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年来,美国一直紧紧抓住人民币汇率不放,从而将人们的注意力从中美关系的其他更重要的问题上移开。5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将是一次检验美国策略重点的良机。
2005年以来,美国国会一再与立法者演双簧,试图将压力重重的美国工人从假定的廉价人民币的威胁中解救出来。对此手段的跨党派支持始于参议员舒默和格雷厄姆所提出的首个人民币法案。
立法行为的理由惊人地简单:自2005年以来,美国平均商品贸易赤字达GDP的4.4%,创历史之最,中国贡献了其中35%,据信这是它操纵人民币汇率的结果。大批政客、商人和经济学家众口一词,坚持人民币必须升值,否则就应对中国采取制裁。
如此逻辑虽然吸引人,但却是错的。
首先,美国贸易赤字是多边的:2010年,美国对88个国家存在赤字。多边失衡是无法通过施压双边汇率解决的。事实上,美国的主要威胁在于国内,指责中国只会耽误解决国内重担的时间——即通过削减预算赤字提振储蓄,以及鼓励家庭储蓄收入,而不是依靠资产泡沫。
其次,自2005年中以来,人民币已经对美元升值了31.4%,比当初的舒默-格雷厄姆法案所要求的27.5%大多了。最近中国出台了人民币国际化、加大资本账户开放、增加货币交易上下限等措施,表明了其最终目标是基于市场的、完全可兑换的人民币。
第三,中国外部失衡问题已经得到很大改善。长期以来,美国官员一直认为,中国储蓄过剩是全球不稳定性的重要原因,但他们需要好好照照镜子:预计2012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将达5100亿美元,是中国的2.8倍。
最后,中国已经从世界工厂转变为流水线。研究表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货物中,只有20%-30%体现了在中国获得的增加值。大约60%的中国出口仅仅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出货,从本质上说是中国对全球跨国公司的补贴。苹果就是明证。全球化生产平台扭曲了中美双边贸易数据,这与汇率一点关系也没有。
中国不应被戴上美国首要经济威胁的帽子,中美贸易关系应被当做是一个机会。美国总需求的最大组成部分——消费者——目前很不给力,家庭正忙于修复严重受损的资产负债表。过去四年来,经通胀调整的私人消费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5%。消费者去杠杆化可能还会持续几年,这使得美国需要竭尽全力寻找新的增长源。
出口便是新增长源最有力的候选者之一。如今,中国是美国第三大也是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毫无疑问,中国具有填补美国消费者留下的空白的潜力。
抓住这一机会的关键在于进入中国市场。从历史上看,中国已经形成了开放发展模式,自2002年以来进口相当于GDP的28%。因此,在国内需求增量给定的情况下,中国偏向外部资源的倾向要强得多。
随着中国消费者的崛起,对各种美国制造商品将得到保障。服务亦然。中国服务部门对GDP的贡献率为43%,相对来说相当弱小。因此,美国的全球服务公司在中国的扩张前景无限,特别是交易密集型物流部门——批发和零售贸易、国内运输、供应链物流等,以及金融、医疗和数据仓储方面的处理细分市场。
中国需要调整中美贸易日程的重点,将之放在扩大诸多领域的市场准入上。这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还不够,比如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同时,美国必须反思限制中国采购技术密集型商品的过时冷战思维。
对渴望增长的美国来说,进入市场的机会远大于货币威胁。沉睡已久的中国消费者马上就要觉醒了。如果美国在即将举行的战略和经济对话中顽固不化,从而浪费掉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那着实是一件丢人之事。
作者为耶鲁大学教师、摩根士丹利亚洲前主席
2005年以来,美国国会一再与立法者演双簧,试图将压力重重的美国工人从假定的廉价人民币的威胁中解救出来。对此手段的跨党派支持始于参议员舒默和格雷厄姆所提出的首个人民币法案。
立法行为的理由惊人地简单:自2005年以来,美国平均商品贸易赤字达GDP的4.4%,创历史之最,中国贡献了其中35%,据信这是它操纵人民币汇率的结果。大批政客、商人和经济学家众口一词,坚持人民币必须升值,否则就应对中国采取制裁。
如此逻辑虽然吸引人,但却是错的。
首先,美国贸易赤字是多边的:2010年,美国对88个国家存在赤字。多边失衡是无法通过施压双边汇率解决的。事实上,美国的主要威胁在于国内,指责中国只会耽误解决国内重担的时间——即通过削减预算赤字提振储蓄,以及鼓励家庭储蓄收入,而不是依靠资产泡沫。
其次,自2005年中以来,人民币已经对美元升值了31.4%,比当初的舒默-格雷厄姆法案所要求的27.5%大多了。最近中国出台了人民币国际化、加大资本账户开放、增加货币交易上下限等措施,表明了其最终目标是基于市场的、完全可兑换的人民币。
第三,中国外部失衡问题已经得到很大改善。长期以来,美国官员一直认为,中国储蓄过剩是全球不稳定性的重要原因,但他们需要好好照照镜子:预计2012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将达5100亿美元,是中国的2.8倍。
最后,中国已经从世界工厂转变为流水线。研究表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货物中,只有20%-30%体现了在中国获得的增加值。大约60%的中国出口仅仅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出货,从本质上说是中国对全球跨国公司的补贴。苹果就是明证。全球化生产平台扭曲了中美双边贸易数据,这与汇率一点关系也没有。
中国不应被戴上美国首要经济威胁的帽子,中美贸易关系应被当做是一个机会。美国总需求的最大组成部分——消费者——目前很不给力,家庭正忙于修复严重受损的资产负债表。过去四年来,经通胀调整的私人消费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5%。消费者去杠杆化可能还会持续几年,这使得美国需要竭尽全力寻找新的增长源。
出口便是新增长源最有力的候选者之一。如今,中国是美国第三大也是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毫无疑问,中国具有填补美国消费者留下的空白的潜力。
抓住这一机会的关键在于进入中国市场。从历史上看,中国已经形成了开放发展模式,自2002年以来进口相当于GDP的28%。因此,在国内需求增量给定的情况下,中国偏向外部资源的倾向要强得多。
随着中国消费者的崛起,对各种美国制造商品将得到保障。服务亦然。中国服务部门对GDP的贡献率为43%,相对来说相当弱小。因此,美国的全球服务公司在中国的扩张前景无限,特别是交易密集型物流部门——批发和零售贸易、国内运输、供应链物流等,以及金融、医疗和数据仓储方面的处理细分市场。
中国需要调整中美贸易日程的重点,将之放在扩大诸多领域的市场准入上。这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还不够,比如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同时,美国必须反思限制中国采购技术密集型商品的过时冷战思维。
对渴望增长的美国来说,进入市场的机会远大于货币威胁。沉睡已久的中国消费者马上就要觉醒了。如果美国在即将举行的战略和经济对话中顽固不化,从而浪费掉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那着实是一件丢人之事。
作者为耶鲁大学教师、摩根士丹利亚洲前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