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本质解读与对策探讨

来源 :大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lei247472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慢就业”是现代社会大学生就业发展的整体趋势。这一方面与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与大学生自身对就业的认知与感受有一定的关系。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本质动因进行分析,是进一步采取措施减少“慢就业”现象负面影响的重要基础,利于最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问题,并将“慢就业”引导到科学的发展方向上。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慢就业”本质解读;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6-0110-02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和成长,也是未来社会发展中人才培养需求是否能够得到满足、人力资源利用率是否能够实现最大化的关键问题。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需要导正其就业思路和促进其发展,从而维持稳定的社会发展状态。
  一、“慢就业”现象的基本内涵
  为了更好地引导和解决“慢就业”这一实际问题,首先需要针对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慢就业”现象的基本内涵进行分析[1]。本文讨论的大学生群体“慢就业”现象,是指部分大学生面对就业选择的一种态度,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不存在非常紧张的经济压力,且家庭环境和条件也没有给其自身造成一定的就业压力,会选择通过游学、支教或者创业规划的方式获取一些社会实践经验。随着做出这种选择的大学生群体数量逐步增多,“慢就业族”群体逐步形成,从年龄阶段上来讲,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是这一群体的主要成员。
  二、选择“慢就业”的基本条件
  (一)经济与时间成本条件
  虽然从宏观上来讲,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人民的整体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也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对于“慢就业”选择而言,仍然需要大学生群体具备稳定的家庭经济来源,并且在思想观念上愿意付出时间成本作为这一选择的代价。另外,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由于我国的大学生群体在学校教育期间并没有完全脱离原生家庭的经济支持,因此,这一选择一定程度上还需要大学生获得其原生家庭成员的支持,这意味着这部分大学生的家庭成员要具备与传统思想观念不同的新思想,愿意在大学生未正式获得经济收入前给予他们游学、支教等多种选择所需要的经济支持,认同这一系列选择的价值,认同大学生主观上选择付出的时间成本[2]。
  (二)思想观念更新条件
  对于大学生的原生家庭而言,除了通过转变观念给予毕业大学生经济上的支持外,大学生选择慢就业后可能做出的其他选择,也需要父母通過更新思想观念逐步认同和接受。因为虽然慢就业的整体持续时间不长,但不立即工作而选择其他实践和深造方式本身可能存在未来就业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选择不匹配的现象[3]。如果大学生的家庭成员对于这种缺乏准确目标感以及针对性的慢就业产生怀疑,也会影响大学生最终选择这一自我提升路径的实践效果。
  三、“慢就业”现象的本质分析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激发
  从宏观上来说,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成果对“慢就业”现象产生一定的激发作用。当人们的整体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并且平均收入能够稳定在一个水平层次上,其对工作的刚性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加之现代选择“慢就业”的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意味着原生家庭中所积累的资源条件能够在一段时间内支撑大学生做出不立即就业的选择。
  (二)就业收入因素的激发
  贫富差距的缩小是经济发展在增长中进入稳定状态的一个重要体现,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部分大学生发现在毕业后选择立即就业,其个人的月收入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基层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并没有达到其心理预期[4]。这会给大学生在主观上造成毕业就业难度不大,但收入差距不足的感受。作为接受过高等专业教育的群体,更高的就业心理预期与现实社会就业薪资差距使其对就业的主观兴趣有所降低,部分经济条件稳定且处在中上等水平的大学生就更倾向于选择暂不就业,一方面是等待更好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有通过继续深造提升个人市场就业能力方面的考量。
  (三)大学生思想认知因素的激发
  随着社会的开放性和多元性逐步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于就业问题的思想认知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追求从依靠个人能力获得经济收入,逐步提升到在获取一定经济收入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认知成长和技术与思想方面的成长,这种更高层次的就业追求使得大学生面对就业选择时慢下了脚步,成为“慢就业”群体中的一员。
  四、转变“慢就业”现象的有效路径
  (一)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市场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是相对应的两部分,为了满足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更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适当扭转“慢就业”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需要首先从教育工作开展本身出发,结合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一方面,高校应当结合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体系的完善到具体组织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两方面,为大学生专业人才培养打下重要的基础。关于大学生专业能力水平提升效果的评价方面,应当更加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群体的理论知识学习效果,更应当从大学生群体的实践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角度入手加大教育和引导的力度,通过全方位提升其在校教育期间所接受教育本身的质量水平,达到为后续的就业环节提供保障的目的[5]。
  (二)重视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指导
  这里所强调的就业指导,不仅仅是面向一部分有创业选择意向的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更包括对即将走入社会,准备选择不同就业岗位的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高校方面可结合不同的专业,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入手,首先辅助大学生认识到参与就业的积极作用,使其对就业有正确全面的认知。另外,高校教师还可以引入专业的理论知识,在高校教育开展期间,结合实际分析不同大学生的就业需求趋势,并给予与其主观需求相匹配的就业引导。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相关竞赛激发学生对就业的主观兴趣,指导大学生对个人的未来就业形势和意愿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知,为未来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当大学生群体对个人的未来发展和就业方向有了相对明确的认知,其个人参与就业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激发。为了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专业性,高校方面除了依托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外,还可以结合不同的专业类型聘请相关企业的工作人员,为学生提供更加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三)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条件
  宏观上的就业环境条件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就業选择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高校方面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教育教学资源,借助新课标背景下产生的多种专业教学创新模式,为大学生的未来就业搭建更好的平台,创造更为适宜的环境[6]。例如,在高校专业教学中,项目教学法和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模式本身具有较高的延伸程度,是能够从高校的专业教育维度延伸到就业环境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教育教学形式的便利条件,在专业教学开展的初级阶段就与相关企业和政府对口部门建立良好的联系,一方面在学生实习阶段为其提供更好的实习单位选择,另一方面适当为其未来长期的就业选择提供更多的可能。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这种依托于学校教育引入的专业人才在技术能力水平以及对企业环境的熟悉程度上都是更高的,是企业选拔人才时重视的两个重要因素。这种直接辅助学生找到适当的就业方向和岗位的方式,是最大化利用学校方面的有效资源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的积极实践。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慢就业”群体的出现与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以及人们思想认知的转变有直接的关系。高校教师应对这种现象的出现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客观的认知,从学校教育阶段入手,通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全面的就业指导以及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条件三方面达到缩减“慢就业”学生群体数量的目的,力求为大学生群体提供更为可观的就业前景,并且满足现代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郑晓明,王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与治理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9(03):285-289.
  [2]朱震宇.大学生“慢就业”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产业创新研究,2020,46(17):163-164.
  [3]郏余晨.新形势下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分析与解决对策[J].黑龙江科学,2020,11(01):144-145.
  [4]徐瑞瑞,赵艳婷,李紫睿.浅谈大学生慢就业现象[J].现代营销,2020(01):217.
  [5]邱其霖,张辉华.“95后”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心理探析与对策———以高校班主任视角[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4):164-165.
  [6]张宇豪.新时代下大学生“慢就业”成因及对策分析[J].今日财富,2019(18):75-76.
  (荐稿人:谭安,普洱学院政法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责任编辑:陈华康)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合是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契机。大数据平台和网络信息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在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融合时必然会遇到一些挑战和阻力。本文首先探讨大数据时代背景给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随后提出应对挑战的有效策略。通过研究分析可知,大数据时代会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多方面的影响,需要管理工作人员提高媒介素养、完善管理工作
摘 要: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学习环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工科大专院校的课堂教学主要在教室和实验室进行,这种传统的教学环境导致了教学形式的单一化、学习方式的同质化、评价方式的机械化等问题。随着“新工科”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学习环境,成为新工科课程能否有效实施的一个关键。智能学习环境的构建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结合当下广泛应用的教育技术,可以从智能设备的增加、智
当前高校大学生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已成为社会共识.本文在对高校大学生参与精准扶贫实践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在参与精准扶贫实践过程中存在的
摘 要:职业教育在现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一环。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在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将从智慧校园建设入手,探讨如何有效构建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保障机制,促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智慧校园;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监控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
摘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新形势下,各高校应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构建“协同育人”的教育管理联动机制,采取分层教学和注重实用性教学,以此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综合能力。本文以东华大学为例,探索少数民族预科培养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预科生自主培养体系,对实现预本教育协调发展、提高预科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在国内外重大活动的舞台上,艺术院校学生以高水平的艺术表演参与社会服务,在文化传承与传播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高规格、多层次的艺术实践搭建了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桥梁,成为与专业教学并行的育人渠道和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手段。本文试图以近年来北京舞蹈学院服务我国建设的具体实践为例,通过对人才培养效果的具体分析,探索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育人模式,即专业教学、艺术实践、社会服务协同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
摘 要:在高校成人教育中,考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反映学生自身的理论知识、综合素质。而目前我国高校在成人教育考试管理中还存在考试制度建设不完善、考教分离情况严重、考风纪律不严明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高校成人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本文针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对象的基本特点,分析和论述高校成人教育考试管理现状、成因、存在问题等内容,探索推动高校成人教育考试管理的具体对策,以期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主旨为加强高职思政教育的实效。积极推进课程思政能够对各学科的课程进行深入开发,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教育结合到日常教学中,学校能够培养学生正确地认知世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重点分析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课程思政课的建设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对河南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参考。
摘 要: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来看,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对高校学生产生了诸多方面的深刻影响。本研究采用线上问卷、电话回访、数据统析等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重点关注疫情期间高校学生在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五个需求层面发生的转变。研究发现:高校学生在生理卫生知识储备、资源节约利用的合理性、心理健康安全防线构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人与动物关系审视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转变,而在心理安全感和组
家校矛盾是当下教育领域中常见的问题.在表现形式上,多为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抱怨,甚至与教师和学校产生冲突;教师和学校也指责家长没有做好家庭教育.究其本源,是家长和教师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