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zysan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提示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民主参与度、信息公开度越来越高,仿佛一切都被置于放大镜下。据了解,不少官员有很多怕,但最恐惧的是网络。最近,一些地方官员向人民论坛记者反映,现在地方许多干部都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恐惧”心理,担心个人信息、工作疏漏或违规行为会被网络曝光而一发不可收拾。
  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从当前网络上的热点事件来看,大多和官员有关,比如近期的广西烟草局长日记事件等。网络的及时性、草根性、互动性等传播特性,能使一件事情在短时间内被极速放大,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人围观,反应稍慢或处理不当,就可能演变为公共事件。
  当前,有多少官员患有“网络恐惧”?哪一级别的官员最怕网络监督?“恐惧”表现在哪些方面?官员“网络恐惧”如何调适?如何规范网络监督?等等。针对以上公众关注的问题,人民论坛杂志在人民论坛网、人民网、腾讯网等做了关于“当代中国官员的‘网络恐惧’”问卷调查,受到广大网友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短短3天里,共有5943位网友参与。同时,人民论坛记者还通过发放书面问卷和随机采访的形式,调查干部和普通群众共计300人。本次调查总计参与人数6243人。
  
  调查结果
  ·70%的受调查者认为,当代中国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
  ·排在前两位的是,60%的受调查者表示“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影响
  前途”;28%的受调查者表示“担心私人信息被曝光,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88%的受调查者表示官员的“网络恐惧”是“好事,说明社会进步了”
  
  问:多少官员有“网络恐惧”
  答:70%的受调查者表示“有”;“县处级”干部最担心
  您认为当代中国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吗?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的受调查者表示“有”,22%的受调查者表示“没有”,8%的受调查者选择“说不清”。
  从调查结果看,七成的网民认为当代中国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这说明,一方面目前网络监督在网民(包括官员)心目中的重要位置,网络舆情已成为干部监督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网络监督的火爆也反衬出其他媒体监督缺失的尴尬。正所谓“大道不通小道通”,如果传统媒体不能做到让某些官员恐惧的话,或许媒体监督的职责让位于网络就再正常不过了。
  “哪一级别的干部最怕网络监督?”人民论坛杂志问卷调查中心对300位党政干部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县处级”这一选项的占47%,列第一位。而根据记者采访发现,宣传部长和县委书记这两个群体的官员最怕网络监督。
  江苏省某县宣传部长坦言,宣传部长和县委书记这两个群体之所以最怕网络,是因为宣传部长的职责就是要抓好宣传工作,宣传工作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当地的形象和本人工作业绩。而县委书记作为地方一把手,当地形象好不好、发展得如何,直接关系着一个地区的和谐发展与稳定。他表示,当前网络防不胜防,许多负面信息一不留神就被人弄上了网络,这带给了他很大的压力。他曾因为本地失实负面消息同不少网络媒体打过交道,虽然主流网站在他们的要求下删了帖,但不少博客和地方论坛也对该负面消息进行了转发,他都不知道找谁去删帖,只得随它去了。“虽然是个失实消息,但网友不知道是假的,已对地方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
  
  问:官员“网络恐惧”最担心什么
  答: 60%的受调查者“最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影响前途”
  您认为“网络恐惧”表现在哪些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影响前途”(占60%);“担心私人信息被曝光,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占28%);“担心网络舆论只看错误不顾成绩,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占17%);“担心网络监督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让人有口莫辩”(占16%);“担心一些不良分子借网络监督为名,行敲诈勒索之实”(占11%)。
  从调查结果看,“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影响前途”高居榜首,说明网络监督更多地集中于官员公权力的行使。对于官员来讲,尤其是高级官员,你的职位越高,掌握的权力就越大,你的影响力范围就越大,公众对你的楷模形象要求就越高,那么你就越趋近于公众人物。而作为公众人物,你本身已经从社会中获取了比普通百姓更多的利益(当然不仅仅是物质利益),你的部分隐私被公开也是现代社会的正常现象。正因为如此,在西方民主国家,公众对政府高官,甚至是知名企业老总的道德水准要求比对普通百姓的要求要苛刻许多。
  “您认为‘网络恐惧’已到了什么程度?”选择“有压力”等选项的达55%,其中10%的受调查者认为“压力很大,让人提心吊胆,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开展”;有35%的受调查者认为“没有压力,该干嘛还是干嘛”。这说明从一定程度上看,网络监督尽管在信息披露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但在事件查处和官员的处理方面仍然面临“短板”,这也说明网络监督能起一定的威慑作用,但不能起全部的作用。
  另外,也有一部分网友认为,“官员如果不做亏心事,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多为百姓做实事,网络反而还能起到正面宣传的作用呢!”
  人民论坛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许多官员不是怕监督而是怕被人断章取义地将与个人相关的画面、录音和文字放上网任人“评说”。另外,官员也担心除工作以外的生活细节被网络曝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南京市江宁区房管局局长周久耕,因为一包烟一块表而下了台。在庭审时,“网络太厉害”一语道破了周久耕的心声。
  问:官员害怕网络,是好事还是坏事
  答:88%的网友认为是“好事”
  “您认为官员的‘网络恐惧’是好事还是坏事?”88%的受调查者认为是“好事,说明社会进步了”;6%的受调查者认为是“坏事,不利于干群和谐,社会稳定”;有6%的受调查者选择“不好说”。
  从调查结果看,官员的“网络恐惧”是好事得到高度认同,说明做人做事要“心有畏惧”,才能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在当代社会,网络的草根性代表了更广泛的民意,因此“网络恐惧”也就是对民意的关注和尊重,当然是一种社会进步。
  调查中一些公众和网友也普遍认为,这些害怕网络的官员无论是何种怕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害怕监督害怕曝光,是因为他们本身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官员。“在网络时代或许评价官员的标准之一就是看是不是害怕网络。”“我们的官员任何时候都可以坦然面对网络了,那将是社会之进步、民众之幸事。”人民论坛网网友表示。
  “您认为网上披露事件的可信度有多大?”调查结果显示:78%的受调查者认为“大部分是真实的”、19%的受调查者认为“真假参半”、1%的受调查者认为“大部分是虚假的”、2%的受调查者认为“说不清楚”。
  这个调查结果,一方面说明网络已成为普通百姓获取社会信息的主要渠道,也说明大家对网络的日趋依赖,因为网络的便捷性和即时性的确是其他信息传播渠道难以比肩的。当然,网络存在着虚假信息也是不争的事实,但谣言止于智者,我们应该相信广大网民群体对于厘清真实信息的智慧和能力。在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最终假的真不了,真的也假不了。另外,目前网络上的大量信息,尤其是新闻信息,仍然主要来源于纸质媒体,如果纸质媒体的公信力不丧失的话,网络虚假信息就不会有市场。
  
  问:“人肉搜索”等网络监督如何规范
  答: 43%的受调查者认为“建立畅通的表达机制,保证传统监督渠道畅通”
  “您认为目前‘人肉搜索’等网络监督的缺陷是什么”,58%的受调查者认为“相关法律不健全,可能会侵犯当事人名誉或隐私”;23%的受调查者认为“网络声音不够理性,缺乏真实性,容易受表面信息鼓动”;22%的受调查者认为“随意性大,给社会治理带来难题”;16%的受调查者认为“对监督人的限制不够,他们可能捏造事实,随意发帖”。
  “人肉搜索”在诸如通缉疑犯、披露侵犯公共利益的行为、官员腐败等方面的确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但“人肉搜索”确实应该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下行使。网民的群体力量也是一种事实上的公权力,公权力的过度使用甚至滥用,甚至出现“网络暴力”现象,也是对社会民主法治的侵害。民主是个好东西,但必须有法治来保障,对目前的人肉搜索行为,的确需要健全我们的法律法规,不是禁止,而是引导。
  网友认为,“人肉搜索”可以披露丑恶事实,帮助人民寻找答案,但也会被人利用,如:混淆黑白来提高知名度,侵犯人的私隐。信息时代,在每个人都能凭借互联网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而彰显出平民力量和社会正义的同时,“人肉搜索”又恰恰造成权力滥用,导致恶意诽谤、挖人隐私等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此外,不少网友认为不论利弊,“人肉搜索”改变了人们对互联网的观念,让网络变得不再虚拟。
  “如何规范‘网络监督’”,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建立畅通的表达机制,保证传统监督渠道畅通”(占43%);选择“加强立法,使网络监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占40%);“建立网络实名制”(占10%);选择“网站管理者加强监管和调控”(占3%)、选择“其他”(占4%)。
  网络为社会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聚集民意的平台,但网络不能等同于制度建设。民主法治社会下对政府的监督是一项多元主体参与、多种形式并存的全方位系统工程,其中,网络监督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也有利有弊。这里有一个需要和其他监督方式如何相互补充和衔接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施杰表示,网络监督目前总的来说还是利大于弊。关键是怎么引导、怎么规范的问题。另外他还建议建立网络举报长效机制,取消网络实名举报限制。第一,应该降低网络举报的门槛;第二,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收集、甄别和处理各种网民所反映出来的信息;第三,应该设立一个专职的网络发言人;第四,应该保护网络的有效信息;第五,应该规范网络各种相关措施。
  面对网络,我们的官员不应该仅仅是“恐惧”,更不该试图控制“网络”,甚至采取删帖、隔离等非正常手段逃避网络的监督。在现代社会,政府部门如何与网络媒体打交道,如何与网民正常互动交流,应该是各级政府官员的一门必修课。(执笔:人民论坛杂志特约专家、国家行政学院领导人员考试测评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刘旭涛,人民论坛记者周晓燕)
其他文献
●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应当有这样的气魄和胸怀,不仅办好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党校,也要办好只有中国才有的参政党的联合党校  ●現在,全党学习,全民学习,全社会都在学习。党外代表人士到哪里学习?请到社会主义学院来    这不是一般的学院,而是有着政治殊荣的高等“政治学院”    人民论坛记者:不少公众甚至一些中共党员干部都不太了解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您怎样给大家介绍这所学院呢?  叶小文:
期刊
上海人爱读书,由来已久。爱读书的上海人,对上海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也是情有独钟。这项历经30年的群众性读书活动,影响全国,蜚声海外,已经成为我国建国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群众性的读书活动,先后被党中央赞誉为“上海工人阶级的创举”,被市委领导肯定为新时期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四大发明”之一,被市民称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2009年,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它“全民阅读活动优秀
期刊
调研背景  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长效措施,也是防止用人不正之风的治本之策。初始提名是干部选任工作的基础环节,是决定干部选任质量的关键因素。对此,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  作为中组部“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市)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单位,永康市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规范、创新干部初始提名作
期刊
担忧    在网络里,党政官员是“弱势群体”  在当前的网络中,官员很有可能成为“弱势群体”。  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说话可以不负责任,这很可怕。我们不是怕老百姓的监督,我们希望倾听民声,但现在网络上有一种不良现象,党政干部尤其是县委书记只要有一点不妥,哪怕这只是谣传的,就可能被网民群起攻之,无限放大,让人受不了。  应该说我们政府工作的公开化透明化也在推进,我们有正常的体制机制的渠道
期刊
当权者不愿意被监督,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愿不愿意是一回事,接不接受是另一回事。网络的发展改变了当今的政治生态。面对着时代潮流,背靠着政治传统,身处在选举体制之中,国外的政要们还是不能不直面和接受网络监督。    网络传播几乎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外国政要也常常面临“网络追问”    网络潮流,浩浩荡荡。国外政要都是弄潮儿,当今世界政治名流中,无论是美国总统奥巴马,还是俄罗斯总理普京,以及德
期刊
2003年,“物业税”这个新名词出笼,至今热议不止。小税种,大讨论,这本来是一件好事。社会大众对税收问题越来越关注,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但在一波又一波的热议中,夹杂着对物业税的种种误解。    误解一:物业税是我国要开征的一个新税种  这个误解是由“物业税”这个新叫法引起的,其实就是房地产税,或房产税的另一种说法。不少国家都开征了这个税,我国也不例外,其实早就有这个税,并有两个税种。一是城市房地
期刊
焦点一:为什么要办世博会   世博会的出现原本就是为了展示和促进创新。150多年来,作为世博会的主办城市和主办国都希望借助世博会,一方面通过展示自己的创新以提升影响力和国际形象;另一方面利用世界各国互相交流的创新信息寻找推动本国的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契机。   1851年和1862年的两届伦敦世博会分别展示了自动链式精纺机、大功率蒸汽机、轨道蒸汽牵引机、高速汽轮船、汽压机、起重机、机床、炼钢法和人造染
期刊
并非工人们没有法律意识,而是他们深知法律无用,因为他们的身份常常处于“有劳动,无(劳动)关系”的状态。    人民论坛记者:您怎么理解职业风险这个概念?什么样的职业可以被称为高风险职业?  佟新:我们正处于风险社会,这是现代性的黑暗面,它意味着科学在其社会应用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未知的多种可能性,如农药、转基因食品以及核能源的应用。而职业风险是指因职业原因引发的疾病、伤残和死亡的可能性,那些存在因
期刊
一直以来,民间投资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目前的中国,民间资本进入部分领域,尤其是垄断行业,还常常遭遇三道门:“铁门”——完全被排斥在外,“玻璃门”——看似可进却受阻于隐形障碍,“弹簧门”——刚进去便被“弹”出。如何通过这三道门,是民间资本面临的一大挑战。  今年3月底,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等领域。  在金融
期刊
“五一”劳动节来了,我们在欢庆的同时,别忘了为那些在劳动中逝去的生命祈祷。近年来,不断见诸于报端的矿难让我们追问,经济社会极大发展,为什么劳动还会有这么高的风险?职场高风险岗位有哪些?该如何保护劳动者权益?近期,人民论坛杂志与人民网联合推出了“职场高风险岗位”调查,并约请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度评析。    89%的受调查者认为,煤矿工人的职业风险最高    6250位网友参与此次“职场十大高危岗位”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