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我们的教学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个性,关注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各层次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b)-0042-01
鉴于新语文课标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的教学也必须更加关注阅读的人文意义,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做如下思考。
1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的解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在阅读教学中,就是给学生提供独立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真正阅读的权利,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不同诠释。
作品主题的诠释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加强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学中,应不断引导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独特见解,作多元的解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如阅读戴望舒的《雨巷》,有同学认为表达的是对爱情的追求和忧愁,有的同学则认为这是一首述志诗,表达理想不能實现的忧伤。不同的出发点意境是不同的,教师都应鼓励和肯定他们的分析。学生得到了思考探究的成功感,在阅读课上甚至在平时都更加习惯于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和分析问题了。
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任务形象,透过任务的特征理解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形象本质。作品的任务形象本身具有主体化,不同学生的理解可分析不同的社会形象。如,《刺客列传》“荆轲刺秦王”故事中,有同学认为荆轲是虚伪之人,本是想刺杀秦王但不成后又说要生擒秦王,只为失败找借口。而又有同学认为荆轲是英勇无畏的真切之人,每人都不完美,这样讨论下来,荆轲的形象就更加丰满。看来阅读中对关键词句的探究也是很有必要的。
2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元化解读,更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氛围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前提。通常集体的阅读教学常常使有些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潜藏状态,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意识得不到开发,而个性化阅读需要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教师的职责,在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的自主性越强,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实施多元解读时,教师应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多留给学生一些联想想象和探究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有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指导学生自己去品读。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充分注意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调整、充实学生的认知结构,开阔他们的阅读视野和思维视野。而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有时是不尽相同的,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留给学生一些自主空间去合作探究,以期达到每个学生认知结构最大程度的调整和充实
3 注重课外延伸,拓展探究空间
拓宽学生视野的阅读方法是课堂教学延伸式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就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让学生的探究更深入更广泛,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
(1)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如读李煜的《虞美人》,我引导学生探究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诗的表达效果,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诗人心中愁之浓、愁之绵绵不绝。然后,让学生回顾积累以水喻愁的名句,并让学生联系李清照《武陵春》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联系贺铸《青玉案》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比较它们在写愁手法上的异同,作者表达愁情的不同。既积累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又提高了思辨水平。
(2)找好阅读的“点”,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如学习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之后,可以让学生联系他的《秋天的怀念》,也可以阅读他的《合欢树》,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更加广泛的关于史铁生的阅读,搜集、整理作者的相关资料,把握其生活观、人生观,这种阅读方法能够使学生对一个人物有全面而充分的了解,并且能够构建起对这个人物的整体知识框架,这不失为一种阅读的捷径,更是一种积累写作素材的捷径。
(3)组织朗诵会或表演课。如在阅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课外进一步搜集并阅读毛泽东的诗词,并于于两周后举行“毛泽东诗词朗诵会”。让学生在朗诵之中体会伟人不同的情怀。
(4)课外要多多练笔。在阅读过后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出评论性的文章或对文本的感悟,如,学习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后,让学生围绕“婉约”的话题联系生活实际与之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再如,学过李白的《蜀道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作者,我们布置了一道探究题《走进李白》,内容可以涉及李白的生平、作品、对李白的认识等方方面面的东西。学生通过看书、网上查阅等方式,写出了不少内容丰富、感情深沉的文章。这既帮助学生积累了知识,提高了人文素养,又把历史文化名人写入文章,审视生命,观照人生,凸显出文章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学生从阅读中得到启迪,得到资料,然后用之使自己贫瘠的写作处女地日益肥沃。学生开始喜欢写作,班上涌现出一批有质量的文章,阅读获得的能力在写作中得到了迁移。在将感性诉诸笔端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样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只要重视质疑,重视方法指导,重视创新,努力做到学生的探究与老师的点拨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就一定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蒋炜.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确立理据及过程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
[2] 杨生栋.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思考[J].中学语文,2012(6):55-57.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b)-0042-01
鉴于新语文课标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的教学也必须更加关注阅读的人文意义,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做如下思考。
1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的解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在阅读教学中,就是给学生提供独立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真正阅读的权利,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不同诠释。
作品主题的诠释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加强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学中,应不断引导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独特见解,作多元的解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如阅读戴望舒的《雨巷》,有同学认为表达的是对爱情的追求和忧愁,有的同学则认为这是一首述志诗,表达理想不能實现的忧伤。不同的出发点意境是不同的,教师都应鼓励和肯定他们的分析。学生得到了思考探究的成功感,在阅读课上甚至在平时都更加习惯于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和分析问题了。
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任务形象,透过任务的特征理解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形象本质。作品的任务形象本身具有主体化,不同学生的理解可分析不同的社会形象。如,《刺客列传》“荆轲刺秦王”故事中,有同学认为荆轲是虚伪之人,本是想刺杀秦王但不成后又说要生擒秦王,只为失败找借口。而又有同学认为荆轲是英勇无畏的真切之人,每人都不完美,这样讨论下来,荆轲的形象就更加丰满。看来阅读中对关键词句的探究也是很有必要的。
2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元化解读,更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氛围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前提。通常集体的阅读教学常常使有些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潜藏状态,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意识得不到开发,而个性化阅读需要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教师的职责,在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的自主性越强,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实施多元解读时,教师应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多留给学生一些联想想象和探究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有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指导学生自己去品读。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充分注意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调整、充实学生的认知结构,开阔他们的阅读视野和思维视野。而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有时是不尽相同的,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留给学生一些自主空间去合作探究,以期达到每个学生认知结构最大程度的调整和充实
3 注重课外延伸,拓展探究空间
拓宽学生视野的阅读方法是课堂教学延伸式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就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让学生的探究更深入更广泛,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
(1)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如读李煜的《虞美人》,我引导学生探究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诗的表达效果,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诗人心中愁之浓、愁之绵绵不绝。然后,让学生回顾积累以水喻愁的名句,并让学生联系李清照《武陵春》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联系贺铸《青玉案》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比较它们在写愁手法上的异同,作者表达愁情的不同。既积累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又提高了思辨水平。
(2)找好阅读的“点”,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如学习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之后,可以让学生联系他的《秋天的怀念》,也可以阅读他的《合欢树》,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更加广泛的关于史铁生的阅读,搜集、整理作者的相关资料,把握其生活观、人生观,这种阅读方法能够使学生对一个人物有全面而充分的了解,并且能够构建起对这个人物的整体知识框架,这不失为一种阅读的捷径,更是一种积累写作素材的捷径。
(3)组织朗诵会或表演课。如在阅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课外进一步搜集并阅读毛泽东的诗词,并于于两周后举行“毛泽东诗词朗诵会”。让学生在朗诵之中体会伟人不同的情怀。
(4)课外要多多练笔。在阅读过后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出评论性的文章或对文本的感悟,如,学习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后,让学生围绕“婉约”的话题联系生活实际与之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再如,学过李白的《蜀道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作者,我们布置了一道探究题《走进李白》,内容可以涉及李白的生平、作品、对李白的认识等方方面面的东西。学生通过看书、网上查阅等方式,写出了不少内容丰富、感情深沉的文章。这既帮助学生积累了知识,提高了人文素养,又把历史文化名人写入文章,审视生命,观照人生,凸显出文章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学生从阅读中得到启迪,得到资料,然后用之使自己贫瘠的写作处女地日益肥沃。学生开始喜欢写作,班上涌现出一批有质量的文章,阅读获得的能力在写作中得到了迁移。在将感性诉诸笔端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样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只要重视质疑,重视方法指导,重视创新,努力做到学生的探究与老师的点拨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就一定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蒋炜.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确立理据及过程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
[2] 杨生栋.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思考[J].中学语文,2012(6):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