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更有效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atiedaoxue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正从“热闹”回归“常态”,关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了小学课堂教学研究的热点。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加深对课程理念的认识,构建真实而有效的“常态”课堂教学呢?
  
  一、观念要更新,认识要清晰
  
  课程改革实施到现在,教师观念有了更新,对课程改革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以下问题仍值得关注。
  问题1:新课改一定要“大破大立”吗?
  改革是对事物进行完善,将其不合理的部分改成能适应客观情况的新理论、新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我们中的一些人在数学课程改革实践中迷失了方向,走极端,对所有的教学都追求大破大立。当然,也要防止“穿新鞋,走老路”,举“课程改革”之旗,行“传统教学”之实。
  问题2:对课改理论、课标理念解读片面、肤浅。
  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解读。我们中的一些老师认为:尊重学生就要认同学生所有的观点、做法,认为每一位学生的“发现”都是有价值的,不敢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作出客观评价,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部分学生的答非所问、做非所学常得到“敢想敢做”的鼓励,导致课堂中学生参与活动情绪化,探究学习形式化,交流发言随意化,学习效果一般化。
  对“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解读。一些老师认为:“探究、合作”才是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于是追求缺乏实效的“探究”、“合作”,严重影响真实、有效课堂教学的形成。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是数学教学的依据和准绳,解读要全面深入,结合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理解,切忌断章取义,误导教学。
  
  二、处理好四个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从改革前的“沉寂”到“热闹”又回归“常态”,这得益于教师对数学课程改革实践的反思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深入研究。当前,追求真实而有效的“常态”数学课堂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理智选择,但在实践和研究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1.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任何改革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数学课程改革也不例外。作为一线教师,应以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为导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明确继承、扬弃、改革的各是什么,并在教学中加以实践、研究,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
  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中的矛盾统一体,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两者具有互补性。只有二者和谐统一,教学才会真实、有效。
  当前的数学课程,生成性不够,导致学生自主学习得不到落实。原因是教师预设太细或太粗,课堂上对学生是否参与关注多,而对其参与的有效性关注少,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可用资源。
  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根本保障。让学生参与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有效性,应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预设方案,只有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中的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引导,才能更有效地组织教学,实现目标。
  3.开放与严谨的关系。数学知识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育的严谨性特点,课改提倡教学开放,但不排斥数学教育的严谨,应该通过“适度、有效”的开放,让教学活动更严谨,学生参与的时空更广,体验更丰富,获得知识、经验的方法更有效,目标达成更全面。
  4.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目前,对教师讲授这一传统教学方式的排斥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似乎粘上了就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脚步。其实,教师适时、适度、精辟的讲授,是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实现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不可替代的方式和手段。教师的讲授要精当、适时、适度,具有启发性、引导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探究的深入,系统知识的形成,情感体验的升华。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追求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已成为数学课改的主旋律,也是我们数学教师永远的追求目标。这需要每一位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潜心钻研,不断探索,不断思考和总结,并付诸于实践,让课堂不断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
  武定县近城小学
  ◇责任编辑:赵关荣◇
其他文献
2008年11月16日,28岁的四川攀枝花市新华中学女教师李虹蓉,被逼给自己的学生及其家长下跪致疯住进了精神病医院。家长不也是我们教育出来的吗?真是“我们”教育出来的?  “读书干什么?考大学干什么?总之你为了什么?也许你会说,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而我要明确地告诉你──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
期刊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既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又不以降低教与学的质量为代价,甚至在减负的同时实现提质,是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为了深入了解楚雄州大姚县小学语文学科“减负提质”的实施情况,2009年4月初,笔者参加了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专项调研活动。通过深入课堂听课、与教师交谈、查阅资料、开教师座谈会、开家长座谈会、
期刊
习作缘由:    某天,在《读者》上看到一篇题为《手指哲学》的文章,全文如下:  闲时审视自己的手指,发现手指也是一个小社会,且高低贵贱界限分明,各有各的品格,各有各的性情。  拇指是王者,虽模样笨拙,站的位置又最低,但因其随和中庸,和任何一个手指都合得来,所以自然受到拥戴。王者毕竟有王者的威严,虽和每个手指都保持亲密关系,却从不和别的手指站在一列,独处一隅,保持几分神秘。当然王者的身份也尊贵,同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强调“老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然而,目前许多英语老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在阅读课上,教师往往将阅读材料肢解为单词、词组、段落,然后逐字逐句讲解;而学生则以熟记单词,弄清每句话的意思和结构作为阅读学习的主要任务。这种教学法与以学习者为主体,以任
期刊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教育经历了三次历史性跨越。第一次跨越始于农业时代,教育从融入生产劳动走向与之分离,改变了原始教育,产生了教育的行业形态——学校教育:教育从原始的、简单的、朴素的、零星的生产劳动向成型的、系统的、专业的、有规模的学校教育转变,形成系统的知识和优质教育,文化传承得到优化。第二次跨越始于工业时代,学校教育从精美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改变了教育培养模式,产生了教育普及形态——全民教育:教育受
期刊
绘画在构图上有虚实相生的手法,文学作品中有虚写实写之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虚实结合。“实”体现在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虚”则是其间留下的空间。不少教师重“实”轻“虚”,总是担心自己没讲清楚,没讲透彻,学生练得少,不能理解。因此,不遗余力地抓讲和练。而这样做效益并不明显,甚至适得其反。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巧留空间,那将是另一番景象。课堂中巧妙的空间就像投入石子后的水面,荡起层层涟漪;就像欣赏美
期刊
“语文园地”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对传统教材的继承与突破,与原来的“基础训练”相比,“语文园地”除了帮助学生对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系统梳理、整合、巩固外,更注重培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语文园地”中的栏目都以“我会……”的形式出现,“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都是激励学生满怀自信地进行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因此,从“基础训练”到“语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要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来培养。人文精神是指人的“真实精神、真情实感和真实愿望”,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集中在“人”字上。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    一、充分挖掘教材,渗透人文思想    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人文教育内容并不占明
期刊
教学片段赏析    师:你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活动?  生:乒乓球、篮球、足球……  师:受场地限制,我们做个拍球比赛的游戏。全班分成两个队,每队选出3人,比一比哪一队拍得多。  (每队三名选手,每位选手拍5秒钟。两名裁判员数数,教师记录在黑板上。)  结果统计:1号选手:22、16;2号选手:21、18;3号选手:23、18。  师:请大家把自己队拍球的总数算出来。(板书:22+21+23=66,
期刊
思维灵感往往能产生巧妙的方法,使问题获得快捷的解决,这种瞬息间萌发的灵感,使学生学习充满乐趣,学习信心倍增。    一、创设“趣境”,激发思维灵感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活跃状态,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为激发思维灵感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因此,创设“趣境”是激发学生思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