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照亮学校课程开发的航程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zxcva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的教育哲学是设置校本课程方案的首要基础。明晰教育哲学的过程,是学校不断明晰自己要培养的是什么类型的人的过程,也是不断用它来指导校本课程的目标和框架的构建的过程。在上世纪90年代“做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教育哲学基础上,锡山高中进一步吸纳时代精神,反复推敲,最大限度谋求校内、校外不同群体的共识,最终确定了当下学校的教育哲学:谦恭厚重,大气恢宏。在它的指导下,新一轮的校本课程建设,在锡山高中扬帆起航……
  不同时代,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发展需求,因此在每学年校本课程开课前,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是非常必要的。学生需求有可能和学校教育哲学发生冲突,要在课程框架中有效解决。锡山高中将校本课程划分为限选类和任选类,高中三年中,五门限选类课程必须选修三门,任选类课程则没有限制,按学生自身兴趣和需求选修其中几类课或一类中的几门课。这样,既体现了学校教育哲学和学生需求,又避免了滑向兴趣主义。将锡山高中今年对学生需求的调查和往年相比,我们可以体会到,学生的需求不仅应该成为开设校本课程的基础,还应该成为改进校本课程的基础。
  校本课程和活动课、兴趣课不同,并不是学校能开出的课越多就越好。必须有科学的开发流程,将课程理论与开发实践相结合,明晰学校的教育哲学、澄清学生的课程需求、把握地方的课程期待、统筹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以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和框架结构,再根据课程结构开设课程。开什么课、开多少课,主要由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学生需求决定。在走班制的校本课程上课方式中,规范的管理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实行多元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能更好地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学生也要进行多元评价,不仅重视学生学习的最终效果,而且重视对于学习过程的参与状况;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由空间中得到充分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并非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科学探索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的发展变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必须在校本课程开发道路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学生和社区发展的检验中不断改进,在否定之否定中攀登新的高峰,让校本课程体系更切合学生的需要、地方的期待,能更好地体现学校的教育哲学。
  (原文作者:杨梅)
  
  [策划人语]
  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组织实施教学工作、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依据。从1980年开始,南京师大附中开始了以课程结构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把原来只有学科性必修课的单一课程结构,改变为由学科性课程、活动性课程和环境课程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交叉的复式课程结构,以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们又萌发了分层教学思想,提出了构建一个模式多样、适合各个层次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以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锡山高级中学被誉为“全国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样本校,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学校就在活动课、选修课的基础上尝试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在“创新能力、特长爱好、学会交往、生活技能、耐挫心理素质、团队领导”等方面的需求,从而培养出“体貌谦恭、学养厚重、胸襟开阔、志趣高远”的一代新人。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江苏省始终把课程改革作为核心,抓住不放。1984年,全省确立15所普通高中作为综合改革试点学校,总结推广了无锡一中德育工作、南师大附中分层次教学、建湖县上冈中学加强劳技课等教改经验。在江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提出“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环境课程”的要求,并努力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江苏各地普遍重视课程的基础性,其实践经验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开齐、上足、教好所有学科,二是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把基础知识教好,把基本技能练好。在“基础性”之外,江苏有些学校还开展了对课程的“综合化”和“微型化”的研究,淮阴师范附小进行了“生活基础化——小学课程素质化的实践与探索”:江阴市周庄中心小学努力构建“一科多用、多科综合”的大学科教育模式;在1990年省重点高中评估验收的指标中,也就选修课方面提出了必选和自选的要求,并将计算机课列入必选课,还要求开设音乐、美术等艺术欣赏课,以提高学生的素养,发展个性和兴趣、爱好、特长:金陵中学和苏州六中等还试行了学分制,等等(1991年,国家教委颁发新的教学计划,新教学计划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实践活动:2000年,教育部颁发新教学计划,其特点是:全部学科分必修和选修两类:信息技术和艺术正式列入课程:强化了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分为研究性学习、劳技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门类:新教学计划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造条件)。2001年4月,无锡市锡山区、南京市鼓楼区成为教育部批准的38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随后,全省成立了课程改革小组,制订了包括教师培训、成果推广在内的课改实施方案和工作意见。全省课改实验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扎扎实实地铺开。《江苏教育》分别发表了《村小课改的攻关之路》(2004.1A),《行者无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难题求解》(2004.11A),《锡山课改启示录》(2006.1A)等文章予以反映。
其他文献
在我们的意识里,一所三百余名教职工、四千余名学生的学校,它的校长应该是刚柔并济、富有魄力的吧。王笑梅似乎不是这样的,她始终微笑着,柔婉温润,“谦谦君子”,从她的身上,很难感受一点刚性的气息,很难看到一点诸如当机立断、一锤定音的“魄力”。她的个性偏于文弱,凭着这样的个性,她却领导着学校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成就了学校发展的一番“大气象”。这犹如一个谜!  说是“谜”,其实并不“神秘”。作为一个管
之三:如何提高校本培训效率    校本培训常见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学校管理者在台前认真地读一份精选的培训材料,作为受训者的教师,有的在认真听,有的在批改作业,有的在看报纸……  镜头二:学校请专家、研究人员给教师进行培训,教师的表现并不主动。培训过程中,常常只听到培训者一个人的声音,受训者只是被动地听,缺少应有的“回应”,缺少“平等的对话”。  镜头三:问起受训教师对“培训”的看法,教师大都
1988年3月13日(俄历3月1日),马卡连柯出生在沙皇统治下乌克兰别洛波里城的一个工人家庭。1900年,他12岁时,全家随父亲所在的工厂迁到克列勉秋格城。在那里,马卡连柯进了一所四年制学校学习。凭借着聪慧与勤奋,马卡连柯以各门功课满分的优异成绩毕业。接着,他进入该校附设的一年制师资训练班。  人们常说才华需要机遇的结合。让我们设想一下:当时这所学校没有这样一个师资训练班,那么马卡连柯毕业了,也许
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厌写作文,也不会写作文。有人说学生书读得太少,也有人说教师辅导的不够。笔者认为,就目前现状来看,学生习作困难不是源头没水,而是“水质”不优。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净化源头活水。让生活和习作之水不断优化。    一、让学生带着“怎么做”生活    虽然人们说,作文即生活,但是如果学生每天都是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没有遇到什么“新鲜”的事情,写起作文怎么能有话可说?作文需要的生活应
历经了15年的“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突出的成果之一是对“课型”的研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课型”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许多同仁早以各自的方式思考这个已渐成热点的问题。本文试图基于“新基础教育”的理念,对相关研究与实践的成果略作梳理和思考。期冀对课型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推动和发展有所助益。    一、“课型”的内涵及其构件    对“课型”概念的界定,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或学术问题,而是实践问题。我
溧阳市后六中学十分注重学校管理,胡建军校长把管理的要诀概括为:“把常规做好,把细节抓严,把过程抓实。”这是后六中学的经验,平实、质朴、好学、易行,看似简单,却是学校管理的秘诀,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密码。后六中学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宣告了一个素朴的哲理:创造性地实施常规管理可以成就一所学校。  的确,后六中学对常规管理有一种坚守。不过,他们又不是以往常规管理的简单重复,可贵之处在于:坚守中的深入与发展。一
摘要: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的发展愿景,折射的是经济社会对学校办学的需求。“让每位学生成功、让每住家长满意、让每位教师发展”这一办学理念使教育实现了在三维向度上的发展,这也是确立学校办学理念的终极价值定位和追求。  关键词:办学理念 终极价值 定位    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的发展愿景,折射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办学的需求。对一所学校而言,办学理念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导向作用。  近年来,我们东台市
读罢案例,很为文中的李欣同学而欢欣鼓舞.因为有了这次的“意外失火”,让他展示出了自己的过人之处,也让他获得了久违的老师、同学的关注与赏识。然而同时,我更为生活中许许多多像李欣一样的“脏、乱、差”,并仍然“让老师头疼得无计可施的学生”而深深地担忧,他们没有李欣那样的幸运,毕竟“失火”这样的意外可遇而不可求。为此,他们不得不还像以前的李欣一样苦苦地“寻找”、甚至“自我创造”让自己脱颖而出、引人注目的机
在技术动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是主要的教学手段。但是仅有示范是木够的,它必须经过相关的演示来引导,帮助学生去理解技术的内涵,让他们对技术动作的理解达到更深层次。所谓演示就是把教师、学生和相关媒介等资源進行整合,来解决技术难点和要点所做的相关展示活动。它的目标是把简单的模仿练习向内化思维驱动练习转变,让学生不仅学会技术动作,还能对技术动作有一个全面而又正确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技术动作的教学不再单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交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本调查报告针对小学高年级、初中年龄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试图通过对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初探,让我们更多地接近孩子、了解孩子,从而正确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从学生自身发展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生活范围开始由家庭向学校、社会过渡。中高年级小学生和初中生对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