养的状态,母亲在电影公司工作,于是电影院就成了所有员工孩子的“幼儿园”,上班的大人都把小孩放进电影院,看门收票的阿姨就成了孩子们的保姆,于是她就在这个江边的小城看着电影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在当时那个年代和她的成长环境中,她并没有遇到比看电影更像是“艺术熏陶”的经历了。后来她来到成都,看见电影票价那么贵,脑袋中想到的居然是“原来看电影还要花钱啊?”
  1993年,也是陈秋林第一次接触到艺术的年份——与许多家学深厚的成功艺术家相比,晚了10年甚至更久。但是胆儿大的陈秋林只学了一年,就去报考了四川美术学院,可是因为文化课的成绩没有达到标准,到了第二年,陈秋林才如愿进入了川美的大门。
  接触到当代艺术是因为一群成都的艺术家,2001年,那时她已经从川美毕业,正在成都学习英文为出国做准备,那时的她并不认为专职艺术家是她可以选择的职业,和很多人一样,想着出国看看,以后回来再找个好工作,或者在大学当老师也不错。
  也就是那时,陈秋林在成都第一次看到一个朋友的行为现场,那是之前在传统的美术学院里从没有见过的艺术形式,她问旁边观看的人:“艺术也可以这样做啊?”那些人是当时在成都一直坚持做现场的艺术家。从他们那里,陈秋林理解了原来艺术不只是架上绘画,那是一个可以创造出更多可能性的所在,就像传说中的“打开了一扇大门”,那是闪着光芒的理想之门、创造之门。
  所有的开始都是新奇和艰难的,陈秋林从最早就选择了影像作为创作的载体,“甜蜜的伤害”拍摄的是在现代工业化背景下的废墟里一个白裙女孩,承受着男人不断扔掷的奶油蛋糕的伤害,讨论的是这一代没有经历过“文革”的少年要面对的社会现实。这可能只是她对当代艺术思考的无意识的开始,她作为演员下来以后很开心地对朋友说“真的很发泄”。
  如果说艺术就是她当时想的那样,仅仅是一个发泄的方式,也就不会有日后的陈秋林。实际上,她说艺术是她精神上的信仰,她相信艺术在精神上的存在价值。当代艺术的魅力在陈秋林看来在于它的多元性,不像一幅画通过平面的场景表达的单纯情感,当代艺术能够用各种能够想象的方式将艺术家的经历与感受,与观者的经历与感受相连。陈秋林认为,艺术家是有社会责任的,那就是向社会表达一个声音,开拓新的思考道路,和所有思考文化现象的人一样,那是一个包括了社会学、哲学、文学、艺术等等众多学科的综合实体,而她自己,用她的话说“只是行走在这个道路上的其中一个而已”。
  
  用己之矛攻己之盾,却不见任何血光,好像陈秋林的矛与盾每次见了面都会互相握握手SAY HELLO,又能继续相安无事地存活在同一个身体里。
  
  陈秋林之盾
  “我为什么要为艺术献身?!”
  接触到了当代艺术之后,陈秋林一发不可收拾,接连做了很多包括各种形式的艺术尝试,她不是一个连续引用同种概念和材料的艺术家,她在不断地寻找新的可能性,超级敏感和爆破式的工作方式已经让别人从她作品里看不出女性的身份。如果说最早她还是一个依靠女性直觉的创作艺术家,到现在她已经完成了从女性直觉演化到到成熟艺术家的过程。2009年,她和法国现代舞蹈家Heddy Maalem合作完成的现代舞《春之祭》在成都和北京上演,2010年作为中国文化部的独立项目将参加在瑞士的文化艺术节和欧洲的巡演,现在,她又已经开始了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美国的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和社会学家等讨论关于声音、戏剧、社会意识形态等诸多领域的新的艺术项目和公共项目的跨界尝试,对于她,那又是新的开始和不断挑战自我的方向。
  问她,为什么会涉及这么多的艺术形态,她却给出了一个毫不相关的答案,恍然大悟一般地说:“我说为啥子自己觉得不快乐喃,看来是我做的事情太多咯。”再问她,会不会像很多艺术家一样,认为自己会为艺术而献身,她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反问道:“我为什么要为艺术献身?!”
  陈秋林说,艺术是她的一份工作,她时常会忍不住想,如果有一天不做这份工作了,生活会变成怎样。这种白日梦会越来越具象,到目前为止已经延伸出了三四种可能性:开一家卖漂亮的陶制花盆的小店,开一家玩具店,开一个酒吧,或者最被她的朋友耻笑为异想天开的——开一家只卖前菜的餐厅,因为“前菜多好啊,又不用开火弄得到处是油烟,又没什么技术风险”。这些都只是她的想象罢了,她明白,她就是为艺术而生,这个工作穷其一生也没有终点。
  在陈秋林看来,如果有一天自己感觉没了,不能做艺术了,也没什么,她也不会为此感到焦虑,她的理论是:“就好像信教的人未必非要当神甫,热爱艺术的人也未必非要当艺术家。”“我这样的人做什么都可以,用心和脑子,还有什么做不到?”怎样都是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慌乱的世界中找到一处镇定的居所,不论是物理意义上的还是精神意义上的,都可被称为自由。
  
  陈秋林之矛
  “我在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2005年,陈秋林凭借表现三峡库区生活的录像作品《江河水》在第一届蒙彼利埃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拿下了最佳新人奖,在国际上一举成名,那一年她正好30岁。
  陈秋林关注三峡很好理解,她就是在长江边长大的姑娘,摸鱼抓虾上蹿下跳的年纪,三峡的风景和人情一直作为背景安然存在。可是在她离家多年后的每次返乡途中,这样的背景在急速后退,换上了大工业大城市的模板,小县城的居民真的如同《三峡好人》中描述的一般,无助又茫然。
  陈秋林现在的作品都是系列呈现,每年她都给自己一个新的命题和研究方向,从05年的迁移,06年的彩条,07年的花园,到现在的“桃花”和“漂浮”系列新雕塑材料的研究,她记录和研究着当下的社会、城市、人群、历史和时间的记忆,而所有的项目都是多元的,图片、装置、影像、现场、雕塑等都会涉及,她每年给自己的计划就是一个个展,但是几乎每年在国外的博物馆和机构都要举办或参加超过两个或者更多的个展和群展,再加上在美国和欧洲大学机构的演讲和授课,难怪她每天都希望能多玩一些。
  陈秋林觉得自己所做的并不是在作品中强加一个自我意识和观点——“我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她说。去过世界上太多城市的她对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看得太多,从最早做作品到现在,她是随着自己的作品在成长,学会了用思考的方式去看待问题,在完成作品时也更容易站在客观的角度。她说:“我觉得艺术家是提出问题的那个人,但他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我就是那个用自己的方法提出问题的人。”
  
  陈秋林之盾
  “我是电视剧女王”
  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中,了解世界的方式何其多,网络也好媒体也罢,都变成信手拈来的工具。但是从常识出发,总会觉得艺术家获取信息的方式应该独特,比如在夜深人静的时刻思索,或者在读懂一句话一幅画传达的情感时不能自持。
  “我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清楚,在生活中我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女人。”陈秋林说。她确实是,一个理由就足够了:她可以坐在电视机前面追看电视剧一坐就是一下午,而且还不挑口,美日韩内地皆可,家庭类偶像类俱爱,她说自己最强悍的是可以一边看韩剧中两个人热泪盈眶地守护来守护去,一边写那种很专业的理论方案。加上不喜欢旅游这一点,(她的旅行已经够多了,有不得不去的展览和开幕仪式,要和各种机构组织谈不同的艺术合作项目),但陈秋林在成都的生活几乎就是一个宅女的范本。看电视剧,打游戏,弄园艺,和跟艺术没关系的一群朋友吃吃喝喝,对她来说成都就是一个可以躲起来的地方,你不用每天都面对那么多的人和事情。
  形容自己的性格,陈秋林用了“豪爽”这个词,具体的表现就是工作中她的大大咧咧,拍片子从来没有剧本,带着一脑子的想法和草图就上路了,就连一直合作的拍摄团队和演员也常常不知道到底有些什么工作,也不知道外出什么时候可以回家,但这些都没有关系,大家都知道,只要出来了,就有东西出来,秋林一定都想好了。
  和朋友相处时因为大大咧咧而老是得不到绅士对淑女的那种照顾,而且,她是那种“有酒胆没酒量”的酒桌选手,我们都知道,这类选手总是深受爱戴,可惜会因为太“莽”而无法被怜惜。
  
  陈秋林之矛
  “我没有结婚的打算,因为我已经有家”
  本来对陈秋林的采访时间被推迟了2个小时,见面的时候她眯着眼睛双手合十道歉,说因为前一天晚上熬夜看世界杯,上午还有大堆的工作必须要完成,中午小睡了一会儿导致怎么也起不来床。
  秋林和她的男朋友感情很好,两个人相恋多年。“因为真正相信爱情才不需要那张纸,”陈秋林说,“现在就有一个家啊,为什么非要为那张纸去结婚呢?”
  陈秋林和男友各自都有很多的工作,两人都属于工作狂人,他们的原则是绝不干涉彼此的工作,两个人都有不被侵扰的个人空间,家对于秋林来说就是两个人的所在,只为生活本身而存在。没有复杂的情感纠结,只是人类社会简单的柴米油盐,屋子也没必要一尘不染,一屋子的书、收藏的玩具和模型、和喜欢的艺术家交换的作品、花花草草,还有从世界各地淘来的玩意们堆得满满当当,偶尔自己做饭只是因为“今天我喜欢做饭”,这就是生活。
  
  陈秋林之盾
  “我简直希望他帮我做完所有决定”
  处理感情相当成熟的陈秋林,在被问到自己和男友相处时喜不喜欢做决定的时候说:“我希望男朋友帮我做完所有的决定!”的确也是,生活中就是这样,男友说她是那种只要进了超市就要心气郁结的女人,面对货架容易出现“选择焦虑症”的症状。实际上陈秋林在工作中就是那种绝对的“独裁者”,她永远都知道自己要什么。
  她是生活中的小女人,她用一种轻快而愉悦的声调说:“我很依赖他啊。”好像天经地义一样,她接着说:“我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小女人嘛。”这句话可以分成两半来看,大大咧咧的她没有所谓的生活品质情结,对于品牌她没有概念,对她来说都是用钱可以买到的,只要愿意男友都可以买给她,而她就是可以自己创造名牌的人,她觉得关于如何提高生活品质的问题是“应该让男人来操心的事情”,小女人的她喜欢换造型,今天一身长裙婉约出镜,明天就穿上西装利落上街,反正为了自己开心每天也要换不同的造型,几个月未见的朋友都常常认不出她来。秋林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过上真正的田园生活,在乡下种一片地,种满向日葵、玫瑰和蔬菜。也许,很多很多年以后,我们在某个农庄,可以看见那个满脸皱纹但眼睛依然闪亮,穿着旧旧的白色棉衬衫,悠闲地邀请我们一起喝咖啡的陈秋林。
  
  没有复杂的情感纠结,只是人类社会简单的柴米油盐,屋子也没必要一尘不染,一屋子的书、收藏的玩具和模型、和喜欢的艺术家交换的作品、花花草草,还有从世界各地淘来的玩意们堆得满满当当,偶尔自己做饭只是因为“今天我喜欢做饭”,这就是生活。
其他文献
夜晚去科华北路散步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仿佛走进了一条蓝色的隧道。一环路口至保龄球馆之间安装的一百多盏蓝色灯饰发出的蓝光,把这段街道变成了蓝色海洋,而这海蓝色仿佛在无声地告诉我们它过往的历史——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蓉城著名的海鲜餐饮一条街。  这里是武侯区倾力打造的温馨浪漫休闲街,从2002年开始,它变脸成为集科技、餐饮、休闲于一体的景观大道,大规模设置的酒吧及其他娱乐休闲场所与设施,举目望去让人产生到
期刊
小小香港对于打生活类“酱油”的人是天堂,对于打艺术“酱油”者又何尝不是?香港被掩盖在购物天堂名号下的艺术气息,在走街串巷中,在抬头一瞥中,只要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  平易近人的艺术  戏剧:满大街都是  香港本土每年都会推出不少戏剧,其中包括话剧、音乐剧、歌舞剧,甚至传统的粤剧表演。走在香港街头,随处可见各种戏剧海报。除了在剧场里的专业演出和一些小剧场的个人演出外,香港街头还常常出现一些年轻人在
期刊
女人是天生敏感的动物。这种敏感不仅表现在与男人的荷尔蒙游戏中,更多地渗透在与同性亲密交往的过程里。有人说闺密之间的友谊最难理清,最了解女人的是女人,不是男人,伤害女人最深的是女人,也不是男人。我们可以用一个拥抱、一个吻留住心爱的男人,却也会仅仅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谎言,失去最爱你的闺密。    1 “翻脸,就在一瞬间”  卢宝 28岁广告公司文案策划     卢宝和糖糖,两个大大咧咧的山东妹
期刊
可以复读几载,但只能毕业一次。  可以旷课无数,但不能缺席毕业。  若不是在这个分别的时刻,又怎会记起一起为准备考试而被蜡烛映在墙上的影子,一起在球场上为了扳回一局而拼命,一起陪失恋的某某在夜里喝酒唱情歌。付出的时候有你,得意的时候有你,失落的时候有你,充实的4年里,处处有你们的影子,这4年里,每个人都在别人燃烧的青春里客串自己的角色,但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  这一季,是离别季,没有落叶纷飞,没
期刊
当奢侈品和电子产品遭遇通货膨胀和关税严查,无论是限量版LV还是iPhone4都变成了浮云。对于多数只想要“踏实”过日子的人而言,更有特色的超市、更有口碑的生活区和更有意思的文化区,才是香港这个物质之都给他们最大的吸引力。现在,就让我们在几位香港通“导游”的带领下,走进香港最适合过日子的“酱油区”。  1.吉之岛10元店看起来像精品店一样可爱  2.Market Place by Jasons  3
期刊
有时候一段回忆只有通过某次活动的记录,才能算是高亢的宣告。《成都女报》在毕业与青春的主题中圆满完成的“青春纪念册”,与其说是活动,倒不如说是场欢聚。     活动时间:2010年6月23日至27日  活动地点:缤纷(紫荆店)、咔乐迪(东大街店)、星光灿烂(百花店)    说到青春与毕业,我们的第一联想势必是当年大学毕业时的各种烂醉趴,那仿佛就是我们与青春的最后一次纵情约会。当初的同学各奔天涯后,最
期刊
散伙饭通常吃得比较狼狈,让人不忍卒睹,一觉醒来后都不好意思承认昨天晚上那个抱着电线杆唱歌的人是自己。但这个仪式又是所有毕业季里不可或缺的。在这个仪式上,每个人都可以酩酊大醉,每个人都可以将还未曾说出来的话全部吐露,每个人都将那些还为化解开的矛盾抛诸脑后。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间,喝的不是酒,吃的不是菜,一口一口全是过去4年的恩怨情仇喜怒哀乐。因为大家都明白,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跟这么多同龄人一起胡吃海塞,之
期刊
是谁在你受伤的时候给予照顾?是谁在你悲伤的时候送上温暖的拥抱?又是谁,不管多晚,只要你需要,她都会立刻出现在你身边,陪你唱歌,陪你聊天,陪你喝酒?这个人,只有闺密。从每个女人记事起,她的身边都有这么一个闺密,与男人的短暂爱恋比起来,对于女人来说,闺密才是更加天长地久的关系。    12-18岁的闺密   她是我天真无邪的伴侣  姓名:阳阳  年龄:24岁  职业:保险业     小时候并不太懂得什
期刊
明天醒来,迎接我们的将是不一样的世界,长路迢迢,未来在手中露出一缕微笑。     当毕业的伤感随着走出校门的脚步远去,眼前是必须面对的未来。慢慢寻觅工作路,就如一本厚厚的故事书,要怎样书写属于自己的那个故事?也许专家可以帮到你。    拦路虎之  心理承受能力差  也许和独身子女的经历有关,家庭太过宠爱,如今大学生毕业,各个都以为自己是天子骄子,生活的压力少了,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就随之降低了,而这
期刊
一天一生  这一天,我们拍照、吃饭、唱K、狂欢,用24个小时凝结一生的青春记忆。    七月的空气里充斥着离别的味道,若干年后,你是否会想起当年毕业典礼时的庄严肃穆?毕业留言时的真情流露?毕业合影时的笑容定格?还有车站离别时的狠狠拥抱?也许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会让你无暇回顾大学校园的欢声笑语;也许身边多了一个他会让你暂时忘了曾经陪你一起翘课一起偷偷在宿舍煮面条的好友;也许“忙碌”这个堂而皇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