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层教学,是指老师将学生按照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的不同进行划分,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符合学生的知识需求,是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十分有效的方法。
一、学生分层
当前,不少老师已经将分层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老师在进行学生划分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学习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学习能力强,但由于课后没有进行有效的巩固复习,导致成绩不理想,有些同学由于勤奋刻苦,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所以成绩优异。如果仅仅按照成绩的高低将学生划分为优良中差的层次,这样的划分方式不仅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且没有发挥分层教学法的优势,不但不能促使学生共同发展,相反还会使学困生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因此,老师在进行学生分层时,应当围绕素质教育核心素养展开,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将学生合理地划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能只将学生成绩作为参考因素。
例如,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仔细认真地观察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观察学生在课堂中“是否会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回答问题的准确度”“是否能在课堂上掌握所学知识”等表现情况,而在课后还要观察学生“是否完成作业”“完成作业的准确率”“是否能将所学公式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等情况,然后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这样的分层方式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还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设计分层
老师在开展教学前,首先就是编写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第一步,就是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培养目的:对于A层次的学生来说,老师需要将知识全面化,为学生讲解更加全面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自主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提升;对B层次的学生,则要加强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所学内容;对C层次的学生,则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的基础更加牢固。
例如,在设计小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的教学目标时,对于A层次的学生,不仅要求其熟练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相同数位对齐”这一知识点,还要求学生能在生活中熟练计算小数的加法与减法;B层次的学生,则是在A层次学生的基础上降低了要求,只要求B层次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相同數位对齐”的知识点即可,对学生的应用程度没有要求;C层次的学生仅仅需要理解运算过程,能够大致地运用即可。
三、课后任务分层
小学数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生活中数学题也是随处可见,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合理地运用到生活中,课后任务就是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后任务不仅能够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帮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欠缺的部分。老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可以采取“两种三层”的原则。“两种”,是指第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与第二种选择完成的任务。“三层”则是指将课后任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最基础的训练题、举一反三训练题、思维拓展的训练题;第二个层次则是包含基础训练题和举一反三训练题;第三个层次则只包含基础训练题。通过三个层次的训练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以“分数除法”练习题为例,老师可以设计基础题、能力题、提升题三个部分。基础题由填空题、列式计算、应用题组成,如,填空题“把[610]米的铁丝平均分成3段,每段的长是全长的(),每段长()米”;列式计算题“把[2024]米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应用题“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811]米,它的边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能力题则是以测试学生能力为主,其中包含计算、应用题型,如计算题“[45÷2,][813÷4],[136÷2;]”应用题“小李5天读了一本书的[13],平均每天读这本书的几分之几?”而提升题则是以应用题为主,目的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如“王阿姨一共榨了[2425L]橙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分得多少升橙汁?”A层次的学生包含基础题、能力题、提升题三个部分的题型;B层次的学生只要解决基础题、能力题;C层次的学生只需要完成基础题即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完成速度,考虑是否挑战高一层次的课后任务,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还能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
四、考核评价分层
考核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方法,通过考核与老师的评价,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还能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老师在进行评价时要打破传统评价体系的局限性,采用分层次的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评价体系。以“六年级数学期末试卷”为例,老师可以将本次测试划分为三级:A级120分,除填空、计算、应用题三种常见题型外,还包含判断对错、选择题、列式计算、看图列算式并计算、画图类题型;B级则为100分,包含填空题、计算题、应用题、判断对错、选择题等题型;C级则是80分,只包含填空、计算、应用题三种常见的基础题型。通过一张试卷内不同层次题型的方式,来测试学生在一学期内掌握情况,便于学生在假期中查漏补缺,提升加强。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发挥分层教学的优势,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后任务及考核方式等,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一、学生分层
当前,不少老师已经将分层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老师在进行学生划分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学习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学习能力强,但由于课后没有进行有效的巩固复习,导致成绩不理想,有些同学由于勤奋刻苦,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所以成绩优异。如果仅仅按照成绩的高低将学生划分为优良中差的层次,这样的划分方式不仅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且没有发挥分层教学法的优势,不但不能促使学生共同发展,相反还会使学困生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因此,老师在进行学生分层时,应当围绕素质教育核心素养展开,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将学生合理地划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能只将学生成绩作为参考因素。
例如,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仔细认真地观察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观察学生在课堂中“是否会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回答问题的准确度”“是否能在课堂上掌握所学知识”等表现情况,而在课后还要观察学生“是否完成作业”“完成作业的准确率”“是否能将所学公式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等情况,然后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这样的分层方式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还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设计分层
老师在开展教学前,首先就是编写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第一步,就是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培养目的:对于A层次的学生来说,老师需要将知识全面化,为学生讲解更加全面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自主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提升;对B层次的学生,则要加强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所学内容;对C层次的学生,则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的基础更加牢固。
例如,在设计小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的教学目标时,对于A层次的学生,不仅要求其熟练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相同数位对齐”这一知识点,还要求学生能在生活中熟练计算小数的加法与减法;B层次的学生,则是在A层次学生的基础上降低了要求,只要求B层次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相同數位对齐”的知识点即可,对学生的应用程度没有要求;C层次的学生仅仅需要理解运算过程,能够大致地运用即可。
三、课后任务分层
小学数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生活中数学题也是随处可见,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合理地运用到生活中,课后任务就是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后任务不仅能够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帮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欠缺的部分。老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可以采取“两种三层”的原则。“两种”,是指第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与第二种选择完成的任务。“三层”则是指将课后任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最基础的训练题、举一反三训练题、思维拓展的训练题;第二个层次则是包含基础训练题和举一反三训练题;第三个层次则只包含基础训练题。通过三个层次的训练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以“分数除法”练习题为例,老师可以设计基础题、能力题、提升题三个部分。基础题由填空题、列式计算、应用题组成,如,填空题“把[610]米的铁丝平均分成3段,每段的长是全长的(),每段长()米”;列式计算题“把[2024]米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应用题“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811]米,它的边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能力题则是以测试学生能力为主,其中包含计算、应用题型,如计算题“[45÷2,][813÷4],[136÷2;]”应用题“小李5天读了一本书的[13],平均每天读这本书的几分之几?”而提升题则是以应用题为主,目的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如“王阿姨一共榨了[2425L]橙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分得多少升橙汁?”A层次的学生包含基础题、能力题、提升题三个部分的题型;B层次的学生只要解决基础题、能力题;C层次的学生只需要完成基础题即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完成速度,考虑是否挑战高一层次的课后任务,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还能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
四、考核评价分层
考核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方法,通过考核与老师的评价,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还能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老师在进行评价时要打破传统评价体系的局限性,采用分层次的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评价体系。以“六年级数学期末试卷”为例,老师可以将本次测试划分为三级:A级120分,除填空、计算、应用题三种常见题型外,还包含判断对错、选择题、列式计算、看图列算式并计算、画图类题型;B级则为100分,包含填空题、计算题、应用题、判断对错、选择题等题型;C级则是80分,只包含填空、计算、应用题三种常见的基础题型。通过一张试卷内不同层次题型的方式,来测试学生在一学期内掌握情况,便于学生在假期中查漏补缺,提升加强。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发挥分层教学的优势,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后任务及考核方式等,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能力真正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