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钢琴曲《即兴曲》Op28 No.3是莱茵赫德用独特的浪漫派手法创作的一首具有古典浪漫风格的作品,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沉思与感悟,塑造了热情洋溢、活泼浪漫的风格,带领人们进入诗意盎然、跌宕起伏的画卷。作品采用复三部曲式。本文主要从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形象分析及演奏处理等方面入手,结合学习经验和感悟,希望为广大的演奏者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莱茵赫德 ;即兴曲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莱茵赫德及其作品简介
莱茵赫德(奥地利作曲家))属于带印象派风格的现代派作曲家,《即兴曲》这首作品具有热情洋溢、活泼浪漫的特点,音乐表现上既有不断行进发展的活泼鲜明的快节奏韵律,又包含抒情优美的旋律,体现出独特的古典浪漫创作风格。《即兴曲》规模较小,乐思相对单纯统一,是一首具有抒情性和即兴性的钢琴小品。
二、钢琴小品《即兴曲》的音乐形象内涵
作品《即兴曲》是一个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构成的典型三部曲式,速度为快—慢—快,共152小节。
引子(1-2):乐曲两小节引子部分由四个共相距三个八度的颤音组成,犹如微风吹拂,给人柔美、轻巧之感,左右手交替三个八度的渐强力度,具有张力,给人营造出紧张的氛围,再转为渐弱从而引出主题。
A段(3-52):主部,是全曲的灵魂,起主导作用,调性为bE。
B段(54-86):展开部,是全曲最抒情温暖的部分,带来梦幻般的非凡感染力。调性转为bD大调,速度比主部宽广,以突出动情舒展的歌唱性 。该乐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8+8的方整性平行乐句,一小节的引子起过渡作用,左手伴奏变为更加连贯的分解和弦,高声部旋就像女中音叙说往事,乐句的结束都是跨小节线的连音好似说完后无奈的叹息,第二部分9+8的非对称乐句,女中音没有停止叙说,不放弃继续回忆往日时光,相同乐汇的变化模仿推动情绪上升速度渐快,而后力度由f速度渐慢渐弱反应心情下落的悲苦,女中音虽心有伤感仍继续沉湎于回忆,至84小节达到乐章最高潮发出强有力呼喊表明不放弃的决心。(87-91)5小节的连接中情绪得到缓冲,乐曲为表现主人公感情上的消耗殆尽,声音逐渐微弱直到无声,bD大调属音在不经意中引出再现部。
A’(91-151)再现部,是主部的变化再现。强化主题印象,使结构更加完整统一。149小节开始强有力的柱式和弦下行,以肯定的语气结束全曲。
三、作品演奏分析及难点掌握
主部第一主题(3-10和38-43),右手为快速连续跑动的的十六分音符,左手为带跳音的分解和弦。要保证作品快速流畅,找音就必须快速准确,练习时高音可运用拆分法将音分为四个音一组,并打乱音符时值,如四个十六分音符可变为一个附点八分音符+一十六分音符,紧跟着又是相同节奏型,以此类推,再慢慢地一组一组串音。练完第一个,再练三个十六分音符+一个八分音符等,不同的节奏练习多了,会发现手对每一个手位都熟悉。左手注意声音的弹性,运用踏板将左手跳音连成有层次的线条。而音乐的线条美需要靠乐句的分句与气息来支撑,它需要演奏者演奏时身体状态放松,全身最“紧”的地方应该是手指尖,手指尖的力度转移来表现音乐的呼吸,手腕保持松弛灵活,手臂随着乐句方向移动将力量传送到指尖。不能看到力度为f就不假思索的直接砸下去,声音要扎实饱满又不噪。
作品11-22小节是呈示部辉煌浪漫的部分,右手为和弦琶音或和弦,左手柱式和弦,11-13小节每个小节都要在保留重音的基础上做出渐弱,右手最后一个音都是干脆的弱收,且迅速换踩踏板避免左手的和弦带有未收干净的音影响音响效果,15、17、19、21四个小节强有力的上行和弦推动情绪,演奏时手架撑好,弹奏时手指不要太跳跃离键太远,腰部给力量支持大臂,踏板音踩一下踏板,呈现出主部最具爆发力与果敢气势的亮点。
作品23-36与47-52处,为主部的第二主题,与第一个主题相比无论在力度、速度、音型及情绪上都形成对比。左手四分音符为主旋律,右手紧接三个十六分音符陪衬并且第一个都是重复左手的旋律,,如男女声轮唱。演奏时左手除了要以手腕作为支撑点尽量贴键弹奏出连贯、歌唱性的旋律,运用大臂下键深沉扎实外,还必须跟着旋律每两拍换一次踏板,右手则要结合左手气息顺畅的衔接富有浪漫感的线条,尤其不要忽略49小节右手57656345这条旋律,注意用右手5指勾琴键突出音头旋律,然后逐渐将音乐拉远为B段进入让步。
四、学习体会
这是一首饱含激情与温馨的即兴小曲,作品结构完整,旋律舒展,富有感染力,節奏变化新颖,风格热情洋溢、活泼甜美,将作曲家细腻而丰富的内心与对感情的期盼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乐曲的练习关键在于手指的控制能力,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保证声音的清晰与轻快的弹性,还要注意适当运用踏板来保证在连奏、跳音音乐形象上的对比。而手指爆发力与运用气息的技巧则需要不断静心冥想与慢练,使自己能从内心感受到乐曲中表露出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郑兴三.海顿钢琴奏鸣曲研究《四季》[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2]高伟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4]钱仁康.欧洲音乐史话[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5]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修订版)(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关键词】莱茵赫德 ;即兴曲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莱茵赫德及其作品简介
莱茵赫德(奥地利作曲家))属于带印象派风格的现代派作曲家,《即兴曲》这首作品具有热情洋溢、活泼浪漫的特点,音乐表现上既有不断行进发展的活泼鲜明的快节奏韵律,又包含抒情优美的旋律,体现出独特的古典浪漫创作风格。《即兴曲》规模较小,乐思相对单纯统一,是一首具有抒情性和即兴性的钢琴小品。
二、钢琴小品《即兴曲》的音乐形象内涵
作品《即兴曲》是一个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构成的典型三部曲式,速度为快—慢—快,共152小节。
引子(1-2):乐曲两小节引子部分由四个共相距三个八度的颤音组成,犹如微风吹拂,给人柔美、轻巧之感,左右手交替三个八度的渐强力度,具有张力,给人营造出紧张的氛围,再转为渐弱从而引出主题。
A段(3-52):主部,是全曲的灵魂,起主导作用,调性为bE。
B段(54-86):展开部,是全曲最抒情温暖的部分,带来梦幻般的非凡感染力。调性转为bD大调,速度比主部宽广,以突出动情舒展的歌唱性 。该乐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8+8的方整性平行乐句,一小节的引子起过渡作用,左手伴奏变为更加连贯的分解和弦,高声部旋就像女中音叙说往事,乐句的结束都是跨小节线的连音好似说完后无奈的叹息,第二部分9+8的非对称乐句,女中音没有停止叙说,不放弃继续回忆往日时光,相同乐汇的变化模仿推动情绪上升速度渐快,而后力度由f速度渐慢渐弱反应心情下落的悲苦,女中音虽心有伤感仍继续沉湎于回忆,至84小节达到乐章最高潮发出强有力呼喊表明不放弃的决心。(87-91)5小节的连接中情绪得到缓冲,乐曲为表现主人公感情上的消耗殆尽,声音逐渐微弱直到无声,bD大调属音在不经意中引出再现部。
A’(91-151)再现部,是主部的变化再现。强化主题印象,使结构更加完整统一。149小节开始强有力的柱式和弦下行,以肯定的语气结束全曲。
三、作品演奏分析及难点掌握
主部第一主题(3-10和38-43),右手为快速连续跑动的的十六分音符,左手为带跳音的分解和弦。要保证作品快速流畅,找音就必须快速准确,练习时高音可运用拆分法将音分为四个音一组,并打乱音符时值,如四个十六分音符可变为一个附点八分音符+一十六分音符,紧跟着又是相同节奏型,以此类推,再慢慢地一组一组串音。练完第一个,再练三个十六分音符+一个八分音符等,不同的节奏练习多了,会发现手对每一个手位都熟悉。左手注意声音的弹性,运用踏板将左手跳音连成有层次的线条。而音乐的线条美需要靠乐句的分句与气息来支撑,它需要演奏者演奏时身体状态放松,全身最“紧”的地方应该是手指尖,手指尖的力度转移来表现音乐的呼吸,手腕保持松弛灵活,手臂随着乐句方向移动将力量传送到指尖。不能看到力度为f就不假思索的直接砸下去,声音要扎实饱满又不噪。
作品11-22小节是呈示部辉煌浪漫的部分,右手为和弦琶音或和弦,左手柱式和弦,11-13小节每个小节都要在保留重音的基础上做出渐弱,右手最后一个音都是干脆的弱收,且迅速换踩踏板避免左手的和弦带有未收干净的音影响音响效果,15、17、19、21四个小节强有力的上行和弦推动情绪,演奏时手架撑好,弹奏时手指不要太跳跃离键太远,腰部给力量支持大臂,踏板音踩一下踏板,呈现出主部最具爆发力与果敢气势的亮点。
作品23-36与47-52处,为主部的第二主题,与第一个主题相比无论在力度、速度、音型及情绪上都形成对比。左手四分音符为主旋律,右手紧接三个十六分音符陪衬并且第一个都是重复左手的旋律,,如男女声轮唱。演奏时左手除了要以手腕作为支撑点尽量贴键弹奏出连贯、歌唱性的旋律,运用大臂下键深沉扎实外,还必须跟着旋律每两拍换一次踏板,右手则要结合左手气息顺畅的衔接富有浪漫感的线条,尤其不要忽略49小节右手57656345这条旋律,注意用右手5指勾琴键突出音头旋律,然后逐渐将音乐拉远为B段进入让步。
四、学习体会
这是一首饱含激情与温馨的即兴小曲,作品结构完整,旋律舒展,富有感染力,節奏变化新颖,风格热情洋溢、活泼甜美,将作曲家细腻而丰富的内心与对感情的期盼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乐曲的练习关键在于手指的控制能力,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保证声音的清晰与轻快的弹性,还要注意适当运用踏板来保证在连奏、跳音音乐形象上的对比。而手指爆发力与运用气息的技巧则需要不断静心冥想与慢练,使自己能从内心感受到乐曲中表露出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郑兴三.海顿钢琴奏鸣曲研究《四季》[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2]高伟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4]钱仁康.欧洲音乐史话[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5]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修订版)(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