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体会感悟真爱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eng80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灰雀》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同时表现了男孩的诚实与天真。文章采用明线和暗线相结合的写法,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再见到灰雀,这是明线;发现灰雀不见了,列宁怀疑可能是被男孩抓走了。在列宁的诱导下男孩承认并改正了错误,这是暗线。课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变化过程。作者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进着情节发展。让人在阅读中理解主人公宽容的胸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设计理念:
  这篇文章描写生动,对话得体传神,充满人性之美。教学应以引领学生品读文本,深度对话为策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与列宁对话,与男孩对话,与灰雀对话,与自己对话,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人物思想变化,进而体会列宁的爱心和宽容,体会男孩的诚实。
  教学过程:
  一、品读体会
  1.情境引入。(多媒体出示三只在枝头欢蹦乱跳的灰雀)看,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里散步,和它们打招呼。今天,列宁又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课件隐去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请你到课文中找找,列宁和小男孩都说了些什么?
  2.精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列宁说的话,用波纹线画出小男孩说的话,同桌或前后桌同学讨论一下,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
  3.动手写写。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列宁和小男孩说的话前,加上他们当时的心情。
  4.合作学习。同桌讨论、交流自己所添加的对话提示语,并说明添加的根据。
  预设: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着急而又和蔼地)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列宁(惋惜而又担心地)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男孩看看列宁,(下定决心,鼓起勇气)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半信半疑又惊喜地)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设计意图:“知情合一”、“身心合一”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纵览课文内容,明线表现列宁喜爱灰雀;暗线表现列宁热爱诚实的孩子。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若不细细品味文本,就很难理解其中的韵味。好文章是需要多读、多品,方能明其意,知其味的。所以,这一教学环节通过让学生与文章中的人物对话,并通过写朗读提示语等方法,去唤醒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知识积累,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学生通过添加提示语这一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下一步与文本动情地对话,并在对话中不断丰富自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二、朗读体会
  1.练读对话。我们所添加的提示语,实际上提示着我们以怎样的语气朗读人物对话。请你根据提示语,自己先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列宁和小男孩的话,再读给同桌或前后桌同学听,然后相互评价朗读效果。
  2.教师引读。
  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列宁着急而又和蔼地问——
  小男孩吞吞吐吐地说——
  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惋惜而又担心地说——
  列宁的爱鸟之情触动了小男孩的心。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列宁的爱鸟之情触动了小男孩的心。他看了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像是下定决心,鼓起勇气说——
  真的会像小男孩说的那样吗?列宁半信半疑而又惊喜地问——
  列宁的爱鸟之情触动了小男孩的心。小男孩坚定地说——
  3.分角色朗读。
  (1)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列宁说的话,一组读小男孩说的话,老师读叙述语。
  (2)去掉叙述语,直接朗读对话部分。(课件出示第3~10自然段对话部分。)
  (3)你们也和小男孩一样懂得了怎样做才是真正爱鸟吗?(指名分角色对读。)
  (4)先同桌分角色对读,再说说列宁为什么不明明白白地问男孩灰雀失而复回的原因。
  【设计意图:语言是精神建构的土壤,只有当精神的建构扎根在丰富的语言土壤中,才能使精神在学生生命中生根、发芽。而感受语言的优美,体验阅读的乐趣,主要靠读。课程改革强调,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正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上述环节体现这一理念。】
  三、补白体会
  1.多媒体播放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列宁和小男孩会心地看着,笑着。
  2.补白练习。请你代替灰雀,告诉列宁昨天去哪里了。
  3.升华情感。(1)小男孩送回了灰雀,为什么还低着头?这表明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2)鸟儿不会讲话,列宁为什么要问它,从这里你觉得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3)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到小男孩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以及他不愿伤害这个天真、诚实、可爱的小男孩的心,体会一代伟人对孩子真挚的爱。
  【设计意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规划研究所所长说:教育的核心即学习。显然,教学的核心应是学生学习。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这句话,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因此,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学习发展为归宿来展开教学过程。这篇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教育的心路历程,又写了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二者相互交错,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巧妙的是,作者在写人叙事中,留下了很多让读者想象的空间。所以,教学有必要设补白练习和提升性的课堂对话,来升华学生的认识和体会。】
  四、延伸拓展
  1.这个小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男孩,使男孩主动送回灰雀。这也告诉我们有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说一说你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吗?
  2.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能关心、爱护身边的一只小鸟,这种行为不正是我们现在倡导的保护生态平衡,保护动物的典范吗?你能为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做点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理解、积累、运用是语文学习的三部曲,运用是最终目的。课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谈谈自己的见解,这是儿童对自我内部语言的认知结构进行同化、顺应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把读文后的思考、感受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儿童有效地建构批判性语言,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过程。】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鼎市点头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强调“老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然而,目前许多英语老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在阅读课上,教师往往将阅读材料肢解为单词、词组、段落,然后逐字逐句讲解;而学生则以熟记单词,弄清每句话的意思和结构作为阅读学习的主要任务。这种教学法与以学习者为主体,以任
期刊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教育经历了三次历史性跨越。第一次跨越始于农业时代,教育从融入生产劳动走向与之分离,改变了原始教育,产生了教育的行业形态——学校教育:教育从原始的、简单的、朴素的、零星的生产劳动向成型的、系统的、专业的、有规模的学校教育转变,形成系统的知识和优质教育,文化传承得到优化。第二次跨越始于工业时代,学校教育从精美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改变了教育培养模式,产生了教育普及形态——全民教育:教育受
期刊
绘画在构图上有虚实相生的手法,文学作品中有虚写实写之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虚实结合。“实”体现在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虚”则是其间留下的空间。不少教师重“实”轻“虚”,总是担心自己没讲清楚,没讲透彻,学生练得少,不能理解。因此,不遗余力地抓讲和练。而这样做效益并不明显,甚至适得其反。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巧留空间,那将是另一番景象。课堂中巧妙的空间就像投入石子后的水面,荡起层层涟漪;就像欣赏美
期刊
“语文园地”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对传统教材的继承与突破,与原来的“基础训练”相比,“语文园地”除了帮助学生对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系统梳理、整合、巩固外,更注重培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语文园地”中的栏目都以“我会……”的形式出现,“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都是激励学生满怀自信地进行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因此,从“基础训练”到“语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要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来培养。人文精神是指人的“真实精神、真情实感和真实愿望”,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集中在“人”字上。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    一、充分挖掘教材,渗透人文思想    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人文教育内容并不占明
期刊
教学片段赏析    师:你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活动?  生:乒乓球、篮球、足球……  师:受场地限制,我们做个拍球比赛的游戏。全班分成两个队,每队选出3人,比一比哪一队拍得多。  (每队三名选手,每位选手拍5秒钟。两名裁判员数数,教师记录在黑板上。)  结果统计:1号选手:22、16;2号选手:21、18;3号选手:23、18。  师:请大家把自己队拍球的总数算出来。(板书:22+21+23=66,
期刊
思维灵感往往能产生巧妙的方法,使问题获得快捷的解决,这种瞬息间萌发的灵感,使学生学习充满乐趣,学习信心倍增。    一、创设“趣境”,激发思维灵感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活跃状态,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为激发思维灵感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因此,创设“趣境”是激发学生思维
期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正从“热闹”回归“常态”,关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了小学课堂教学研究的热点。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加深对课程理念的认识,构建真实而有效的“常态”课堂教学呢?    一、观念要更新,认识要清晰    课程改革实施到现在,教师观念有了更新,对课程改革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以下问题仍值得关注。  问题1:新课改一定要“大破大立”吗?  改革是对事物进行完善,将其不合理
期刊
教材分析:  《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首五言谜语诗,配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的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整首诗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设计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阅读教学应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具体、可供想象的学习背景,让学生主动感知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让识字教学充满情趣,不仅是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是识字教学自身的规律所在。增添识字教学的情趣实为追求高效的识字,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接触汉字、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同时把识字与阅读、识字与积累、识字与情感结合起来,达到多识多记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根、折”等10个生字,正确书写“根、折”等8个生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