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2和O2在δ-Pu(100)表面吸附行为的理论研究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900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气中活性气体在钚材料表面的吸附行为是引起钚材料表面腐蚀的重要原因.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对空气中N2和O2在δ-Pu(100)表面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对所有稳定吸附构型进行Bader电荷分析以及吸附能与结合能分析的结果表明:N2的最稳定吸附构型为H-S-N6,O2的最稳定吸附构型为H-P-O4.对这2种吸附构型进行差分电荷密度分析、态密度(DOS)分析和晶体哈密顿轨道布居数(COHP)计算的结果表明:N2和O2在δ-Pu(100)表面的吸附均为强化学吸附,且O2的吸附远远强于N2.成键本质均为N原子或O原子的2s和2p轨道与表面Pu原子的6p、6d和5f轨道发生重叠杂化作用.研究结果对于N2和O2在δ-Pu(100)表面共吸附行为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对揭示钚材料在空气中的表面腐蚀机制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科学实践正在成为全球科学教育改革的热门主题.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科学实践在科学教学中的实施具有不同的层次性:从教学哲学的层次看,它是一则教学思想,对科学教学具有理念上的指导价值;从教学设计的层次看,它是一条教学原则,起到联结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的作用;从教学实践的层次看,它是一种教学方法,是科学教学的实践形式.方法 论层次性的视角有利于理解科学实践的本质,促进科学实践的实施.
元素周期律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三版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教版、鲁科版、苏教版)为载体,从模型位置、模型建构思路、模型建构方法、模型示例图四个方面探究元素周期律的模型建构过程,探索“模型认知”核心素养在元素周期律中的培养方法,为一线教师引导学生建构元素周期律模型以及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期刊
创新思维概说;化学科学形成期的思维创新例说;现代化学发展期的思维创新例说;化学创新思维的特点的初步分析讨论.
为筛选水冬瓜叶抗炎镇痛活性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建立不同采收期10批次水冬瓜叶药材指纹图谱,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基于皮尔逊相关分析法探讨不同采收期水冬瓜叶药材抗炎镇痛的谱效关系.结果显示,不同采收期水冬瓜叶药材HPLC指纹图谱中有17个共有峰,10批次药材的相似度为0.875~0.973.聚类分析将不同采收期水冬瓜叶药材分为3类.主成分分析共得到3个主成分.经皮尔逊相关分析,峰17、峰14、峰12、峰15、峰13、峰5、峰16和峰4可能为水冬瓜叶药材镇痛作用的物质基础,峰6、峰8(异槲皮苷)
基于介孔SiO2的智能响应型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由于其优异的物化性能、可控的结构特征及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近年来在药物缓控释领域中备受关注.针对N-异丙基丙烯酰胺共聚丙烯酸聚合物P(NIPAM-co-AA)和介孔SiO2纳米球,分析和归纳了具有pH和温度双重响应性能的介孔SiO2杂化材料的合成策略、物化性能及其构-效关系,重点阐述了刺激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其对药物装载和缓控释放性能的发展动态,同时对现存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述.为构建新型智能响应型纳米多孔复合材料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为了解初三年级学生在微观层面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以广州市中考化学试题的改编题为测试任务,组织78名学生绘制二氧化碳参与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发现4种表现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和反应的作答结果、8种表现容器中气体种类和流动方向的作答结果,归纳出对应的化学学科认识方式的类别和认识不足.围绕学生的化学反应微观认识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和研究建议.
针对B钢厂2250 mm热轧生产线层流冷却系统卷取温度预报命中率低的问题,采用差分进化算法优化后的梯度提升决策树建立带钢卷取温度预测模型(DE-GBDT),并对DE-GBDT预测模型与3个基础预测模型(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支持向量机(SVM)、小波神经网络(WNN)预测模型)以及差分进化算法优化后的支持向量机(DE-SVM)、小波神经网络(DE-WNN)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DE-GBDT预测模型能为提高带钢卷取温度控制精度提供有力支持:(1)与DE-SVM、DE-WNN预测模型相比,DE-GBD
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溶解平衡.利用电导率传感器测量难溶电解质PbI2悬浊液的稀释过程,论证溶解平衡的存在并获得溶度积常数.通过对比实验,测量溶液的电导率证明难溶电解质也存在溶解平衡的同离子效应和溶度积常数的温度效应.
在分析“金属钠与氧气反应”已有教学研究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立足问题解决理念,基于手持技术“3×n”教学模式对“金属钠与氧气反应”进行教学设计.通过“3×5”教学模式梳理出情境线、问题链、活动线、方法链、形式线和方式链,驱动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过程中,基于实验曲线分析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形成对金属钠与氧气反应实质的认知,培养定量思维和曲线分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