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地区蒙古族婚嫁习俗

来源 :炎黄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se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族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历史的沉淀与时代的发展,蒙古族产生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其中的婚嫁习俗最具有代表性。文章将以辽宁阜新地区的蒙古族为例,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走访调研的基础上,从说亲、会亲、结婚三个程序对阜新地区蒙古族传统的和现代的婚嫁习俗进行浅要分析,以期对蒙古族婚俗研究尽绵薄之力。
  在阜新地区蒙古族的众多习俗文化中,婚礼仪式是很受重视的,尽管在不同地区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并且阜新地区传统的蒙古族婚礼也被列为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极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习俗。
  根据我们所做的调查问卷显示,我们身边的大多数年轻人对阜新地区蒙古族习俗文化缺少了解,有大约50%的人对阜新地区蒙古族习俗文化不了解,但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有69.33%的人却对阜新地区蒙古族习俗文化中的人生习俗比较感兴趣。因此我们在人生習俗中选择了婚嫁习俗这一方面着重探究,让人们能够更加了解和关注阜新地区蒙古族习俗文化,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和继承传统习俗文化。
  阜新地区蒙古族的婚嫁,既保留着古老的草原风格,又有定居后所形成的新风俗。“过去的蒙古族婚姻大体分为三个程序:说亲(即说媒提亲)、会亲(定亲)、结婚”。现在阜新地区蒙古族在原有婚嫁习俗的基础上出现了新风俗,但婚姻的基本程序大体上没有改变。
  说亲即说媒提亲。俗话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按照过去的常规,婚姻嫁娶是需要通过媒人牵线搭桥的。根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志》的记载:“选定目标后,由男方遣媒人前去女家‘提亲’;女家同意这门婚事,算是婚事定准。于是,男方携礼品到女家,为池奠酒、献哈达、赠礼品,以示吉祥”。在旧时的习俗中人们较为重视这一环节,媒人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思想得到解放与发展,人们更加崇尚自由恋爱,不再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左右。另外,现在的社会男女分工较为平衡,男女接触见面的机会也大大增加,这就使得媒人的作用逐渐削弱,但人们为了传承与发展这一传统,也会进行一些形式化的程序,例如男女双方在家里互相见面吃饭会找一位双方皆认可的见证者(即媒人)来做证婚人。简而言之,说亲这一环节不再像以前一样倍受重视了。
  会亲
  会亲即定亲,也就是百姓常说的“会亲家”。在辽宁阜新地区,会亲是传统蒙古族婚嫁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环节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大体上就是男方家需要摆设几桌酒席,邀请男女双方家庭的亲戚朋友,向他们公布婚事,并且在桌前畅饮庆祝,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了双方家庭的感情。在阜新地区蒙古族习俗中,他们除了喝酒设席之外还会就结婚的相关事宜进行交谈,例如:商量聘礼财数、酒肉数目、人员安排等等,为结婚做准备。
  按照现在的习俗,定亲当天主要包含:给聘礼、敬茶、互戴婚戒、拜见亲属等环节。男方所给的聘礼要用双数个大红盒装盛着,取成双成对之意。待男方到女方家喝完女方准备的甜茶后,要将红包置于杯中,此时准新娘出来收茶杯。敬茶完毕后,即举行交换戒指,此过程讲究颇多。首先要将戒指用红绳相系,取夫妻同心,百年好合之意。然后准新娘要坐在提前准备好的高椅上,脚踩矮椅,向外而坐。准新郎面对准新娘双方交换戒指。举行完以上仪式,双方亲属吃宴席,准新郎挨个拜见女方亲属,并接纳亲属给准新郎准备的见面礼金。第二天准新娘要到男方家拜见男方亲属,并接纳见面礼金。
  结婚
  蒙古族十分重视婚礼仪式,结婚又是婚俗中最为繁复且尤为重要的环节。传统的蒙古族婚礼仪式由接亲、迎亲和送亲三个阶段组成,并且男女双方还要请一位深懂结婚礼仪、知识渊博、能言会讲的祝颂人,通过祝颂人吟诵祝词,增添婚礼气氛,使得整个婚礼过程热闹非凡。
  接亲也就是由男方家组成接亲队伍前去女方家迎娶新娘。新郎在一路的欢歌笑语中,头戴影樱帽,身穿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脚蹬高筒皮靴,背负弓箭。同行队伍成员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方家娶亲。马队来到女方家门前,双方祝颂人熟练地吟诵成套传统祝词,又可以触景生情,即兴成章,以祝词推动婚礼的进行。
  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辈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还要进行“祭祀火祠”。晚上,要摆设全羊宴,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这是一场有趣的戏耍活动,宴席上,大家可以尽情戏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问新娘的名字和年庚。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们也不马上回答。这时,由男方的祝颂人与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辩,并唱对歌,直到求得新娘姓名年庚才告结束。
  迎亲即新郎家人在新娘到达时出门迎接。这也表示男方家庭对新娘的尊重与欢迎。所以按照传统,男方家会举行篝火迎亲仪式。首先要在院子里设桌子,供奉祭品。在祭天时需要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作为“导拜老”来主持,导拜老手中需持着“宝勒图好日洛”。
  另外,还要挑选一位儿女双全,婚姻幸福的年轻妇女作为“结发娘”,为两位新人洗手净面,然后将新郎新娘的头发系在一起,用“沙恩图”梳理,梳理完毕后将“沙恩图”交给两位新人。两位新人各持一端,跪下叩头结拜天地。
  接着,新娘的婆婆为新娘戴花,也称婆母授花。然后便是报肴,即男方为新娘新亲奉上“乌叉”,以表示对她们的重视与尊重,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相处。
  现在的迎亲环节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汉族的影响,并且是在女方家进行的。迎娶的队伍到达后,女方的家门往往是紧闭的。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捉弄戏耍迎亲者。进门后,女方设宴款待迎亲队伍。新郎在此时要“偷取”饼、筷子与酒器,以此来“得富贵”。在这之后,新娘的母亲要在车的内外熏香,以此来驱散凶邪,所谓“熏车”。紧接着新娘上车,车队启程返回男方家。
  新郎家酒宴结束后,新亲队伍在返程的时候,男方要向送亲的人们每人献上一条哈达。待送亲者走后,新娘拜见公婆以及各位长辈,馈赠礼品。新婚三日之后,还要进行拜庄,女方娘家来人“省亲”,新婿带领新妇去岳丈家回拜。回拜之后,新娘父母接女儿回娘家。
  传统习俗中的“省亲”便是现在的回门。由于回门是女儿携女婿回女方家认亲,也称为“双回门”,取成双成对之意。新人回门,好事的兄嫂、小姨子常在饺子内包辣椒来戏耍新郎,女方家要宴请亲朋好友,新人敬酒认亲。在回门后,一般不能在女方家过夜,必须当日返回婆家。至此,婚嫁仪式的整个过程才告结束。
  男娶女嫁是蒙古族的大喜事,蒙古族婚俗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综合反映了蒙古族的历史文化、社会风情以及服饰、饮食等各个方面,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辽宁阜新地区蒙古族传统的婚礼仪式在城市中已经很少见了,现在的婚礼大多数也受到了现代气息的影响,融合了许多现代元素,逐渐形成了具有蒙古族特色和受现代文化影响的婚嫁习俗。因此,深入挖掘蒙古族婚嫁习俗仍然有一定的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10167022。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其他文献
湛江年例起源说法颇多,在古代,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薄弱,对天地万物心存敬畏,特别是在偏远封闭的粤西地区,历经战乱、经商、贬谪等原因南迁的中原汉族人,多次辗转来到这里生活、繁衍。复杂的民系和多重文化体系相互交融、凝聚、渗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群体。每年初春或者清明前后农闲时节,湛江本地居民都要举办一次大型的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当前我国开始充分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年例节又名“神诞
期刊
满族“莽式”舞蹈作为满族历史文化的一个典型缩影,因其丰富的舞蹈内容与鲜明的风格特征,从而成为满族最具代表性与研究意义的舞蹈,而随着历史长河的发展,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物的满族“莽式”舞蹈由于受到本民族由山野民族向中原統治民族身份转变所带来民族文化的变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宫廷与民间两种不同的发展态势。  莽式,是满语maksin一词的汉译,意为舞蹈,与此相类似还有“蟒式”“祃克式”“祃克什密”等汉语书
期刊
瓦当,即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屋檐顶端的构建,俗称瓦头,最早出现在西周中晚期,至今仍有使用.在古代木制建筑中起到保护瓦片,阻挡雨水渗漏以及对建筑整体的美观都有相当大的作
期刊
建水紫陶和元阳那里陶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两者地理位置相隔不远,但工艺特色和文化艺术特色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文章在对建水紫陶和元阳那里陶的发源、造型和工艺特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其地域环境、材料、制作工艺、实用性和文化审美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对边疆地区陶手工艺及其文化艺术审美的研究对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西南边陲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少数民族文化
期刊
张掖传统的“年”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腊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喝腊八粥,这一天还要用面做各种样子的腊八饭,有猫耳朵、刺儿子、面旗旗等,民间还有背腊八冰的习俗,人们从涝池
期刊
苗族是我国古老而又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几千年来苗族人民努力克服生产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和民族文化。由于历史悠久,历史上又有多次迁徙活动,形成了当今分布中国和世界各地,语言、风情、习俗等差异的多个分支的苗族分布状况,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苗族风情文化。在贵州众多的苗族支系中,按方言划分约有二十多个。洛北河次方言区是西部方言八个次方言区中的一个。据《咸同贵州军事史》载:“考苗族之种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流失日益加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作为新时代下的新青年,我们都应当担负起责任给予保护。在此我们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以“二十四节气”文化和“青阳农民画”为例,将二十四节气与传统的民俗文化相结合,用青阳农民画的绘画风格加以展现,从而创作出具有文化内涵的插画作品,再将插画作品创作出富有文化创意的文创作品。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进一
期刊
陈寅恪治史思想渊源rn陈寅恪的曾祖父陈伟琳从小读书,“六、七岁授章句,已能通晓圣贤大”,成人后虽不求名,但胸怀经世大志,创办义宁书院以培养贤才.祖父陈宝箴自小英毅,二十
期刊
广州湾(今广东湛江),在彭晓光《广州湾地区历史建筑综述》中记载:“明末清初,湛江市赤坎、霞山两区属海边荒地,除青石砌筑的古老渡街、渡头外基本无砖木结构的建筑。直到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废除海禁,商船来往,闽人开始聚居此地,接踵而来的为潮汕、广府与高州人士等,赤坎逐渐成为贸易繁荣的商港城市。”由此可看出,广州湾是一个文化兼容并蓄的新兴港湾城市,移民的进入带来了新的技术以及不同地域的民居建构思想在此相互
期刊
玉溪窑青花瓷烧制技艺作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久负盛名,它代表着陶瓷技术与艺术创作的较高水平。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一股“青花热”,于是玉溪青花被顺势推上了热浪的顶峰,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青花元素也被广泛应用,其中最为出名的应用就是与瓦猫结合形成了“青花瓦猫”这一独特的创意品,仅用一个物件便同时宣传了云南两种民间文化,实属不易。  玉溪窑历史悠久,始烧于宋元。玉溪青花瓷器造型粗犷、纹饰生动、着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