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酒”意象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ong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李白诗歌中“酒”这一意象的解读,阐释了其诗歌中豪放豁达、浪漫洒脱、孤独忧伤等几种情感的表达。
  【关键词】:李白;诗歌;“酒”;意象
  中国历史文人都喜欢喝酒,文人的酒是一种寄托,而饮酒更是他们对人生的一种品味。饮酒不仅要饮出豪气,更要饮出诗意,他们因酒而兴致勃发,借酒浇灌出了绚丽的诗篇。而杜甫的一句“李白斗酒诗百篇”更是道出了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与酒的不解之缘。在酒的世界里,李白可尽情的游乐欢快,豪迈奔放,正如余光中《寻李白》中所评价的一样:“酒放入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其余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接下来,我们就来解读一下李白诗歌中的“酒”意象。
  一、李白诗歌中豪放豁达的“酒”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如在他的《襄阳歌》、《将进酒》中,我们看到的是豪放的李白。《襄阳歌》是李白的醉歌,诗中用醉汉的心理和眼光看周围世界,实际上是用带有诗意的眼光来看待一切,思索一切。尤其是诗中“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一句,足见李白的豪情和洋洋自得。这样的纵酒生活多么无拘无束和惬意,人生如此短暂,我们何尝不应该好好享受人生呢?正如诗中所说“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强调即使尊贵到能与巫山神女相接的楚襄王,亦早已化为子虚乌有,不及与伴自己喝酒的舒州杓、力士铛同生共死更有乐趣。诗人用直率的笔调,给自己勾勒出一个天真烂漫、豪爽的醉汉形象,也反映了盛唐社会生活中生动活泼的一面。
  而在他的另一名篇《将进酒》中,我们同样感受到李白的豪迈和生命的极其豁达。开篇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汹涌澎湃,展现了空间的广阔和时间的辽远。“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转而写生命的短暂,在一瞬间,生命就老去了。在生命老去的过程中,在无限的茫然中,才有了接下来的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而“一饮三百杯”也将“酒”这一意象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这种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可谓是一呼而出,绝非装腔作势者。最后,诗篇仍以“酒”结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诗情再入狂放,令人嗟叹咏歌,也再次显现诗人奔流跌宕的感情,如大河奔流一般,不可阻挡。
  二、李白诗歌中浪漫洒脱的“酒”
  浪漫洒脱是李白的天性,他的咏酒诗同样能反映出他的这一天性。如他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在这首诗中,一个如“仙”般飘逸浪漫的形象呼之欲出。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停杯一问之”的动作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结句“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流露出一种人生感喟。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并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三、李白诗歌中孤独忧伤的“酒”
  不可否认,唐朝是一个令人仰慕的时代,生活于盛唐的李白也是一个自信骄傲的诗人,他的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足以展现他的骄傲和自负。但同时,李白又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感同样来自于他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孤独的巅峰上,从而好像找不到知己,找不到跟自己对话的人了。在李白的很多饮酒诗中,这种自怜、孤单、寂寞甚至还有忧伤一涌而出。
  如在《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中,李白这样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盛放的花当中有一壶酒,一个人孤独地喝酒,没有人陪伴。盛放与孤独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通过“酒”这个意象被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美学效果。既然与人世间的污浊没有办法对话,于是诗人宁可与月亮一起喝酒,与自己的影子一起喝酒,这样喝酒的场面既高贵又孤独,既华丽却又凄凉,令人不禁感之叹息。
  而在他的另一首名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我们也同样感受到他的孤独和忧伤:“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因为时间流逝所引发的生命的茫然,面对生命中如此多的忧伤,要想解脱,只有好好地喝酒了,可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因为忧愁太深,怎么喝酒,愁绪都无法飘散。这两句,用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比喻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也表现出倔强的性格,给人的感觉是新颖而又明朗。
  总之,李白是一个让时代因其而幸运的人。无论李白的时代怎样简化,而他都将以一种最基本的元素的形态被保留下来,最终成为时代的标志。李白以自身的存在,昭示着一个汉语诗人所能达到的高度。就让我们不断从李白诗歌中感悟中国古典文化的巨大魅力!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
  [2]蒋勋《蒋勋说唐诗》,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9月。
  [3]骆玉明《简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
其他文献
【摘要】:从作家出身的韩国著名导演李沧东近年来火的是一塌糊涂,李沧东做导演的时间不长,细算起来也仅有五部作品,毕竟导演的知名度是不能仅以作品数量来评定的,李沧东的每部电影都可以说是经过精雕细琢耐心打磨的纯青之作,他的每一部影片都是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精致艺术品,慢工出细活的李沧东从未有过粗制滥造的不良之作。对韩国当代女性的关注使他的影片注入了更多柔性温情的品质,从早期的“绿色三部曲”到近几年的《密
期刊
那年转身离去,水声远了河岸,村落是否依然,千万里外,我惆然回看。  ——题记  迷离的双眼,毫无目的任由眼光四散,忽然转变成憧憬的眼神,你可是想到了长安?  村头古树下,青草叶上,露水晶莹,在朝霞中闪耀。渡船上古老的歌谣穿过袅袅晨雾飘来,可知你即将拥抱夜夜入梦的长安?  昨夜,你枕着手臂,躺在屋顶,遥想着那个杳如云烟的将来,想了一整晚,听着瓦下厅堂里不知是谁又说起纸上的长安。  晨曦里的青石板桥,
期刊
【摘要】:本学期上了《室内家具与陈设》一这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能够更好的运用到实际设计当中去。在上这门课的过程中,发现我们所定义的各类设计风格,已经不能单一的概括和运用到室内装饰中,两到三种风格的相互融合和运用,形成了一种新的室内装饰风格趋势——混搭。  关键词:室内设计风格;混搭;和谐  室内设计的装修风格在经历了现代简约风格、中式风格、美式风格、田园风格、乡村风格等多种风格之
期刊
我再次见到宋初珑的时候,她坐在烧烤摊上笑的晃眼。绿色的油腻的帐篷,好像是在薄暗中挖空了一块,无端地平添了几分悲怆。廉价的悲与喜,小人物们的牛皮扯淡或是高谈阔论组成了支撑摊点的支架。宋初珑脚下的瓶瓶罐罐已经堆了一地,走过去的时候碰到瓶子,一阵玻璃碰撞的响声,觥筹交错,是什么人的梦境破碎的声音。  黑夜弥漫着烟草的味道,刚从火车上下来的宋初珑身上夹杂着厚重的风尘和汗水的涩味。我看向她,可能是因为路走多
期刊
【摘要】:读了汤亭亭的作品《孙行者:他的伪书》之后,个人认为本文具有强烈的互文意识。这本书是以《西游记》为基础,通过互文性意义的拼接,结合中西方文本故事,揭示华裔美国人的归属困惑。这本书真实的表现了华裔美国人对于身份转换的困惑,倡导美裔华人不要胡乱摆脱中华文化的精髓,迎合美国所谓的主流文化来博取身份认同感。而是应该努力搭建两种文化沟通的桥梁,融合两种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汤亭亭;《孙行者:他
期刊
【摘要】:本文从视点的基本概念出发,主要探讨了叙述人称、角度以及作者对于作品的干预等问题,在结合福楼拜的艺术风格基础上对视点与聚焦人物的变化进行分析,从而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叙述角度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视点;客观性;作者干预  视点又称为叙述角度或者视角,是指在叙事文本中叙述者所采取的一种角度。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角度来向读者展示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背景和事件。最早对视点问题做
期刊
【摘要】:19世纪末网络因为其方便、快捷、利于互动和无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成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为人们在新闻传播的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然而,在其发展的短短的近十年中,出现了大量的虚假新闻,是新闻的真实性受到了重大的冲击。这些虚假新闻在互联网强大的传播力的作用下迅速传遍世界,在损害了网络媒体公信度的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危害。  关键期:互联网时代、网络新闻、真实性  网络新闻是以互联网络为载
期刊
【摘要】:该文从苏轼《赤壁赋》的文本出发,通过对作品本身的遣词造句、结构构成等的分析,揭示了作品与《楚辞》《庄子》等经典的纵向联系。意在以此阐释苏轼在创作过程中所具有的内在精神内涵。  【关键词】:苏轼;《赤壁赋》;精神内涵  1082年的秋天,七月十五都过了,  苏子和客人们泛舟来到赤壁之下。  大家都很高兴,诵诗、唱歌、饮酒、弹琴。  这时一个客人吹起洞箫,声音呜呜咽咽的,  苏子凝起双眉说:
期刊
【摘要】:余华的《第七天》用荒诞的笔法将现实的真面孔呈现在读者面前,透过余华这部作品能够对其创作理念与创作追求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余华用小视阈囊括大视野,《第七天》呈现给读者不仅仅是赤裸裸的现实,还有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关键词】:余华;第七天;现实  “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第七天》腰封上印着余华的这句话。通过整个封面与这句话会使读者对《第七天》充满了期待与好奇,究竟
期刊
【摘要】:后殖民翻译理论从考察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背后的文化之间的权力斗争。本文以后殖民翻译理论为依据,从尤金﹒奈达所划分的五个文化层面为切入点来对钱钟书《围城》英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探析,考察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造成的文化侵略和流失。  【关键词】:后殖民翻译研究;《围城》英译本;权力差异;翻译策略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作为一种文化批评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