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杀死那个孩子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cui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恐题材电影《天空之眼》于2016年3月11日在美国上映。11天之后,比利时布鲁塞尔发生连环爆炸,造成30多人死亡,340人受伤,3名充当人体炸弹的嫌犯当场身亡,加上另外两人,均被警方认为和4个月前的巴黎恐怖袭击有关联。ISIS随后宣布对该起爆炸案负责——一整套我们已经越来越熟悉的恐怖袭击流程:人体炸弹、人群聚集区、大规模伤亡,最后是ISIS以幕后主使的身份亮相,炫耀战绩。
  就像用生命为电影做宣传,《天空之眼》讲述了暴恐案发生之前的故事:英国情报官员历经6年,终于追查到在东非恐怖分子名单上排名第四和第五的一对夫妻,二人正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一栋民宅内,策划一起新的人肉炸弹恐怖袭击事件,美军的无人机和两枚导弹已经就位,万事俱备,只等无人机驾驶员按下发射按钮。
  但新的变量在此时出现,驾驶员发现在藏匿恐怖分子的院子隔壁生活的小女孩(之前有他通过无人机镜头看着小女孩转呼啦圈的温馨画面),她蹦蹦跳跳地出门,在院子围墙外设了一个小摊,卖妈妈做的面饼。小女孩天真可爱,笑起来的样子让人格外心动,于是驾驶员拒绝发射导弹,想给小女孩留下求生的时间——他期望小女孩能够迅速卖光面饼,离开爆炸区。
  但与此同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恐怖分子正在穿上装满炸弹的背心,因为监控能力有限,一旦他们错失良机,人体炸弹进入平民聚集区,就会带来80人左右的伤亡。电影向戏内戏外的所有人抛出一个难题:应该为了80人的“可能”死亡,而让眼前的无辜小姑娘“确定”地死去吗?
  和很多人一样,我最早是从桑德尔的公开课“公正”里听说那个著名的胖子:你站在一座桥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沿着轨道从远处开来,轨道尽头有5名即将被撞死的工人,这时你发现身边有一个大胖子,如果你把他推下铁轨,他必死无疑,但电车会停下,你救了那5个人,却杀了一个无辜的胖子。
  这个假设经公开课传播后为大家所熟知,以至于桑德尔将该课程内容结集出书的时候,只能用其他例子代替,但“电车难题”本就是伦理学上最有名的悖论之一。电车难题有无数衍生版本,上述胖子这一个,大概最契合《天空之眼》的剧情。
  戴维·埃德蒙兹的《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详细阐释了由电车难题产生的“电车学”,书中提到西点军校将此作为哲学必修课的一部分,因为这有助于学生区分正义战争和恐怖袭击。但不管是电影还是书,都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就像电影片头打出的古希腊诗人埃斯库罗斯的名言:“战争中,第一个倒下的是真理。”战争中我们做出选择,却不是依据真理。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写下的一段对话可被视为是“电车难题”的雏形,书中伊万和阿辽沙对谈,伊万说:“你想象一下,你在建造一座人类命运的大厦,最终目的是让人们幸福,给他们和平与安宁,但为实现此目的必须而且不可避免地要摧残一个——总共只有一个——小小的生命体,就算是那个用小拳头捶自己胸部的小女孩吧,用她得不到补偿的眼泪为这座大厦奠基,你会不会同意在这样的条件下担任建筑师?”书中代表纯善的阿辽沙毫不犹豫,轻轻地说:“不,我不会同意。”
  阿辽沙的回答在道德层面上看起来无懈可击,伦理悖论仅仅作为逻辑假设时总是有趣的,但当现实需要不断验证这些假设时,大部分人却没有选择道德完美。在宗教层面,生命不可量化叠加,但在当下,我们真的会为一个小女孩,放弃整个人类的命运吗?
  《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一开篇,就是“二战”时丘吉尔面临的选择:军情五处可以使用假情报,诱导德国将飞弹轰炸的地点从伦敦市中区调整为更南边的郊区,这样会挽救超过1万人的生命,但本来居住在南郊的人,则会被无辜牺牲。最后,飞弹导致了6000多人死亡,南郊众多区域被炸得满目疮痍。
  埃德蒙兹说,做出这个决定时,丘吉尔可能没怎么失眠,因为他每天都得面对诸如此类的道德困境。同一个丘吉尔也曾说过,“真理无可争议,恶意可以攻击它,无知可以嘲笑它,但最终,它屹立不倒”,没有人知道丘吉尔所谓的“真理”应当如何具化:是6000人的生命,还是1万人的生命?
  这就像《天空之眼》的结局,在经过诸多官僚烦琐而低效的讨论,以及指挥官强行让技术人员移动导弹攻击点,将爆炸后小女孩的死亡概率降为50%之后,导弹发射了。第一枚没有完全炸死女恐怖分子,于是又有了第二枚,这一次,恐怖分子和小女孩一起,失去了机会。
  更为讽刺的是,伤心欲绝的父母试图在路上找车将小女孩送往医院,最终帮助他们的,却是电影中被视为反派的当地军队。战争中正邪双方的标签,因为一个小女孩的生命,来了一次意味深长的对调。在电影的最后,是艾伦·瑞克曼饰演的军人对下属说:“永远不要跟士兵说,他不懂战争的代价。”早在300年前,康德已经警示世人,“永远不能仅仅把人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始终要将之作为目的”,但如果手段和目的同为人的生命时,我们将会在现实层面陷入死局。
  这些年有不少影视作品探讨过类似主题:在《拯救大兵瑞恩》中,为了拯救瑞恩一人的生命,是否应该让8个士兵去冒险?在《战略特勤组》中,为了得到原子弹的下落,拯救几千万人的生命,是否应该以恐怖分子孩子的生命作为威胁?在《刺杀本·拉登》中,为了获取本·拉登的信息,是不是就可以对知情人士无底线地使用酷刑?……这些探讨从来不提供答案,但能够进行这些探讨,而非不假思索地做出抉择,本身就证明了人性。在关键时刻的犹豫,既代表软弱,也代表人道主义。
  看完《天空之眼》后,我本来没想写这篇文章,因为类似的文章已经不少。但清晨起床,看见法国尼斯恐怖袭击后的照片,满地尸体,宛如地狱,最让人震动的一张,是被覆盖住的小女孩的尸体,旁边是她的粉红洋娃娃。这一场悲剧已经不可避免,但倘若在下一场悲剧之前我们有机会制止,但制止它发生的代价,是杀死一个抱着粉红洋娃娃的小女孩,作为手握武器的人,到底会不会扣动扳机?
其他文献
昨天晚上,我看了晚间新闻。  第一个报道是恐怖分子在美国制造的一起未遂的爆炸案件,接下来是海外导弹袭击事件,然后是杀害前女友的年轻男子被捕的报道。在广告时间之前,新闻主播说,接下来会介绍“日常饮食中意想不到的致癌物质”。然后便是一个汽车广告。  过去,这常常会让我感到困惑,为什么企业要在这么压抑的节目中间插播广告呢?他们难道真想让观众把自己的产品和晚间新闻里可怕的报道联系在一起吗?在听完一起残忍的
期刊
我跟读者交流的原则是:不说假话,也不说正确的废话。所以,当一位读者问我她究竟要不要离婚的时候,我想了想,还是邀请她散会后单独交流。  她38岁,有一个12岁的女儿。她描述完婚姻中的种种不如意,然后问我:“要不要结束现在的一切,重新开始?不甘心在这种生活里与这个男人共度余生。”  我特别不擅长回答一个人要不要和另外一个人分手或继续、要不要选择某种生活、要不要换个职业……这类极其具体的问题,因为我不够
期刊
如果你有过购车的经验,相信对如下场面一定不会感到陌生:  看完展车和相关资料之后,你与销售顾问进入正式谈判的阶段。这时,销售顾问把你领到一张谈判桌前请你落座,但是一声“请坐”让你产生一丝犹豫:座椅不止一把,而对方并没有特意为你拉来一把椅子,那么你应该坐在哪儿?  其实,这个销售顾问本可以利用“请顾客落座”这个小细节使商谈向着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可是他错失了这个大好机会。  我们每个人都容易受到
期刊
每周一、三、五,都会有阿姨到我的住处打扫卫生。我们往往不会碰面,因为她们前来工作的时候,我早已经出门。等我到家的时候,看到闪闪发亮的地板和整齐叠放的毛巾,就知道她们已经来过了。  在我的卧室,有一台智能电子体重秤,能自动同步数据,做出曲线变化图。为了自动同步数据,我的体重秤和Wi-Fi始终保持连接。人只要站上去超过3秒,最新的体重数据就会同步推送到我的微信。  前天下午两点半,我正上着班,突然,我
期刊
一  那年,我回北大荒。车子跨过七星河,来到大兴岛,笔直朝南开出大约十里地,开到三队的路口。青春时节最重要的记忆,大都埋藏在这里。  回北大荒看望老孙,一直是我心底的愿望。  老孙是我们二队洪炉上的铁匠,名叫孙继胜。他人长得非常精神,身材高挑瘦削,却结实有力;脸膛也瘦长,却双目明朗,年轻时一定是个俊小伙儿。他爱唱京戏,“文革”前曾经和票友组织过业余的京戏社,他演程派青衣。  他是我们队上地地道道的
期刊
善良的养父母  朱雨婷,1993年出生在浙江舟山,父母常年在西安做生意。1998年其父母生意忙得顾不过来,就想在当地找个可靠的人家,寄养女儿。  通过在西安做生意的一个商洛人,朱雨婷的父母找到了鱼录庆。鱼录庆当时已50出头,妻子白淑云比他小4岁,有精神上的疾病,时好时坏,不能生育,鱼录庆感觉孤独,很想身边能有个孩子。  1998年11月,商洛的天气已经很冷了。5岁多的朱雨婷来到了鱼家,鱼录庆和妻子
期刊
转眼间来到德国已经3个月了。在适应新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在感悟着德国同事的工作风格。  对德国同事工作风格的第一感觉:慢!  德国同事工作时的一个口头禅是“不着急”,他们凡事都不会催。而中国的同事则更多地会问:什么时候可以给我?能不能再快点?  所以我刚从国内过来的时候,很是不适应。然而经过3个月的了解,我发现德国同事的高效率同样也让人惊奇。  为什么德国人工作这么慢,但是效率又这么高?为什么自己在
期刊
说真的,对生活在没有贵族或隐匿了贵族的社会中的人来说,要想看懂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有难度的。但有个原因促使我们看它——“凤凰男”这个词开始盛行。其实,这一形象在人类文学长河中并不少见,盖茨比就是其中之一。还有个与之同样著名的,是《红与黑》里的于连。  用金钱和处心积虑堆积的幻梦  原著小说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小说中评选出百
期刊
中国古来治军严整者,以岳飞最为有名。所谓“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所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的私德,也没什么可挑剔的:不好女色,不收贿赂,不让儿子岳云报功劳,克己至极,以至于秦桧们要给他安罪名都安不上。结果39岁时,来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死了。  再往前推,治军有名的,是汉朝周亚夫。他老人家在细柳营迎君,见汉文帝来了也不开军营门,见了汉文帝还穿盔甲行军礼,以及著名的“军中闻将军令,不闻
期刊
成功者为何成功?  我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比如,村上春树先生的小说为何畅销,智能手机和电子游戏为何有人气,某个公司、某家商店、某个人为何备受关注,为何成功,等等。我曾去见一位商人,向他请教这个问题,结果却被他训了一顿后赶了出来。  他说:“简简单单地问别人,偷懒而不去努力吃苦是不行的。你再好好想想!”  这句话对我意义重大。我明白了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唾手可得,自己不能偷懒。终于,大约在一年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