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技术精神的概念、内涵与培育路径

来源 :机械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jia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精神作为高职教育的一种重要体现,反映了高职学生技术学习的人生取向和价值定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与内在要求,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思想支撑,也是大国工匠培育之有效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就应当充分认识到技术精神对高职人才培育的重要意义,将技术精神全面全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产教融合之中,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充足合格的高技术人才支撑.
其他文献
法治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惩戒对教师的法律素养,特别是依法施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惩戒的重要实施者,教师的法律素养对自身的教育惩戒行为具有规范作用;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又使得教师的法律素养对学生行为养成具有“示范”作用.对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法律素养,树立正确的惩戒观,保证惩戒行为于法有据,保障教育惩戒程序正当,把握教育惩戒的法律边界,通过依法施惩实现对学生积极的教育影响.
基于阐释翻译观,研究《飞鸟集》郑振铎和冯唐译本在翻译四步骤中译者主体性的差异.郑振铎和冯唐出于对原作的兴趣,“信赖”并翻译《飞鸟集》;“侵入”性地理解原文;在“吸收”步骤,郑振铎运用异化以保留原文的形式和风格,冯唐则使用归化改变原文的形式;最后都对译文进行了“补偿”,力求实现原文和译文的平衡.研究发现,两译本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差异源于他们所处时代背景、所受教育、翻译目的、个人意识、文化观念和诗学观的不同.
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奉行“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但由于赏识教育的偏狭化发展、教师自身的职业倦怠及操作行为主义不当应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小学激励性评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评价语言空泛化、评价过程僵化、评价结论标签化等一系列问题,致使好孩子未必能“夸”出来.为此,应对中小学激励性评价的价值定位重新审视,根据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案的要求,在完善激励性评价的梯度设计、把控激励性评价的时机与向度、构建激励性评价的动态化过程等方面提出改进路径.
在素养本位的语境下,课堂“边缘人”可被重新定义为交往素养得不到完全发展的个体.依据素养发展的动态机理,课堂“边缘人”的生成与转化可从“环境与活动”、“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其生成原因主要有环境氛围的异化与交往活动的“缺席”、教师关注的偏向与引导的缺失、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低下与人格的内倾性等.其转化路径在环境与活动方面,可借助物理与心理环境建设“双轨共轭”;在教师主体方面,可借助组织课内与课外活动“双维耦合”;在学生主体方面,可借助激发与促进自我动机与意识“双效生成”.
有效的课堂反馈是促进深度学习的重要保障.从根本而言,深度学习下的课堂反馈是一种着眼于发展与理解的评价理念,具有反思性、体验性和发展性等特征.以此视角审视现行课堂反馈,发现其中存在着评价互动单向度、理解片面化和思维浅表化的问题,并从促进学生深度参与、深度理解和深度反思三个方面出发,通过突破传统的反馈规则、反馈内容与反馈形式等共同发力,提出了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反馈策略.
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教学是实现学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保障.高中地理的课程内容要求、课程具体目标、课程基本理念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三个关键层级,结合三层级比较高中地理四版本选择性必修1教材“洋流”部分的内容选择、目标定位和理念导向,提出设置契合课程内容要求的基础模块、呼应课程具体目标的拓展模块和回应课程目标要求的辅助模块(分为导入模块和检测模块)的模块化开发路径.
新高考改革推动高职院校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院校+专业”的投档规则决定了以“专业”为中心位的招生宣传导向.概述新高考改革内涵,从素质教育、科学选才、高考公平三个需求角度阐述了新高考改革的迫切性;对比高职院校招生宣传现状,从招生途径、宣传内容、宣传方式、队伍建设阐述高职院校面临的招生困境;从加强专业建设、招生制度改革、创新宣传内容、科学选择方式、健全招生队伍五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招生宣传策略.
基于广东省三次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就业结构特点,量化分析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就业结构的耦合度.研究认为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就业结构的耦合度比全省开设专业更高,指出面向新材料制造业、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信息服务、金融等行业的专业群与产业、就业结构的耦合度有待提高,提出建立专业动态预警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特色发展、推动专业内涵升级、重构专业群岗位能力体系和课程体系链等建议.
议题式教学是对教学理念、方式、目标,尤其是对师生伦理关系的全面挑战,主体间性师生伦理关系的构建是议题式教学健康发展的前提.现状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是主体间性师生伦理关系的缺位.主体间性师生伦理关系的主要矛盾是学生和学法研究滞后.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完成平等意识到平等能力、批判意识到批判能力、探索意识到探索能力、权利意识到权利践行能力的转型是构建和谐间性伦理关系,进而强化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效能的可靠理路.
以政府、高职院校、共建企业等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在推进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发展进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行动逻辑和利益选择.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梳理当前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现实困囿,并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智能焊接实训基地为研究样本,重点对该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实训课程设置、管理机制等进行深度剖析,以期为专业化高水平的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