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湘西自治州各个地区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殡葬习俗,在社会生活中不断交融,呈现出了殡葬习俗的共性。本文对此地区的殡葬习俗的民族性和共性进行了讨论并做了适当的探讨。传统的殡葬习俗虽然对社会秩序的调节与稳固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它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自20世纪50年代推行殡葬改革以来,湘西自治州殡葬习俗的改革呈现出非均质性,黏性,动态性。
【关键词】:殡葬习俗 民族性 共性 非均质性 黏性 动态性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推行殡葬改革以来,殡葬改革政策法规体系逐渐形成,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各地陆续出台了一批以面向不同群众减免基本殡葬服务费用为主要内容的惠民殡葬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改变,加上政策的引导,殡葬习俗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作为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80%的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悠久的民族历史和丰韵的民族文化,研究湘西这片民族地区的殡葬习俗以及其呈现的特征与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湘西自治州殡葬习俗
(一)湘西主要的殡葬习俗介绍
湘西各民族长期以来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80%,湘西的殡葬习俗便既具有民族特性,又有着共性。
湘西的丧葬习俗中各民族的丧葬习俗中的丧葬思想、丧葬流程、丧葬仪式不同使得各民族的丧葬习俗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总体来说湘西的丧葬方式、丧葬习俗的功能是一样的。
1.1丧葬方式
土葬和火葬是湘西各个民族选择的主要的丧葬方式,丧葬方式发展到现在并不存在民族的区别,反而呈现出地域的区别。在对湘西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其中210份为有效样本,丧葬仪礼举行火葬的有90份,举行土葬的有115份,其他丧葬方式有5份。
其中其他的丧葬方式既有传统的树葬也有绿色的海葬,在我们的田园调查中发现苗族的树葬已经绝迹了,只有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对非正常死亡者采用。
殡葬方式中还有殓和殡,湘西殡葬习俗大多保留了较完整的程序,完整却也繁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应的丧葬消费较之过去也就增加了许多,殡和殓越来越带有现代色彩。同时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術的进步,也有很大影响,如前面提到的报丧方式由人力改为电话。纸扎的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成为祭品。
1.2丧葬习俗的功能
丧葬习俗作为一种具有明显人文色彩的活动,是一种人文发展的结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巨大的作用。
1.2.1丧葬习俗可以反映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文化
物质决定意识,丧葬习俗的演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是分不开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应的丧葬消费较之过去也就增加了许多。同时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也有很大影响,如前面提到的报丧方式由人力改为电话。纸扎的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成为祭品,也从某个角度可以体现出丧葬习俗可以反映政治经济。
全国的殡葬改革工作从倡导实行火葬、推行火葬到强制实行火葬,以及现在推行绿色殡葬,全国各地推行网络祭奠、树葬、花葬、草坪葬、深埋,撒散,海葬等形式,殡葬形式越来越现代化,生态化,这说明土葬的改革也能反映政治政策的方向。
殡葬习俗便是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自然可以从殡葬习俗中看出社会文化。苗族十分重视殡葬,对死的认识也是对生的认识,人死后是幸福的,对于生者来说是一种心理安慰和平衡,死亡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和必由之路,生存也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和必由之路。在苗族看来,老人去世不是悲事,而是喜事,值得庆贺而不是悲伤。由于“灵魂不死”的宇宙观的影响,苗族人认为死也就是生,老死是人生的“顺头路是衰老的躯体重新脱胎换骨获得生命活力的转折点。这便是苗家人独特豁达的生死观的体现。
1.2.2丧葬习俗对于丧属的功能
丧葬习俗中有好的一部分,比如豁达的“生死观”可以帮助丧属面对亲人的离世,但丧葬习俗中也有着一些盲目的铺张浪费。
殡葬活动在古代社会中,帝王的陵墓修建、看护、陪葬品、殡葬仪式等整个过程耗资巨大,劳民伤财,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做不到的。而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农村地区,殡葬活动是
家中大事,受“厚葬”的观念支配,通常会在办理后事上花大钱,像买墓地、置棺木、购买殡葬用品、宴请宾朋等,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还要承担经济上的负担。在对湘西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得到结果可以得到,在210份有效样本中,30人赞同薄葬厚养,80人赞同薄葬节财,100人赞同重殓厚葬。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湘西有48%的人认为重殓厚葬是有必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殡葬习俗中的重殓厚葬观念影响广且深。
丧葬习俗可以安慰丧属,保持社会稳定。在人们经历了丧亲之痛后,丧葬习俗通过一些具有别有涵义的仪式来淡化丧属的愧疚感与悲痛,就像现在的烧纸钱就是为了能够让老人在另一个地方能过上“有钱”的生活。而且丧葬活动是教育后代,协调人际关系,增强家族内聚力的重要机会。人们可以通过丧葬仪式教育后代做善人,行善事,积功德,尊老爱幼,勤劳善良,这对不孝敬父母的子女是很好的教育。
三、湘西殡葬习俗改革现状特征
(一)非均质性
相比较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江苏、广东等10个省的火化率接近100%来看,湖南省全省年均火化率达到50%,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落后,湘西自治州全州火化率为32.2%,殡葬习俗改革落后,仍较多保留着传统习俗。
城镇和农村的火化率也相差甚远。在我们对湘西自治州进行的抽样调查得出结论,城镇的殡葬方式中火化为100%,土葬为0%,农村土葬为%,火化为0%。 可以看出湘西自治州在全国殡葬习俗改革中比较落后,而湘西自治州中农村较城镇落后。
(二)黏性
殡葬习俗是人类文明不斷发展的产物,不同的殡葬习俗和不同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也与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在相对稳定的不同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与不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下,殡葬习俗的变革也是缓慢的,且具有滞后性。
在殡葬习俗的传承中,经验性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的年轻人在年老者的带领下举行丧仪,年轻人从而从年老者处得到了开办丧仪的经验,在没有政治政策的干扰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变的情况下,丧仪将会得到较好的传承。
政治政策的干扰与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是具有黏性,因为政治政策的实施需要过程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时间,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累积因果效应,发展好的地方和发展欠缺的地方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意味着湘西自治州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黏性,殡葬习俗在一定条件下回一直传承下去,殡葬习俗改革中的殡葬习俗具有一定黏性。
(三)动态性
殡葬习俗是不断变化的,会随着政治政策、经济水平和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据湘西民政局统计,2011年湘西自治州全州火化率达32.2%,且到2020年,全省将会实现殡葬设施县市全覆盖,火化区火化率达到100%,节地生态安葬达到40%。
在殡葬习俗的演变中,丧葬消费越来越多,殡葬礼仪越来越形式化,土葬变为盒葬或套藏(这两种方式都属于火葬),再由火葬变为生态葬将成为必然。因为在传统农耕社会里,农村年轻人都在村里从事农业活动,愿意从上辈中继承传统的丧葬礼仪。而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选择到城市打工,在村中生活的时间大大减少,在城市中也接触到了更多的开放思想,造成了他们对传统丧葬礼仪所知甚少,在思想上也不那么重视。随着熟知这些礼仪的老人的去世,传统丧葬礼仪的传承自然就发生了断层,从而也使得丧葬习俗具有动态性。
四、调查结论
1、在对湘西州的殡葬习俗的调查中发现,各民族的丧葬仪礼各有特色,总体上殡葬花费趋向增加,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引导殡葬消费向绿色节地方面转变。
2、湘西州殡葬改革整体落后,殡葬习俗改革现状呈现出巨大的黏性,政府部门应该多做一些工作,比如加大绿色殡葬宣传,切实实施惠民殡葬政策来减小殡葬改革的黏性。
3、传统的殡葬习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虽然对社会秩序的调节与稳固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它的弊端却十分的突出。传统的土葬与厚葬的殡葬习俗根深蒂固,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人们尊重传统习俗的沿袭愚孝入土为安等的思想。政府应该鼓励思想开放,为思想开放提供良好环境。
4、殡葬习俗是与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的,政府的政策改革需要以经济为基础,并营造一定的社会氛围,不可以急功近利,跳脱眼前的政策实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高斐 简析社会习俗及其社会功能【J】商业文化 2011
【2】邱小艳 燕良轼 论农村殡葬习俗的心理治疗价值——以汉族为例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
基金项目:2017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湘西自治州殡葬致贫与惠民殡葬创新研究(201710531005)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1.杨丽红(1996-),女,汉族,重庆梁平人,吉首大学大三学生,专业为经济学。
2.历嘉妮(1997-),女,汉族,湖南益阳人,吉首大学大三学生,专业为经济学。
【关键词】:殡葬习俗 民族性 共性 非均质性 黏性 动态性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推行殡葬改革以来,殡葬改革政策法规体系逐渐形成,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各地陆续出台了一批以面向不同群众减免基本殡葬服务费用为主要内容的惠民殡葬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改变,加上政策的引导,殡葬习俗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作为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80%的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悠久的民族历史和丰韵的民族文化,研究湘西这片民族地区的殡葬习俗以及其呈现的特征与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湘西自治州殡葬习俗
(一)湘西主要的殡葬习俗介绍
湘西各民族长期以来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80%,湘西的殡葬习俗便既具有民族特性,又有着共性。
湘西的丧葬习俗中各民族的丧葬习俗中的丧葬思想、丧葬流程、丧葬仪式不同使得各民族的丧葬习俗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总体来说湘西的丧葬方式、丧葬习俗的功能是一样的。
1.1丧葬方式
土葬和火葬是湘西各个民族选择的主要的丧葬方式,丧葬方式发展到现在并不存在民族的区别,反而呈现出地域的区别。在对湘西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其中210份为有效样本,丧葬仪礼举行火葬的有90份,举行土葬的有115份,其他丧葬方式有5份。
其中其他的丧葬方式既有传统的树葬也有绿色的海葬,在我们的田园调查中发现苗族的树葬已经绝迹了,只有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对非正常死亡者采用。
殡葬方式中还有殓和殡,湘西殡葬习俗大多保留了较完整的程序,完整却也繁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应的丧葬消费较之过去也就增加了许多,殡和殓越来越带有现代色彩。同时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術的进步,也有很大影响,如前面提到的报丧方式由人力改为电话。纸扎的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成为祭品。
1.2丧葬习俗的功能
丧葬习俗作为一种具有明显人文色彩的活动,是一种人文发展的结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巨大的作用。
1.2.1丧葬习俗可以反映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文化
物质决定意识,丧葬习俗的演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是分不开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应的丧葬消费较之过去也就增加了许多。同时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也有很大影响,如前面提到的报丧方式由人力改为电话。纸扎的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成为祭品,也从某个角度可以体现出丧葬习俗可以反映政治经济。
全国的殡葬改革工作从倡导实行火葬、推行火葬到强制实行火葬,以及现在推行绿色殡葬,全国各地推行网络祭奠、树葬、花葬、草坪葬、深埋,撒散,海葬等形式,殡葬形式越来越现代化,生态化,这说明土葬的改革也能反映政治政策的方向。
殡葬习俗便是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自然可以从殡葬习俗中看出社会文化。苗族十分重视殡葬,对死的认识也是对生的认识,人死后是幸福的,对于生者来说是一种心理安慰和平衡,死亡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和必由之路,生存也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和必由之路。在苗族看来,老人去世不是悲事,而是喜事,值得庆贺而不是悲伤。由于“灵魂不死”的宇宙观的影响,苗族人认为死也就是生,老死是人生的“顺头路是衰老的躯体重新脱胎换骨获得生命活力的转折点。这便是苗家人独特豁达的生死观的体现。
1.2.2丧葬习俗对于丧属的功能
丧葬习俗中有好的一部分,比如豁达的“生死观”可以帮助丧属面对亲人的离世,但丧葬习俗中也有着一些盲目的铺张浪费。
殡葬活动在古代社会中,帝王的陵墓修建、看护、陪葬品、殡葬仪式等整个过程耗资巨大,劳民伤财,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做不到的。而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农村地区,殡葬活动是
家中大事,受“厚葬”的观念支配,通常会在办理后事上花大钱,像买墓地、置棺木、购买殡葬用品、宴请宾朋等,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还要承担经济上的负担。在对湘西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得到结果可以得到,在210份有效样本中,30人赞同薄葬厚养,80人赞同薄葬节财,100人赞同重殓厚葬。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湘西有48%的人认为重殓厚葬是有必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殡葬习俗中的重殓厚葬观念影响广且深。
丧葬习俗可以安慰丧属,保持社会稳定。在人们经历了丧亲之痛后,丧葬习俗通过一些具有别有涵义的仪式来淡化丧属的愧疚感与悲痛,就像现在的烧纸钱就是为了能够让老人在另一个地方能过上“有钱”的生活。而且丧葬活动是教育后代,协调人际关系,增强家族内聚力的重要机会。人们可以通过丧葬仪式教育后代做善人,行善事,积功德,尊老爱幼,勤劳善良,这对不孝敬父母的子女是很好的教育。
三、湘西殡葬习俗改革现状特征
(一)非均质性
相比较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江苏、广东等10个省的火化率接近100%来看,湖南省全省年均火化率达到50%,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落后,湘西自治州全州火化率为32.2%,殡葬习俗改革落后,仍较多保留着传统习俗。
城镇和农村的火化率也相差甚远。在我们对湘西自治州进行的抽样调查得出结论,城镇的殡葬方式中火化为100%,土葬为0%,农村土葬为%,火化为0%。 可以看出湘西自治州在全国殡葬习俗改革中比较落后,而湘西自治州中农村较城镇落后。
(二)黏性
殡葬习俗是人类文明不斷发展的产物,不同的殡葬习俗和不同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也与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在相对稳定的不同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与不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下,殡葬习俗的变革也是缓慢的,且具有滞后性。
在殡葬习俗的传承中,经验性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的年轻人在年老者的带领下举行丧仪,年轻人从而从年老者处得到了开办丧仪的经验,在没有政治政策的干扰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变的情况下,丧仪将会得到较好的传承。
政治政策的干扰与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是具有黏性,因为政治政策的实施需要过程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时间,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累积因果效应,发展好的地方和发展欠缺的地方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意味着湘西自治州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黏性,殡葬习俗在一定条件下回一直传承下去,殡葬习俗改革中的殡葬习俗具有一定黏性。
(三)动态性
殡葬习俗是不断变化的,会随着政治政策、经济水平和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据湘西民政局统计,2011年湘西自治州全州火化率达32.2%,且到2020年,全省将会实现殡葬设施县市全覆盖,火化区火化率达到100%,节地生态安葬达到40%。
在殡葬习俗的演变中,丧葬消费越来越多,殡葬礼仪越来越形式化,土葬变为盒葬或套藏(这两种方式都属于火葬),再由火葬变为生态葬将成为必然。因为在传统农耕社会里,农村年轻人都在村里从事农业活动,愿意从上辈中继承传统的丧葬礼仪。而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选择到城市打工,在村中生活的时间大大减少,在城市中也接触到了更多的开放思想,造成了他们对传统丧葬礼仪所知甚少,在思想上也不那么重视。随着熟知这些礼仪的老人的去世,传统丧葬礼仪的传承自然就发生了断层,从而也使得丧葬习俗具有动态性。
四、调查结论
1、在对湘西州的殡葬习俗的调查中发现,各民族的丧葬仪礼各有特色,总体上殡葬花费趋向增加,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引导殡葬消费向绿色节地方面转变。
2、湘西州殡葬改革整体落后,殡葬习俗改革现状呈现出巨大的黏性,政府部门应该多做一些工作,比如加大绿色殡葬宣传,切实实施惠民殡葬政策来减小殡葬改革的黏性。
3、传统的殡葬习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虽然对社会秩序的调节与稳固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它的弊端却十分的突出。传统的土葬与厚葬的殡葬习俗根深蒂固,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人们尊重传统习俗的沿袭愚孝入土为安等的思想。政府应该鼓励思想开放,为思想开放提供良好环境。
4、殡葬习俗是与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的,政府的政策改革需要以经济为基础,并营造一定的社会氛围,不可以急功近利,跳脱眼前的政策实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高斐 简析社会习俗及其社会功能【J】商业文化 2011
【2】邱小艳 燕良轼 论农村殡葬习俗的心理治疗价值——以汉族为例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
基金项目:2017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湘西自治州殡葬致贫与惠民殡葬创新研究(201710531005)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1.杨丽红(1996-),女,汉族,重庆梁平人,吉首大学大三学生,专业为经济学。
2.历嘉妮(1997-),女,汉族,湖南益阳人,吉首大学大三学生,专业为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