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效应与交叉阅读

来源 :语文世界(高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现在说是35年前了。那是“文革”后期,我读中学,语文教材是“两报一刊”社论和毛主席语录、鲁迅的杂文。每天下午的第七节课是20分钟的、雷打不动的“读报课”。我是班里的学习委员,由我站在讲台上,两手端着报纸,大声读着当时的各种通讯、时评、社论,每天都重复着这样的“功课”,时间有一个学期之久。我眼睛看着报纸的语言,心里默视着前后连接的语言,口里大声发出语言的声音——这三种语言非常吻合地重叠在一起。这样长达一个学期的语言训练,很可能让我终身受用了。直到现在,你随便给我一段从未接触过的新材料,我都能比较流利地、顺着材料的文风把全文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完。我现在很喜欢听配乐的文学语言朗诵,听那种庄重的政治报告的时评语言感到怡心,听那种慢条斯理、抑扬顿挫的易中天品三国式的课堂语言比较兴奋。可以说,35年前的开声“读报训练”在不经意中让我体验了母语的快乐语感,它相当深刻地影响了我后来上课时的课堂语言和写作时的书面语言。
  我的老师王田葵教授是改革开放后高教事业渐入正轨,他已年满45岁时才开始学习论文写作的。他45岁后的文章质量步步攀升,居然给人们一种半路出家,并是大器晚成的印象。我向他请教写作的秘诀,他告诉我一个别人不知道的“写作机密”——45岁后的他常常手拿着自己最喜欢的论文,一个人关在书房里,或者朗朗有声地念,或者默默无声地读,他反复地精读、诵读那些他最喜欢的文章,以至熟读到了甚至能整段地背诵了。
  王老师提高写作水平的秘诀,和我自己35年前那段独特的歪打正着式的经历,其实都隐含了一个这样的写作核心理念——人们可以利用“语音激活效应”来提高语言学习和写作学习的效率。写作实际上就是写语言,写人们无声的内部语言和有声的外部语言以及人的书面语言。怎样通过记忆语言、学习语言,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呢?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伊丽莎白·洛伏特斯通过实验得出一个“大脑靠耳朵运转”的结论。她说人记忆语言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图像记忆,储存视觉形象;另一种是回声记忆,储存听觉形象。眼睛一旦看到某些图像或接受某些视觉信息,就会把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储存在图像记忆中,但是它很快就会消失,也许就在一秒钟左右。然而,耳朵一旦接受信息,也会把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储存起来,但是它消失起来慢得多,大约需要四到五秒钟。”(见特劳特和瑞维金著《新定位》,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年版,137~142页)我国的心理学家张厚粲、舒华(北师大)在他们的实验报告《汉字读音中的音似与形似效应》中,发现了人们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语音联结通路”。张武田、冯玲、何海东(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他们的实验报告《汉字识别中的语音效应》中,也发现了“语音自动激活效应”(详见《现代读写说》21~27页)。上述中外心理语言学的实验报告反复证明:利用出声的朗读,通过语音激活效应,体验母语语感,并通过大量的语言训练,建立基本的母语语言模型,这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科学方法和正确途径。
  开声读书在中国的语文教育中有一个悠久的传统,但利用开口大声读书来帮助写作和提高写作能力却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效应。你可能因为害羞的心理,很少主动开口读书;你也可能因其他学业和工作任务重,没有时间,没有兴趣自己主动去寻找、去积累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并通过开口熟读这些你最喜欢的文章使它们成为你写作的资源之一。这样,你很难体验到自己母语语感的愉悦,你感到自己的词汇贫乏、句式单调,表达起来言不由衷、词不达意,你陷入了一种很难言说的“语言痛苦”中。
  如果是上述情况,我向你提出如下建议:
  积累自己最喜欢的各类文章,每天在一个没有他人干扰的地方开口大声朗读20分钟,坚持100天以上,积累自己最喜欢的文章也争取达到100篇以上。你一定知道李阳的“疯狂英语”。有专家说,李阳的“疯狂英语”实际上就是“大声英语法”。你大胆地、大声地读英语,把脸部的肌肉都练松弛了,英语语感的快乐此时一定会出现;而现在“疯狂英语”的理论和方法也开始移植到“疯狂汉语”上了,你坚持100天以上训练,母语语感的快乐此时也一定会出现。
  不必埋怨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太差,也不必自卑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太烂,而实际上的问题是你的训练量不够,你投入的学习语言、开声诵读文章的时间没有达到课程的要求。正像一个要在奥运会上拿奖牌的运动员,体育专家对他说,除了你的基本运动天赋,你要想得到奖牌,必须经历10000个小时的训练量一样。你需要问一问自己:你经历了100天的母语语感的训练吗?
  
  二
  过去了的2008年我们举行了“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30周年纪念。回想那个时候我读大学的日子,曾有一个这样的阅读和写作的细节:毕业论文我准备研究茅盾的《子夜》,研究《子夜》主人公吴荪甫性格的复杂性及根源。为写好这篇毕业论文,我买了一本《子夜》原作,又找齐了有关《子夜》的评论文章。当我第一次读完了《子夜》后,马上接手读《文学评论》上发表的一篇研究《子夜》的长篇评论,评论中关于吴荪甫的复杂的性格表现归纳得十分清晰,于是在它的提示、引导下,我开始了对《子夜》原作的第二次阅读;在获得了对吴荪甫各个复杂性格侧面的特征和把握后,我放下原作,拿起了《文学评论》开始了对《子夜》研究论文的第二次研读;这一次理论阅读后给了我把握人物性格悲剧以及寻找性格悲剧根源的分析方法、表达方法的启示,带着这种新的理论认识我又开始了第三次对《子夜》原作的研读;第三次阅读原作,除了印证评论文章中提示的分析方法、表达方法外,我还获得了在长篇作品中表现人性深层内涵,特别是在一些否定性人物身上写他们人性优点的理论直觉;当时对这一观点的科学性和理论意义我没有太大的把握,于是又回过头去第三次重读关于《子夜》的评论……在《子夜》和“《子夜》研究”之间我至少交叉、往返了三次。一个月后写成的毕业论文老师给了90分。
  后来,我将类似这种在原作和评论之间的“N次往返阅读”命名为“创作与评论、感性与理性、左脑与右脑、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交叉阅读法”。我把这种“交叉阅读法”延续到后来的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推广到几十年来我的文学专业工作中,也形成了“读·品·悟”感动系列丛书的编撰理论。几十年来,我的文学感觉能力、理论思维能力、文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文学研读的研究能力等,各种文学专业能力的形成,可能都得益于这种“交叉阅读法”。
  “交叉阅读法”符合目前比较时髦的“双脑教育论”。“双脑教育”的含义就是“左脑+右脑,大脑+小脑,人脑+电脑的协调发展教育论”。如果你的左脑发达,那么你的抽象力会较强,你的数理化等理科学科课程就学得好;如果你的右脑发达,那么你的具象力会较强,你的语言、语文、艺术等文科学科课程就学得好。在今天,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审美人格和实用人格统一的人,就应该是双脑的发育和发展都不走偏锋。
  通过“交叉阅读法”的学习、训练,你的左脑和右脑、抽象力和具象力、理论语言和文学语言会得到一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育、双向拓展的理想境界。人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不是天生的,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一种学习,一种训练,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而得到逐步的发育和生长。
  你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既用左脑,又用右脑;既读理论文章,又读文学作品;既用抽象思维,又用形象思维,会不会把一个人的脑子搞乱,把文学语言的语感和理论语言的语感搞混,结果弄得两种语言能力、两种思维方法都得不到基本的发育和发展。你的困惑和担心不必要。实际上作为一个闯入青春期的求学的学生,或者说是刚刚走进社会的新教师,我们的左脑的抽象力和右脑的形象力实际上是处在一个正待开发的原点,还谈不上谁强谁弱,谁优谁劣。现在需要的是培育两种能力的“嫩芽”,让它们赶快“破苞”出土,迅速生长。用写作学的语言来说,那就是文学语言会刺激理论语言,而理论语言也应该促进文学语言,“双语”能力提高了,“双脑”也会发达,它们之间互相激活,互相促进的情景,正是我们学习写作时最盼望出现的理想境界。
  你也可能会说:“交叉阅读法”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并不平衡,读文学作品时我很快乐,读理论文章时我却感觉很枯涩,一点都体验不到阅读理论语言的快感。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已习惯于一种感性的、欣赏性的文学阅读;还没有开始一种理性的、需要调用理论思维能力的文学研读。我们现在的写作学习非常需要跨越这个障碍,我们不但能用熟悉的文学语言开展文学作品的赏读,而且也能开始用还不太熟悉的理论语言顺利地进行文学理论的研读。什么时候我们在读那些理论文章时也能获得一种像读文学作品时的快乐,那么可以说,我们的阅读和写作就开始有进步、有突破了。
其他文献
1.身居皇家深庭院,焉知日月何时分(猜活动场所一)  2.太原骑警整队出发(猜成语一)  3.闲来常看看(猜哲学词语一)  4.山东快递(猜电视剧一)  5.第十二夜(猜二字词语一)  6.抗旱斗争(猜二字词语一)  7.什么半落青天外?(猜补品一)  8.越难越喜欢(猜四字常用词一)  9.每逢寒暑休时特别闲(猜三字常用词一)  10.斗(猜花名一)  (答案在本期找)    《系铃格灯谜10则
期刊
语言运用题因考查灵活全面在高考语文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但由于这种题型灵活性大,开放性强,很多考生在做题时不知从何入手。下面笔者就结合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中这一知识点有特色的考题类型来谈谈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知识点主要从四个方面检测: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修辞的运用等类型。    一、解读漫画题    漫画指的是用简
期刊
【说文解字】  在上古原始生涯里,我们的祖先首先接触到的是大自然,大自然最基本的八大物质是“天、地、山、河、水、火、雷、风”,我们的祖先给了它们八个代码字:乾、坤、艮、兑、坎、离、震、巽,并绘制成八卦图,各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见右图)。其中“风”是最活跃的元素,它始终处于运动状态,所以八卦图里把它放在乾天坤地之间:上两连线为阳,下一分线为阴,阴阳交合,是谓巽卦,为风。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空气流动
期刊
现代中国,集科学家和作家于一身的人物不能算多,郑文光是科学与文学“双栖”的杰出的一位。  知道这个名字已有五十多年了。  1954年,我初中毕业的那年暑假,一天看到《中国少年报》上的《从地球到火星》,写三个中国孩子渴望去宇宙探险,偷开一只飞船前往火星。今天回忆起来,故事固然吸引人,但与后来科幻小说的曲折惊险相比,情节算不上复杂。不过,那时候,仅仅是作家描绘的茫无涯际而又神奇莫测的太空,就足令一个充
期刊
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四川绵竹市,正在一所学校救治孩子的消防战士被命令撤离,一名刚从废墟中带出一个孩子的战士跪地恳求。  叔叔,帮我拿支可乐,要冰冻的。  ——四川绵竹汉旺东汽中学一男孩在获救后向援救人员请求道。《东方早报》评论说,这个男孩让人看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镇定和勇气,展示着未来的希望。  高雪压!  ——国内有媒体如此称呼50年一遇的特大雪灾。  这是一场灾难,你
期刊
文言文是民族语文中一种特殊的语言形态,旧体诗词是民族文化中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在今天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已很少见到有人用传统的文言形式去进行写作,但旧体诗词不仅拥有较为广泛的欣赏群体,而且拥有为数不少的新老创作个体。在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旧体诗词有着新诗永远也无法取代的审美价值和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这似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笔者一直
期刊
2008年岁末,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吸引着上海语文教师的眼球,人们喜气洋洋,奔走相告,于漪教育思想研讨会暨《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首发式在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举行。会议厅嘉宾云集,座无虚席。主席台幕布上方醒目的大字“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成长”,像提前到来的新年的钟声,重重地敲击着人们的心弦。  像于漪一样做人,像于漪一样治学;弘扬于漪精神,聚焦教师成长,成为整个活动的主旋律。与以往活动不同的是,政府参与
期刊
“付之一笑”的意思是用一笑来对待它。表示不计较、不重视、不当一回事,或不值得理会。可是常常被误解为对人笑脸相迎。比如:“他待人诚恳热情,态度谦和,不管遇到谁,都付之一笑。”把意思全用反了。  “付之一笑”原为“付与一笑”或“付一笑”。见于①宋代范成大《东山渡湖》:“九衢车马恍昨梦,付与一笑随飞鸿。”②宋代苏轼《次韵王郎子立风雨有感》:“愿君付一笑,造物亦戏剧。”后来多写作“付之一笑”。例如:①“虑
期刊
走过最美丽的凤凰小城,穿过老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感悟文化名城,旅行在继续。这一次,我们去领略一下春城昆明和江南古城苏州的魅力。汤先生说“城亦如人”——性感的昆明——作者从独特的视角品味昆明这座“已然几千岁”的老城的特质——宛然电影《卡萨布兰卡》中“那个斜倚吧台、目光散淡、嘴含讥讽的老男人瑞克”,“孤独、含蓄、矜持而优雅”,“只消一眼就醉”。顾万勇笔下的苏州——在这些窄窄弯弯的小巷中——如同作者的文
期刊
记 忆 语 录  “我从一个很赏识我的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晚上,母亲在灶前忙饭,一盏小油灯挂在门框上,被腾腾的烟雾缭绕着。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我沉浸在书里,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保尔和冬妮娅——肮脏的烧锅炉小工与穿着水兵服的林务官的女儿——的迷人的初恋,实在是让我梦绕魂牵,跟得了相思病差不多。多少年过去了,那些当年活现在我脑海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作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