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光纤通信系统课程整合探讨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_liuyun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选择典型高职院校光纤通信系统课程深入调研,分析当前光纤通信系统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信息技术与光纤通信系统课程整合的思路。将信息技术贯穿在课程结构构建、任务设计、资源建设、教学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建设过程中,基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探寻提升学生光纤通信系统工程应用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 信息技术;光纤通信系统;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2-0098-03
  1 前言
  以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蓬勃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及社会生产方式。近年来,教育业界掀起一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浪潮,众多教育家和学者投入该项研究中来。目前,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还处于深度融合的起步阶段,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高职“光纤通信系统”课程进行整合,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对此,本文将进行深入探讨。
  2 当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分析
  “光纤通信系统”课程在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梳理专业知识、连接课堂知识与企业现场以及社会生活的桥梁。一直以来,本课程在内容选取和实践教学环节中以光纤特性、光器件、光纤通信系统知识为主,注重教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常用的器件和设备原理性知识,教学过程将现场应用引入课堂,但是学生终究没有现场经验,对于许多环节无法理解;受课时限制,实践操作方面主要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验证阶段,对工程应用涉及较少;教学手段主要是教师讲解或操作演示,仍然是基于经验的教学阶段;学生认为概念太多,内容抽象,枯燥乏味,学起来很累。
  经过若干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很难实现帮助学生完成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突破的目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现阶段,高职课程的学习者是成长在信息时代的青年学生,他们习惯于通过互联网收发QQ信息、玩微信、看新聞、购物、刷微博、看微电影,对新事物和新技术充满好奇,非常乐意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新的信息技术,迫切希望通过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网络终端设备,在教室里、宿舍里、操场上、公交车上等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受到冲击,对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提出迫切要求,信息技术与“光纤通信系统”课程整合势在必行。
  3 信息技术与光纤通信系统课程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1]。信息技术与“光纤通信系统”课程整合的建设思路是应用信息技术全方位地重构课程,使得课程的各个层面产生变革。具体做法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光纤通信系统”课程的课程结构构建、任务设计、资源建设、教学实施、课程评价等五个操作层面上,信息技术贯穿融合在课程变革的每一个操作层面中,形成一个闭环反馈的整体,如图1所示。
  在社会信息化视野下从课程的整体设计上考虑信息技术的作用,重新构建课程结构,设立新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到课程标准中。在构建课程结构之后,根据课程学习目标进行任务设计,建设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教学实施阶段利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进入课程评价环节,教师和学生审视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重新调整课程结构和学习任务,优化资源建设,改进教学实施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构建信息化视野下的课程结构 进行课程结构构建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到课程结构中。基于学习者将来工作岗位的职业需求和职业规划,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行为习惯、已有知识、学习态度、经验及期望,打破传统的按照知识体系组织内容的方式,以培养学生光纤通信系统建设和维护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分析分解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职业化教学设计。
  融入信息技术后,侧重于培养高职学生光纤通信系统工程应用能力,课程目标调整为:分析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部件;能设计并组建完成SDH、波分传输系统;对系统各站网元进行开局配置;按照需求开通时分业务和以太网业务;熟练使用电子仪器分析和测试光纤通信系统的性能参数;能够对光纤通信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对故障现象做出准确描述,对影响做出判断并正确报修及处置;培养诚
  实、守纪、吃苦耐劳的品德,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具有善于和其他工作人员共事的团队意识,能进行良好的团队合作;养成爱护通信设备和备品备件的良好习惯;具有确保通信安全的意识。
  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 构建新的课程内容,改变课程架构和内容顺序,转移教学重点。信息化视野下的课程重点调整为:加强光纤器件工作原理的探究,关注整体光纤通信系统的设计,突出从光纤通信系统建设到光纤通信系统维护的体验,重视光纤通信系统的日常维护。
  任务驱动式的信息化教学任务设计 确定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之后,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任务设计。课程立足于光纤通信系统的实际应用,纳入传输网组建和维护工作的职业需求,按职业典型工作过程划分实践项目,设计光纤通信系统认知、SDH传输系统组建、波分传输系统组建、传输系统维护与管理四个项目,其中SDH传输系统组建、波分传输系统组建可以通过模拟软件来实现。每个项目包括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由具体的任务组成。任务安排由简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任务设计从认识光纤和单个光纤器件开始,有了一定基础后组建简单以太网光纤通信系统,逐步过渡到组建单波SDH、波分传输系统,最后在综合已有知识的前提下,对传输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
  每个工作任务既包括理论知识,又有操作任务,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后到实践中应用,通过实践巩固理论知识,学习目标明确,增强了学习兴趣。   基于精品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信息化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程资源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为主要载体。建设过程中利用“光纤通信系统”精品资源共享平台,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定,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学习。按新课程目标和内容开发数字化学习中心,建立20余个学习知识点,体现在教学资源包、学习资源包等多个方面。
  教学资源包主要由课程组教师成员和少部分学生设计和完成建设,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知识点资料库、操作视频库、理论试题库、现场案例库、光纤器件三维图、多媒体动画、微课、微信公众号等。学习资源包主要供学生使用,包括课前测验题、知识点学习库、课后测验题、学习中心、考试中心、微信客户端等。每个知识点对应一个知识点试题库,可以随机组合成十余套测验卷,供学生及时预习、复习、查漏补缺。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测试卷的统计结果掌握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指导[2]。
  课程资源用于学生课前自学,建立学生的知识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课程资源用于课堂教与学,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利用数字化资源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进行思考和探索,激发学习探究新知识的兴趣,锻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资源用于学生课后巩固、提交作业、课后测验。学生做错的每道题,资源库后台推送不少于三题相应知识点的测验题,便于他们透彻理解知识点,实现个性化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教学 基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课程学习环境,优化教学实施过程。在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环境下重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有步骤、有方向地设计教学策略与活动[3]。
  每个任务以情景剧视频的方式导入,学生如亲临其境,通过角色扮演、虚拟操作和实际体验实施任务。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光纤器件三维图和光纤通信系统设计软件,通过调整不同的参数,形成不同的直观效果,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每个器件参数和设计要素的影响,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学生借助模拟软件创建传输系统网元,进行设备配置、业务开通和系统调测,切身体会到每一个配置数据的真正含义,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教师在模拟软件上设置一些故障,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解决故障,变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结论教育为以探究为中心的过程教育,把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师成为探究与协作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提供者,学生深化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4]。基本任务完成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拓展任务,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
  信息技术还是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桥梁,课程论坛、在线聊天、在线视频、课程微信群、课程QQ群等联系互动平台使得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无障碍,也更便于小组内学生协作学习。
  课程评价信息化 课程评价是判定教学是否成功、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等,都被列为重要判定依据[5]。改变传统教学中平时出勤加期末考试的做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课程评价体系,促使评价体系多元化。结合自我、小组、教师三方综合评价,借助精品资源共享平台的学习进度监测和测试题统计分析功能,利用多媒体教室监控设备全程录下学生的训练过程,记录学生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过程中不拘泥于参考答案,着重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学习结束时,利用问卷调查软件进行电子问卷,包括学生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内容的掌握、任务的完成、实施过程的参与度、工程应用能力的提升、对课程的建议等方面内容,统计分析学生对课程各操作层面的满意程度,审视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调整课程结构和学习任务,优化和补充课程资源,改進教学实施,实现良性循环。
  4 结语
  依据企业的工作需求,立足以学生为主体,将信息技术融入新型“光纤通信系统”课程建设的各个操作层面,注重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项目教学,让学生在具体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经过两年的整合教学实践,后续课程教师和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较往年有所提升。
  信息技术与“光纤通信系统”课程整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实践,应通过教学实践和课程评价调整课程结构,优化项目任务,更新课程资源,促进课程整合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2):54-57.
  [2]段俊毅,龙章勇.通信技术专业英语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5(13):23-25.
  [3]蒋鸣和.从教学手段的整合到课程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探索[J].信息技术教育,2006(1):18-21.
  [4]何克抗.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比较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9):7-16.
  [5]汤名权.信息技术与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8):140-141.
其他文献
从美学角度分析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征,即悲凉而忧郁的情调、奇异而丰富的想象、跳跃而跌宕的结构和独造而精练的语言.
新课程改革强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其最核心的理念是学生在差异中发展。认识学生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无疑是当前音乐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让学生在差异的客观前提下有所生成才是根本的价值所在。差异生成是指音乐教学应当承认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让有差异的每一个学生能在教学中经历知情意行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有相对于自己的进步与提高。这是美的关照,也是音乐教学的本质性探讨。    一、美的差异性存在:音乐教学差异
从驻波的形成原理及驻波产生的条件,阐述了驻波对衩听环境的影响及怎样克服驻波对视听环境的影响。
本文对脑神经硬化症及其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的研究现状作了简单的介绍,并对作者在CREATIS实验室所开发的相应软件MS-TRACKER及其特点作了总结。
我国茶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保持着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不断推陈出新,吸收时代精华,涉及到现代文化的很多方面。在现在的特色文化小镇环境设计策略中,加入茶文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作为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汉语言正受到更多关注。中国同欧美国家的经贸、人文等方面交流日益增多,而语言成为人们交
摘 要 新生适应问题是辅导员开展日常教育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问题,如何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是辅导员迎接新生遇到的第一门功课。深度辅导作为实现辅导员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有效途径,在新生教育辅导中显得更为重要,可以帮助辅导员提前发现并解决学生潜在的问题,避免后续因不适应大学生活出现的各种情况。围绕大学新生的特点和开展深度辅导的工作難点,探究对新生有效开展深度辅导的模式
茶叶市场的繁荣带动了茶企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各类茶叶电子交易平台背景下,茶企电商的数据管理和信息整合必须不断创新,开发出更加严密的组织结构。只有通过完善信息生态链,
本文从探讨'信用'对于票据的具体内涵入手,阐述了在传统票据运行中票据的'信用货币性',详尽论述了'信用商品化'进程中票据信用的新发展,及对我国商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人们的教育观也逐渐发生变化,这对学校班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新的社会思潮影响下,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出现了许多新变化,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小学班主任应充分认识到班级管理的新情况,深入探索小学班级管理的有效方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集体环境。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班主任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有效的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