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高中新课改首批试验区,2007年山东省、广东省分别单独命题,海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联合命题。其主导意识是凸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理念,但这3套试卷在结构技术及命题质量上存在标准不一、质量失控等问题。高考语文考试评价标准及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是高考语文科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其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是充分发挥考试效能的关键。
二、高中语文考试评价标准的构建
所谓评价标准,是指在某类或某种考试中应试者在规定测试要素方面所应达到的水平要素,即测评的准则和尺度。构建高考语文考试评价标准,首先要明确内容要素、能力要素以及各要素的评价依据。
《课程标准》是语文高考命题的重要理论依据。《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这里有两点是语文命题的旨向:一是测试语文素养,二是选拔人才。
同时,语文命题还必须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客观实际标准和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突出的是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强调的是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选修课程包含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每个系列都分成若干个模块,各校的教学是有选择性的。
语文科与其他学科有较大差异,从学科特征上来说,语言知识与表达、阅读与鉴赏、写作等三大知识与能力涉及语文科的整个体系,无论用哪个版本的教材,对高考的命题与解题都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但是,考虑到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与高校选拔的功能,高考语文命题就必须围绕必修课程,贯彻《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因素,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五个目标是语文试卷内容与能力落实的轴心。
三、高中语文考试评价标准的要素
《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主要表现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知识与能力体系。
1.内容要素
命题内容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个方面。必考内容有:①现代文阅读;②古代诗文阅读;③语言文字运用;④写作。选考内容有:①文学类文本阅读;②实用类文本阅读。高考考试大纲应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及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实制定相应的考试内容(包括必考和选考)及能力层级要求。
2.能力要素
《课程标准》从A、B、C、D、E、F六个层次对能力要求进行划分(如表1所示),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等次。
《课程标准》对能力要求的划分,体现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特征,即重视基础(识记与理解)、强调能力(分析鉴赏)和突出应用(表达应用)。根据时代的要求,语文学科的创新性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述,即探究能力。目前的命题对探究能力的测试侧重对文本内容的阅读拓展,即从文本出发,让考生结合对阅读内容的解读,谈谈看法。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开放性的试题,对这类试题,评分时要注重“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四、试卷结构技术指标的构想
在对《课程标准》进行理论分析和对2007年山东、广东、海南/宁夏3套试卷进行综合分析后,我们对新课程高考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提出以下构想。
1.内容要素
内容要素是试卷的核心要素,考什么是试卷的中心。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我们仍将内容定为七个板块,下面对各板块进行分说。
(1)语言基础知识
语言基础知识部分属于语文科的常规考点。2007年各卷设题情况如表2所示:
语言基础知识一直是语文试卷的稳定内容,相关知识内容已经全部放开,命题时可以从中有选择地拟题。从近几年来的情况来看,成语、病句的考查率为100%,这主要是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抓住教学的重点内容。其实,语音、字形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标点符号也是语言知识和表达运用的基本功,识记常见的作家作品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命题时应该从上述考点中选择3~5个拟题。
(2)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包括现代科技文阅读和现代社科文阅读。通过阅读这类浅显的文章,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筛选和整合,以及推断和想象能力。2007年新课程高考这部分设题情况如表3所示:
2007年新课程高考3套试卷,选材均为社科文,拟题全部放弃了对理解概念和推断想象的考查。
如果从阅读材料的分布情况来看,现代文阅读部分还涵盖了现代文学作品和现代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因此,现代文的小阅读应该将科技文纳入重点内容。当然,考虑到选材的轮换性,也可以选择社科类文章,但是应该将科技文作为主流选材。至于测试的内容,筛选信息、把握内容可作为常考点,理解概念、推断想象仍然应该作为考查内容。
(3)古代诗文阅读
2007年新课程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部分命题情况如表4、表5、表6所示:
2007年新课标各套试卷,无论是材料的难易还是考点的布局,基本上与多年来各省市命题的思路一致。值得肯定的是选材视野开阔,既有传记也有小说。诗歌鉴赏的考查排除了唐诗宋词,取而代之的是宋诗和清诗,这主要是从避免考生猜题和避免与平时训练“撞车”的角度考虑,基本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名句名篇的默写内容主要源自课内,考生即使对课外诗句不熟悉,也不影响答题。
我们认为,古代诗文阅读的考查保持基本稳定是符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这是在全面实施《课程标准》的过渡阶段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随着《课程标准》的稳步落实,可以借鉴近几年上海卷的命题方式,选择性地使用主观性简答题,使古诗文阅读考试趋于理性和成熟。
(4)文学作品或实用文的阅读
在现代文阅读中,文学作品阅读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各套试卷均选择现当代散文(间或选择小说)作为阅读材料。2007年新课程高考3套试卷与非课改区命题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这一板块的变化上,命题情况如表7所示。
《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选修课程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以上3套试卷都把保证“平稳过渡”作为第一原则,在实用文的选材上,山东卷的新闻、广东卷的访谈、海南/宁夏卷的传记都是很好的材料,这对今后实用文的考查有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鉴于散文、小说等阅读材料在必修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文学作品阅读又是常规的考查内容,随着《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现代文阅读中的选修内容完全可以独立作为考试内容,不必单列为选考内容,原因有三:其一,实用类文本固然有文体的差别,但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能力不会因文体的变化而有别,不会因文体的变化制约阅读效果;其二,只是考查阅读能力,并未对实用文本的写作知识作识记考查,考生的读写思维仍然在理解分析和鉴赏评价中进行,其阅读质量也并不受文体影响;其三,选修课文是《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考试时如果只把它当成选考内容,会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5)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测试一直以来深受关注,在非课改区被称为命题者的试验田。按照考纲的要求,语言文字应用可以设题的范围很大。2007年命题情况如表8所示:
从近几年的考题来看,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考查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仿写句子,仿写句子能有效地检测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被广泛使用,但是仿写与创造毕竟有很大的区别,故近年来少有省市使用。二是句式变换,句式变换考查正确理解句子的能力,按照一定的语法规范将句子进行重新组合,能较好地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但是由于变换句式限制性较强,较难体现语言表达应用中的开放性特点,所以近年来也很少受到青睐。相反,压缩语段、扩展语句、图文转换、广告语以及现代生活中的语言文化现象都成了命题热点。
(6)作文
作文历来为命题人所重视,而作文命题的取向是检测考生的文化品位、思想品质和思维水平。
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明显,视角各异,呈多样化趋势。
首先,改变了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19套试题中,命题作文共有10道(9套试卷,其中江西卷为二选一),材料作文5道。其次,关注了开放与限制的结合。如北京卷在给出“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一句后,用五种不同理解为考生搭建了一个打开思路的平台。五种理解之后的省略号,又为考生立意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但无论立意有多少种,都必须来自这句诗。可以说,这道题将开放与限制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再次,注重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如湖北卷的作文题。
新课程高考的3道作文试题仍以话题作文为主。山东卷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集开放与限制于一身,内涵丰富,极富启发性和思辨性,有利于考生调动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广东卷的“传递”,既可以写历史,也可以写现实;既可以写本民族,也可以写其他民族;既可以写物质的传递,也可以写精神的传递。
其实,对高考作文命题我们可以借鉴《课程标准》中探究性小论文的形式,或国外作文命题的方法,从历史、文化、思想、道德、智慧、社会生活等学生熟悉的角度入手,突出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3.题型要素
我们提出如表9所示高考语文题型及比例构想:
在题型的选择上,选择题、简答题、表达题为主流形式,值得深入研究的是鉴赏题和探究题的选择运用。
探究性试题一直是命题的重点,这种思想体现在阅读领域,形成了阅读的三个层次,即独立(理解)阅读—鉴赏阅读—探究(研究)阅读,这标志阅读能力的发展由理解能力到鉴赏能力再到探究(研究)能力的逐层递进。但是多年以来,出于阅卷评分的考虑,语文探究性试题的步子迈得并不大。
广东卷的第15题和18题属于探究性试题。第15题侧重对作者观点的概括,只要把握了作者的观点,答案就非常明确。第18题要求考生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比第15题更显开放。
山东卷的第22题也是从探究的角度拟题的,客观地讲,这道试题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探究的理念,而且这种探究是在一定的文章阅读的限制中完成的,这既能测试考生的探究能力,又不会使评分标准失控。
4.难度要素
高考语文试题的难易程度,要有利于三个方面:其一,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高中语文知识能力的要求,体现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其二,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适当拉开得分坡度;其三,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有利于考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这次语文新课程模式可概括为(语文)素养—养成型。这里的核心概念“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因此,试题应该侧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其难度比应控制为5∶3∶2,其难度系数应控制在0.65~0.70之间。
5.分数要素
高考语文卷总分为150,除作文题60分外,其余部分在2007年3套试卷中的分布情况及理想比例如表10所示:
山东卷和广东卷的赋分大致相同,而且与全国其他大纲卷大体相同。值得肯定的是,海南/宁夏卷给文学作品/实用文阅读赋分25分、语言文字应用赋分20分,体现了《课程标准》考试卷与大纲卷的差异,而且将文本阅读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值得倡导。
6.长度要素
语文试卷的长度以试卷的阅读量和书写量为重要依据,过短或过长都不严谨、规范。2007年山东卷、广东卷、海南/宁夏卷试卷字符均在9000左右,书写量约为1200字,试卷总体控制在8500~9000字是符合考生阅读思维和书写时间要求的。
7.时限要素
高考语文答题的时限为150分钟,这与考试试卷的内容要素、能力要素、难度要素和长度要素密切相关。这几年的考试总的态势是好的,没有出现考生完不成试卷或剩余大量时间的情况。
综上所述,新课程高考语文命题工作是一项严谨而科学的工作,关乎高校人才的选拔、《课程标准》的科学实施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向。为了确保高考的考试效能,为了平稳地从大纲版过渡到课标版,2007年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卷作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但是,改革的步子仍然显得小,或者说新课程高考对选修内容的关注还不够,这些问题还需要认真研究。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作为高中新课改首批试验区,2007年山东省、广东省分别单独命题,海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联合命题。其主导意识是凸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理念,但这3套试卷在结构技术及命题质量上存在标准不一、质量失控等问题。高考语文考试评价标准及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是高考语文科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其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是充分发挥考试效能的关键。
二、高中语文考试评价标准的构建
所谓评价标准,是指在某类或某种考试中应试者在规定测试要素方面所应达到的水平要素,即测评的准则和尺度。构建高考语文考试评价标准,首先要明确内容要素、能力要素以及各要素的评价依据。
《课程标准》是语文高考命题的重要理论依据。《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这里有两点是语文命题的旨向:一是测试语文素养,二是选拔人才。
同时,语文命题还必须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客观实际标准和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突出的是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强调的是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选修课程包含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每个系列都分成若干个模块,各校的教学是有选择性的。
语文科与其他学科有较大差异,从学科特征上来说,语言知识与表达、阅读与鉴赏、写作等三大知识与能力涉及语文科的整个体系,无论用哪个版本的教材,对高考的命题与解题都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但是,考虑到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与高校选拔的功能,高考语文命题就必须围绕必修课程,贯彻《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因素,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五个目标是语文试卷内容与能力落实的轴心。
三、高中语文考试评价标准的要素
《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主要表现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知识与能力体系。
1.内容要素
命题内容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个方面。必考内容有:①现代文阅读;②古代诗文阅读;③语言文字运用;④写作。选考内容有:①文学类文本阅读;②实用类文本阅读。高考考试大纲应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及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实制定相应的考试内容(包括必考和选考)及能力层级要求。
2.能力要素
《课程标准》从A、B、C、D、E、F六个层次对能力要求进行划分(如表1所示),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等次。
《课程标准》对能力要求的划分,体现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特征,即重视基础(识记与理解)、强调能力(分析鉴赏)和突出应用(表达应用)。根据时代的要求,语文学科的创新性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述,即探究能力。目前的命题对探究能力的测试侧重对文本内容的阅读拓展,即从文本出发,让考生结合对阅读内容的解读,谈谈看法。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开放性的试题,对这类试题,评分时要注重“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四、试卷结构技术指标的构想
在对《课程标准》进行理论分析和对2007年山东、广东、海南/宁夏3套试卷进行综合分析后,我们对新课程高考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提出以下构想。
1.内容要素
内容要素是试卷的核心要素,考什么是试卷的中心。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我们仍将内容定为七个板块,下面对各板块进行分说。
(1)语言基础知识
语言基础知识部分属于语文科的常规考点。2007年各卷设题情况如表2所示:
语言基础知识一直是语文试卷的稳定内容,相关知识内容已经全部放开,命题时可以从中有选择地拟题。从近几年来的情况来看,成语、病句的考查率为100%,这主要是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抓住教学的重点内容。其实,语音、字形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标点符号也是语言知识和表达运用的基本功,识记常见的作家作品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命题时应该从上述考点中选择3~5个拟题。
(2)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包括现代科技文阅读和现代社科文阅读。通过阅读这类浅显的文章,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筛选和整合,以及推断和想象能力。2007年新课程高考这部分设题情况如表3所示:
2007年新课程高考3套试卷,选材均为社科文,拟题全部放弃了对理解概念和推断想象的考查。
如果从阅读材料的分布情况来看,现代文阅读部分还涵盖了现代文学作品和现代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因此,现代文的小阅读应该将科技文纳入重点内容。当然,考虑到选材的轮换性,也可以选择社科类文章,但是应该将科技文作为主流选材。至于测试的内容,筛选信息、把握内容可作为常考点,理解概念、推断想象仍然应该作为考查内容。
(3)古代诗文阅读
2007年新课程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部分命题情况如表4、表5、表6所示:
2007年新课标各套试卷,无论是材料的难易还是考点的布局,基本上与多年来各省市命题的思路一致。值得肯定的是选材视野开阔,既有传记也有小说。诗歌鉴赏的考查排除了唐诗宋词,取而代之的是宋诗和清诗,这主要是从避免考生猜题和避免与平时训练“撞车”的角度考虑,基本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名句名篇的默写内容主要源自课内,考生即使对课外诗句不熟悉,也不影响答题。
我们认为,古代诗文阅读的考查保持基本稳定是符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这是在全面实施《课程标准》的过渡阶段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随着《课程标准》的稳步落实,可以借鉴近几年上海卷的命题方式,选择性地使用主观性简答题,使古诗文阅读考试趋于理性和成熟。
(4)文学作品或实用文的阅读
在现代文阅读中,文学作品阅读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各套试卷均选择现当代散文(间或选择小说)作为阅读材料。2007年新课程高考3套试卷与非课改区命题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这一板块的变化上,命题情况如表7所示。
《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选修课程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以上3套试卷都把保证“平稳过渡”作为第一原则,在实用文的选材上,山东卷的新闻、广东卷的访谈、海南/宁夏卷的传记都是很好的材料,这对今后实用文的考查有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鉴于散文、小说等阅读材料在必修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文学作品阅读又是常规的考查内容,随着《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现代文阅读中的选修内容完全可以独立作为考试内容,不必单列为选考内容,原因有三:其一,实用类文本固然有文体的差别,但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能力不会因文体的变化而有别,不会因文体的变化制约阅读效果;其二,只是考查阅读能力,并未对实用文本的写作知识作识记考查,考生的读写思维仍然在理解分析和鉴赏评价中进行,其阅读质量也并不受文体影响;其三,选修课文是《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考试时如果只把它当成选考内容,会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5)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测试一直以来深受关注,在非课改区被称为命题者的试验田。按照考纲的要求,语言文字应用可以设题的范围很大。2007年命题情况如表8所示:
从近几年的考题来看,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考查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仿写句子,仿写句子能有效地检测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被广泛使用,但是仿写与创造毕竟有很大的区别,故近年来少有省市使用。二是句式变换,句式变换考查正确理解句子的能力,按照一定的语法规范将句子进行重新组合,能较好地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但是由于变换句式限制性较强,较难体现语言表达应用中的开放性特点,所以近年来也很少受到青睐。相反,压缩语段、扩展语句、图文转换、广告语以及现代生活中的语言文化现象都成了命题热点。
(6)作文
作文历来为命题人所重视,而作文命题的取向是检测考生的文化品位、思想品质和思维水平。
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明显,视角各异,呈多样化趋势。
首先,改变了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19套试题中,命题作文共有10道(9套试卷,其中江西卷为二选一),材料作文5道。其次,关注了开放与限制的结合。如北京卷在给出“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一句后,用五种不同理解为考生搭建了一个打开思路的平台。五种理解之后的省略号,又为考生立意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但无论立意有多少种,都必须来自这句诗。可以说,这道题将开放与限制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再次,注重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如湖北卷的作文题。
新课程高考的3道作文试题仍以话题作文为主。山东卷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集开放与限制于一身,内涵丰富,极富启发性和思辨性,有利于考生调动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广东卷的“传递”,既可以写历史,也可以写现实;既可以写本民族,也可以写其他民族;既可以写物质的传递,也可以写精神的传递。
其实,对高考作文命题我们可以借鉴《课程标准》中探究性小论文的形式,或国外作文命题的方法,从历史、文化、思想、道德、智慧、社会生活等学生熟悉的角度入手,突出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3.题型要素
我们提出如表9所示高考语文题型及比例构想:
在题型的选择上,选择题、简答题、表达题为主流形式,值得深入研究的是鉴赏题和探究题的选择运用。
探究性试题一直是命题的重点,这种思想体现在阅读领域,形成了阅读的三个层次,即独立(理解)阅读—鉴赏阅读—探究(研究)阅读,这标志阅读能力的发展由理解能力到鉴赏能力再到探究(研究)能力的逐层递进。但是多年以来,出于阅卷评分的考虑,语文探究性试题的步子迈得并不大。
广东卷的第15题和18题属于探究性试题。第15题侧重对作者观点的概括,只要把握了作者的观点,答案就非常明确。第18题要求考生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比第15题更显开放。
山东卷的第22题也是从探究的角度拟题的,客观地讲,这道试题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探究的理念,而且这种探究是在一定的文章阅读的限制中完成的,这既能测试考生的探究能力,又不会使评分标准失控。
4.难度要素
高考语文试题的难易程度,要有利于三个方面:其一,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高中语文知识能力的要求,体现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其二,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适当拉开得分坡度;其三,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有利于考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这次语文新课程模式可概括为(语文)素养—养成型。这里的核心概念“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因此,试题应该侧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其难度比应控制为5∶3∶2,其难度系数应控制在0.65~0.70之间。
5.分数要素
高考语文卷总分为150,除作文题60分外,其余部分在2007年3套试卷中的分布情况及理想比例如表10所示:
山东卷和广东卷的赋分大致相同,而且与全国其他大纲卷大体相同。值得肯定的是,海南/宁夏卷给文学作品/实用文阅读赋分25分、语言文字应用赋分20分,体现了《课程标准》考试卷与大纲卷的差异,而且将文本阅读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值得倡导。
6.长度要素
语文试卷的长度以试卷的阅读量和书写量为重要依据,过短或过长都不严谨、规范。2007年山东卷、广东卷、海南/宁夏卷试卷字符均在9000左右,书写量约为1200字,试卷总体控制在8500~9000字是符合考生阅读思维和书写时间要求的。
7.时限要素
高考语文答题的时限为150分钟,这与考试试卷的内容要素、能力要素、难度要素和长度要素密切相关。这几年的考试总的态势是好的,没有出现考生完不成试卷或剩余大量时间的情况。
综上所述,新课程高考语文命题工作是一项严谨而科学的工作,关乎高校人才的选拔、《课程标准》的科学实施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向。为了确保高考的考试效能,为了平稳地从大纲版过渡到课标版,2007年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卷作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但是,改革的步子仍然显得小,或者说新课程高考对选修内容的关注还不够,这些问题还需要认真研究。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