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遭遇两样结局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j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的《望岳》入选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初中生对诗歌所抒发的不怕艰险、攀登绝顶的豪情壮志感受不深,总觉得跟以往学习过的主题诗文差不多,没有新颖之处。笔者以为教学《望岳》时,若能紧扣“落第”这个写作背景,与张继的《枫桥夜泊》进行拓展比较阅读,就能一下子拉近今日学生与唐代学子的距离,与千年诗圣对话,引发共鸣。
  唐玄宗二十三年,杜甫赴洛阳应进士试,名落孙山。于是在赵、齐一带漫游,《望岳》就是诗人游山东,经泰山时所写。张继的《枫桥夜泊》也是他进士落第后途经苏州而写。杜甫和张继可谓遭遇相同,都是踌躇满志却科举落第,但由于两人对待挫折、困境的态度不一样,胸襟、抱负不一样,在几乎相同的处境中所写的诗歌《望岳》《枫桥夜泊》的内涵也就迥然不同,两人最终取得的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天壤之别。
  一、入诗的景物不同
  《望岳》中描绘的景物是雄伟的泰山,“青未了”的齐鲁大地,颈联、颔联极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诗中除了在“荡胸生层云”一句中含蓄地流露出落第的不平、郁闷外,丝毫感觉不到诗人科举失败后的消极颓废。也许是五岳之首的泰山给了诗人勇气雄心,也许是山顶缭绕的云气将诗人心中的郁闷一扫而光,也许是一望无际的齐鲁大地让诗人忘却了自我,反正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和满怀的豪情,可谓年轻气盛,少年英雄。
  《枫桥夜泊》中所选景物则是西沉的月亮,啼鸣的栖乌,单调的钟声,侵肌砭骨的寒霜,从而渲染出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寥和羁旅者的孤单凄冷。“江枫”、“渔火”在明暗对照中表达出了诗人的孤寂、飘零之感,有家难回、无颜见家乡父老的愧疚、无奈之情,那孜孜不倦的寒窗苦读,殷殷期望的家人、亲友时时浮现在眼前,为下面的“愁眠”都做了充分的铺垫。
  二、抒发的情感不同
  《望岳》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意即“一定要”语气坚定,抒写了诗人不怕艰险、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自古英雄出少年,不服输,不低头,这正是杜甫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意志品质,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至今仍能引起广大读者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甫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
  《枫桥夜泊》一个“愁”字贯穿全詩,江南美丽的风光没有抚慰诗人受伤的心灵,所以吸引诗人眼球的是斜月、寒霜、江枫、寺院、客船等使人伤感、哀痛的景物,失落忧伤之情就成了全诗的基调,失败、颓唐情绪弥漫了诗人的整个身心,没有一星半点的转机希望。真是“問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取得的成就不同
  杜甫面对这次科考失败依然信心百倍,斗志昂扬。他在诗歌领域里取得的成就,证明当年的杜甫并非口出狂言,妄自尊大,他用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履行了当年的诺言,登上了诗歌之“绝顶”成了诗圣。他的诗歌因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现实称为诗史,他的诗歌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现实主义的高峰。而张继在诗歌方面的成就跟杜甫不能相提并论,同日而语。他现存诗歌40首,主要是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除《枫桥夜泊》脍炙人口外,其他的成就都不是很高。
  四、对后世的影响不同
  杜甫诗歌对后世影响的巨大而深远早有定论,不必多说。毋庸置疑,仅《望岳》诗中他始终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化淳”的崇高理想,虽然自己穷困潦倒,狼狈不堪, 却一直关心时政,忧念时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就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又力有着不从心的苦闷心情。尽管自己居无定所,四处漂泊,但推己及人,心系百姓,悲悯苍生,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襟,令无数后来者荡气回肠,唏嘘不已。他的心胸气魄,他的品格精神光照千秋,炳彪史册。而《枫桥夜泊》中没有走出失败阴影的张继,尽管后来中了进士,官至御史。但他对文化的贡献和人类的影响与杜甫相比则黯然失色。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比较赏析,初中生对《望岳》诗中所描绘的巍峨神奇的景物会有深刻印象,所抒写的豪情壮志会有深入地理解体会。诗圣就是不同寻常,他尽管落榜了,但由于理想高远,气魄宏大,所以入眼的景象都是雄伟辽阔、神奇秀丽的,自然激荡在胸中的就只能是豪迈雄壮之情了。学生也会明白,成长中的挫折、失败在所难免,但只有乐观自信、锐意进取,才能走出困境,只有理想崇高、胸襟博大,才能成就非凡。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川区教育局教研室(730913)
其他文献
学习文言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每当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学生们总是带着抵触心理,在文言文课堂上,整个课堂就显得比较压抑,有些教师面对这样的课堂时也没有更大的激情去讲课。既然在我们的内心里,认为文言文是一种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那么,我们又何必一直使用那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呢?为了让学生学好文言文,爱上文言文,我们就得努力营造一个活泼的教学环境,让枯燥的文言文变得有趣味。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笔者从以下几方面
期刊
一、导入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小说,特别是耐人寻味的优秀小说,含意深长,要想走进作品、作者,就要对一些精彩语段含英咀华,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作品内容和体会作者用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呼兰河传》的28段,即“花开了”一段。  二、品读  1.一读,品出层次,读出天真  (1)自由朗读这一段,想一想,写了哪些内容。  (2)学生说后教师总结,第四句是抒情句(从表达方
期刊
语文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学会方法,培养语感,亲近文本,进行理解性朗读。不能流于形式,只是让学生蜻蜓点水式的匆匆读过,被动参与,缺乏与文本、作者的心灵碰撞,使“朗读”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一、重视朗读教学,莫让朗读受冷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不少
期刊
那是一次意外的作文之旅。那周的作文题目是“阳光路上”,本来和两个班的孩子约定:如果上次作文写得好的话,就带他们出校门走走。受清明假期的影响,这个“走走”竟是一拖再拖,孩子们也不再提,连我也觉得就蒙混过关,算了吧。  那天如往常一样,上午是初二5班的作文课。我先出示题目,然后再分析可以写些什么。同学们有的说写自己如何成长的,有的说写自己某次懂得了一个道理,有的说可以写亲情,有的说写友情、师生情……讨
期刊
【教学设想】  《都市精灵》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随笔,作者舒乙在文中传达了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语言清新、典雅,但思想较为深邃,不容易把握住文本隐含的主旨。所以在设计1课时力求改变单一的讲练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问题引领来优化课堂教学,通过情景体验来把握文本主旨。  【教学目标】  (1)抓住描写都市精灵的重点句进行赏析。  (2)通过对比手法体会作者感情,理解作者观点
期刊
2011年《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文言文阅读与所有经典文本的阅读一样,都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时都应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思维和情感体验活动中,加深对文言文文本的理解、体验、感悟、思考等,接受文本中蕴涵着的美好情感的熏陶,获得文本中先人智慧的启迪,享受个性化阅读带来的审美愉悦”。与此同时,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理解、体验和审美感受等。那么,如何才能让个性化阅读永驻学生心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7~9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中有这样的文字:“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如此看来,有深刻的见解对作文的成功有着关键的作用,而要有深刻的见解,就必须有深刻的主题思想。  一、讴歌真善美,彰显高尚情操  古往今来,人类历史长河滔
期刊
中学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当好学生情感的引领者,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来体悟文中之情,“披情入文”以达到情感的共鸣。笔者根据十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发现,情景教学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关于如何创建情境教学,我浅薄地归纳了以下几个策略。  一、走进生活,丰富积累  “生活即教育”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他认为:
期刊
自主学习方式是为适应新课改要求而制定的全新教学方式。然而在开展自主学习中,由于在新课程理念理解和实践能力上存在差异,许多教师在课堂学习中主动放弃了主导地位,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了自由学习。  我们应该知道,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还只是一个初中生,他们的心智、学习能力还很有限,缺少教师的引导,很难做到凭借自身力量去实现学习目标,掌握应学习到的知识。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去处理好学与教、主体与主导间的
期刊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将目光放在教学课本内容与教学目标上,教师一人抱着书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台下的学生的思想却早已跑到九霄云外,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听课效果不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单调乏味。单纯的理论讲解与讲授会让学生倍觉抽象,难以理解,无法进入角色。因此,教师要意识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这一听课状态,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革新。教师应该根据语文科目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