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有效操作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3p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强调了人们对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极力关注。数学学具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提供了操作材料,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大量感性的材料,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
  关键词:学具 有效操作 动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2(c)-0096-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具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提供了操作材料,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如何使数学学具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并有效操作,是每一位数学老师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1 操作前准备
  1.1 教师方面
  在操作活动前,教师对每一环节的操作目的、作用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全盘考虑到操作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教师应对解决的策略,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目标,使操作活动更切实有效。
  (1)关注学具的多功能性。
  为了使学具发挥其高效性能,教师要及时关注学具的多功能性,比如:一年级上册的学具—— 水果卡片,可以作为数数练习,也可以作为比较大小的练习,又可以作为做加减法的练习,它还可以作为分类练习。分类练习中可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慧优势,可以按同一形状(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卡片放在一起进行分类,可以按同一水果图案(苹果、梨、桃子)的卡片放在一起进行分类,也可以按大小进行分类。这里的不同分法就体现了学生的不同智慧优势。学生在分的过程中,在与同学交流中,学生不同智慧优势得到发展也得到了互补。
  (2)关注学具的重复使用。
  教师往往为了开一节公开课,花好长时间准备学具,一节课用后就不再发挥其作用,这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现象。教师应有全盘意识,即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底。比如一年级上册有认识钟表,下册有认识时间,三年级上册有时、分、秒,下册有年、月、日。这些单元知识都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学具都用到钟面,学生都要通过观察钟面和拨动表针来巩固新知。钟面就是一种重复使用的学具,它的重复使用既节省制作学具的时间又节约了资源。
  1.2 学生方面
  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准备好本节课要用的学具,而不是把整袋学具放在桌上,等要操作时,有的学生还不知道要拿哪一样学具而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另外,根据学生“好玩”的天性,课前让学生充分接触学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充分接触学具,可以引起学生创新的内在动力;充分接触学具,可以改善当今独生子女缺乏团结协作的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然后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使学具成为传递和理解教学内容的纽带。
  
  2 操作中关注
  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操作是最容易激发儿童的问题意识和想象力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一方面暴露学生的各种疑问困难,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另一方面又展示学生发展的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学生动手操作中不仅要关注操作的结果,更应关注他们操作的过程。
  2.1 关注兴趣 有效调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孩子们的数学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是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如何运用学具操作,激发兴趣和引导学生思考尤为重要。比如:有位老师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教得好辛苦。一开始,老师让同桌互相介绍带来的物体,再把带来的物体分一分,再汇报为什么要这样分?结果班上80%的小朋友开始搭积木,根本不理睬老师的问题。教室里乱哄哄,有的学生嚷“我的球跑哪儿去了?”有的干脆离开座位跑去捡球。教师一副无奈的样子,最后强行制止了这种现象。我想:老师为什么不放手让学生搭好积木来满足孩子的兴趣!此时,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及时调整方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不是更好吗?教师可以帮学生捡滚到地上的球,可以问球为什么容易“跑”?当学生搭好积木非常有成就感时,教师可以及时展示他们的杰作,并适时提问:(1)为什么要把长方体、正方体放在底部?(2)圆柱为什么要立着搭而不横着放?(3)球为什么不容易搭建,这样学生就会把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到的及时反馈。教师适时提问就很好地把学生从操作层面引导到问题知识的解决,如果教师不引导,那么操作就是无意义的活动。
  2.2 充分体悟 拓展思维
  学具的操作,不仅仅是把学习数学知识应用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智力活动形式,从而准确抽象出理性的结论。学生通过学具操作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星的、粗浅的,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而引导和拓展,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比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我让学生用学具(6根塑料棒)做实验,把第37页“做一做”稍作改动,让学生用小棒围成一个封闭图形,再拉一拉,看看会怎样。学生在操作中除了书上呈现的三个学生所做的实验外,还出现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任意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然后通过拉一拉,感悟到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还感悟到长方形、正方形和任意四边形具有易变形的特性,感悟到除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外,其他的多边形都具有易变形的特性。
  2.3 关注认知 整合优化
  学具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使操作、观察、思维、语言有机结合,但是学具操作并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随意的、盲目的。在学具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辨证关系,在一定的幅度或范围内进行合理整合和优化使用。比如:有一位老师教一年级上册《6、7的认识》,有3个连续环节用到学具。先让学生用小棒摆出6,再摆出7来教学6、7的基数含义;再用计数器小组学习7以内数的顺序;还要利用学具(小圆片)学习6与7的大小关系。一节课下来,学具操作用了20多分钟,造成课时内容无法完成。试想一下:一节课只有40分钟,3次的动手操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这种高频率的操作其实效性如何呢?3次的操作能不能整合呢?我认为把3次的操作变一次操作,把3种学具变一种学具,就能解决上面3个教学内容。先让学生一边数一边摆出6个小圆片,问:第6个小圆片是什么颜色?刚才摆的这个圆片从左往右数是第几个?这样整合以后把6、7的基数含义的教学与7以内数的顺序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然后根据刚才摆的圆片直观发现:6个圆片比7个圆片少,7个圆片比6个圆片多。这样6与7的大小关系也就解决了。因此学具操作要从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对学具进行整合优化,使之效率最高,效益最大。
  作为教师,学具操作是确保其长期有效操作的一条重要途径。为了使学具更好地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为了使学具成为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的朋友。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它的有效操作吧!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 探讨提高高三学生在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教学方法,提高高三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水平,实现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方法 采取实验组和传统组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测验、月考等手段进行检验考试成绩,对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部分的成绩采用学生t检验统计并分析。结果 实验组采取综合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组相比,显著性提高了英语阅读理解能力(P0.05),结果见表1所示。  1.2.3 学方法  (1
摘 要: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的指出:“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形成的,初中生应该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就现状来看,学生自学能力欠缺,所以,今天的物理课堂需要教师重视并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自
观测了王朗自然保护区紫果云杉林、岷江冷杉林和白桦林3种森林群落一个观测年的大气降雨量、穿透雨量和茎流量,并对其中的养分元素进行了同步取样分析.结果表明:1) 3个森林群
小蠹虫在入侵、定居和繁殖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无论是种内与种间的信息通讯与配偶的寻找,还是在寄主树木组织内的取食和繁殖数量的调节,均依赖于广泛分布于小蠹虫触角上的各种感受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补植拉氏栲、青栲、闽粤栲、格氏栲和苦槠,形成针阔混交异龄林.补植16年后,对上述5种混交林类型及马尾松纯林的森林凋落物量、养分含量及周转时间进
本文以高中英语的课外学习作为研究重点,通过对英语学习的词汇的掌握,语境的分析和课外英语学习方法和方式的探讨,来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一种较好的学习实践,来为英语教育者提供更多
植物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会产生并释放具有种属特征的挥发性物质,这些物质形成了植物气味特征的主体,调控着昆虫的多种行为,诸如寄主定向、产卵、逃避、取食、聚集等(杜家纬,2
摘 要:本文对“教学反思”能力校本培训策略的整理,总结隐性的“思维能力”培训模式及基本规律,进一步揭示教师专业发展中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在校本研修中内在价值及作用,对指导校本研修,提高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积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反思能力 校本研修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a)-0078-01  所谓“教学反思”,
为掌握小学生常见多发病的患病情况,探讨发病规律,更好地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卫生工作,笔者对2000-2006年本校卫生档案中就诊登记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中职生文明礼仪习惯存在严重缺失,对自身发展、用工单位、社会文明水平都造成消积的影响。文章探究了中职生文明礼仪习惯的缺失的原因,并试从学校、家庭角度提出了应对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