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关键词为支点进行有效阅读教学例谈

来源 :科学导报·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angna9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老师深刻认识到新课程对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么在新课程环境下,如何切实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在短短的课堂45分钟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融入文本,真正体验文本深藏的韵味?如何通过有效解读文本提高学生语言分析能力、审美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语文综合素养?这些都是我们语文老师最关注,最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抓住文本关键词,以关键词为支点进行文本解读,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呈现精彩有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关键词;文本;语文课堂
  关键词就是指能体现一篇文章或一篇著作的中心概念的词语。这些关键词语或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是文章的线索词;或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是解读文本的着眼点;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是文章的主题词。抓住文本关键词教学,能帮助学生高屋建瓴,以简驭繁地把握整篇课文,更直接、更灵动、更准确地理解课文,真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文”的作用,呈现有序、灵动、凝练、深层的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堂抓住关键词教学,就能呈现精彩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语文教学中解读文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粗枝大叶,草草收场。有个别教师对文本的讲解,浮于表面,表面上看是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停留于读一读,说一说。本人听了一位教师教授《理想》,先让学生朗读,然后整堂课仅围绕“你的理想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看似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但却忽视对文章内在思想的品味和理解,也忽视了对作者巧妙的修辞手法的欣赏和借鉴,没有真正体现文本的内在价值。
  (2)自由发挥,驰聘课堂。在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崇尚“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因此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不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否合理,通通对学生加以赞赏和肯定,什么“有自己的见解”,“有胆量,真勇敢”,“不错,有见地”等,当然,对于学生的积极表现我们应加以肯定,但在对文章内在思想的理解问题上,我们应该坚持原则,不能与文本内容相悖,否则就会失去文章学习的意义,甚至误导学生。
  (3)以“一元化”的理解来代替“多元化的解读。有的教师在教某一课文时,往往自己对文本并没有深入的理解,对文本所产生的年代、作家创作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心理没有深入的了解,仅仅依靠教材或教学参考上的理解来理解文本,这样的结果使文本主题解读呈单一化、一元化倾向。
  (4)以“政治图解式”来代替“学术”研究成果。“由于受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我们习惯于用政治的眼光来解读课文,对很多课文的理解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打上了政治的印记,这使得原本丰富多彩的课本理解变得枯燥乏味甚至面目可憎。”程翔先生的这段话道出了在语文界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然习惯地遵循传统的解读模式,把一些几十年来屡试不爽的政治图解式的课文分析用于课堂教学,大大降低了文本真实的艺术价值的原因。
  二、语文教学中有效解读文本的策略
  1.抓住文本关键词,呈现有序课堂
  文本的关键词有时就是文本的线索。线索是贯穿文本的脉络,是作者组织材料的道具和安排叙述的轴心。南宋志南和尚有诗云:“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文本中线索有时就是殷勤助兴、“扶”主而行的“杖藜”,教师有效地抓住了文本的线索,抓住了这根“杖藜”,就能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创作思路,把课堂有序地串联起来,课堂教学就可尽赏“杏花雨”、“杨柳风”等美好境界了。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始识真。”
  例如教学《湖心亭看雪》时,把文中舟子对张岱的评价“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为贯穿全文的句子,从而抓住“痴人——痴行——痴景——痴心”这一线索进行教学。
  张岱是绍兴人,与金陵人同是天涯沦落人,是知音!两人相似之处:“痴情”于故国之思,“痴心”于离黍之悲。至此,课堂由着这条 “痴人——痴行——痴景——痴心”的线索,犹如蚕丝剥茧,不断从包裹的外壳里解析出文本的内容和内涵,使学生根据这条线索首先感知张岱这个孤傲、不随俗流的人物;接着跟着张岱欣赏到了湖心亭的美丽雪景;而后更进一步感受到了张岱在湖心亭看雪过程中那难以言尽、难以言明的复杂情感。这样不仅教学环节顺畅自然,又使内容层层推进,显得有序而有效!
  因此,抓住文本的线索,就是抓住了解读文本的“牛鼻子”,有机地将课堂贯串于一体,使课堂脉络分明,精彩不断,教学流程显得简洁而从容。张志公先生说:“学习不是要循序渐进吗?那么就需要一个明确的合乎科学的序,教和学才能有所遵循。”抓住了关键词,就抓住了这个“序”。俗话说“纲举目张”,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内容清晰,探究深入,表现出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明显特点,能打开感知文本内容、探究文本内涵的通道,能带动学生的思维从表象感知进入深层探析,有拨云见日的感受,使语文课堂教学环节顺畅自然,又充盈语文味。
  2.抓住文本关键词,呈现灵动课堂
  文本的关键词有时就是文本的眼睛,抓住这个关键词展开课堂教学,就如抓住文章的窗户,推开这扇窗,我们就可以洞悉作者的写作意图;推不开这扇窗,我们就可能坠入五里云雾之中。因此,课堂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词进行教学,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起到“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的效果。从而,使课堂灵动有效。
  如《登上地球之巅》这文章内容很多,篇幅很长,按常规教学,逐段地解析下来,课堂会显得拖沓冗长,讲到文尾忘了文首,学生很容易云里雾里,课堂效果可想而知。但是,只要我们从文章结尾的关键词入手展开教学,就能避免这种现象。文尾有这样一句话:“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高峰的创举。”我们只要抓住“创举”这个关键词,以此让学生体会“创举”与“壮举”的区别:“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壮烈的行为。“创举”是指前所未有的影响大的举动或事业。说中国登山队员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高峰是“创举”,是因为中国登山队员是由“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而“北坡”与“南坡”质的区别就是“北坡”艰险,所以自然引出由北坡攀登肯定困难重重。那么到底有何困难呢?课堂就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入文本中,让学生找出攀登的困难,从而感受人物的坚强毅力和伟大精神。   因此抓住“创举”这个关键词,就抓住了解读文本的支点,为文本打开了一扇窗,为课堂打开了一扇门。这样,不仅课堂环节巧妙清晰,又一语中的,同时也指引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培养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因此,文本是丰蕴的,课堂是灵动的。需要我们老师精心用意引导,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教学,避免了“胡子眉毛——一把抓”,从头到尾逐段教学的局面,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突出了重点,思路清晰,整体感强,更重要的是:以关键词作为抓手,能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世界,沉入文本,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人文美和汉语的魅力,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
  3.抓住文本关键词,呈现凝练课堂
  文本的关键词,有时就是文章整体内容的高度概括。抓住关键词教学,设计好主问题,就能由这个核心内容生衍辐射全文,达到解读文本的目标,真正起到“窥一斑见全文”之效果。例如教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一文时,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第一段中:“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句话中的“奇山异水”这个关键词展开课堂,既然是“奇山异水”,那么山的“奇”、水的“异”各表现在哪里呢?自然引导学生对“异水”的解读分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通过简单感悟,学生自然领悟:“水”异在清澈,异在湍急。同样,通过对“奇山的品读:“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我们也不难领悟:山的“奇”在于山高,在于山陡。至此,课堂已经有效地把握了文本的主要内容了,从而使整个课堂显得智慧概括,集中凝练。
  因此,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教学,就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核心内容,不让文本、不让课堂游离于一种表面化、零乱化的形式,从而正确而充分地挖掘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呈现集中、凝练、高效的语文课堂,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使语文教学真正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服务。
  4.抓住文本关键词,呈现深层课堂
  文本的主题就是文本的中心,抓住文本的主题词进行教学,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体会与品味文中语言所流淌的情感,深入人物情感深处,感悟作品丰富的思想情感,领略柳暗花明的课堂美好境界。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读者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因此抓住关键词,也就把握了作者的旨趣。梁衡的《夏感》这篇文章,我们直接抓住文本的主题词进行教学。文章最后一段:“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教师设问: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季,引导学生在课文的1—4段中探究,学生自然很容易明确:这是个旋律紧张、热烈、急促的夏;这是个迸发旺盛活力的夏;这是个气势磅礴的夏。而这个探究的过程不仅引导学生感知熟悉了文本,也培养了学生课堂自主探究研讨的能力。而后,教师可抓住“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这句话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主题,设问:作者赞美夏天磅礴的气势、金黄的色彩、生命的活力、热烈的旋律,我们都能理解,但作者在结尾说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还要赞美这个浸在苦涩汗水里的夏季呢?你如何理解“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这句话?学生通过简单的考虑自然会明白:因为夏天意味着要在田野里洒下汗水,进行辛勤紧张的劳作,没有时间。由此,能更进一步明确:作者对夏天的赞美其实是对劳动的歌颂,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至此,文本主题就柳暗花明,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了,课堂效果也显而易见了。
  三、实施有效解读文本后取得的成效
  (1)自从实施以关键词语为切入点的文本教学之后,我的课堂教学就更完整了,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收到片言居要、举一反三的效果,没有花哨的形式和无效的折腾,课堂教学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导标新二月花”的境界。以关键词教学为抓手,语文课堂的层次性就更加明显了;以关键词教学为突破点,学生觉得学习语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以驾驭,他们乐意去参与。
  (2)学生通过关键词点燃了心中的情感,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语言对词语进行情景描述,词语的丰富内涵和暗藏的情感像火种一样在学生心中燃起,真正读出了词语的内涵,读出了自己的情感。在这样的教学境界里,词语的情感被充分点燃。语文关键词教学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让学生穿行在字字、句句的“密林”中,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观照语言文字,沉浸其中,品味再三,用简单的词语构建一个使心灵震颤飞扬的快乐过程。
  (3)对关键词句的反复咀嚼,把语文最基本的教学——语言文字的教学:生字词的积累、词语的运用、语言的品味得到了体现和落实。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语文这一特征,有效的领会文本的思想,感受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于漪老师认为“语言是意识、思维、心灵、情感、人格的形成者”,她说: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探究其中内涵,并非是“以文殉道”,而是语文教学中指导阅读应有的责任。语文教学应该回归语言本身,引导学生去掌握文字、品味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只有以言语形式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科学有效的语文教学。
  (4)通过关键词学生能够高屋建瓴、以简驭繁地把握整篇课文,对文本进行巧妙的处理。从而逐渐形成对课文主线的把握能力,达到能自主研读的能力,进而领会文本的内涵。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促进学生的言语生命发展。学生进入“文我交融”的情境,感受文中的形象,拉近与课文的情感距离,激活、生成、升华体验,丰富文本的内涵。
  四、结束语
  语文的人文性是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的,找准关键词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真正触摸文本的心灵内核,获得语文学习的“高峰体验”,达到“文我交融”的境界。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成为文本的“知音”,要直面文本,将文本梳理透彻,根据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以独特的视觉和体验,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处理教材,抓住关键词呈现有效课堂,以此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关键词,抓住文本关键词,品味文本语言,去挖掘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和思想内容,达到审美的愉悦,思维的训练,让语文课真正成为语言文字的“真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5
  [3]《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01
  [4]《名师最吸引学生的课堂切入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5]《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布置的作业要尽量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满趣味性,从而引起学生兴趣,产生内在动力,使他们觉得完成作业不是一件苦事或沉重负担,表现出喜悦和求知欲望,激起克服困难的意志。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害羞的心理。英语家庭作业布置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在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英语家庭作业可分为口语练习和书面练习。家庭作业布置的是否合理,制约着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英语的习惯培养。  关键词:家庭作业;
期刊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为小学语文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教学、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可以这样说,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也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运用知识的媒介。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整合  教育与社会生活、社会生产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共振的关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
期刊
又到一年毕业季,新生代“90后”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90后”们独特的表现:随意性强、冲动、挑三拣四、频繁更换工作、缺乏责任感、抗压性差、职业规划意识模糊。那么如何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帮助他们正确选择职业、如何规划职业生涯、怎样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实现自己的梦想,走向成功
期刊
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与生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失去了生活源头的活水,语文便走向枯竭。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只局限在课堂上,随着微博在生活中的普遍运用,让学生“活  学语文、学活语文、学语文活”不再是难题。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微博,让微博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用工具。  一、把微博引入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是语文学习的精髓。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语文学习除了背就是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众所周知,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高效课堂的核心任
期刊
在当今社会,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那种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其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远程教育系统介入学校教育后,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作为教师就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合理利用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村远程
期刊
摘 要:在对工民建大力发展之下,我国的工民建质量不断提高,该行业发展迅速,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对质量的要求,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对工序的质量的控制是必须的,将其作为建筑工程的目标。本文针对建筑工程施工中工序质量的重要性作用作出研究。  关键词: 工民建;建筑施工;工序质量  对建筑施工工序质量主要从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条件和效果的控制。在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
期刊
摘 要: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现阶段教育体系中特别需要注重培养的一种能力。在现行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时刻关注这种能力的培养。基于此种理解,本文简单地分析了现在农村中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应该改革的几个方面。希望通过形成以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开放的教学内容以及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农村语文;创新能力;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  
期刊
摘 要:好奇是儿童的天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和创新探索新知的心理倾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既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足见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兴趣;新知  一、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1.创设故事性情境
期刊
摘 要: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兴趣都非常重要,在学习英语上,兴趣更是关键的一点,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一点,正确引导,树立自信心,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培养;学习英语;创设情境;兴趣  中学英语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乐学、会学、善学呢?笔者在近十年的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