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的确良褂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n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就为了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朝思暮想了六年。
  大约是1972年的初夏,我们庄子上的大队书记家女儿穿上了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崭新鲜丽。她会裁缝,好像是拿布自己做的。那时她可能才20岁,是大队宣传队主角,平时舍不得穿,只有开会、节日、演出时才穿,每次穿出来时,都会吸引全庄人的眼球。她是我远门表姐,对我很好,经常遇到我,摸摸我的头,很友好。宣传队演出时,我若迟到,挤不到场内,就找她把我带进场内。我那时不到十岁,非常羡慕她的的确良衬衫,经常乘势捏一下她的衣角,亲手触摸的确良布料,感觉柔爽平滑,非常特别。后来,庄子上人陆续有了的确良衬衫,我穿的确良衬衫虽然很迟很迟,但我在庄子上却是的确良布料手感较早的人之一。
  1978年暑期将过,开学在即,我的同学基本上穿上了的确良衬衫,我还在苦苦企盼之中,每次穿着上了补丁的粗白布旧衬衫,与同学们走在一起,都会很自卑,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我已经在父母面前要求过无数次,愿望越来越强烈,但他们无能为力,我也就不抱希望了,持续半年多时间不再提及此事了。
  一天午饭时,母亲主动说:“你不是想的确良褂子吗?你自己解决。”我说:“我怎么解决?”母亲说:“摊子上花生熟了,你去拔了挑到旧县卖了,扯布做件的确良褂子。”我如获至宝,喜不自胜,心花怒放,放下饭碗,就到家中自留地菜摊上拔花生,全部拔光,一棵不剩,就这我还担心卖钱不够做的确良衬衫的。共收四十多斤,为了我的的确良衬衫,全家人没舍得吃一粒新花生。
  次日凌晨六时许,我就用蛇皮袋布兜挑着花生,跟着庄子上一个到旧县集(当时是旧县公社所在地,今安徽省明光市女山湖镇老街)办事的大人,沿着荷花池(淮右支流女山湖下游一段湖面)岸边曲曲折折、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去赶大约二十八华里外的旧县集。走走歇歇,虽然负重,但穿上的确良衬衫的美梦就要实现,心里依然十分高兴、劲头十足。经过三四个小时,傍中时分,我才满头大汗从街西头进入旧县集。穿过狭长光滑的东西向青石板街道,经过南北向街道,左拐来到了东西大街的供销社门前,找到一个空隙,摆摊开始卖起花生来。由于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我羞于从事集市贸易行为。第一次卖东西,有点不知所措,很困难,感觉很丑,很丢人,很不好意思,好像在做贼。离开摊子远远地,站在太阳底下,眼睛盯着摊子几个小时,很少有几个人问津,即使有,听我要三毛五一斤,也都摇头离开了。有好心人提醒我要价太高了,一般都是三毛到三毛二一斤,可适当降一点,但我没有听。我根本不懂讨价还价,低着头,回答别人的询问,声音也很低很低,好像从牙缝里挤出来的。真是别扭,非常受罪。
  太阳已经开始偏西,大家都已下集了,原先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嘈杂热闹的街道,已经只剩下稀稀朗朗几个人了,冷冷清清。我开始莫名沮丧起来,越来越着急,又饿又渴,饥肠辘辘,身无分文,不知如何才好,但就是没想到有花生可以充饥,从头到尾都没舍得吃一粒花生。假如花生卖不掉,我瘦弱的身躯还能有力气挑回家吗?我要再花几个小时才能挑回家呢?我不敢想下去,几乎绝望了。
  这时有几个渔民挎着大篾篮或拧着蛇皮袋走过来,他们在湖里捕鱼作业耽搁了,人都下集了,他们才来赶集。一个挎着大篾篮的中年男子,蹲到我的摊子面前,对我的花生很感兴趣,询问价格,我说:“三毛二一斤。”他说:“太高了。”站起身离开。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大半截,这下真的没有希望卖掉了。可是这个人走了两步,犹豫了一下,又回到我的摊前,他说:“能不能少一点?”我的心中再次燃起一丝希望,心想,这可能是唯一的机会了,如果抓不住,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我小心翼翼地问他:“你能不能都留下?都留下……可以少一些。”他很爽快:“当然。”我咬一咬牙,狠一狠心,忍着心痛,很不情愿地回道:“两毛八一斤,再少……就算了。”他再次犹豫了一下说:“行!”当即过秤,四十三斤,十二块零四分,他只给了我十二块,又讨了我四分钱便宜,但我还是认了。事后回想此事,我们交易之所以成功,可能是他看到前面已没有第二个卖花生摊位了,过了我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我若不卖给他,可能再也卖不掉,各自需求使然吧。
  傍晚时分,我终于回到家中。虽然疲惫不堪,心情却一直很好。卖过花生后,我有没有舍得花钱到饭店吃饭喝水,怎么回到家的,现在始终回忆不起来了。可能没有吃饭,返回途中在湖边喝的湖水,因为当时女山湖水清澈明净,用手捧起就可以直接饮用。不过,这无关紧要,关键是我企盼多年穿上的确良衬衫的梦想就要实现了。
  第二天,我到邵岗(当时公社所在地)花了九块多钱扯了六尺白色的确良布,请大队书记女儿、我的远门表姐为我做了一件的确良衬衫,她家有台缝纫机。裁剪、缝纫外,线也是她给提供的。后来,她不肯收取手工费,母亲过意不去,就叫我送了八个鸡蛋过去,她死活不肯收,我拿了回来,母亲又叫我送去,反反复复,好容易才送掉。不过,我依然很感激她。
  九月一号开学了,我穿上了崭新的的确良衬衫,六年的朝思暮想,终于成为了现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时我已不在乎手感和穿在身上的感触了,主要是心里得到满足,感受非同一般。我在同学面前开始直起腰,挺起胸,昂起头了。为此,我自豪了一个秋天,一秋天上学没换过第二件上衣,穿脏了,中午放学归来洗洗,晾干,下午再穿上。
  现在回想起来,我总觉得羞愧难当。全家人舍不得吃一粒花生,省给我做的确良衬衫,我竟欣然接受,实在太自私了。当时九块多钱,可不是个小数字啊!
  责任编辑:子 非
其他文献
小镇旧事  一直一直,我所想的都是离开这个土气和灰败的小镇,越远越好,此生不要再回来才好……也许这就是人人所说的故乡是回也回不去的地方。  一棵棵偌大的梧桐在那条石子路的两旁,从浅青到深绿,从泛黄到枯萎凋零,春夏秋冬,时光不散,落叶不尽。那巴掌大的梧桐叶曾铺满了一地,和小伙伴们手牵手,踩在上面“嘎吱、嘎吱”的清脆响声,让我们欢喜不已。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里晴雯撕扇的那节,我想这世间万物的声音各具
期刊
记忆中的父亲很陌生。  对于父亲的大半生,我还是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陌生。当脑海里第二次涌现出这个词时,我禁不住潸然泪下。我的父亲,活到六十岁,竟然给他最引以为豪的女儿留下的印象是陌生……  父亲十二岁时,爷爷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撒手人寰,奶奶随后也因难产去世,父亲领着八岁的二叔和四岁的姑妈成了没人管没人疼的孤儿。无奈之下,父亲和姑妈被四爷带去抚养,二叔过继给了七爷。我无法想象父亲的童年是怎么过来
期刊
“垃圾”兄弟是在我住的小区拖运垃圾的,我们年相若,个头相当,体重也差不离,我是虚胖,他精壮,不同的是他理个寸板。兄弟的工作是清理小区垃圾,小区有33个垃圾桶,他要把桶边垃圾清理干净,倒进板车,再把垃圾拖到垃圾站,一车约七八百斤重,我掂过,上午三趟下午一趟。兄弟要拉着板车经过三个红绿灯,还有一个长长的上坡,到了坡顶,用时约20分钟,他停下来,擦一把汗,抽上一根烟,哼着曲子再走,可能离终点不远了。  
期刊
“平娃,你快过来,咱家的狗狗们弄下大乱子了,把邻家的几个婆姨和娃娃给咬了,妈领人家打了一天的破伤风针,一针要三百块,还要给人家买营养品,人家还不依不饶,怎办呀!”母亲喊着我的乳名,她的话里夹杂着哭腔,善良的母亲被这突如其来的“料”吓得不知所措。  正好是星期天,我正在睡懒觉,七点钟被母亲的电话骚扰,即刻穿起衣服,洗了把脸跑向家里。我家自盖的四合院,我和大哥把老宅拆了,地基扫平后修了三十九间三层平房
期刊
因为有派出所李教导员的引路,不费任何周折,就找着了草湖深处老公安干警张新民的新居,一个数十亩的苹果园。  刚迁入不久,苹果园的走道上,零乱地堆放着杂物,不过,园子里的苹果树仍有模有样。虽然三月里,苹果树几乎一叶不剩,已有二十五六年树龄的树木,也多少带点千年胡杨的沧桑和古朴,但树杈依然蓬勃,向天地展示它们的自信和阳光。  多条狗或悠然迈步、或躺卧在地。那条毛色金黄的苏格兰牧羊犬,竟像羊一样温驯,摇尾
期刊
几年前,我发现堂兄院子里有个被埋了半截的罐,土黄底,画着一只赭黑色的喜鹊,翘着尾巴,栩栩如生,便央求堂哥赠我,拔了出来,装进蛇皮袋子,不远千里带到我工作的城市。这只喜鹊罐不是什么宝物,我将照片发给搞收藏的朋友看,说是马口窑烧制的装油坛子,以其形制与图案看,也有百余年的历史。那个马口窑油坛,是我有意识收藏的第一件“宝物”,此后一发不可收,陆续搜集到三十多个形形色色的坛罐。  因为收罐,便知湖北有三大
期刊
外婆的公寓离学校很近,只要穿过几条巷子,拐个弯,再过一条马路就到了。毛毛念三年级,三点钟就放学了,可妈妈下班要到六点,所以之间的空隙,毛毛都是一边在外婆家写作业,一边等妈妈。  小巷很窄,很静谧,只有毛毛一个人在走。可毛毛不觉得害怕,因为有知了陪她一路唱歌。“吱吱吱!”“啦啦啦——”“吱吱吱!” “啦啦啦——”清脆的叫声与她嘹亮的歌声交织在一起,飘出老远,一直飘到外婆的窗口。外婆于是便从窗口探出头
期刊
凌宇先生  去年国庆期间,在母校举行的我们毕业30周年同学聚会上,我又见到了凌宇先生。  凌宇先生是母校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的沈从文研究专家。我们在湖南师范大学读书时,教我们现代文学课程。  说起来老师与我们有缘。1981年,经过苦读寒窗,我们考进了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而凌宇老师也刚好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正好分配给我们带课。  老师中等个子,结实身板,一张国字脸,长得很端
期刊
我是先认识陈先生,再认识兰英的。  “文革”初,母亲的烟摊进了合作小组。陈先生被选为组长,每月盘点后都集中在我家算账分配。每每让我记住的,是他那算盘之上的指法娴熟、笔头之下的字迹漂亮和处事之间的精明干练。由此而想,怪不得陈先生能娶个上海妻子呢?  兰英上海的那个家在唐沽路上。她是很小的时候被抱养过来的,只记得那天,母亲紧紧地抱着她,贴在她的耳边说:“你去这个姆妈家,天天有大白兔糖吃呢!”后来她知道
期刊
河北梆子在我们的家乡一带简称梆子,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剧种。它的行当齐全,唱腔激越高亢、刚柔相济,透着北方人的慷慨豪爽。剧目丰富,有的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与丑恶,有的歌颂抗击侵略的民族英雄,还有的歌颂妇女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与向往……主任编辑梁波先生的村志变通本《古都新港》记载,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年),我的家乡就成立了梆子戏班。解放后,戏班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演员、乐师和其他职员达到
期刊