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止于此,海始于斯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hua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塞维利亚的过夜巴士上下车的时候,天还没亮。对着手表上的指针算了算时差,差不多是早上5点。
  带着朦胧的睡意,透过微弱的灯光环视四周,依稀可以看到沉浸在夜幕之中尚未苏醒的整座城市的轮廓。从建筑风格来看,这是一座与塞维利亚、巴塞罗那,抑或是西班牙的其它城市,都不一样的城市——记得刚经历了十几个小时漫长飞行抵达西班牙巴塞罗那的那个晚上,微光之下,浓烈的异国气息扑面而来——哥特式建筑标志性的尖顶、狭窄而蜿蜒的巷道……而眼前的这座城市,更像是介于中国和西班牙之间的形态。
  这是我对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的初见印象——一个模糊抽象的印象。
  那一年,刚毕业的我和同学们踏上了一趟为期十多天的西葡之旅——说是西葡之旅,葡萄牙其实只有两天,到访的城市也只有一座——里斯本。
  如今回忆这趟旅程,比起巴塞罗那的建筑、马德里的球场、塞维利亚的弗拉明戈、瓦伦西亚的海鲜饭,里斯本给我留下的印象,不仅仅是标志性的、具象的名词,更多的是一系列机缘巧合与所见所感交织成的抽象的形容词。
  也许,这正是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吧。


  启程之前,我对于里斯本,或者说葡萄牙,还是有着具象的期待的,毕竟一提到葡萄牙,脑海中可以立刻浮现出有两个非常知名的名字:麦哲伦、蛋挞。所以,在计划里斯本之行的时候,看到汇集着航海纪念碑、贝伦塔以及蛋挞的发源地——历史最悠久的蛋挞店Pastéis de Belém的贝伦区,我立刻把这里排在了里斯本之行首先要去的地方。
  不过,抵达贝伦之后,还来不及感叹金色的阳光洒落在湛蓝水面上的静美,我们的目光和脚步便先忙着追寻一个并不在热门景点名录上的地方——这是在电车上看到的一座名为4·25的桥。
  比起贝伦其它景点的热闹喧嚣,4·25大桥显得有些冷峻严肃,默默地承载着、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与行人。偶尔也有人远远地给这座桥拍照,阳光适时打在桥身上,仿佛反射出一种低调的骄傲。
  说来也巧,我们抵达里斯本的那天恰巧是4月25日,一系列巧合也因为一个小插曲而关联了起来。
  在买地铁票的时候,我们将地铁的一日票买成了郊区电车的一日票,为了咨询退票换票,我们在服务窗口前等工作人员上班。那天理应是工作日,但是我们眼看着阳光慢慢穿透车站的窗户,看着越来越多的行人在车站内穿梭,一直等到指示牌上的节假日开放时间,才有一个人慢悠悠地拿着钥匙走向服务窗口。在和他的对话中,我们了解到,4月25日是葡萄牙的解放纪念日,算是葡萄牙每年最为盛大的假期。他还介绍说,虽然票已经过了退换的时间,但是如果要去贝伦区的话,也可以在换乘的时候选择刷这种票的电車,还能在路上看到一座用解放纪念日命名的4·25大桥。
  之后我们才知道,解放纪念日是为了纪念以和平方式进行政变,推翻独裁,获得民主自由的康乃馨革命。而这个小插曲也给我们的里斯本之行带来了一个温暖的开幕。


  距离4·25大桥不远,是贝伦区两个最为知名的景点——航海纪念碑和贝伦塔。它们在外形上就张扬地宣示着这座城市与航海的紧密联系——一座像扬帆起航的帆船,一座像巍然屹立的灯塔。
  航海纪念碑前的广场刻有一幅世界地图,上面刻着发现新大陆的日期,碑身则刻有80名水手的雕像。登上航海纪念碑的碑顶,既可以俯瞰贝伦区的全景,看着红瓦白墙和苍翠植被拼接成的清新悠然的小镇风光;也可以眺望不远处的海港,以及贝伦塔坚毅纯白的身姿;再让视线循着海岸的方向,慢慢延伸。一瞬间,有一种站在航海者的肩膀之上,甚至站在世界之上的感觉。
  接下去,阳光、海风,交织在一起,带着一丝慵懒,从各个感官流淌进心里。
  一艘小船缓缓驶入港口。
  想到一句描写里斯本的诗:陆止于此,海始于斯。
  在那海陆交汇的地方,一动一静之间,仿佛也静止了时光。


  在这静止的时光里,我们漫步在宁静的异国他乡。无论是走在贝伦区还是里斯本城区的街道上,复古斑驳的斜纹砖路、刷着大面积鲜亮色彩的屋墙、贴着各式图样的青瓷……像是融入了一幅绘着岁月痕迹的油画。
  给这幅油画增添了画龙点睛一笔的,莫过于偶尔缓缓驶过的电车,还有三部有着百年历史的升降机。
  升降机与电梯是同一个单词,但是其中只有圣胡斯塔升降机是垂直结构的——更接近于电梯的概念。另外两部升降机——格洛丽亚升降机和比卡升降机更像是缆车,分别在两段高低落差最悬殊的路上百年如一日地往返着。
  乘升降机登上坡顶,再沿着轨道缓缓走下坡。一路上鲜艳明快的车身、自由不羁的涂鸦,吱呀作响间,缓缓地推动时间的脚步前进着、起落着,穿过城堡,穿过街巷,穿过广场,穿过人群,仿佛电影慢镜头一般,诉说着属于这座城市的往事。
  毕竟,它们见证着,1755年的大地震以后,这座城市从废墟中苏醒过来的悲欢。
  这些景致,可以在圣胡斯塔升降机的顶端尽收眼底。
  整个里斯本之行,圣胡斯塔升降机是我们唯一需要排很长时间队才得以游览的景点,甚至还有当地的电视台在进行拍摄和采访,或许是在报道节日的欢乐氛围吧。
  随着升降机扶摇直上,再走过一段盘旋的阶梯,可以到达一座观景台。从那里,可以看到圣若热城堡、罗西欧广场等一系列里斯本城区的知名景点,也可以远远地看到蔚蓝的大海。
  再远一些,是海与天融为一色的远方。
  陆止于此,海始于斯。
  海止于此,天始于斯。


  里斯本有4条地铁线,这4条线的命名并不是常规的1、2、3、4,而是Linha Azul, Linha Amarela,Linha Verde,Linha Vermelha。对于出门靠英语,葡语只能Hola+Obligado简单交流一下的我来说,这4条线只能用颜色简单区分一下:蓝线、黄线、绿线和红线。
  里斯本给我留下的一个特殊印象是葡萄牙人的英语比西班牙人好得太多——在葡萄牙,英语足够应付大到咨询信息,小到点菜购物的一切日常交流。因此,直到离开里斯本前,我才想起来查一查这些地铁线名字是什么意思。
  拿出手机,敲下字符,按下确认,对着屏幕上显示的结果,我沉默了许久。
  即使是地铁的线路名称,也透着里斯本与航海的紧密联系,更把里斯本这座城市浪漫、悠然的风格传递给人们。
  蓝色:海鸥;黄色:菊花;绿色:帆船;红色:罗盘。
  仔细想想,里斯本对于那些探险归来的航海者来说,与其说是航海之城,不如说是航海之家吧。
  风雨之后的宁静,纯粹而悠远。
其他文献
她总有很多故事  今天晚上又在重复那些陈词滥调  但每个人都在听  一共就那几个词  真的没必要描写了  一个人躺在床上  闭上眼,准备逃避雨滴的搜查  伪装成雨季最后的鲜花  多少天真烂漫的日子过去了  多少事情被不断晒干  她们还是一直望着我  期待我站起身  认真地用第一人稱听一次雨——  那时,我将成为一米七三的悬崖  她们毫不退让,依然  “沙沙,沙沙……”  选择跌落到我足下的山谷中去
期刊
在原乡湖,你一定会碰见白色的鹭鸟  像一枚华丽的形容词  嵌在词眼之中  像一朵你曾经深爱过的女子  饮着月光解渴  对洁白的羽毛有着特别的记忆  一环湖水吞尽了所有路过的鹭鸟  完全溶濡进小镇的故事  又蓦然地活生生飞走  我才开始走进秋色  被重重落叶围在岸边  整个陷入一堆潮湿的疑问句里  开始怀疑池边蓬蓬的水草,跌落的星辰  一定是归鹭亭的倒影伤害到了我  才让我如此不堪如此杂乱无序  在
期刊
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马甲,可我和父亲之间却极少交流。尤其在那次争吵之后的大半年里,除了每月他按时往银行卡汇生活费,我按时去学校门口的取款机里取钱以外,我们父女之间再也没有交流。  直到过年回家,再见面时,见他一缕油腻的刘海斜斜地耷拉在前额,面容黯淡像蒙着一层灰尘。见我回来,他显得有些紧张,站在厨房里迟疑了片刻,然后擦着手、堆着笑,缓缓伸手接过我的行李。我拖着大箱子,故意侧身从他身边挤过。在交错的瞬间
期刊
假期与友人相聚,听到了她的故事,令我想起她。这次意外听到她的消息与最后见到她已距离十年,我原谅了她。十年里,她可谓经历丰富,和小她十岁的丈夫生下一个男孩,男孩三岁的时候,她又离婚了,孩子归了她的小丈夫。她的婆婆始终不能接受她,即使生了孩子。在短暂婚姻的最后阶段里,那个当年义无反顾偷户口本与她结婚的丈夫也站到了他母亲那一边。离婚时不要孩子,这符合她的个性,而婚姻走到这一步,想必主要原因也一定出在她身
期刊
纠正  我纠正了弯道里的光线  门也变得曲折了。  我想让悦耳声音跟随起伏不定的  命运与闪电交织在一起  永不分离。  我拜托马路拥有至高权利  远离车祸与暴雨。  那些依靠在声音里的人  那些停靠在记忆之墙的人  我看得见与看不见  他们都是邻居、亲朋、好友  绝不是狮子般的仇人。  我纠正了错字、也理解了错字  我承认了伤痛  也拒绝月亮移动过去的阴影,  虽然美、虽然累、虽然逃离不了  死
期刊
刚上秦乔的车,就闻到一股新鲜的真皮味。看得出秦乔对姑妈的死没有一点悲伤,开这样的豪车来接我,明摆着不是向我报道一件丧事,而是来向我炫耀一件实际存在的事实——他很富有。用姑妈的死来炫富,实在太可恶了。虽然他是姑妈的儿子,但我们已经十几年不来往了。我父亲去世他没来,我母亲去世他也没来。也就是说假如不是姑妈去世我和他将老死不相往来。  记得六岁那年,我生了秃疤。我爸说,臭不可闻!你还好意思往人前跑?我爸
期刊
月光在一个静悄悄的村子  独处的一个人  会去怀想一杯茶 一壶酒  龙井呢 红高粱  独处的一个人  也会去想一个女人  一个少女或一个少妇  孩子的妈妈  独处的一个人  没有龙井 没有红高粱  女人也没有  这样的空夜  天空挂着一弯月牙  有一颗星 星星  它很远 很远  我依然看得清它在向我暗送秋波  一个人 一半月亮  一个人 一颗星星  一个少女在努力做一個女人  一个女人怀里一个娃娃
期刊
这个叫梅子的女子  此生,并没结在梅树上  我吃过梅子  未见过梅树,却闻得梅花的香  如同  我爱过这个叫梅子的女子  却从未亲近过她的肌肤  透過月色,看到雪一样的白  她是风一样的女子  我闻到夜来香  一阵阵  飘过  我想抱抱她  亲亲她  吞咽她舌尖上的毒。哪怕  用尽这一世繁华  而这些。而此生  她只给了我梅花谢尽的背影  连同一缕青丝  藏在扉页里
期刊
我的家乡朴席镇早年以盛产草席出名。从前草席是夏天的必需品。在暑气蒸腾的日子里,床上铺上一床草席,人睡在上面凉凉滑滑的,清爽透气。不论气温多高,身下的草席总能传来温润的凉意,让人在三伏天也能安稳入眠。草越细做出的草席体感越软越好。朴席的草席早在唐代就被称为“莞席细苎”,贵为贡品,清代曾出现过“三湾九井十八巷,家家户户织席忙”的繁盛景象。如今依然有席厂还在生产,但那股热闹劲儿却远不如当年。  朴席原来
期刊
一张照片到底要表达些什么?  鬼海弘雄避而不谈。  鬼海是一位出生于1945年的日本摄影家。他做过货车司机、造船厂工人、远洋渔船船夫、暗房工作人员等,快40岁开始摄影,拍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一直在消磨,他们在黑暗中观察,不说话,看到的听到的都深深地融化在骨血里,等待有朝一日绽放成烟火。鬼海的摄影作品频频获奖,继而写文,写生命中的过客,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那些渐渐喜欢上人的日子》就是这样一本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